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其自然活一回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rui5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长寿,被向往;养生,被推崇;百岁,被期望。但有不少人却过分地追求长寿,走进了误区,反而忽略了生命里真正的价值。
  有人说长寿在于运动,于是太极拳、气功、快走等健身运动风行,可是我们依然看到一些平时很健壮的朋友突然就离开了人世;有人说长寿在于营养,于是西洋参、冬虫夏草等营养品价格飞涨,但是很多营养充足的老板、大款依然英年早逝。
  生命有时在于运动,但有时也在于静养。经常锻炼身体的人会比较健康,但不经常锻炼的人未必不健康。健康的人抵御疾病的能力强,不健康的人抵疾病的能力差,但是如若不被感染重病,照样也能活得长久。生活中常看到过于健壮的人说没就没了,根本都不带商量,世界球王马纳多纳并没比一般人长寿。旅美爱国学者袁晓园谈到自己的长寿经:不拜耶稣不参禅,不信气功不练拳;人间哪有不老药,顺其自然过百年。她活了103岁。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世界上最大的法则是自然法则。所以,顺其自然才是人类的生存之道。
  我老家乐观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原生态的农业,原生态的环境,安逸的点缀在江海平原之上。全村在籍人口4536人,现有百岁以上老人10人,90--99岁的老人68人,80--89岁的老人280人。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落里,竟有这么多的“老寿星”,不能不让人感到仰慕。去年我为那些百岁老人免费拍照,与他们促膝交谈,写下几篇拙文,把乐观长寿村推上了报纸、电视和学习强国平台等媒体,说起那些百岁寿星的养身之道,还真就四个字:顺其自然。
  乐观村34组108岁的李淑姑娘,生育有两个儿子,丈夫去世得早。三十年多前孙子不幸患癌病逝,随后大儿子因病去世,几年后小儿子也离开人间,小儿子的上门女婿又遭遇车祸。命运给了李淑姑娘一次又一次沉重的打击,但她强忍失子亡孙的悲痛,独自坚强地生活着。老人耳不聋、眼不瞎,说话口齿清晰,清瘦的脸上布满老年斑,可两颊还泛着红晕,自己穿衣穿鞋,动作利索而稳当。“拿得起,放得下,看得透,想得开”,这是108岁李淑姑娘的人生。
  乐观村2组的吴维德老汉,今年102岁,腰不弯、背不驼,走路行动身板挺直,根本看不出是百岁老人。他与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年轻时为生产队里饲养耕牛,吃过很多苦,直到现在仍参加一些田间劳动,自己洗衣弄铺。天好时喜欢出去串串门,有时也会拿一根鱼竿,坐在河岸边的草地上钓钓鱼。这是一个比较清贫的人家,粗茶淡饭是基本的生活。隆冬时节,老人睡的一张老式床上铺着厚厚的稻草,草上只垫着一条老棉絮。勤劳延年,生活朴素,这就是102岁吴维德的人生。
  网上曾流行一句话:你要过日子,不要让日子过你。我想用来套用一下老年人的健康:你应该享受健康,而不应该让健康奴役你。
  人活着必须顺其自然,依照不同的能力和兴趣,得到不同的人生。在生活中,能够顺其自然的人,一定是豁达的、开朗的。因为豁达才不至于钻入牛角尖,才能乐观进取;因为开朗才有可能把快乐带给别人,让周围的人活得越来越好,让生活中的气氛显得更加愉悦,自己也会因别人的快乐而快乐着。
  我父亲今年89岁,身体硬朗、精神矍铄,仍在里间辛勤劳作,灌溉、施肥、拔草、治虫……。去年稻子长势喜人,他那三亩地比往年“多收了三五斗”,老父亲干瘦的脸上露出了菊花般的笑容。我曾多次劝他:“年纪大了,别吃这苦了。”可他说:“我一个农民,不种田吃什么?”我无语以对,我知道勤劳的父亲,他把土地视为生命,也是为了挣得生命的一片光景。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是生命之本。老父亲喜欢喝点酒,母亲有时嗔怪父亲好酒。“你父亲呀,他可以三天不吃饭,却不能一日不喝酒”。虽然我没见过父亲三天不吃饭,也没见过他一天不喝酒,但对母亲的话,心下是默默认同的。因为父亲见了酒总是笑盈盈的,酒是他劳动之余最好的慰藉。有了酒,父亲是乐观的,终日不知疲倦地操劳着,所以我也从不反对他喝酒。父亲不识字,是个极普通的农民,他也不懂得那些深奥的养生之道,一切都很随意。有时刚劳动回来,手来不及洗拿起筷子就吃饭,你要是说他不讲卫生,他就会说:“有什么事?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辛苦了,吃完晚饭有时脸不洗,脚不洗,躺倒铺上就睡觉。老父亲对劳动、对生活总是那么不经意,我有时会念叨两句,可他依然故我,活得自在。
  长寿,就要顺其自然;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有一种心情叫顺其自然。现在老年人中流行“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我觉得应以快乐为目标,健康只是条件,不是目的。如果以健康为中心,甚至以健康为目的,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喝,一天到晚抱着个血压计、血糖仪,这样的人生哪有幸福?充其量是战战兢兢地活着。还有许多老年朋友的不健康,恰恰在于过度追求数据上的“健康”。数据只能说明你的身体状况,而长寿则是身体的持久性和延续性,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明明是使用了几十年的“老设备”,却希望能检测出年轻人身体运行的参数,这可能吗?
  过去有句俗语:“有钱能使鬼推磨。”其实有了钱,不等于就有了一切。当今最流行的一句话是:不是现在有多少钱,而是你还能活多少年。活着,才能看到阳光,享受生命的美好;活着,才是根本!
  歌曲《潇洒走一回》唱得深情醉人,每句歌词都很有韵味。“岁月不知人间多少的忧伤,何不潇洒走一回。”这个世界,有太多精彩,也有太多无奈。有些事情,不是你努力,就能做好;有些东西,不是你执着,就能得到。时间在走,年龄在涨,来日并不方长。开开心心地过好每一天,静听庭前花开花落,笑看天边云卷云舒。让一切顺其自然些,一点一点变老。带着哭声而来,面带微笑而去。
  顺其自然活一回,这是生存之道,也是生命真正的价值。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一  父亲一生都和牛打交道。  与其说父亲喜欢在牛堆里打滚,倒不是十分的确切,不如说是他和牛与生以来结下了不解之缘。父亲是受我堂叔叔邢子炉(乳名小劢)有一手真传牛市行话的影响和出入牛市买卖真谛的熏陶,先是有了兴致,然后是寄予希望,再者予以寄托,继而便上了瘾,自然而然地再也无法改变。小劢叔叔是浙中远近闻名的“牛牙郎”,更为鲜为人知的是村里从事牛市生意“世代家学”的第四代嫡传人呢。父亲与小劢叔叔从小一
期刊
春天,时光静好,祥和美丽,大地碧绿滴翠,树木花草清香,春风柔情,春雨淅沥,整个地球沉浸在理想的幸福中。  奶奶说,春风是仙,春雨是神,对它们的到来要虔诚恭敬,来不得半点虚心假意,好好珍惜,年底必定收获满园,五谷丰登。孩童懵懂的日子,听奶奶讲很多民间传说故事,她虽说大字不识,但口才很好,每次讲的有声有色,手舞足蹈。她可以将你讲困了,也可以将你讲哭了,讲的那表情形象逼真,儿时的伙伴们即喜欢也害怕,若是
期刊
小引  青山不曾老,岁月留足音,父亲和父亲的牡丹亭,更像是一个传奇!如今,父亲是大余人心目中爱戴的精神标识,更是无数由衷赞叹文化延承传递者感佩的光泽人物,至此父亲的“人生牡丹亭工程”初心梦圆,欣慰告老,再续佳话。在父亲身边的我多么幸福啊!可以无数次,乘着时光机随父亲娓娓道来慢声轻述,回到八十年代光景,听他回忆光阴的故事,眼前浮现出父亲步履不停歇,南北寻访叩响百家,留下珍贵手迹的画面。多年以后,当一
期刊
按照农历,本来这才不过六月,我却企望能再亲临一场落雪,看你家门前那已历经多次拆卸修改的小径。而你裸着的额头,能够让我倔强的胸肋再度发出一声欣喜的惊叹和颤栗!  那是一段久已搁浅于尘世深处的羞涩时光,是翩然潋滟的一缕淡云徜徉一个高考季的蓝天,而后又消逝于日落之外夜定时分的群岚。  自那以后,人生的风雨飘零与白雪皑皑,便有了藉以自慰和平静疗伤的依靠。  我不是未曾再来过,想当初,我在那段深深纠结过的路
期刊
我一来到这个人世间,就注定与你结下不解之缘了。  听母亲说,我诞生在一个四面透风,天上落雨屋里下雨的茅草房,被裹在一团破棉絮里。你,不时抚摸着我红黑稚嫩的肌肤,我张开小嘴在你的面前“呱呱”地叫喊。那年虽然时值深秋,但寒意早已光顾这四面为海的小岛。野外,染上一层白白的轻霜,破落的茅舍,四处寒气氤氲。  风,我在你既冷酷又热情的怀抱中长大。从明亮的清晨到昏暗的夜晚,从温暖的春天到冷酷的冬天,你时来时去
期刊
一、疑云  “啪!”  再次压掉电话,小黄的心里更焦躁了,没人!还是没人!连续两个白天了,家里座机竟然没人接电话。脑海里天旋地转的,他不禁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现在是疫情封闭隔离的特殊时期,本该全都在家待着的爸妈和妻子为何全都不在家,到底出了什么事?为什么没人告诉我?  小黄是一名监狱一线民警,身处抗疫战线前端,陆续已是7个月之久了,他从未如此焦虑过,因为一直以来他都知道,爸爸妈妈和妻子都安安全全地
期刊
我的母亲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她没有做过任何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于我而言,母亲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光阴荏苒转瞬间,我已经两鬓斑白,到了慨叹“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的年纪了。偶尔的触景和睹物,都令我想起母亲,印象最深刻的当属童年时期的碾子房。我是61年出生的,童年时光,正赶上全国上下异常贫困的三年自然灾害以及自然灾害之后的经济恢复时期。我家住在当时远近闻名的“国营二队
期刊
前几天,在一场公益性“创新家庭教育交流与探索”讲座上,有家长问我:“李婷老师,你儿子那么爱读书,而且各方面都很优秀,请问你是怎么培养出来的?”面对家长的提问,我微笑以答:“榜样的力量!家长若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要成为那样的人,这样才能更好的影响和感召孩子,从而引领孩子、培养孩子,因为榜样的力量无穷大。”于是就家长的问题我开始分享自己陪伴儿子成长的某些方面“榜样的力量”的做法。  记得
期刊
菖蒲与艾叶,在农历五月初一这一天,它们被一条红纸捆绑一起顺插在家家户户门前,日晒雨淋一起枯干。在此之前不知它们是否有过对话,凭我的想象,一个长在水中,一个长在园边,菖蒲有话一定是与鱼虾倾诉,艾叶有语一定是与蚯蚓爬虫同咏,即便偶有嬉蝶往返于它们之间,可那为飞而扇动的翅膀,早已抖落了她们的托附,它们之间一定是熟悉而无言语。正如长长弄子里东头一堆,西头一堆的老人各自聊天,虽有小孩踩着双轮踏板车穿梭其中的
期刊
她是个浪漫满怀的小女人。年少的她,想象着自己的“王子”模样:瘦高的个儿,宽肩窄腰,儒雅倜傥,应有“薄衫瘦马”的意境,也有“裘马轻狂”的潇洒。所以,在她心里,一直觉得他不是个伟岸的大丈夫。  第一次见他,只觉得是文文静静的一个书生,白净的脸,不足1米7的个头,说话轻声细语,笑脸灿烂,与自己理想中的“白马”相差甚远。他不吸烟,她有些遗憾地想,男人身上怎么也得有点淡淡的烟草味吧,可是不管她怎么“诱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