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后辽朝战略布局的演变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l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澶渊之盟"的缔结,辽宋正式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为了与宋争夺东北亚主导权和"正统"话语权,以便未来完成"大一统"的政治理想,辽圣宗将夺取河西地区控制权与整理辽丽关系作为战略重点。经历了甘州之丧与茶、陀之败后,圣宗重新规划战略布局,后经兴宗调整,形成了重点经略、防备漠北、燕云地区,东北与西南次之的整体布局。萧瑟瑟《讽谏歌》对时局的描述清晰反映出直至辽末这一战略仍在执行。但机械执行既有战略而不根据时局加以调整,最终加速了辽朝的败亡。
其他文献
在经济思想史上,人们对技术进步影响收入分配效应的关注推动着技术进步分类的深化研究。文章追溯技术进步分类的源起,阐释各种技术进步类型的传承联结,勾勒技术进步影响要素收入份额的框架性图景。在技术进步外生阶段,对要素节约型技术进步的分类已从生产层面(要素投入多寡)转向收入分配层面(要素收入份额变动)。在技术进步内生阶段,与收入分配相关的技术进步研究兴趣从"后果"转向"前因",在生产和分配一体化格局下探讨技术进步偏向的形成机制。随着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来临,针对内外生冲击下形成的技术进步,相
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对西方规范伦理学的研究仍然侧重于德性论伦理学、功利主义伦理学和义务论伦理学。这三种学说的共性都是以伦理理性主义为基点,通过理性确证为人类行为寻找道德评判的基础。面对理性主义伦理学难以解释我们为什么负有道德义务、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冷漠等现象,情感主义伦理学再次引发人们关注。当代情感德性论者斯洛特通过对英国情感主义伦理学的修正和发展,对移情作为道德基础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做出了系统论证,为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的复兴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思路,使情感德性论成为与义务论、功利论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美德德性论
西方哲学家普遍认为,理性包含着认知理性与实践理性两个相互分离的部分。然而,通过对自然自主性及相关品质的考察,可以发现认知理性和实践理性并非相互独立,而是同一种心智品质或属性。它们是同一事物即理性中互补的两面,重释的阴阳也是如此,认知理性涉及我们对世界的接受-"阴",实践理性涉及目的或冲动("阳")的指向。凡是有理性的地方,就有被理解为阳和阴的实践理性和认知理性。凡是有认识理性-阴的地方,就必然有实践理性-阳,反之亦然。理性自身比我们迄今所认识到的更为统一。这种统一性可以理解为阴阳实体,它可以帮助我
文章分析了四大经济体非常规货币政策对中国金融环境时变影响的异质性。研究发现:在共振阶段1和分化阶段2,即美联储基准利率处于正常区间时,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对中国FCI造成的冲击更大;发达经济体非常规货币政策对中国FCI的影响中,美国最强,欧元区次之,英国在四个时点处均对中国FCI带来正向冲击,日本多为负向冲击;中国FCI受到的多为中短期冲击,冲击的程度在长期有所缓和。文章建议央行密切关注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变化,建立科学合理的FCI,将金融稳定纳入货币政策框架。
耕读一体的形态自古即存在,孔孟主张分开,强调读书做官是君子的职业,耕田种地是小人的职业。但民间耕读情况一直存在,多是隐逸之士和学生。到了经济文化大发展的宋代,半耕半读成为常态,"耕读"专词应运而生。其最有价值的内涵是广大农民纷纷读书,即自下而上的读书热潮。对许多农家来说,读书识字只是生活的必需,未必参加科举,是为宋代与前代大不相同的亮点,也是耕读文化成熟的标志之一。而士人把耕读当作人生快乐之事,则是耕读文化普及流传的内在因素。耕作的实践有利于士人思维的创新和学问、创作题材与水平的提高,更主要的成就是知
国际贸易对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影响。出口差异化程度高的产品与进口差异化程度低的产品对提升本国货币国际地位有促进作用,而初级产品贸易无益于本国货币国际化。文章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资本品与零部件以及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最终消费品都显著促进了人民币的交易使用,而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初级产品贸易及向其出口消费品则无益于人民币国际化。为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有必要积极推进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本品、零部件出口与最终消费品进口。
宋代官府是防治瘟疫的核心力量,不仅将"疫灾"提升为"四大灾害"之首,而且建立了以各级官吏为主导、社会民众力量为辅助的疫病防治体系,采取了医疗统筹、民生安置、行政管控等措施加以应对。地方官吏是宋代防治瘟疫的基层力量,采取了赈济灾民、医疗救治和加强社会管理等措施。受官府的重视和引导,宋代社会对瘟疫的态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认识到医药知识是防治疫病的根本和关键,"按方剂以救民疾"和"依方用药"成为宋代社会防治瘟疫的新方向。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住了疫情蔓延和疾病传播,促进了新医学著作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宋史研究在研究格局、文献整理与研究、研究生培养方式、研究取向、研究问题和方法等方面展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点,值得关注。同时对宋代历史地位的重新认识和对日本唐宋变革论兴起的反思,以及呼吁研究"大宋史"的声音日益高涨,都表明宋史研究向纵深发展的新气象。
关于宋代的皇帝教育方式之一的经筵讲读,在制度层面上已经有了充分的研究积累,但对于经筵讲读的具体情形则鲜有研究。宋代玉牒的唯一遗存《玉牒初草》,则有着大量的经筵讲读的记载。尽管记载仅有短短两年,但作为一个剖面,具现了宋代经筵讲读的场景。这些记载不仅可以将制度规定形象化,并且可以补充制度记载的缺失。更为重要的是,透过这些记载,在士大夫政治的背景之下,士大夫按照内圣外王的理念引导和教育君主的场面清晰地展现出来。读经读史,重在现实。经筵讲读作为政治议论的场所,也反映了士大夫对君主的影响。而讲读过程中的君臣互动所浮
借鉴脑科学成果的中国认知神经美学提出了"认知模块论"假说,可以与康德美学阐述相互印证。对鲍姆嘉通和康德所使用的"埃斯特惕卡"概念,不能理解为"美学""审美"或"感性""感觉",其深层含义应该是"内隐感性"即内隐认知。康德《判断力批判》的实际意图是借助审美活动来阐述人类心灵中的无意识内隐认知能力。康德所谓"埃斯特惕卡基准理念"大致相当于认知模块中的形式知觉模式;所谓"主观合目的性",体现的是客体事物(埃斯特惕卡表象)与主体认知模块(埃斯特惕卡基准理念)之间的适应匹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