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构和谐社会形势下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时代意义

来源 :理论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7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建学习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都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应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构和谐社会的同时,更加重视和积极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创建。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创建;时代意义
  
  一、学习型社会的涵义
  
  学习型社会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思潮。1968年,美国芝家哥大学校长哈钦斯(Huthcnis)在《学习型社会》一书中最早提出了“学习型社会”的概念。书中指出,学习型社会是“每个人均可在教育机构中获得基本的博雅教育,并且能在教育机构之内或之外,连续不断的进行博雅学习的社会”,即从学校化社会转变为学习型社会。
  学习型社会概念的提出,否定了传统的一次性教育或学习可以终身受用的观念。作为新型的社会形态,人的受教育权和学习权受到保障,即人人享有同等的学习权利,受教育机会均等。这样,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自觉性就突显出来,社会全体成员的学习需求都得以满足。它能使学习者不仅自觉地参与学习,还保持不间断地学习,以寻求自身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持续又平稳的支点,维持着真正统一的动态平衡。
  
  二、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与学习型社会的关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构和谐社会和创建学习型社会,党和国家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三个提法勾勒出我国现阶段的一份美好蓝图。这三个提法各有侧重。“小康社会”侧重于经济建设,“和谐社会”侧重于政治稳定,而“学习型社会”则侧重于文化发展。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促进,都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得出的科学论断。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极为有限的发展中大国,因此,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和终极功能,就是要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应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小康社会,实际上是中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就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条件下,为了实现现代化建设而必须经历的一个过渡阶段,它需要经济飞速发展,同时文化也要全面发展,二者并轨发展,并且是健康地发展。在这种任务相当艰巨的历史条件下,创建学习型社会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一个不崇尚学习、只会寻欢作乐的国度,是不可能建成一个高质量的小康社会的,因为它放弃学习就等于放弃了一个国家获取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就是暂时富了起来,也会在时间流逝中逐渐蜕化和变质。
  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随后,“和谐社会”便成为为这一概念的缩略语。和谐社会就是指在全社会范围内,人人都讲道德的社会。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因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某个特定的社会道德约束着存在于这个社会的人们,使他们为了社会的公共利益而约定俗成地形成“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显然,处于这个社会中的人们,当每个人心中都知道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时候,那么这个社会一定是没有社会矛盾的,也就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创建学习型社会,就是要充分挖掘人的这种潜能,使人们在学习中不断地纠正自我、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学习型社会的宗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宗旨恰好与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和统一。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过程,既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也是推进和谐社会建构的过程。
  综上所述,三种“社会”的建设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它们的基本精神都是把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成同以往任何社会有着本质区别的、比以往任何社会都具有更大优越性的、发展层次更高的社会。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建立完善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和学习体系,普遍提高人民大众的综合素质,创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三、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时代意义
  
  (一)学习型社会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
  在当代,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等于发展、健康的发展,应该是以人为中心的全面发展。要做到人的全面发展,唯有通过学习。学习是是人的生活中的一项基本内容。我们无论是认识事物,还是投身实践;是工作劳动,还是交往娱乐,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学习,国家、民族的兴也离不开学习。不学习就要落后,学习不好也要落后,历史已经告诉了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学习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的源泉,是民族兴旺发达的阶梯,是社会进步文明的不竭动力。学习型社会正是推动这一发展过程的好工具、好载体,它将实实在在地为人民素质的提高,为发挥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为展示个人的人生价值提供广阔的舞台。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最高理想,社会主义社会的最高价值取向也是人的全面发展。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个人是社会的基本元素,社会是个人的有机合成,同时,人是社会一切活动的主体,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发动者、参与者和调控者。在知识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大潮中,人们越来越充分地认识到,学习已不完全是个体或群体的求知行为,而應是与整个社会、民族和国家、乃至全人类的文明进步息息相关的大事,个人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可以使个人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一种有效可行的动力机制,使每个人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贡献给社会。而创建学习型社会是展现人的聪明才智的重要手段,对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可以看出,学习型社会建设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是不可分割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就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现阶段我国创建学习型社会的现实目标,既着力于人的物质需求的满足,又要努力提高人的生命价值。依靠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当然,现阶段人的全面发展不能不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的限制,因而不可能做到每个人都能得到同等的发展机会,但社会主义社会在最大的可能性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切工作只有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价值取向,才能切实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从而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上的实现,从而不断地提高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创建学习型社会抛弃了那种仅仅把自然资源的开发看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的旧观念。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经济的增长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的利用和资本的积累,而是直接取决于知识或技术的创新与利用。就如各行各业之间的竞争,已不再是不是产品数量多少的竞争,也不是商品质量好坏的竞争,而是品种创新速度的竞争,谁最先掌握了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最新产品,谁就在日益残酷的行业竞争中占据了绝对优势,也就是说竞争的最终归宿是知识和技术。劳动生产率变为知识生产率,即把知识转化为技术和产品。随着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的蓬勃兴起,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只有创新能带动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创新俨然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动力。然而,知识经济所带来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它自身的年淘汰率增高,平均周期缩短,知识的更新率加快,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知识与技术的先进程度,关系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成败,决定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强弱和社会发展的后劲问题。为了拥有更新的知识与技术,学习比任何时代都必不可少,而且学习还要必须成为一种全社会的,经常化、普遍化、制度化和持久化的行为,人们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坚持知识经济的道路,并坚持将这条路走下去,不断扩充知识拥有量,不断优化知识结构,甚至是创新出更新的知识,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若要提高全民的素质,使之成为一个创新的民族,则提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并能把握时代的潮流,在剧烈的变革中谋求生存与发展。因此,必须大力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教育与经济的互动与可持续发展。
  创建学习型社会是促进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它能体现出人们精神生活的丰富程度。精神文明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形成的人类历史上新的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不断提高人们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必须大力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因为学习型社会可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提供各类载体。首先,一个成功的学习型社会将会把人类智慧的传承由以教育为主转向以学习为主,这样可以促使人们自主、自觉、不断地学习,乃至终身学习。人们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崇高信念和共同理想。只有大力创建学习型社会,才能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并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保持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2]郭一红.建设中国特色的学习型社会[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3]寇金和.学习型社会解读[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
  [4]高爱平.创建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中共杭州党校学报,2003(4)。
其他文献
摘 要: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论从风格、从语言、情感;从意境、节奏;从修辞、结构等方面都展示出他的艺术之美,他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富丽的辞藻来博取读者的欢心,而是用朴实、鲜明、细腻的语言、洋溢出一股诚挚而又深沉的感情,文章作者仅就个人在中学语文课中上过朱自清先生散文的体会,谈谈对朱自清散文艺术之美的感受。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艺术    从先秦诸子散文、两汉文章、唐宋八大家到清代的桐城古文、
期刊
摘 要:当前我们处于社会大变革、大转型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行为和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从科学发展观角度来谈谈高校德育建设的问题,认为高校德育建设必须确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坚持德育建设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科学发展观;高校德育建设    加强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培养塑造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
期刊
摘 要:改革高校会计信息化的现行教育体制已刻不容缓,这足以引起教育界的高度关注与重视。本文在阐述会计信息化特征的基础上,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形式、教学平台等多个层面探索了新型会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问题,最后提出了如何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型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动”型模式的转型策略。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教学模式;转型    一、会计信息化特征    会计信息化是运用以计
期刊
任何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总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怎样达到目的即如何做;二是达到目的的程度即做的怎样。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人、启发人、解决人的立场和思想问题,进而使人从各种谬误和偏见中解放出来,不断提高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的实践活动,对此实施评估,既可丰富思想政治工作,又可推动实际工作。本文就金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评估的若干问题作粗浅探讨,以供参考。    一、评估的意义    实践证明,思想政治工
期刊
摘 要:自2004年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以来,出现了教材“一纲多本”的局面。本文从编排、选文和课后练习三个角度对“人教版”和“实验版”的教材进行比较。语文教材的设计,显示出特定时期语文教育界对语文学科性质、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等基本要素的认识,所以要透过教材的不同看到教育理念的区别。  关键词:编排,选文,课后练习    “人教版”是指人民教育出版2002年经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全日制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国内企业面临着参与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各企业必须借鉴国际上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制订适合自身特点的信用风险管理措施,强化信用风险管理,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关键词: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管理;防范    自我国企业开始实行独立核算制度以来,我国的信用风险问题就开始凸现,并呈愈演愈烈之势。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期间,由于各企业间当年欠款难以在短期厘清,这就影响
期刊
摘 要: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是一项历时长、涵盖广、辐射宽的工程,这一工程的建设常受到诸多因素的掣肘,负面事件就是其一。如何应对负面事件对城市文化形象的消极影响,对城市文化品牌建设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城市;文化品牌;负面事件;影响;策略    城市文化品牌是一个城市的内涵和形象的综合体,是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建筑设施的外观风貌、社会文化活动以及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文化氛围所形成的鲜明特性,
期刊
摘 要:萧绎诗歌风貌与宫体诗风甚为接近,无论是抒发闺怨情思,还是描摹类,亦或单纯的游戏类诗作,都体现出内容上的轻薄肤浅和形式上力求雕琢和完善的特征。但萧绎的诗风亦不是单一的,静态的,而是有其独特的风貌,随着世事的变迁,诗风也逐渐变化。通过对其作品文本的理解,以期探求萧绎诗歌的整体的风貌,揭示其诗风变化发展的特征。  关键词:萧绎;诗歌;整体风貌    逯钦立先生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萧绎诗12
期刊
面对公司经营管理过程出现的相持不下的僵持状态,我国公司的惯常做法是双方先行协商并寻求自力救济的方式予以解决,其主要依据是《公司法》、本公司章程及合法的“三会”决议。然而一旦分歧出现在调整范围之外时,公司各方便深感无所适从,找不到合法的救济途径。这种僵局一旦持续恶化,便可能给公司造成股东关系紧张、董事会召集困难等影响公司正常运转的灾难性后果。    一、确立公平合理的法律救济原则    (一)自力救
期刊
摘 要:失眠是目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它已严重地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中医对于失眠有着独到的认识及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全面详尽地阐述了中医对于失眠的认识,以期对读者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医;失眠;认识    失眠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它在临床上极为常见,虽不属于危重疾病,却给患者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和躯体伤害。  古人对于失眠的记载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时代的不同,病名的称谓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