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音乐天堂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zhe_12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荷兰中部的乌特勒支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这座古城里名胜古迹众多,圆顶教堂、圆顶古塔、古运河水系、运河拱桥、运河码头以及德哈尔古堡……还有一座国立的自动乐器博物馆也很有特色,但知道它的人却不多。由于这家博物馆的收藏品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音乐盒,所以又被称为“音乐盒博物馆”。
  音乐盒博物馆由一座16世纪的教区老教堂改建而成,里面收藏着15世纪以来的各种自动乐器,自动钢琴、街头管风琴、舞厅风琴、手摇式风琴、小风琴、风琴钟、自鸣钟、投币式留声机、音乐盒、音乐玩偶等稀奇古怪的老玩意儿应有尽有。从展品制作的时代、体积和工艺水平上看,大致可分为较为原始的打击乐器、多功能的音乐钟、外观庞大华丽的管风琴、精美小巧的音乐盒等四个类别。其中最大的音乐机械是街头管风琴,像一座小房子,有3米多高、4米多宽,里边组合了管风琴、手风琴、小提琴、长号以及多种打击乐器,类似于一个功能齐全的自动小乐队。而最小的乐器则是放在手掌中把玩的音乐盒。还有一些音乐钟、鼻烟盒、糖果盒、首饰盒和针线盒等都属于体积小巧的乐器工艺品。
  早期的自动乐器
  说到自动乐器,它们应是一种能自动演奏音乐的机械装置。不过这家博物馆所收藏的早期自动乐器并不完全是“自动”的。在近代之前,由于没有电力机械装置,它们虽然经过了音乐机械程序的系统设置,能自动地表达出声音或者展现人偶的表演,但往往还需要借助人力来驱动。比如利用手动的转动摇柄、杠杆、绳索以及手转发条等装置来播放乐曲。在电气时代到来之前的好几百年里,这些自动乐器多是一些体积庞大而又笨重的音乐机械。比如一款手柄驱动的音乐钟,要想听到美妙的钟声,就得摇动大轮子上的手柄,由轮子上的绳索牵动小轮子,经过多重牵连,才能敲响挂在架子上的那两排音乐钟从而演奏出音乐来。由此可知,古代人想听听自动播放的音乐有多难。
  自动音乐钟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它是由教堂的大吊钟转变而来的。当时欧洲信教的人很多,他们每周甚至每天都要按照约定的时间在一起做弥撒。当时普通的人家都没有钟表,教堂的钟声就成为重要的报时器械。但钟声难以表示出不同的时间,只好做出约定,敲击几下表示几点。可是,这样的报时方式既单调又容易出错。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钟表匠们便尝试出一种新的办法,即使用不同的音乐来代替钟摆的声音,于是发明了挂在教堂钟楼上的组钟。他们利用发条装置来演奏音乐,在不同的时间内,演奏不同的旋律,于是有了音乐钟。从此教堂的钟塔便以优美的声音召唤着信徒们。这种既动听又实用的音乐钟面世之后便成为欧洲人的一种时尚。在随后的500多年间,荷兰许多教堂的钟塔和市政大厅都有这样的音乐组钟。当组钟奏完音乐之后,其中最大的那个钟会打点报时,让人们知道白天或黑夜的具体时间。这种教堂音乐钟一度风靡荷兰、比利时、法国和德国。后来欧洲的有钱人家就想在自己家里也安装像教堂音乐钟那样的音乐报时钟,只是觉得教堂里使用的组钟太大,不适宜家用,于是工匠们又对这种教堂音乐钟进行改造,各种各样的小型音乐钟和音乐盒被相继发明出来。不过,早期的音乐盒形丑体笨,它们是由一些外表粗劣、笨拙的铁轮子、铁磙子等材料发展而成的,经过不断的摸索与改造才日渐精美起来。
  我们曾经在电影里见过从前的唱片机,却没有见过形似穿了孔的黄饼子的金属乐谱和纸带乐谱,它们都是唱片的鼻祖。在唱片机出世之前,这些黄饼子常被装进特制的机械盒子中,经过摩擦演奏出动听的曲子来。
用手柄驱动的音乐钟

  在如今的社會,能负载音像的介质有许多,比如胶带、磁带、磁盘、光盘、半导体内存片等等,它们的体积虽小,存储量却很大。所以好多观众对用这些钉在滚桶上的铁皮、铁丝和打在黄纸背儿上的窟窿做乐谱不屑一顾,其实,早期的发明家们使用这样原始而又粗劣的材质来做乐器和存储乐谱,竟然也能演奏出悠扬的乐曲,在当时实在是一种奇迹。博物馆员介绍说,自动钢琴就是利用方孔纸上的窟窿拉动琴键实现自动弹奏的。而这些金属片与纸介质的乐谱都是通过摩擦发音的,制作它们耗时费力,又容易损坏,所以使用起来非常昂贵。过去的欧洲人只有贵族与富商才能享用,普通人家还消费不起呢!
  在这家博物馆的展品里有一台雅各马兹钟,是1480年的产品。它在自动乐器中最为古老,名气也很大,被视为家用音乐钟的早期代表。有一台哥特式挂钟里边安装了自动机械“组铃”,组铃是按音阶高低排列出来的,它既能自动奏出不同的旋律,也能用来按点报时。自动演奏的乐谱被编排在一个打了许多钉片的滚筒上。滚筒旋转时,钉片会令一个锤子敲打一个铃,音乐就响起来了。里边的乐谱可通过重新排列钉片来改换,每小时演奏一支曲子。曲尽之后,旁边的两个木偶就用锤子敲打他们中间的铃铛来报时。荷兰人把这台音乐钟取名叫“雅各马兹”,意思是“手持锤子的人”。
  组合式自动乐器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动乐器一直朝着功能多样、外观美化的方向发展。在这家博物馆里有一台舒尔茨音乐钟在18世纪中期曾名噪一时。舒尔茨音乐钟是荷兰人舒尔茨在1760年研制出来的。它一面世即受到荷兰商人们的厚爱。因为荷兰是一个海上贸易大国,舒尔茨钟顺应了航海商人的兴趣。他在钟表的上方设置了一幅大海和帆船的画面,然后将钟摆与帆船连接在一起,只要钟摆能摆动,大海中的航船就随着钟摆的跳动不停地航行着。钟表的圆盘上还组装了能显示出月份、月相、星期、日期和时间变化的多功能指针与图示,它能够让在大海上航行的人方便地掌握海潮起落的规律。在这个多功能钟表的下方还设置了一个竖长形的箱子。这个箱子可不是一个用于放置座钟的空架子,它的里面还组装了17个乐铃和31个锤子,并配置了人们喜欢的乐谱。每隔半小时,舒尔茨钟便演奏出一支优雅的曲子。它的这些功能不仅能给长期在海上航行的人提供许多实际用途,也为他们漫长而又单调的海上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有的人后来不再远航,却仍然喜欢在自家的客厅里放置一座舒尔茨音乐钟,并将拥有它视为荷兰商人的成功标志。   博物馆内还有一个重要的收藏品叫做奏铃台面音乐钟。这个音乐钟由荷兰一个佚名的工匠于1790年发明出来。它共有14个乐铃,18个锤子,通过敲打多个铃铛而奏出美妙的音乐。正是因为它配有这么多的锤子,能够连贯快速反复敲击,所以演奏出的曲调特别欢快、激扬。通常组铃较多的音乐盒都有庞大的体积,总是占有太多的空间,而这座音乐钟设计得与众不同,体积不大,音响效果却很精良。它将许多铃铛串成一排,所有的铃铛从大到小依次排列,后面的一个小铃铛巧妙地被套放在前面一个大些的铃铛凹槽里。这种安装方法叫做 “组铃”。自从它面世之后,这种组铃便被许多制造音乐盒的人普遍使用。其工作原理是将这些曲子的乐谱挨个儿编排在滚筒上,滚筒每转动一圈就奏出一支曲子;然后使滚筒由左向右移动一点儿再次旋转,由另一套钉片击打铃铛,就可奏出另一支曲子。就这样,由左到右一次次地偏移滚筒,每循环一次能奏出6支不同的曲子。最为有趣的是在台钟中间还装饰了三个人偶,这三个人偶是当时没有见过东方人的工匠想象出来的模样,以增加台钟的美观和趣味。
  这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一座胡普费尔德提琴唱机。它是由德国莱比锡的胡普费尔德公司研制的,所以有了这个名称。这是一架由自动钢琴和三把小提琴组装起来的自动乐器,当初是为奢华的夜总会专门设计的,其目的在于使夜总会的客人们能通宵达旦地尽情跳舞,而不劳顿乐队的人整夜为他们伴奏,便创造出这种无需人力操作的自动唱机。这架提琴唱机的上部安装着三把小提琴,共用一支会旋转的弓来演奏。在提琴的琴颈上由“小指头”按压琴弦上的音位,琴弓可根据音乐的缓急变换表达出不同的速度和力度。在唱机的下部安装了一台能自动弹奏的钢琴,使它能与上部的三把小提琴一起合奏,奇妙的乐曲就从这部自动唱机中持续地流淌。他们的发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1910年,胡普费尔德公司将这架提琴唱机搬到当年在布鲁塞尔举办的世界展览会上参展。当与会的观众亲眼看到这台无需操作就能实现一个管弦乐队功能的自动提琴唱机,并且亲耳听到它能流淌出与操琴手相比毫不逊色的美妙乐章时无不为之惊叹,称它为世界历史上最复杂的自动乐器。有人甚至把它列为“世界第八奇迹”。这架神奇的乐器后来就成为乌特勒支自动乐器博物馆中最珍贵的收藏。
富于荷兰特色的街头管风琴

  许多国家的博物馆都有严格的规定,即所有的馆藏展品仅供观赏,不得碰摸。所以到博物馆参观的人无不小心翼翼,唯恐碰坏了高价的文物。然而,乌特勒支的这家音乐博物馆却反其道而行,馆内的大量展品呈开放状态,并且鼓励观众亲自动手去摆弄其中的各种老乐器。只要你有兴趣,还可以让管理员帮忙从存放在壁橱中的那些乐谱中挑选出贝多芬、莫扎特、韩德尔或海顿等知名作曲家的曲子,或是放进音乐盒里,或者是放进那种依靠摇动来演唱的滚筒式音乐箱里,然后亲自动手摇一摇,来探索它们的发声原理,倾听那些经典的曲子。而博物馆里的工作人员每小时都会轮换着为游客们表演各种乐器展品。他们既很热情又有耐心,还能应参观者的要求对那些奇巧的玩偶乐器反复表演好几次。
  这家博物馆独特的经营方式不仅使古老的文物重新释放出新的生命力,并且还真正地发挥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寓教于乐。他们将文物都变成了“活物”,让观众在看到这些展品的同时还能试听这些展品,详细了解它的功能与制作原理,从而使在场的观众们积极踊跃地参与其中,亲自体验到这些古代乐器的奇特趣味,同时也在快乐之中系统地了解到人类的乐器制造过程和发展变化。因此,有人将这家博物馆称为世界上最快乐的博物馆。无论游客来自哪个国家,这些老乐器所演奏的美妙音乐就成为大家的共同语言,人们都陶醉在欢快的音乐声中,仿佛中了“魔法”一样追随着这些乐器的韵律欢乐不已。
其他文献
“一个天与地混沌不分的黑夜——  瞧,在恐怖的大海上  耸立着一艘大船,  形如生着双翼的飞龙;  它宛似来自天国  从船首到船尾一派通明,  甲板上立着光闪闪的人们,  转瞬间消逝不见。  他俩下到海湾,伫望着惊涛骇浪,  浪头一个接一个,每个都比上一个更巨大,  直至最后,第九个浪头,聚拢起半个海洋,  充满着喧嚣,缓缓升起,声响震天,  整个巨浪一片光焰:  浪头落下,在光焰中诞生了一个赤裸
掌握国外的土地——以发展中国家为中心的“土地之争”正在加速。原因是世人对人口爆炸和气候变化将引发水资源和粮食不足的危机感。  2010年6月,日本北海道议会决定以俱知安町的57公顷森林引进外资。这在日本是少有的事。然而,买家是谁?其目的何在?据北海道一位官员说:“国外资本正瞄准日本各地的山林,他们是否也想控制日本的水资源呢?”  近年来,这种传言在各地森林相关负责人之间出现得非常多,到处都有人说“
克莱斯·奥登伯格是20世纪著名艺术家之一,他对日常事物的表现手法大胆而巧妙,作品内涵丰富。近期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回顾了他六七十年代的早期作品,包括《街道》和《商店》系列及《老鼠博物馆》和《射线枪翼》装置作品。前两者可以说是奥登伯格艺术生涯的开山之作。在创作高峰时期,奥登伯格重新诠释了绘画与雕塑及主题与形式之间的关系。《街道》系列作品用硬纸板、粗麻布或报纸来表现粗犷忙乱的现代城市生活景象。而《商店》
还记得《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那只憨态可掬,爱用莎士比亚的姿势思考问题,说话结结巴巴的渡渡乌吗?这只可爱又可笑的鸟,与书中穿背心的兔子,会笑的柴郡猫一样,尽管带了些许人为的想象,现实中却有其原型,即原产自岛国毛里求斯的渡渡乌。  位于印度洋西南部的毛里求斯,是一个四面环海同大陆隔绝的岛国,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岛上独特的物种。渡渡鸟便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种。在16世纪末期欧洲殖民者来毛里求斯定居之前,
爱德华·P·琼斯(Edward P. Jones,1950— ),当代美国黑人文学的杰出代表,凭借十年磨一剑的用心之作《已知的世界》(The Known World,2003)引起巨大轰动,几乎获得美国所有重要文学奖项的垂青。《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称其是“美国最好的黑人作家之一”,珍妮特·马斯林在《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上称“
George Gissing/文 赵秀明/译    ... Above all, on days such as this, when the blue eyes of Spring laughed from between rosy clouds, when the sunlight shimmered upon my table and made me long, long all but t
仿佛被什么诱导着,一走出孟买机场就以为到了加尔各答。其实并没去过那座叫加尔各答的城市。炎热的天气,汗水,以至恶浊的气味。那是这种热带城市所固有的味道。仿佛整座城市都在腐败。沿街的房子上布满灰褐色的斑迹。到处爬满绿色的苔藓,流水也泛出臭乎乎的气味。黄色的出租汽车塞满街道。至今保持着20世纪30年代的样式。就像《情人》在渡船上的那种汽车。于是一下子又恍若来到了湄公河上。  是的在孟买,以为是加尔各答。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各个民族都形成了本民族所崇拜的动物形象——图腾。这些图腾多多少少反映出这个国家的个性。如称中国为“中国龙”,美国为“美国鹰”,印度为“印度象”等。俄罗斯,通常被称为“俄罗斯熊”或“北极熊”。俄罗斯人被称为“熊的传人”。报刊上频频出现的“为什么英国是熊的朋友”等言论,显然是把“熊”看成了“俄罗斯人”的代名词。   熊是俄罗斯民族崇高的象征,是人们心中永远的图腾。在俄罗斯至今流传着许
2010年11月17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通过大型强子对撞机,制造并短暂捕捉到了“反物质”原子,在制造出的数以千计的反氢原子中,成功地使其中的38个存在了大约0.17秒。这个时间在普通人看来昙花一现,但对科学家来说,已足够他们进行较为深入的观察和研究了。  1908年6月30日凌晨,俄罗斯西伯利亚通古斯地区的森林里,一声巨响震耳欲聋,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天空出现了强烈的白光,气温瞬间攀升,灼热烤人
丹麦著名诗人、童话大师安徒生喜欢去异国他乡旅行,他曾于1844年去过德国德累斯顿附近的马克森,当时的陆军少校冯·塞雷邀请安徒生在他的别墅内小住。在离开的前夕,安徒生与冯·塞雷夫人出门散步,看见路上有一棵被人丢弃的小小的落叶松,安徒生弯腰将其拾起来,发现它已受到损伤。“可怜的小树,你千万不能死啊!”说罢他四处寻找岩缝,终于在一处石头缝里找到了泥土,就把小树种上。  安徒生回到哥本哈根后,冯·塞雷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