“找次品”教学实录与反思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stdzi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描述:
  数学是抽象的,生活是具体的,怎样的操作才是真正有效的呢?下面以“找次品”(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34页—135页例题1、 2)一课为例谈谈笔者对此的实践与反思。
  一、相声引路,导入新课
  师:(左手拿秤盘,右手敲着秤盘,走上讲台)同学们,我像老师吗?
  生1:你不像老师,像个卖糖的。
  生2:你不像老师,你像一个推销员。
  生3:你不像老师,你像一个卖菜的。
  ……
  师:哼!看来,我真的不像老师啊!那就算老师中的次品?可以了吧!(同学们哈哈哈地笑起来)
  同学们,在工作中往往因为粗心或者质量等问题,使物品中混有比合格品“稍重一些”或“稍轻一些的物品”,这些 “稍重一些”或“稍轻一些的物品”就叫次品。这些混入的次品有的好找、有的不好找。但是无论怎样,我们都需要把它找出来,像这类问题,我们把它叫做“找次品”。这节课,我们就来当好一名“质检员”,利用天平秤来“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
  二、实验操作,感知策略
  1.对3瓶进行实验操作。
  这里有3瓶木糖醇(出示三瓶木糖醇),其中一瓶被少装了两颗,怎样才能把少装了两颗的那瓶(次品)找出来呢?
  生:(学生齐答)可以秤秤看。
  师:谁来秤一秤,最少需要秤几次?
  生:(边演示边说)一边一瓶,如果平衡,那么第3瓶就是少装的那瓶,如果不平衡,那么翘起来的那边就是少装的那瓶。
  2.小组合作,对5瓶进行实验操作。
  师:刚才是在3瓶中找次品,3瓶太少了,如果是5瓶中混有1瓶次品(这瓶的质量轻一些)是不是还称呢?至少称几次才能找到少装的那瓶次品?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先确定称的方案,再动手操作。注意分工与合作,各个小组要安排好操作员、记录员。(各小组用准备好的5个圆片代替木糖醇,在简易天平上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生1:我们组先把5个圆片编上号,把1号放到天平一边,再依次把其他圆片放到天平的另一边。当放到3号时,天平不平衡,翘起的一边就是次品,我们组秤了2次就找到了次品。
  师:真是好运气!如果排在最后一个圆片5号是次品,秤2次能找到次品吗?
  生:不能,要称4次。
  师:对,用这种方案,要保证能找到次品,就要称4次。还有哪个组有不同方案吗?
  生2:把5个圆片分成3组,两边各放2个,天平刚好平衡,说明剩下的一个是次品。(师板书:方案一:5(2,2,1)——平衡,秤1次)
  生3:万一不平衡呢?
  师:问得好!每称一次,我们都要考虑到平衡与不平衡两种情况。 如果不平衡,说明了什么?
  生(齐答):说明次品在翘起的2瓶中!
  师:该怎么办呢?
  生4:就把翘起的这两瓶分成两份,再秤,又翘起的那边就是次品。所以,秤2次就找出次品了。
  师:用这种方案,要保证能找出次品,要称几次?
  生(齊答):2次。
  师(追问):要保证一定能找到次品,为什么要称第2次?
  生4:因为天平秤不平衡,就得再称一次,才能找到次品。所以,要保证一定能找到次品,至少要秤2次。
  师:天平秤平衡时,是不是最终只要称1次就能保证找出次品呢?
  生5:不是,那只是一种巧合。
  ……
  其他小组又汇报出一些方案:
  方案二:5(1,1,3)
  方案三:5(1,1,1,1,1)-------(1,1)第1次
  (1,1)------(1,1)第2次
  师:以上称的方法至少需要称2次,而且以上三种方案的分组都分成几份?(三份)。为什么不分成(3,2)或(4,1)两份来称呢?谁来说以说理由。
  生:两边称的瓶数不一样,不能区分出次品。
  师:也就是说,两边称的瓶数不一样,称了也白称。
  4.小结。
  同学们真了不起!又学会了从5个物品中找出1个稍轻的次品,大家能想到这么多称的方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但老师要再次提醒同学们:每称一次,必须要从天平秤的平衡与不平衡两个角度来全面考虑,才能保证找到次品的次数最少哦!
  三、深入探究,寻找策略
  1.设计方案,简洁记录------对9瓶进行实验操作。
  师:同学们刚才在3个和5个物品中找出次品,表现都很好!现在的活动更具有挑战性(出示例2:在9个零件里有1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至少要称几次?)。现在必须从9个物品中找到次品,至少要称几次?请大家动手试一试、想一想。设计出称的方案,并用文字或图示表示出来,要求要简洁易懂哦!
  2.同桌交流。
  3.汇报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如下):
  9(1,1,1,1,1,1,1,1,1),至少称4次;
  9(2,2,2,2,1)——(2,2)平——(2,2)平,称第2次;
  (2,2)平——(2,2)不平——(1,1),称第3次;
  (2,2)不平——(1,1),称第2次;
  9(4,4,1)——(4,4)不平——(2,2)——(1,1),称第3次;
  (4,4)平,只称1次;
  9(3,3,3)——(3,3)不平——(1,1),称第2次;
  (3,3)平——(1,1),称第2次。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如果没有,一起看结果,哪一种最简便?
  生:平均分成3份,每份分成3个的最简便。   师:是啊!你看:
  师:照此下去,如果物品是3的倍数,均分成3份都最简吗?以18为例,大家试一试。
  4.再次设计方案对18进行实验操作。
  生:18(6,6,6)——6(3,3)——3(1,1,1),3次;
  18(6,6,6)——6(2,2,2)——2(1,1),3次;
  师:几次?是否真的最少?用笔、纸找找,看一看还有无更少的?
  生:18(6,6,6)——6(3,3)——3(1,1),3次;
  18(2,2,2,2,2,2,2,2,2),5次;
  18(8,8,2),4次;
  18(3,3,3,3,3,3,4次;
  18(9,9)——9(3,3,3)——3(1,1,1),3次。
  师:利用天平来“找次品”,有这么多的方案!在这些方案里,要保证能找到次品,有的要称3次,有的要秤4次……,为了更好观察比较什么样的方案更简单,我们把这些称的方案填在表里。大家找一找,哪种简单?为什么?
  5.观察比较,总结策略。
  (师生共同逐一填写下表)
  (1)第三、四两列的优化策略。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填表(只填倒数第二列),比较表中的数据,所测物“要称的最少次数”与“分成的份数”有什么关系?你有什么发现?(同桌讨论后汇报)
  生1:我发现在两种所测物要称的最少次数中,都是平均分成了3份。
  生2:我发现在两种所测物要称的最少次数中,平均分成了3份后,每份都是3的倍数。
  生3:我还发现要想使称的次数最少,所测物一定要分成3份最好。
  ……
  师:对!在9个所测物、18个所测物中,最优化的策略是把所测物平均分成3份。哪是为什么呢?我们来看表中9个所测物和18个所测物中的最后一列(教师指着各个方案的第二种方案讲解)。
  师:在9个和18个所测物中,第一次称的时候,如果天平平衡,说明了什么?
  生(齐答):次品在剩下的几个中。
  师:也就是天平上的3个(所测物是18个时是6个)零件都是正品,次品就锁定在剩下的3个(所测物是18个时是6个)中。这样称一次,就能排除6个零件(所测物是18个时是排除12个)。那么,如果天平不平衡呢?
  生:次品在翘起的哪个秤盘中。
  (2)第四、五列的优化策略。
  师:我们接着把表填完。(只填第五列)观察表的最后这一列,观察“所测物的最少次数”与“排除所测物的个数”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你发现什么?
  生1:每次排除的零件个数越多,所秤的次数就越少。
  生2:我还发现每次排除的零件个数越少,所称的次数就越多。
  生3:我还发现有的方案虽然没有平均分,但它也是分成了3份,这种方法可以排除的个数也比较多,称的次数也是最少的。
  师:你这个发现很好,而且很重要!但是,它排除的零件个数最多吗?称的次数最少吗?
  生:都不是。
  师:对!那么,“所測物的最少次数”与“排除所测物的个数”以及“最优化方案”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生(齐答):每次排除的零件个数越多,所秤的次数就越少,每次排除的零件个数越少,所秤的次数就越多一次排除的个数越少。
  师:是啊!每次对次品锁定的范围越大,则所需要称的次数就会越少。那么,我们要对物品进行怎么样的分组,才能使称的次数最少呢?这里有什么样的优化方案?
  生1:平均分成3份的最简单、最优化的方法。
  小结:你说得非常好。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以后,在解决“找次品”这类问题时,一定要把所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那就是最优化的方法。但是,这种最优化的策略如果遇到物品个数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我们该怎么办呢?
  例如:8个零件中有一个稍重的次品,应怎样分呢?
  生:分成3份:3,3,2。(教师板书):8(3,3,2)
  ……
  师:我们仍然要把它分成3份,每份的数量仍然尽可能相差最小。也就是说:这种情况,我们不能把所测物平均分成3份,但是每份物品的个数却很接近,像这种情况我们就叫它“尽量平均分”。以后,我们在找物品中的次品时,只要把物品平均分成3份,或尽量平均分成3份,使多的与少的一份只差1,就能用最少的次数保证找到次品,这就是找次品的最优策略。
  师:通过刚才的探索,你又知道些什么?
  四、巩固运用,深化策略(优化)
  出示课件:
  1.有10瓶水,其中有9瓶质量相同,另有一瓶是盐水,比其他的水略重一些,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称2次有可能找出来吗?
  2.有15盒饼干,其中的14盒质量相同,另有1盒少了几块,如果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可以找出这盒饼干?
  3.在12个零件里有1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秤,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师:题中哪些是关键词?各是什么意思?
  生1:“至少”就是最少的意思。
  生2:用最少的次数保证找到盐水或者次品。
  师:对!“至少”也就是要求我们用最优化的策略来称。这就要求我们在称的时候必须要全面考虑,即要考虑到天平秤平衡的情况,同时也要考虑到天平秤不平衡的情况。
  师:个人单独尝试后到黑板上来与同学们分享你们的分法。
  生1:分成3份,10(3,3,4)——3(1,1,1)(师板书)。
  生2:也是分成3份,即:15(5,5,5)——5(2,2,1)(师板书)。
  生3:仍然把它平均分成3份,12(4,4,4)——4(1,1,2)——2(1,1)(教师板书)。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用优化的策略,简洁地说一说称的过程。
  课后反思:
  1.挖掘教学资源,让学生初步感知“找次品”策略的可操作性。
  在日常生活中,虽说学生对“次品”这一概念并非一片空白,会从平时家长的一些谈话中有所耳闻,但都停留在字面的感觉上,并没有和数学产生联系。因此,我的课堂教学便从“次品老师”引入课题,并且对次品做详细的介绍,接着出示三瓶木糖醇中一瓶被少装了两颗,怎样才能找出少装了两颗的那瓶呢(也就是次品)?學生回答“可以称称看”在让学生操作实验、亲手称一称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3瓶木糖醇中有一瓶是次品、用秤称一称找次品的表象,建立了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简单策略。
  2.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历“找次品”策略的多样性。
  本节课采用的归纳法在本质上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法。本课首先从所测物是3的倍数中找次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多样性的数学分析模式,完善“找次品”的基本策略和方法。然后再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让学生独立思考,采用图示、文字列表的方式进行抽象的分析,得出“找次品”的多种策略,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让学生“感知5瓶木糖醇中有一瓶是次品”,秤时策略的简单多样化,还是让学生“感知9瓶木糖醇中有一瓶是次品”“18瓶木糖醇中有一瓶是次品”,称时策略逐渐多样的各个环节,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耳倾听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历“找次品”策略的多样性,体验“找次品”策略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从而为学生后面总结规律优化策略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3.总结规律,让学生深化“找次品”策略的最优化。
  体会运用优化的思想解决问题的有效性,这也是本课的重要目标。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本课设计了两个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总结、探究规律。首先是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填表(只填倒数第二列)、比较表中第三、四两列数据之后提问:所测物“要称的最少次数”与“分成的份数”有什么关系?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的回答是“我发现在两种所测物要称的最少次数中,都是平均分成了3份”。然后再让学生接着把表填完。(只填第五列)观察表的第三、第五列,“所测物的最少次数”与“排除所测物的个数”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你发现什么?学生的回答是“每次排除的零件个数越多,所称的次数就越少”“我还发现每次排除的零件个数越少,所称的次数就越多”。
  在列表比较的基础上,从“排除”与“锁定”的角度解释最优化策略,使学生探究并且得出“找次品”策略最优化的结论,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深化为理性认识。紧接着再让学生经历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分析模式,从而完善“所测物不是3的倍数”找次品的基本策略和方法,最后让学生巩固并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在学生总结与探究的过程中,始终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比较、总结、归纳等进行数学思考,可谓层层递进,而且体验数学问题始终坚持时时有挑战性、趣味性、探究性和有效性,这才是本课最重要的教学理念。
  ◇责任编辑:徐新亮◇
  xinliang1314@sina.com
其他文献
教材分析:  湖南文艺出版社音乐三年级上册《森林的歌声》是一首器乐合奏曲,选自《森林狂想曲》。乐曲由大自然的真实音响与美妙的旋律交织而成。乐曲的旋律简介质朴,轻陕舒畅,富有东方情调。教学时可采用视频赏析的方式让学生感知音乐,用图谱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直观曲式分析中用聆听、模唱、声势动作、演奏打击乐器体验感受音乐,了解乐曲结构,在认真聆听器乐合奏曲《森林的歌声》的基础上用唱、奏和声势动作表现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75页例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百”,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千”,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思想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掌握用计数单位数数的方法,渗透“十进位值制”思想,培养学生的数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交流中体验数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
期刊
什么是“数学画”?简而言之,即儿童运用直观之“形”表征抽象之“数”,从而帮助理解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其立足点是儿童认知特点和数学学科本质。所以说,“数学画”教学既有儿童趣味,又深蕴数学真味,是引导儿童认知逐渐“数学化”的过程。  一、“数学画”的形态  1.画数学,促进概念理解。  (1)画“数”。在第一学期起步阶段,教师只是要求孩子“画出心目中的数学”,比如:学习了自然数的认识,孩子回家画出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90~91页的例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平均分的含义,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能力目标:通过折一折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发展数感,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练习,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获得运用知识解
期刊
在美国的众多名师中,很难有人如雷夫·艾斯奎斯一般给人以震撼与惊叹——他在同一所学校的同一间教室,年复一年地教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长达20多年,获得的荣誉不计其数,给他提供捐助的人也不计其数。他的事迹轰动整个美国,而且还被拍成纪录片,他的著作《第56号教室的奇迹》成为美国最热门的教育畅销书之一,但他仍然坚守在他的56号教室,证明着一个人能够在最小的空间里创造出最大的奇迹……这本书被美国总统、英国女王和
期刊
我很喜欢盆景。从盆景制作中我悟出一个道理:世界上有很多事,做起来都要有个“度”,过“度”往往会造成不良的后果。正如制作盆景,不“禁锢”不能成形,“禁锢”狠了,又会折断。只有按照树枝的形状,循序渐进、积极引导、修剪成形,才能成为一盆好盆景。由此,我想到“园丁”对“花朵”的培养。  严格要求是教学工作的一条十分重要的原则,它关系到青少年一代能否健康成长,但是如果一味强调严,“严格要求”过了度,就“过犹
期刊
微课与慕课,是近几年来教育领域的一个新生事物,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和教育研究机构认识到微课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形成了一股开发、应用和研究微课的热潮。于是乎“翻转课堂”“电子书包”“混合学习”等教学改革项目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在微课制作热的背后,我们基层一线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是不是也该作一些冷静的思考。  微课实践和研究表明,微课的制作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开发过程,更应是一个在先进教育理念支持、精细创意的
期刊
“心的世界五光十色,情的书法千姿百态。学书法不只是练字那么简单,它修炼的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行。它能让学生专注学习,让脾气暴躁的人变得温和儒雅起来。”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普洱市宁洱县城西,坐落着一所百年老校——宁洱县直属小学。如诗云,该小学校园里,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处处可见旖旎、独特的风景。老师才华出众、精于教学,学生聪慧伶俐、勤奋乐学,校长童心未泯、治校
期刊
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对解决问题常感到很害怕,甚至影响到今后的学习。因此,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是本人针对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注重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  解决问题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解题时,应先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确定出它是哪一种类型的題,分析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联
期刊
《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段目标中关于第二学段(4~6年级)“统计教学”的教学目标是: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掌握一些数据处理技能”。“统计”是一个需要经历的过程,只有经历了统计的过程,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感受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六年级主要教学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呢?我经过探究总结出以下经验:  一、从生活中提取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