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胶州秧歌是山东地方特色秧歌的代表,独舞《水中草》就是将现代舞蹈与胶州秧歌艺术表现形式相融合,巧妙的利用长扇向观众演绎水中草三道弯的动态特征,道具长扇更加生动的体现了艺术的本质在于创新,只有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在不断整理、加工、提高、升华原生态胶州秧歌的舞蹈元素,并结合现代化艺术形象和表演手段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本文以研究胶州秧歌风格特征为切入点,以舞蹈《水中草》剧目的运用发展为例,论述了胶州秧歌的元素特征和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胶州秧歌;艺术表现形式;代舞蹈课堂教学
1.胶州秧歌的起源及艺术特征
1.1胶州秧歌的起源
胶州秧歌是山东地方秧歌的代表之一,吕文斌专门著有《胶州大秧歌》一书,对它进行介绍。
胶州秧歌是一种劳动人民自发参与、自娱自乐的农民艺术,地方特色浓郁,赋予了它这个特征。相传在三百年前的清朝时期,胶州东小屯有马、赵两户人家,以卖香烟为生。后因社会动荡,天灾人祸,民不聊生,马、赵两家人,一起逃荒别处,为了养家糊口,迫于生计,一路上卖唱乞讨,后改为‘唱门子’,一面舞之蹈之,一面唱民歌小调。胶州秧歌的原形,是一边舞一边唱,从而形成了不同角色的特定动作。
1.2胶州秧歌的艺术特征
(1)胶州秧歌的不同角色及道具使用。胶州秧歌一般由24人表演,当需要增加表演人数时,必须成倍数增加。秧歌队有一个角色称之为“秧歌爷”,是一至两人作为领导者,秧歌队还有专门负责训练秧歌队员并兼做演员的教练,常为三到五个人,共分六个角色,其中膏药客、鼓子、棒槌是男性的角色,其他的都是女性角色,女性角色中最生动的三个分别是翠花、扇女、小嫚。
(2)胶州秧歌的表演特点。胶州秧歌的开场,表演形式欢快,舞蹈动作把地方秧歌特点充分展示了出来。表演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此外还有多种表达情感和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音乐曲牌。
“十字梅”、“两扇门”等六种队形,是秧歌特有的队形,“翠花扭三步”、“丑鼓八态”等五个舞蹈动作,独具风格;舞蹈中的音乐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民歌、小调、打击樂、唢呐等,也体现出了浓郁的地方特色。胶州秧歌以灵活的形式,多变的手法,生动的语言为特点,深受人民喜爱。
2.胶州秧歌艺术表现形式在《水中草》中的应用
2.1“三道弯”表演形式的运用
胶州秧歌的动作最大特点就是“扭”,用“扭”来带动腰部及上身的动作,形成了特有的“三道弯”动作。
当代舞蹈 《水中草》在舞美设计中,大量融入了胶州秧歌元素,舞者巧妙的运用一把长绸扇子来演绎草在水中荡漾、 挣扎的动态。整个舞蹈三分之二都融入了胶州秧歌“三道弯”的元素,整个舞蹈节奏变化快,舞者的神曲佐佑评选宁东,脚部使用一些动作,保持了其中的姿态。而且上下身向反方向运转,出自上而下的持续三道弯、连动八字扭,这都形成动态了的“三道弯”的体态。
2.2“划圆”表演形式的应用
胶州秧歌舞蹈中的动律,多种多样道具,不同角色的舞蹈动作,以及各种圆的交相辉映,或是大圆套小圆等运动形态,都体现出对“圆”的追求。
舞蹈《水中草》运用了胶州秧歌的“划园”动作,如舞者和扇子相关等手臂的动作,带动身体跟随性的扭动,而身体每一部分的运动都是在一个立体三维的圆中完成的,半圆、立圆、8字圆随处可见,内在动律的“圆”与外在路线的“圆”共同体现了“划圆”动律。舞者舞动长扇,不仅体现了“圆”的独特动态特征,又给人一种延伸的美感。
2.3“抻、韧、拧、碾”表演形式的应用
“抻”是将动作做到最高点,保持一定的时间,展现力量延伸的美。韧”是指舞蹈动作像弹簧的弹力一样,有韧性,松弛有度。“拧”主要是把腰当轴,横向往外拧,重心倾斜,形成了特有的动作,是上一个动作的止,下一个动作的起范儿。
剧目《水中草》,有很多“抻”的动作,表演者的脚快速的换拧步,慢慢的形成舞蹈姿态,跳舞的人不断向上方拉扇子,以腰为发力,使力量向身体的各个部位延伸,从而给观众展现的是一种肢体的延伸感。舞者挥舞长扇的动作,手带肘,肘随肩,换发快收论范变,秧歌中“抻”被充分的表现了出来。而那些脚部的舞蹈动作在舞动时,脚跟集中在一点碾动,脚步位置不发生变化,都生动形象的体现了“碾”的动律特征。这些恰恰可以把草的弧线美和延伸美感的特点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3.胶州秧歌在现代舞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胶州秧歌的风格独特,风格特征可概括为脚拧、扭腰、小臂绕八字、平推翻腕等,动律特点可概括为抻、韧、拧、碾[10]等,这些民间舞蹈的特征,在现代课堂中教学应用中,要紧紧抓住他们的本质,来开展舞蹈教学,把握好三个方面。
一是学习胶州秧歌的代表性特征。比如一些栋做,把这些动作抽出来,提炼出本质的东西,进行规范、整合与提升,要给他们量化定型,脚对哪,系盖对哪,腰怎么拧,都要有的一个量化的标准,延续和传播胶州秧歌精华,在高校教学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应用。
二是学习胶州秧歌的动律特征。胶州秧歌最根本的扭的步子,是脚部以跟儿为中心砖栋,后腿用塔布随着前腿,膝盖靠拢但又不僵化,双脚“碾”,这样下肢自然而然就形成弯曲的一道线,上身两臂划“∞”字的“圆”。这些也要抽出来,进行规范、定型,融入现代教学之中。
三是搞好与现代艺术的结合。在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除了继承保持胶州秧歌的传统风格特征,也要将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相结合,根据当代人的审美品味,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用现代的舞蹈元素和编创方法,使胶州秧歌孕育出更多的新作品,使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新发展,更具吸引力。
注释
①赵娜.山东胶州秧歌研究,第15页.
②韩宁.浅谈东北秧歌与胶州秧歌的动律.大舞台,第19页。
③韩宁.浅谈东北秧歌与胶州秧歌的动律.大舞台,第20页。
参考文献
[1]吕文斌等.胶州大秧歌 [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关键词:胶州秧歌;艺术表现形式;代舞蹈课堂教学
1.胶州秧歌的起源及艺术特征
1.1胶州秧歌的起源
胶州秧歌是山东地方秧歌的代表之一,吕文斌专门著有《胶州大秧歌》一书,对它进行介绍。
胶州秧歌是一种劳动人民自发参与、自娱自乐的农民艺术,地方特色浓郁,赋予了它这个特征。相传在三百年前的清朝时期,胶州东小屯有马、赵两户人家,以卖香烟为生。后因社会动荡,天灾人祸,民不聊生,马、赵两家人,一起逃荒别处,为了养家糊口,迫于生计,一路上卖唱乞讨,后改为‘唱门子’,一面舞之蹈之,一面唱民歌小调。胶州秧歌的原形,是一边舞一边唱,从而形成了不同角色的特定动作。
1.2胶州秧歌的艺术特征
(1)胶州秧歌的不同角色及道具使用。胶州秧歌一般由24人表演,当需要增加表演人数时,必须成倍数增加。秧歌队有一个角色称之为“秧歌爷”,是一至两人作为领导者,秧歌队还有专门负责训练秧歌队员并兼做演员的教练,常为三到五个人,共分六个角色,其中膏药客、鼓子、棒槌是男性的角色,其他的都是女性角色,女性角色中最生动的三个分别是翠花、扇女、小嫚。
(2)胶州秧歌的表演特点。胶州秧歌的开场,表演形式欢快,舞蹈动作把地方秧歌特点充分展示了出来。表演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此外还有多种表达情感和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音乐曲牌。
“十字梅”、“两扇门”等六种队形,是秧歌特有的队形,“翠花扭三步”、“丑鼓八态”等五个舞蹈动作,独具风格;舞蹈中的音乐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民歌、小调、打击樂、唢呐等,也体现出了浓郁的地方特色。胶州秧歌以灵活的形式,多变的手法,生动的语言为特点,深受人民喜爱。
2.胶州秧歌艺术表现形式在《水中草》中的应用
2.1“三道弯”表演形式的运用
胶州秧歌的动作最大特点就是“扭”,用“扭”来带动腰部及上身的动作,形成了特有的“三道弯”动作。
当代舞蹈 《水中草》在舞美设计中,大量融入了胶州秧歌元素,舞者巧妙的运用一把长绸扇子来演绎草在水中荡漾、 挣扎的动态。整个舞蹈三分之二都融入了胶州秧歌“三道弯”的元素,整个舞蹈节奏变化快,舞者的神曲佐佑评选宁东,脚部使用一些动作,保持了其中的姿态。而且上下身向反方向运转,出自上而下的持续三道弯、连动八字扭,这都形成动态了的“三道弯”的体态。
2.2“划圆”表演形式的应用
胶州秧歌舞蹈中的动律,多种多样道具,不同角色的舞蹈动作,以及各种圆的交相辉映,或是大圆套小圆等运动形态,都体现出对“圆”的追求。
舞蹈《水中草》运用了胶州秧歌的“划园”动作,如舞者和扇子相关等手臂的动作,带动身体跟随性的扭动,而身体每一部分的运动都是在一个立体三维的圆中完成的,半圆、立圆、8字圆随处可见,内在动律的“圆”与外在路线的“圆”共同体现了“划圆”动律。舞者舞动长扇,不仅体现了“圆”的独特动态特征,又给人一种延伸的美感。
2.3“抻、韧、拧、碾”表演形式的应用
“抻”是将动作做到最高点,保持一定的时间,展现力量延伸的美。韧”是指舞蹈动作像弹簧的弹力一样,有韧性,松弛有度。“拧”主要是把腰当轴,横向往外拧,重心倾斜,形成了特有的动作,是上一个动作的止,下一个动作的起范儿。
剧目《水中草》,有很多“抻”的动作,表演者的脚快速的换拧步,慢慢的形成舞蹈姿态,跳舞的人不断向上方拉扇子,以腰为发力,使力量向身体的各个部位延伸,从而给观众展现的是一种肢体的延伸感。舞者挥舞长扇的动作,手带肘,肘随肩,换发快收论范变,秧歌中“抻”被充分的表现了出来。而那些脚部的舞蹈动作在舞动时,脚跟集中在一点碾动,脚步位置不发生变化,都生动形象的体现了“碾”的动律特征。这些恰恰可以把草的弧线美和延伸美感的特点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3.胶州秧歌在现代舞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胶州秧歌的风格独特,风格特征可概括为脚拧、扭腰、小臂绕八字、平推翻腕等,动律特点可概括为抻、韧、拧、碾[10]等,这些民间舞蹈的特征,在现代课堂中教学应用中,要紧紧抓住他们的本质,来开展舞蹈教学,把握好三个方面。
一是学习胶州秧歌的代表性特征。比如一些栋做,把这些动作抽出来,提炼出本质的东西,进行规范、整合与提升,要给他们量化定型,脚对哪,系盖对哪,腰怎么拧,都要有的一个量化的标准,延续和传播胶州秧歌精华,在高校教学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应用。
二是学习胶州秧歌的动律特征。胶州秧歌最根本的扭的步子,是脚部以跟儿为中心砖栋,后腿用塔布随着前腿,膝盖靠拢但又不僵化,双脚“碾”,这样下肢自然而然就形成弯曲的一道线,上身两臂划“∞”字的“圆”。这些也要抽出来,进行规范、定型,融入现代教学之中。
三是搞好与现代艺术的结合。在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除了继承保持胶州秧歌的传统风格特征,也要将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相结合,根据当代人的审美品味,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用现代的舞蹈元素和编创方法,使胶州秧歌孕育出更多的新作品,使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新发展,更具吸引力。
注释
①赵娜.山东胶州秧歌研究,第15页.
②韩宁.浅谈东北秧歌与胶州秧歌的动律.大舞台,第19页。
③韩宁.浅谈东北秧歌与胶州秧歌的动律.大舞台,第20页。
参考文献
[1]吕文斌等.胶州大秧歌 [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