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中国古典诗词的“摆渡者”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ibu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在南开校友总会,94岁的中华古典文化专家叶嘉莹先生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目前,已完成初期捐赠1857万元。
  叶嘉莹先生:为中国诗词之美吟哦至今,更活成了人们心中的诗。九十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诗词养性,先生风骨为明证。
  她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
  在南开大学,没有南开人不知晓叶嘉莹的名字。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的迦陵学舍即是为她修建的定居之处。她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她是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她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媒体更是敬称其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中国最美先生!
  “一生漂泊、半世艰辛”,诗词承载她一生所向
  大多数人知道的,是她才情纵横,但很少人了解她经历苦难、漂泊伶仃的一生。是诗词,带她走过人生欢乐与无常;是诗词,伴她一路而来,承载了她一生所向……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一个书香世家。在她三四岁时,父母就开始教她背诵古诗,认识汉字。那时的她,没有玩伴,只有诗词,女孩子爱玩的游戏,跳皮筋,扔沙包,她全都不会,因为家里人只想让她学诗,后来自己喜欢上诗词,也就不想出去。
  她过得孤独但并不觉得苦,只是成長在风雨飘摇的战乱年代,父亲与家人聚少离多,后来杳无音讯,失去联系。只能靠着母亲带着一家人颠沛流离,勉强求生。
  1948年,她结婚随丈夫迁居台湾。1966年,她被台湾大学派往美国讲学。在异国他乡用英语授课,叶嘉莹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文论;另一方面,她有着自己独特的讲课方法。
  她对学生说:“诗歌里面是有生命的,我的英文也许不够好,我的文法、发音或许不够准确,但我讲一首诗,会把我所体会到的其中的生命感情讲出来。”她发自内心的真诚超越了语言和国界,在异国他乡让无数人爱上了中国古典诗词。
  学生们说“老师不但写诗是天才,讲诗也是天才”;更有人无限仰慕:“她站在那里,就是对古典诗歌最好的注解。”
  上世纪70年代,叶嘉莹提出申请回大陆讲学,并得到批准。此后,燕归巢。
  为中华古典文化而“吟诵”
  叶嘉莹先生毕生挚爱是中华古典文化,是中国古代诗词;叶嘉莹先生毕生所向是将中国古诗词发扬光大,是将古诗词留存在每一代中国人心中。
  93岁高龄,她依旧饱含深情地朗诵古诗词;她一直关心着国人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学习。她曾拿出自己的十万美金积蓄以恩师顾随先生名号“驼庵”设立奖学金,专门用于激励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研习。
  叶嘉莹先生曾说:“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这一生有诗词相伴,便将这一生投入它罢。她在诗词中诉尽悲欢离合,书尽聚散无常……
  她曾撰文鼓励中国孩子们从小背诵古诗词:“小孩子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的时候,此时,即使他不能理解,只要先背下来,等到将来理解力提高以后,这些早年记忆的内容就会被调动出来,如同智慧库,为孩子一生提供不尽的资源。”
  她曾在讲座中这样说道:“我跟诗词结了不解之缘,诗真是情动于衷而行与言,如果我们看古代的诗人,像李白、杜甫、辛弃疾,如果你懂得他们的道德,真是让人感动,在这样的自私、邪恶的、充满战争的污秽的杂乱世界之中,你看到有这样光明俊伟的人格和修养,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我之所以90多岁还在讲,因为我觉得我既然认识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这么多美好、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我应该让下一代的人能够领会、也能够接受。如果我不能够传输给下一代,是我对不起年轻人,对不起古人,也对不起师长和老师。”
  “我平生经过离乱,个人的悲苦微不足道,但是中国宝贵的传统,这些诗文人格、品性,是在污秽当中的一点光明,希望把光明传下去,所以是要见天孙织锦成,我希望这个莲花是凋零了,花也零落了,但是有一粒莲子留下来。”
  迄今为止,先生已在古典诗词教育耕耘70余载,先后在台湾大学、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讲学教课,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向叶先生致敬!(来源:《中国青年报》)
其他文献
6月20日,有微博网友爆料称,上海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文《打碗碗花》,原文中的“外婆”全部改成了“姥姥”。有网友找出上海市教委的答复,“姥姥”是普通话语词汇,“外婆”属方言。消息一出来,网友炸开了锅!  对此,多数网友给出的观点是,“姥姥”才是方言,而且按《辞海》解释,是北方方言,“外婆”才是标准的书面语。在我国历代习惯里,父系和母系一直分得非常清楚,古书里,凡是出现母系亲属,一般要在前面加一个“外”
期刊
从空中俯瞰杭州余杭区良渚街道港南村的一片水稻田,种粮大户姚建荣用五彩水稻“描绘”的党徽图案和“1978-2018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字样清晰地呈现在稻田里。这是他用农民最朴实的方式向改革开放40年致敬。(来源:视觉中国)
期刊
2018年6月9日,在经历了两日紧张的高考后,辽宁阜新71岁的“爷爷考生”康连喜的生活开始趋于平静,这个将每年高考当作一年中“重要任务”的农民,只有在每年的这几天里他才能跃入大众的视线中,对于他来讲,感受高考过程比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尤为重要。据了解,从1978年到2018年40年间,康连喜参加了18次高考,最好的成绩是2009年的303分。对于高考,康連喜表示明年还会考,“心跳不停高考不停止”。(
期刊
近年来,贵州省政府办公厅离退休干部处针对组织老干部集体外出活动计划开展难、服务管理难、风险防控难的问题,深入调查实践,充分借鉴兄弟单位经验,找准问题“症结”,对症下药,大胆创新,摸索总结出严把“五关”工作法,有效破解工作难题,促进工作提质增效再上新台阶。  一是严把审批关,做到“师出有名”。计划安排老同志集体外活动,充分征求老同志的意见,耐心做好政策解释工作,争取支持和理解,严格按规定和程序报批,
期刊
他是著名的核研究科学家,更是一位坚强而伟大的父亲,他的故事,让无数观众更为之动容。  他曾给自己起了个外号,叫“倒霉老头”,但今年77岁的“核弹老人”魏世杰,却仍然强调:“要热爱幸福的生活,也要热爱苦难的生活”。  核弹老人,直面“粉身碎骨”,前半生献给国家  1964年魏世杰毕业于山东大学物理系。毕业之际,他进入新中国的核武器研究领域。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对中国开展了严密的核技术封锁,中央提
期刊
2018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将迎来97歲生日。七一前一天,中组部发布《2017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公报显示,中央关于新形势下党员队伍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部署要求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党的生机与活力不断增强。
期刊
2018年是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创办的第10年。十年时间,论坛成果日益丰硕、已成为中国对外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从2009年开始,每年都有一个主题,本期,小编就带大家一起回顾。  2009年  主题:发展绿色经济——我们共同的责任  2009年8月22日至23日,首届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召开。  大会举办了生态城市论坛、科学家论坛、生态教育和传媒论坛、经济企业界论坛等4个专题论坛
期刊
林青:愿将满腔热血,换来幸福人间  林青,原名李远方,又名李肃如,1911年出生在贵州毕节县城一个贫民家庭。由于家境贫寒,他13岁时辍学到毕节“志和百货商店”当学徒,15岁时跟盐商出走重庆,经人介绍到一家演进步戏剧的话剧团当演员。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件后,林青因参加上海工人总罢工而被英租界巡捕房逮捕。  1933年秋林青出狱后,受党组织委派,与缪正元一起回毕节建立党的组织,开展革命活动。1
期刊
在湄潭县复兴镇杨家坪村,有一个戴着眼镜、风风火火的身影时常出现在农家小院中、奔波于项目建设的施工场、埋头于深夜的书桌前,村民有困难时,他总会第一时间出现……他就是杨家坪村第一书记、贵州老年大学活动服务处主任科员邓小刚。  2016年4月,邓小刚向单位主动请缨到复兴镇杨家坪村担任第一书记。这是他第二次到复兴镇当驻村干部。“自从驻村那天起,我就想着,乡亲们信任我,要多为他们干实事,绝不能让乡亲们失望。
期刊
“余林林,女,12岁,桐梓县九坝镇蒲家小学六年级学生;妹妹余潇学,女,6岁,蒲家小学学前班。父亲在监狱服刑,母亲远嫁他乡,82岁的祖父卧病在床,一家4人的生活全靠祖母一人劳作……”这是桐梓县九坝镇水河村蒲家小学退休教师黄金龙撰写的《蒲家小学贫困学生调查报告》,列在第一位的便是这对贫困姐妹,后面还有50多名贫困生名单。  利用寒暑假、双休日走村串户,把蒲家小学贫困学生的资料整理成册,已经成为黄金龙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