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1000以内的数”课堂实录取与详细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haoc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75页例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百”,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千”,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思想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掌握用计数单位数数的方法,渗透“十进位值制”思想,培养学生的数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交流中体验数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基本的活動经验:让学生在数一数、拨一拨中积累用计数单位计数的经验。
  教学过程:
  一、生活取景,激趣导入
  (课件播放文化小学课间操视频,截取2年级方队图)
  师:估一估,文化小学二年级大约有多少学生?
  生1:600个。生2:800个。生3:1000个。
  ……
  师:文化小学二年级到底有多少学生呢?(生:需要数一数)看来生活中还有比100多的数!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数数”。(板书课题)
  评析:舒缓悠扬的音乐以及孩子们轻松优美的律动,很快感染了学生,学生的注意力被画面吸引住了,身心愉悦地进入课堂。学生的兴趣来了,老师乘机提出问题,让学生估一估文化小学二年级有多少学生。学生们调动脑海中所了解的一切数积极地表达与交流,感受到数在生活中存在的现实意义,激起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二、建立模型,培养数感
  1.估一估,建立估数标准。
  (课件出示100个小正方体)
  师:猜一猜一共有几个小正方体?
  生1:60个。生2:100个。......
  师:说说你是怎么估的?用几个来估?
  生1:5个。生2:10个。生3:50个。
  师追问:想一想,用几个来估比较合适?为什么?
  生:我认为用10个来估比较合适,因为我们一眼就能看出10个有多少。用5个估太少了,估这堆小正方体比较麻烦。用50个估太难了,因为我不能一眼数出50个,这样估起来比用10个估更难。
  评析:估数是培养学生的数感的一个好的教学策略,低年级如何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呢?教师在学生估数后,及时给予方法引导,估数时,要建立合适的估数标准,估出的数才比较接近准确数。
  2.数一数,建立“百”的模型。
  师:怎样能较快数出小组中一共有几个小正方体?并且让老师一眼看出有几个小正方体?(学生先小组讨论,再数数。)
  小组汇报:
  师:请数得最快的小组汇报数数方法。说说你们是怎样数的?
  生1:我们是每人数10个,然后排成一排,一共数出10排,有10个10,就是100个。(其他学生听后,纷纷模仿、整理小正方体。)
  师:我们把这种好方法再温习一遍。
  (课件播放把100个小正方体整理为10个一条的动画过程。)
  师引导:孩子们,为了一眼看出有几个小正方体,我们把10个整理成一条。那么,现在有10条了,应该怎么办?
  生:也应该像课本上那样,把它整理成1块,是1个百,也就是100个。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10、100的小正方体模型)
  3.数一数,建立“千”的模型。
  师:刚才我们10个10个地数出了100个小正方体 ,并把它整理成“条”成“块”。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这100个小正方体,这种计数方法很好!现在请同学们把它放在杯子里,看看能装到杯子的什么地方?比比哪个组最先放好?
  (学生纷纷将小正方体收在透明杯里)
  师:孩子们,想不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教师收集每组的小正方体,放到透明桶里。一边收一边引导学生一百、一百地数。)
  师:1000个小正方体有多少呢?(出示用透明小桶收集的1000个小正方体。)
  师:如果我们没数,你能一眼看出有1000个小正方体吗?(学生纷纷摇头。)
  师:想一想,怎样整理这些小正方体,让人一眼看出有1000个?
  生:可以像整理10个、100个小正方体那样,把它10个10个地整理成一条,也可以100个,100个地整理成一块。
  师:好主意!那我们一起跟着课件整理这些小正方体吧。
  (课件播放把1000个小正方体整理成1个大正方体的过程。教师再出示1000的模型贴在黑板上,并补充课题:数1000以内的数。)
  师:谁会用计数器表示1千呢?(学生在计数器的千位上拨1个珠子,表示1000。)
  评析:二年级的孩子学习时,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分析学生100以内的数的认知经验,不难发现,100以内数的模型是用计数单位十和一来呈现的,学生对100以内数的组成模型建立清晰,但对100的模型建构比较模糊。按教材编排,他们对100的认知仅仅停留在10个十是100,是一大捆的操作层面上。生活中的一捆、一堆可以用多个数来表示,那么怎样在学生这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准确、清晰地构建“百”“千”的模型呢?教师通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数1000个小正方体的活动,让学生发现,用计数单位去数,就能让老师一眼看出有几个小正方体,这就是数数计数的本质。学生数数后,教师课件再次演示整理计数单位模型的过程,让学生再次亲历数数过程,形象直观地在脑中建构了“百”“千”的模型,有效培养了学生1000以内数的数感。
  三、分解模型,凸显本质
  1.分解模型,发现计数规律。
  师:回想一下,计数器上有些什么数位?
  生: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学生说,教师板书:个、十、百、千)   师:这些计数单位是怎么形成的?(课件播放,回顾计数过程)
  生1:10个一是1个十,10个十是1个百,10个百是1个千。师:想一想,1000里面有几个百?1000里面有几个十?1000里面有几个一?(学生自由回答后,课件播放10个10个地数到1000的动画过程,让学生发现1000里面有10个百、100个十、1000个一)
  2.引导总结,凸显数数本质。
  师:数数时,可以怎样数?
  生:数较小的数时,可以一个一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数像1000这样较大的数时,还可以一百一百地数。(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数数方法。)
  师:数数时要注意什么?
  生:满10个一,要整理成1个十;满10个十,要整理成1个百;满10个百,要整理成1个千。这样方便我们计数。
  师:看来数数时,为了简洁方便,我们要学会用“满10进1”的方法计数。(板书“满10进1”)
  评析:通过课件播放十个十个地数到1000,一百一百地数到1000,学生自然发现1000里面有10个百,1000里面有100个十,依据这种逻辑推导出1000里面有1000个一。教师利用课件分解千的模型,深挖出千与个、十、百的关系,发现计数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数数活动,发现“满10进1”的数数方法,数数时用计数单位计数的本质,让学生数数时有了思想方法与模型的支撑,为进一步形成数数技能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数形结合,深化数感
  1.一个一个地数,从100数到120。
  2.一个一个地数,从396往后数5个数。
  3.一个一个地数,从940数到1000。
  课件出示相应的小正方体,引导学生数数。在数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满10个一”整理成“1个十”,“满10个十”整理成“1个百”,“满10个百”整理成“1个千”。数完小正方体后,再让学生借助计数器数数,在拐弯数时,注重引导学生说出计数方法: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百位满十向千位进1。
  4.十个十个地数,从940数到1000。
  (教师引导学生将计数器内化成脑映像)
  师:孩子们,我们能不能不用计数器数数,直接数呢?
  (部分学生很茫然)
  师:老师介绍大家一个好办法!把计数器像照相机一样照在脑子里,数的时候在脑子里拨珠,试一试吧!
  (教师用手势在空中模拟拨珠,引导学生数数。)
  5.从940数到1000,还可以怎样数?
  师:从940数到1000,还可以怎样数呢?
  生:五个五个地数。
  生2:两个两个地数。
  生3:三个三个地数。
  ......
  (教师引导学生脱离计数器数数,学生通过数数发现简便的数数方法与规律)
  师总结:不管几个几个地数,我们都要记住“哪一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计数”。
  师:在这么多的数数方法中,你觉得用哪种方法数最快?
  生1:十个十个地数最快。
  生2:二十个二十个地数更快。
  ……
  评析:“拐弯数”是学生数数的难点,为了使学生直观而深入地认识数,教师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以形思数,以数思形,逐步抽象,深化学生数感。教学中,教师组织了5次数数活动,每个活动都先数实物(小正方体的个数),再用计数器表示小正方体个数,半抽象半直观地展示数的内部结构,引导学生看着计数器数数。当学生借助计数器用满十进1的方法找到数数规律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脱离计数器,把数数过程内化成脑印象,抽象地数数。学生根据初步形成的脑印象分别采用两个两个地、五个五个地、十个十个地……多种方法数数。学生的思维亲历了形象→半形象半抽象→抽象地数数过程。在数数活动中,学生自主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建模解模,发现数数本质与方法,最终形成数数技能,解决了本课重难点,扎实有效地培养了学生1000以内数的数感。
  五、运用模型,解决问题。
  1.猜猜小强怎样数到1000粒豆子?
  生1:我猜小强是一百一百地数,数了10个百,就是1000粒。
  生2:我猜小强是一十一十地数,数了100个十就是1000粒。
  生3:我猜小强是两个百两个百地数,数了5个两百就是1000粒。
  生4:我猜小强是五百五百地数,数了2个五百就是1000。
  生5:也可以五个五个地直接数出1000粒。
  生6:还可以两个两个地数出1000粒。
  ……
  师:你们想出这么多的数数方法,你们认为怎样数比较简便呢?
  生1:可以一百一百地数,数出10个百比较简单。
  生2:也可以一十一十地数出100,再数出10个100。
  师:你们为什么不选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这类数数方法呢?
  生:我觉得用一、十、百这些计数单位来数数要方便简单。
  (全班想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孩子,你说出了大家想表达但又不能准确表达的话。对!一个一个、十个十个、一百个一百个地数,就是用一、十、百的计数单位数数的。用计数单位一、十、百数数的确比其他方法简便。
  2.陆良新知图书城新买了一批图书,怎样数能较快数出图书一共有多少本?(课件出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全班交流。)
  评析:讓学生“猜猜小强数1000的方法”的练习,不仅及时有效地复习巩固了数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发散了学生思维。学生运用数数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书店图书数量的统计问题,有效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
  3.猜一猜,文化小学有多少学生?
  (课件出示文化小学校会图)学生先估人数,并说出估数方法。课件出示文化小学人数信息:文化小学现有64个教学班,教职工176名,全校4676名学生,其中二年级683名学生。(学生发出惊讶声)
  师:你认识这些数吗?这些数究竟有多大?看来生活中的确存在比1000更大的数,有待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
  评析:“让数学回归生活”是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之一。大量生活中数的信息的出示,由1000以内的数到10000以内的数,每一组数据的出现都让孩子们无比惊讶,学生深刻地体验到数在生活中存在的现实意义,生活中用这些数来表达交流的方便与简洁,数学是一门有用的工具性学科,人们依赖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用数在生活中交流、进一步学习的强烈欲望!
  六、回顾反思,延伸课堂
  1.回顾反思。
  师:孩子们,跟着老师探讨了数数,你有什么收获?可以说说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当然,也可以说说你对数学学习的感悟!
  2.实践作业。
  数出一千个你喜欢的实物。例如:1千粒米,1千颗豆….
  用手机照下来,传到微信群里,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你数的实物有一千。
  评析:课末引导学生回顾反思课堂。学生畅所欲言,总结了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以及课堂知识点,有效实现了三维目标的培养。实践作业结合本班实际情况,让学生数喜欢的1000个实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今后数概念的学习积累动手操作、数数、计数的活动经验。通过微信群实现家校联系,提高实践作业的实效性。
  ◇责任编辑:徐永寿◇
  893827964@qq.com
其他文献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果。”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过渡语言承上启下,才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段落大意,又有利于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下面结合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云房子》一文,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过渡语的做法。  一、激趣类过渡语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在《云房子》一文第一自然段段尾的
期刊
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第25课《太阳是大家的》是一首儿童诗。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从“太阳普照全球”这一自然现象中提炼出诗意,把太阳当作全世界孩子的朋友,她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里,和不同国家的孩子游玩,给全世界的小朋友带去了快乐和希望。“太阳是大家的”寓意是“世界是大家的”,全世界孩子共在一片蓝天下,分享太阳的温暖、世界的和平和社会的安宁。诗歌描绘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鲜花上撒满了
期刊
教材内容: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乐于与别人交流,能把热门话题的过程说清楚,理由说明白;能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抓住要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评价。  2.通过口语交际活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交际习惯。  3.教育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学会真诚地夸奖别人。  教学重点:  能把热门话题的过程说清楚,理由说明白,提高学生的口
期刊
“金刚”是我们班的一个回族学生。一张略显苍白的瓜子脸,额头突出,下巴尖尖,一双细小的眼睛在五官中最有代表性,眸子晶亮,黝黑的眼珠里无时不透出聪颖。  这孩子原名叫金德刚,家里人都亲昵地叫他“小金刚”,五年来,没少给我出“难题”,没少给我“惹祸”。  刚接手教这个班级的第二天,他就回家跟妈妈要60元钱,说是要交给我,结果来上学时拿去商店“消费”一空,三天后家长打电话给我才“东窗事发”;他家开餐馆,周
期刊
班上有个别学生的书写潦草马虎,数字的书写也很随意,如:数字“0”总会时不时长出一条小尾巴写成“6”,数字“1”稍微一带笔就变成了数字“7”,而其他数字的书写随意性也比较大,都不够整齐规范。针对这部分同学,我采取了单独谈话、对比书写、提醒纠正的方法,但效果都不太理想。这部分同学的书写仍然我行我素,毫无改变。这让我苦恼不已,可又束手无策。  这天上午第二节课是我的数学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千米的认识
期刊
陶行知说过:“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一些勿忘国耻,热爱祖国的文章,在体现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精神的同时能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懂得只有国家繁荣富强,人们才能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一、以题析文学方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许多文章的题目都是经过作者逐字逐句,三番五次琢磨、推敲而定的。在描写爱国的文本中,作者巧用“六拟题”来做到文题结合。1.以人
期刊
在参加市、县级组织的部分教学观摩课和平时到各村完小听课时,常常能听到 “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谁还能说得更完善些?”“他的回答还有什么问题?”“回答得真好”之类的教师提问和评价语言。这样的提问和评价几乎成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习惯用语。使用这样的语言是否合理?有没有什么问题?笔者就此做了一些思考,与各位同行探讨。  一、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在观摩课、展示课、公开课中这样的情境随处可见:教师提出“谁能回答
期刊
一、考试内容要具有科学性、全面性与灵活性  小学语文考试的内容必须从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出发,摒弃传统语文考试那种重“书本知识”轻“實际能力”,重“智力”轻“非智力”的做法,做到客观、全面、正确地评价每一个学生。  1.低年级的考试内容。低年级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启蒙时期,学生的许多学习习惯都是在低年级养成的。因此,低年级的考试内容主要以检查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主,包括:正确的写字习惯,良
期刊
教材分析:  《充气雨衣》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述了“小发明家”小林发明充气雨衣的故事。小林年纪虽小,但他善于观察,积极开动脑筋,大胆尝试,当他遇到“下雨时,雨水顺着雨衣的下摆流到裤腿上,被风一吹,冷极了”的问题时,就想到“得把雨衣改一改”。他一直在想如何改,后来观察到裙子张开,触发到把雨衣改成下摆是可以撑开的。但又遇到不知如何叠起来的问题。他又一直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期刊
教材分析:  湖南文艺出版社音乐三年级上册《森林的歌声》是一首器乐合奏曲,选自《森林狂想曲》。乐曲由大自然的真实音响与美妙的旋律交织而成。乐曲的旋律简介质朴,轻陕舒畅,富有东方情调。教学时可采用视频赏析的方式让学生感知音乐,用图谱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直观曲式分析中用聆听、模唱、声势动作、演奏打击乐器体验感受音乐,了解乐曲结构,在认真聆听器乐合奏曲《森林的歌声》的基础上用唱、奏和声势动作表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