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审雷锋道德形象,提高学校德育质量

来源 :教育界·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受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冲突的影响,雷锋道德形象面临严重解构,导致雷锋典型教育效果的弱化。本文以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实践性来重审雷锋道德形象,将它定位为“实践凝练而成利己与利他统一、不完美的道德形象”。只有还原雷锋真实的道德形象,才可以充分发挥道德榜样作用,提高学校德育质量。
  【关键词】雷锋道德形象 德育 人性论 意义
  一、运用人性论重审雷锋道德形象
  不同研究者对人性有不同看法,但也存在一些相似的看法。郑航认为,人性主要表现为生物性、社会性、生产性。埃德加·莫兰认为,人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应该将人的生物性、社会性与精神性统一起来。鲁洁则认为人的本质是实践性,人性是在实践基础之上生成,不能脱离实践生活的世界。本文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实践性三个角度重新审定雷锋的道德形象。
  (一)利己与利他统一的道德形象
  人首先是一种自然存在物,这种自然规定性使其无法超越物质需求而存在。雷锋首先是一个自然人的形象,其次才是一个好人的形象。自然人是使雷锋成为“好人”的可能性和前提条件。雷锋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因为国家为他提供基本物质保证,他才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帮助别人。在焦化厂,雷锋用攒钱买黑皮鞋、面料子裤、手表来满足爱美之心。这些基本需求本来无可厚非,可国家害怕这些做法与勤俭节俭的精神相违背,因此他们把雷锋生前的黑皮鞋、面料子裤、雪花膏都藏起来了,隐藏雷锋的利己一面。
  人还表现为社会性的特点。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會关系的总和。”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必须解决资源分配的问题;而合理利他成为调节人际关系基本原则之一。雷锋做了很多利他事情,如抢救水泥、抢险救灾、给灾区人民捐款。
  雷锋的利他行为获得国家高度肯定,但在宣传雷锋时犯道德苛求错误,过分拔高雷锋道德形象,违背人自然性的基本特点。因此,大家不断质疑榜样的真实性和可学习性,弱化雷锋形象的教育意义。
  (二)不完美的道德形象
  進入信息社会以来,网络媒体深刻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人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批判能力日渐增强,求真、求实的要求已成为分析问题的关键。作为道德标杆宣传的雷锋形象不时遭遇网络恶搞与丑化。然而,不完美的榜样并不影响教育作用,反而从反思榜样的不完美之处获得一种目标,激励大众追求更高层次目标。
  (三)实践中凝练而成的道德形象
  雷锋道德形象是不断自觉实践的结果。作为自觉能动的主体,首先雷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进而深入思考人生理想。远大理想不断指导雷锋的实践生活,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和境界。雷锋在通讯员、农场的职员、推土机手、焦化厂职工岗位上,不断提升个人的道德品质,增强服务人民的能力,坚持不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诺言。
  二、挖掘雷锋道德形象的意义
  面对社会道德失范的现象,雷锋道德形象可以净化当前的社会风气。但是过往的雷锋道德形象包含太多的政治成分,导致榜样的教育作用弱化。从人性论角度重审并还原雷锋的道德形象,旨在为中学生提供合理的道德榜样。
  (一)提供合理道德榜样,培养正确个体价值
  学校德育须从道德学习主体的实际出发,给学习者提供可模仿、可操作的学习榜样。中国中小学德育人物,如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刘胡兰、狼牙山五壮士、白求恩,都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道德形象。中小学生的基本价值观和人生观还没有定型,更需要人性化指导他们建构自身的人生价值。学校德育模式应该把“合理利己与利他”作为基本原则,确立中小学生的价值观基本方向;德育内容应该与人的基本属性相契合,德育方法和途径应该与个人的基本利益需求相结合,从而全面提高中学德育的效果。
  (二)反思不完美道德形象,追求更高目标
  我们可以反思不完美道德榜样,追求更高道德目标。作为积极能动的个体,雷锋在生活实践中反思不足与缺点,利用各种机会完善自己的道德品性,继而践行“为新中国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高尚目标。道德榜样从自身良知出发,充分运用理性和意志与膨胀的个人欲望、人性丑恶不断地做斗争,在选择判断中舍弃不合理的利己行为,更多选择利他的行为。
  (三)学习雷锋精神的活动常态化,强化德育效果
  实践性作为人最本质属性,它是推动美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基本途径。雷锋精神形成于工作岗位与日常生活,因此学校应该走学习雷锋精神的活动常态化的道路。这要求我们注重道德品质的现实生活的生成性,将其纳入养成教育当中,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体育锻炼、课外生活当中。在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时,中小学生不断践行雷锋精神,强化学生的利他行为,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
  雷锋精神是一个逝去多年的道德符号,我们重新定位雷锋道德形象,使其基本原则、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更符合人性,全面提高学校德育的效果。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从文章的题目开始,指出《风景》用反讽的手法、舒缓的语气来释放内心的苦闷和对前途的担忧,文章主要是按照原文本身的行文顺序进行解读,从文本每句的含义到整篇的架构、从诗歌单行的寓意到全文的思想、由具象的描写到抽象的思维。  【关键词】忧患 忠于现实 反讽手法 色彩搭配  40年代的九叶派诗人所处的时代充满了变数和动荡,抗日烽火烧遍了神州大地、国共内战又使受伤的国家雪上加霜,有良知的诗人面对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文化产业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更多的风险,不仅包括自身行业的市场竞争,同时还有国际贸易中的多元文化冲突。本文首先分析了文化产业风险管理研究的必要性与意义,然后介绍了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分类,最后以华谊公司为例探讨了当前文化产业风险规避模式,希望为文化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文化产业 风险 发展  一、引言  在我国经济大力发展的基础上,中国文
【摘 要】高职学院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有效途径,更是职业学校加强校企合作的具体表现。教师在企业锻炼过程中应该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和操作规范,以便在专业教学改革中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关键词】职业院校 专业教师 企业锻炼  一、高职学院专业教师企业锻炼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以学校为主导的职业教育模式以及教师引进机制,导致了
【摘 要】对进入到城市的民工子弟如何进行有效的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一大难题。文章以温州市为例对当前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和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学 管理现状 改进措施  一、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地推进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导致农村民工不断地向城市转移,民工子弟在接受教育方面上存在很大的问题。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处于我国的最前沿,致使
【摘 要】本文通过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分析,以天津科技大学为例,重点探讨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改革和实践教学体系完善等内容。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 人才培养 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食品学科所依托于食品工业,而目前食品工业不仅是中国的第一大产业, 更是世界的第一大产业。目前随着食品工业逐渐由传统食品工业到现代食品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表达交流”部分“编写说明”中强调,有意突出“过程与方法”,力图纠正过去“那种只重结果而不重视过程的弊端”,在每一个专题,都给学生一些能触发他思想感受的话题,让他在一种思想主张下积累、分析和整合材料,从而完成写作的过程。他们认为,过去的教材只看重写法,容易导致训练沦为一种技术训练,淡化了学生真实情感的表达。  但笔者觉得,新教材思想主张是正确的,有前瞻性的意义,但实
【摘 要】本文在应用型本科会展专业人才概念及特征的基础上界定了应用型本科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又界定了应用型本科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应用型本科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奠定基础。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会展专业人才 培养 模式  一、应用型本科会展专业人才的本质特征及相关概念  1.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概念  人才在辞海中解释为“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
【摘 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探讨“以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方法,对提高班级管理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班主任以自身言行作表率、根据学生特点制定班级管理制度、精心挑选班干部、积极组织班级各项活动等方面阐述了“以生为本”的小学班主任工作,以期能和各位同行共勉。  【关键词】以生为本 班级管理 小学班主任工作  所谓“以生为本”,即指以学生的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随着新课改的不
【案例过程】  担任班主任好多年了,班上的学生一直安分守纪,也非常听话,我也努力做到口勤、手勤、脚勤,班级工作还算得心应手。可曾经批评一个女生的情形却令我一直记在心里。  那是一次周会课,我看到了班上的一位女生留着时尚的刘海发型,耳朵上打了两排耳钉,那叫一个时尚呀!想起星期一学校教师例会上校长的讲话:“有些班级的女生化妆,染发,都是班主任工作不到位的表现。”我看到她的样子,打扮得如此“时尚”,在我
【摘 要】文章介绍了作者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科内涵,探索利用各种与学科相关的活动进行美育教育渗透的教学实践。从挖掘教材、利用课堂到课下活动对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进行培养,从而帮学生陶冶美的情操,发展美的品格,形成美的人格,为今后过上美好的生活做好准备。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 挖掘教材 巧用活动 审美能力 表现美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以培养审美的能力、美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