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细菌性食物中毒流行特征及防控策略研究

来源 :食品安全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6543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分析广东省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找出重点防控领域,探索科学防控策略。方法: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中2008—2017年广东省细菌性食物中毒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结果:广东省2008—2017年报告细菌性食物中毒125起,占全部类型食物中毒的54.82%;中毒人数3 946人,无死亡;每起事件平均中毒人数达32人;发病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报告高峰期为每年的5月25日至11月3日,高峰时点为8月14日;报告率最高的前五位城市是珠海、广州、中山、清远和东莞;较易污染食物的微生物是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占65.60%),猪肉和鸭肉为高危食物,大部分中毒事件(85.71%)只检出一种微生物;报告率最高的场所是集体食堂(72%)。结论:广东省细菌性食物中毒防控的重点季节为5—9月,重点地区为珠三角城市,重点场所为集体食堂,重点食物为肉类的猪肉、鸭肉和粮食类的炒饭、河粉;各地卫生健康部门应在重点季节早期发布预警、加强重点场所有效监管、加大珠三角地区集体食堂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关键词:细菌性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征;防控策略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食物中毒中重要的一种类型,在国内外都有较高的发生率,并且对食品安全和人类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1-2],广东省食物中毒研究也发现微生物污染是主要致病因素[3]。因此,本文从食物中毒暴发疫情角度研究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提出精准的防控策略。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考虑到监测系统和报告质量的稳定性、成熟度,本研究选取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中广东省上报的2008—2017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别名称为“食物中毒”的事件信息。
  1.2 方法
  用Excel建立研究数据库;用SPSS 19.0版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卡方检验分析各地区发病率差异,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用圆形分布法[4]计算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的高峰期和高峰时点。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体情况
  2008—2017年,广东省报告各种类型食物中毒事件共228起,其中细菌性食物中毒125起,占比最大(54.82%);中毒人数3 946人,占全部食物中毒(5 520人)的71.49%,无死亡;每起事件平均中毒人数达32人,为各类型食物中毒中最多。
  2.2 时间分布
  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数十年总体趋势呈现持续下降,自2008年以来一直处于下降趋势,2016年和2017年稍有回升;报告高峰期集中在每年的5—9月。进一步用圆形分布法计算,发现细菌性食物中毒明显的季节性高峰特征(r=0.378 8,P<0.01),计算出广东省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病高峰时点为8月14日,发病高峰期为每年的5月25日至11月3日。
  2.3 地区分布
  全省17个地级市报告了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各地市间报告发病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 825.92,P<0.001)。报告发病率高的前五位依次是珠海市、广州市、中山市、清远市和东莞市,80%为珠三角地区城市。
  2.4 致病因子分析
  在125起事件中,共发现8种食源性病原体(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奇异变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大肠埃希菌、志贺氏菌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出现频次较多的是副溶血性弧菌(42起)、沙门氏菌(22起)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8起),合计占65.60%。大部分事件仅单一致病因子,有5起为两种病原体混合,多病原事件的平均致病人数是52人,较单病原事件(28人)多85.71%。
  2.5 可疑食物分析
  125起事件中,有79起经流行病学调查找到了导致中毒发生的可疑食物(占比63.2%)。按类别统计,发生率最高的是肉及肉制品(37起,占46.84%),其次是粮食和粮食制品(18起,占22.78%),其他还有焙烤食品(9起)、蔬果菌类(6起)、水產及其制品(4起)、乳及乳制品(4起)、蛋及蛋制品(1起)。肉及肉制品中以猪肉(15起)和鸭肉(12起)为高发中毒食物,合计占72.97%。粮食和粮食制品中,主要是炒饭(7起)和河粉(4起),合计占61.11%。
  2.6 场所分布
  将报告中毒场所分为集体食堂、家庭、饮食服务单位、户外及其他场所,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集体食堂(90起,占72%),其次为饮食服务单位(32起,占25.6%,其中8起为外卖),家庭最少,仅3起。集体食堂食物中毒事件中,发生在学校食堂最多(40起,占44.44%),其次为企业食堂和工地食堂。
  3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通过与广东省1992—2001年食物中毒事件研究[5]结果对比发现,20世纪发生的食物中毒类型以化学性为主(65.81%),发生原因为农药和化学物对食物的污染,21世纪以细菌性为主(54.82%),发生原因多为食物变质。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减少说明农药的管理水平及人们对于有毒有害化学物的识别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增多提示现代人要重视由于食品储存和加工方式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
  针对细菌性食物中毒高发季节,应及早发布食品安全预警。本研究发现夏秋季是高发季,且国内学者发现当日最高气温达25~30 ℃,最容易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6]。广州市气象台[7]研究发现,广东高温天气始于5月,7—8月份达到峰值,结束于10月。因此,各地应进入5月就要发出食品安全预警,8月应设为细菌性食物中毒宣传月,各地可以通过当地气温变化精准开展细菌性食物中毒预警。
  针对细菌性食物中毒高发场所,应加强重点场所的有效监管。广东省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集体食堂,2005年中山市[8]、2009年东莞市[9]的研究也提示集体食堂是重点场所,说明集体食堂的食品安全监管一直是全省食品安全工作的难点。广东省卫生监督所认为,要有效防控集体食堂食物中毒,应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改变监管模式,促进集体食堂的设施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加强食物中毒防控知识宣传,开展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预警,提高从业者食品安全意识,加强配送餐单位监管[10]。   针对细菌性食物中毒防控重点人群,应加大珠三角地区集体食堂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往往是由食物的加工或储存方式不当导致微生物污染食物引起,并且具有人群易发性和普遍性特点[11]。特别广东省常年气温较高,熟食容易变质,粮食类食品长期存放后容易产生米酵菌酸等毒素,如米饭、河粉等;烧鸭、卤鸭等熟食是广东地区常见食物,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环境下容易发生变质,因此应加大力度培训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集体食堂从业人员,从食品的采购、处理、烹饪、储存和销售等全过程提高食品卫生意识、严格操作规范,避免微生物污染。
  参考文献
  [1]罗海波,何来英,叶伟杰,等.2004—2013年中国大陆食物中毒情况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5,27(1):45-49.
  [2]GREIG J D,RAVEL A.Analysis of foodborne outbreak data reported internationally for source attribu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2009,130(2):77-87.
  [3]张冬生,王铁强,辜洁妮,等.广东省2007—2011年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3(3):74-76.
  [4]马堃.圆形分布法在传染病分析中的应用[D].沈阳:中国医科大学,2013.
  [5]闻剑,戴昌芳,黄清梅,等.广东省1992-2001年食物中毒分析及预防对策探讨[J].华南预防医学,2003,29(5):48-49.
  [6]华小鹃,王宏图.气温与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关系分析[J].江苏卫生保健,2000(1):47-48.
  [7]紀忠萍,林钢,李晓娟,等.2003年广东省夏季的异常高温天气及气候背景[J].热带气象学报,2005,21(2):207-216.
  [8]张冠峰,麦莉,黄隽.中山市细菌性食物中毒流行特征分析及预防对策[J].职业与健康,2006(20):1654-1656.
  [9]周建孟,袁达康,张莉萍,等.2007—2009年东莞市细菌性食物中毒分析及防控对策[J].中国职业医学,2011
  (增刊1):84-86.
  [10]麻尚春,陈卫东,蔡雪毅.广东省集体食堂食物中毒发生规律及防控对策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9(1):18-22.
  [11]斯国静,吴奇志,韦东芳,等.2001年—2003年杭州市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检测和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4,14(3):320.
其他文献
摘 要:为了提高微生物实验室大肠菌群的检测能力,辽宁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于2019年参加了乳粉中大肠菌群的计数(定量)检测能力验证,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计数》(GB 4789.3—2016)进行检验,同时应用3M Petrifilm CC测试片作为对照手段。结果表明,样品CODE TF02240028结果报告为3 100 CFU/g、CODE TF02240028结果报
摘 要:干海参作为滋补佳品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自2020年央视“3·15”晚会曝光海参养殖违规使用敌敌畏等禁用药物事件后,人们对海参质量安全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5年发布实施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干海参》(GB 31602—2015),有效规范了干海参产品的生产行为。本文在介绍GB 31602—2015基本框架的基础上,阐述了蛋白质、水分、盐分和水溶性总糖等主要技术指
摘 要:亚硝酸盐是一类具有毒性的含氮化合物。本文采用GB 5009.33—2016中的第二法,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香椿中亚硝酸盐的含量。通过比较6份香椿样品未清洗、清洗后、焯水后的亚硝酸盐变化,得出更健康的香椿处理方式,以便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减少亚硝酸盐的摄入。  关键词:香椿;亚硝酸盐;分光光度法  亚硝酸盐是一类具有毒性的含氮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日常食物中的鱼类、肉类、蔬菜中都
摘 要:伴随着我国食品行业的飞速发展,我国食品监督管理和监督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与此同时,为了保障食品抽检样品可以满足市场需求,真实反映出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同时降低检验的风险,对抽检的样品进行更完善的管理势在必行。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食品检验机构样品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以期能够为样品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食品检验;样品管理;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
摘 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酱油中山梨酸、苯甲酸和对羟基苯甲酸酯类防腐劑的气相色谱检测方法。方法:样品经过盐酸溶液酸化,加入乙酸乙酯提取,最后采用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本方法可在12 min内实现分离。各防腐剂检出限为1 μg/mL,相关系数均在0.999以上,在添加水平的回收率为95.7%~102%,相对标准偏差在1.3%~3.0%(n=6)。结论:该方法样品前处理简单快
“食在广州”是广州享誉天下的一张名片,民国时期就有文章提出“广州人食之研究,是甲于全国者”,可见广州市民的“识饮识食”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传统。如何食得安心、食得放心,如何保障食品安全问题是与市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大事件。  近年来,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上级市场监管部门和广州市委、市政府
摘 要:在当前的酒类产品生产过程中,进行食品添加剂的有效检测能够切实地提高产品的质量,并保证产品的安全。有鉴于此,本文针对当前酒类产品中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检验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尤其是针对山梨酸、甜蜜素等添加剂的检测检验,以期对实际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酒类产品;食品添加剂;检测检验  当前市场环境下,相关酒类产品生产厂家为了保障自身的经济利益,往往会采用相应的方法来进行生产成本的控制,例如
摘 要:本文选用QuEChERS法净化-气相色谱法,对大米中6种农药残留展开检测。结果表明,0.01~2.00 μg/mL范围内,待测物质线性关系良好(0.993 5~0.998 7),与定量分析要求相适应。6种农药加标回收率为78.6%~117.3%,精密度為6.8%~12.8%,均与检测要求相适应。方法检出限确定为0.01~0.10 mg/kg。采用该方法检测大米中6种农药残留时,在检出限、回
摘 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实践性、应用性比较强,对管理层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和考验。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不断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在调整管理策略和管理手段的过程中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基于此,本文探讨了新环境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以期为构建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提供助力。  关键词:新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有效措施  农产品的生产及销售直接关乎国家
摘 要:在食品生产中控制食品质量,需做好质量检验工作,通过检验了解食品中各项成分的构成情况及具体比例,判断是否存在超标物质或有害物质。农药残留检测是食品质量检验中关注的焦点。本文针对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危害和原因展开分析,探讨常用的检测技术,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食品生产;农药产品;危害;原因;检测技术  各种以农产品为原材料的未加工、半加工和精加工食品都会面临农药残留问题。在农作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