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正确与否,血常规标本的质量控制是关键因素之一。血常规分析的误差分类有三个环节,仪器的调整、分析前、仪器自身的局限。如何保证其血常规标本质量是临床工作中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血液标本 质量控制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580-01
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正确与否,血常规标本的质量控制是关键因素之一。血常规分析的误差分类有三个环节,仪器的调整、分析前、仪器自身的局限。如何保证其血常规标本质量是临床工作中的关键问题。
1 仪器的调整——校正
每台仪器应每天用质控品监控仪器的变化趋势,每半年校正一次。首先应选择优质的校准品,校准品的每项分析参数结果的均值(C)除以校准品的定值(R)可得到校准因子,如CR>1.0,则当前校准因子必须按比例向上调节,如C/R<1.0,则当前校准因子必须按比例向下调节。若校准因子调试不当,则会导致标本的测定结果定向偏移。
2 分析前——操作或耗材
2.1 操作不当采血,通过挤压或刮的方式采血,会引起WBC计数,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不准确,因挤压会导致组织液的大量渗出而混入标本,则导致标本浓度的稀释,而致细胞假性降低,则采血时应切忌用力挤压,以免混入经组织液。刮的方式易致细胞产生碎片而引血小板结果假性升高,虽然细胞产生的碎片与血小板体积相似,但是其内容物不同,血小板折射指数相差较大,则可利用血小板二维散射图加以区别。
2.2 操作不当——抗凝时间,2012年7月-2013年7月期间,我科共测定10852个血常规标本,其中抗凝1分钟时的测定结果比抗凝5分钟时的测定结果低5.5%左右;抗凝10分钟左右的测定结果比抗凝5分钟时的测定结果低0.2%左右,因为血液抗凝需要一个过程,大概放置5分钟,再次混匀检测,然后用手轻轻搓动试管半分钟,让细胞颗粒均匀分布,则此时测定的结果就会比较准确且稳定。
2.3 操作不当——混匀。采血后轻轻混匀,往往导致混匀不充分,抗凝效果不好,则会导致散点图杂乱,不分类等。必须用力混匀,左手抓住试管上部,右手食指弹试管底部,让标本产生上下翻滚的效果,让抗凝剂与血液充分接触。则此测定结果才较准确。
2.4 耗材——抗凝剂的比例的影响。抗凝剂量少:引起抗凝不足,血小板和细胞聚集;抗凝剂量多:引起细胞内高渗,导致HCT和MCV、MCHC异常等。抗凝剂偏多的判断方法MCV波尔均值MVC=90±3%。抗凝剂则应选择用EDTA-K2作为血细胞分析仪的抗凝剂,用量为1.5-2.2mg/ml血。
3 仪器自身的局限——异常细胞
有核红细胞。仪器提示“NRBC”。引起WBC和分类结果不准确。此时我们应采用NRBC通道检测,自动修正WBC和白细胞分类结果或人工镜检得到NRBC个/100WBC,修正WBC,同时镜检得到白细胞分类百分比结果,修正白细胞分类绝对值。
综上所述,为了使得实验室检查结果更加准确,检验人员必须了解到更多的导致误差的原因,如分析前质量保证:有合格的检验人员、合适的检测环境、合格的备注分析仪,合格的配套试剂、合格的检测标本及严格的室内质控与不同的生理状况等各种非疾病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从而在分析检验结果的过程中对检验结果作出正确的判断和估计。
关键词:血液标本 质量控制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580-01
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正确与否,血常规标本的质量控制是关键因素之一。血常规分析的误差分类有三个环节,仪器的调整、分析前、仪器自身的局限。如何保证其血常规标本质量是临床工作中的关键问题。
1 仪器的调整——校正
每台仪器应每天用质控品监控仪器的变化趋势,每半年校正一次。首先应选择优质的校准品,校准品的每项分析参数结果的均值(C)除以校准品的定值(R)可得到校准因子,如CR>1.0,则当前校准因子必须按比例向上调节,如C/R<1.0,则当前校准因子必须按比例向下调节。若校准因子调试不当,则会导致标本的测定结果定向偏移。
2 分析前——操作或耗材
2.1 操作不当采血,通过挤压或刮的方式采血,会引起WBC计数,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不准确,因挤压会导致组织液的大量渗出而混入标本,则导致标本浓度的稀释,而致细胞假性降低,则采血时应切忌用力挤压,以免混入经组织液。刮的方式易致细胞产生碎片而引血小板结果假性升高,虽然细胞产生的碎片与血小板体积相似,但是其内容物不同,血小板折射指数相差较大,则可利用血小板二维散射图加以区别。
2.2 操作不当——抗凝时间,2012年7月-2013年7月期间,我科共测定10852个血常规标本,其中抗凝1分钟时的测定结果比抗凝5分钟时的测定结果低5.5%左右;抗凝10分钟左右的测定结果比抗凝5分钟时的测定结果低0.2%左右,因为血液抗凝需要一个过程,大概放置5分钟,再次混匀检测,然后用手轻轻搓动试管半分钟,让细胞颗粒均匀分布,则此时测定的结果就会比较准确且稳定。
2.3 操作不当——混匀。采血后轻轻混匀,往往导致混匀不充分,抗凝效果不好,则会导致散点图杂乱,不分类等。必须用力混匀,左手抓住试管上部,右手食指弹试管底部,让标本产生上下翻滚的效果,让抗凝剂与血液充分接触。则此测定结果才较准确。
2.4 耗材——抗凝剂的比例的影响。抗凝剂量少:引起抗凝不足,血小板和细胞聚集;抗凝剂量多:引起细胞内高渗,导致HCT和MCV、MCHC异常等。抗凝剂偏多的判断方法MCV波尔均值MVC=90±3%。抗凝剂则应选择用EDTA-K2作为血细胞分析仪的抗凝剂,用量为1.5-2.2mg/ml血。
3 仪器自身的局限——异常细胞
有核红细胞。仪器提示“NRBC”。引起WBC和分类结果不准确。此时我们应采用NRBC通道检测,自动修正WBC和白细胞分类结果或人工镜检得到NRBC个/100WBC,修正WBC,同时镜检得到白细胞分类百分比结果,修正白细胞分类绝对值。
综上所述,为了使得实验室检查结果更加准确,检验人员必须了解到更多的导致误差的原因,如分析前质量保证:有合格的检验人员、合适的检测环境、合格的备注分析仪,合格的配套试剂、合格的检测标本及严格的室内质控与不同的生理状况等各种非疾病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从而在分析检验结果的过程中对检验结果作出正确的判断和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