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牡丹亭,人间铸深情(外一篇)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fo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引
  青山不曾老,岁月留足音,父亲和父亲的牡丹亭,更像是一个传奇!如今,父亲是大余人心目中爱戴的精神标识,更是无数由衷赞叹文化延承传递者感佩的光泽人物,至此父亲的“人生牡丹亭工程”初心梦圆,欣慰告老,再续佳话。在父亲身边的我多么幸福啊!可以无数次,乘着时光机随父亲娓娓道来慢声轻述,回到八十年代光景,听他回忆光阴的故事,眼前浮现出父亲步履不停歇,南北寻访叩响百家,留下珍贵手迹的画面。多年以后,当一切归于寂静,父亲用毕生收藏的四百多件艺术珍品,成就了一份书卷铺开、富于历史人文艺术价值的博物馆藏!光阴四十载,人生几个四十年?父亲常说,人活着,贵在精神!要有大格局,做一两件有意义的事,做人要掷地有声,两岸猿声啼不住,青舟已过万重山!仰望星空,人物交辉,百年延绵,生生不息,父亲对文化一往情深的特质,始终是晚辈们心中的坐标和骄傲!
  邮票缘起———牡丹亭重现之愿景
  道不虚行,遇缘则应。明代剧作家汤显祖谪迁徐闻,途次南安大庾,掇拾“还魂”传说,旋有逢春伤情、遇秋成恨之名剧《牡丹亭》风靡中外。层楼丛柚对西华,曾是南安太守衙。汤显祖流离过境,撷一梦足矣,况四梦次第,誉成“东方莎士比亚”。重建牡丹亭,彰显汤显祖,让美丽古典,走向青春现代。游梅花观,跨芍药栏,登舒啸阁,倚梳妆台。法自然而贯古今,与关汉卿之窦娥冤,王实甫之西厢记,同肩中国戏剧之大厦焉。
  因情入梦,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以梦入戏,戏不知所终,跨越死生。读《牡丹亭》催人泪下,观《还魂记》惊心动魄。探究其文化内核,无不闪耀着“至情”的人性光辉。汤显祖从文学的视角,把明代大儒王阳明的“心即理”演绎成为“情即理”,从“情”的境界去感化世人,激励天下,异曲而同工。曲目故事情节充满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处处充盈着闪亮的人性光辉,天下女子有情,唯有杜丽娘者。《牡丹亭》以典型人物的塑造,彰显了爱情文化的精髓。牡丹亭,不仅仅是一座建筑、一座花园,更是一种文化的彰显和崇高道德的昭示,成为坚守今生情爱和约定再世的神圣之地。“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汤显祖以高洁的人格,创作出中国戏剧史上最浪漫主义的杰作。
  1984年10月30日,国家邮电部为纪念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发行了一组《牡丹亭》纪念邮票。这组《牡丹亭》邮票的发行,再次勾起海内外各界人士对牡丹亭的深切怀念,人们纷纷询问;牡丹亭今何在?牡丹亭故事策源地之江西大余县,为旧时南安府后花园十景之最。近旁为芍药栏、丽娘冢、梳妆台、舒啸阁、绿荫亭、铁蕉龙、玉池、梅花观、玉池精舍等十景。牡丹亭布局精致巧雅,是我国古代名胜园林之一。牡丹亭始建何年?至今无从考查。据《大庾县志》记载,仅从光绪六年(1881)到民國六年(1918)的37年间,曾先后修葺六次之多。《大庾县志·艺文》曾记载不少关于牡丹亭以及《牡丹亭》感怀诗篇。《牡丹亭》戏曲早已流芳四海,但牡丹亭美丽而又古老的园林,却已毁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兵燹。至今,仅留两棵白玉兰供人凭吊。
  春到此间情愈浓,步入中年的父亲,决意把倡议修复牡丹亭列入自己的人生“生命工程”,立志要让这棵民族共有的常青树重现神州,扎根民间,让世世代代的后人到它身边接受一次精神的享受,真善美的熏陶,文明的洗礼。
  为了重新打造“中国最纯美的爱情圣地”。父亲四十载不易初心,遍访现当代文艺名家叶圣陶、刘海粟、林散之、冰心、沙孟海、陶博吾、俞振飞、贺绿汀、巴金、臧克家、艾青、曹禺、张乐平、关山月、孙道临等,汇聚百家宏愿,如今,墨宝悉数捐赠馆藏。牡丹亭依旧址重振圣迹,冀中国仲夏夜之梦,偕山河同庚。
  魂系梦牵,百家齐愿牡丹亭
  “魂系牡丹千古事,踏破铁鞋觅花踪。”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文因景起,景由文传,因果之经典也。景之蔚起,立见空间格局;文之薪传,辄成时间奇观。梅关古驿道,赣南大庾情。欣闻大余城关,倚东山而傍章河,古园深处,再现十景牡丹亭;老梅前头,重温四梦玉茗堂。田汉曾期许:留得牡丹亭子在,晶莹应不让金沙。
  为了寻访牡丹亭的踪迹,让人间早日再现牡丹亭,父亲利用业余、节假日以及公差之便,先后走访了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各行各业二百多家知名人士。他们中间有一代文学巨匠巴金、戏剧家曹禺、音乐家贺绿汀、文艺界知名人士俞振飞、孙道临、张瑞芳、李玉茹、洪雪飞、胡晓平、才且卓玛以及我国戏剧舞台上因演《牡丹亭》而闻名的北昆、苏昆、沪昆、赣剧的著名戏曲演员,他们中间有张继青、董继浩、华文漪、岳美堤、蔡瑶铣、许凤山、潘风霞等。父亲还拜会了中国女排英豪,中国首次南极考察向阳红十号政委,老山英模报告团和中国新闻界、学术界各行业知名人士,以及各大园林名胜和各地邮协负责人。同时还拜会了中国各大书画院的著名书画家,他们中有刘海粟、关山月、林散之、王个簃、沙孟海、陈大羽、李圣和、胡问遂、赵冷月、沈觐寿等。父亲还拜会了牡丹亭所在地父母官、汤显祖后裔第十三、十四代。百家对牡丹亭予以极大关注,他们纷纷为牡丹亭赋书作画,签书留言,倾注了这一代人对文明修复的热切心愿。
  文坛大师巴金老人,不顾年迈多病,颤抖握笔为牡丹亭签名,留下了永恒的纪念。老画家张乐平,谢绝家人劝阻,抱病画三毛,祝愿牡丹亭早日再现人间。并再三叮嘱:“牡丹亭修复之日,千万勿忘告老翁。”
  88岁金陵大书法家林散之老人.得知这一喜讯,特赋牡丹亭有感诗一首:“牡丹亭子久荒凉,往事伤心杜丽娘,九曲回肠写不尽,春风杨柳旧书堂。”戏剧家曹禹欣闻牡丹亭即将修复,兴奋之余挥毫书贺牡丹亭新生:“莫道此曲天上有,人间春歌处处闻。”他还不胜感慨地说,“汤显祖是东方的莎士比亚,要是汤显祖在天之灵知道中国要修复牡丹亭,也会含笑九泉的。”臧克家坦言:“名曲当年迷心窍,佳句于今在嘴边。”
  中国园林建筑权威陈从周教授,得知这消息后,高兴得连连拍案称好。年愈古稀的艺术家俞振飞,看罢百家的签书,回忆当年与梅兰芳同台演出《游园惊梦》之情景,无限感慨地签书“惊梦-曲成绝唱,千秋万代颂牡丹”。   画家关山月泼墨遥祝牡丹亭新生;音坛魁首贺绿汀将《牡丹亭》喻为中国的《仲夏夜之梦》;《新民晚报》主编冯英子称誉牡丹亭修复乃文化界千古盛事;诗人蔡其矫,形象比喻《牡丹亭》为一缕充满幻梦的彩云;老作家俞林赋诗赐赠牡丹亭,“若士有灵游旧地,牡丹亭畔尽歌声”。更令人难忘的是85岁老书法家陶博吾,激动之余连为牡丹亭赋了两幅精妙绝伦的诗书,殷切期待牡丹亭再现人间,百家欢聚牡丹亭。太多珍贵的回忆,深深埋藏在父亲心里。在临川镇,父亲敲开老房子,找到了汤氏的谪系后裔。当父亲说明来意后,老人颤颤巍巍地站起来,深深作了个揖。不用赘言,一切都已浓缩在这深厚的中国传统礼仪之中,饱含对一路追光的父亲钦佩、爱戴、感激之情,此时此刻,何需再用语言表达啊!
  当父亲说到最高兴的一件事,就是曾在与书画家谋面后的一日,收到一个特大挂号信封,落款处三个大字:关山月。兴奋拆开信封,只见短简的书信中,夹着关山月题书的宣纸横幅,一行赫然大字:“遥祝牡丹亭新生一关山月”。父亲揉了揉眼睛,再次审视信封、横幅。关山月!关山月,关山月!那么快回信,写得这样真切,这样富有魅力!这,就是中国书画家对牡丹亭的感情。
  八千里路云和月,一路圈点款款深情……多年时间,父亲步履匆匆。才从北国归,又奔南海去。疲劳未除,行囊未解,又上征程。去上海的路:上饶、金华、杭州...我心中的路:巴金、曹禺、冰心、刘海粟……茫茫天地,“牡丹亭生命工程”支撑他心中的梦。
  每到一处,百家语重心长的教诲,总是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无怪上海人艺院长沙叶新灰谐地说:“我相信到牡丹亭修复那一天,汤显祖一定会感动得带着杜丽娘、柳梦梅,还魂人间到牡丹亭与百家相会的。”
  父亲此行一路,留下太多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当年一个决计汇聚百家心愿的鸿愿和倡议,不仅得到巴金、曹禺、贺绿汀、俞振飞、孙道临、刘海粟、关山月、程十发、林散之、沙孟海等众多名家倾情支持,还因为透过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寻觅牡丹亭记载,走访汤家后裔,以了解其历史的广采博录,有了意外收获。一路寻访下来,许多在国内外卓有影响的当代名家亲自为牡丹亭题词、赋诗、作画,这是一大批颇有历史价值的艺术珍品,无疑将是未来民族文化历史以及恢复后的牡丹亭艺术碑林中的明珠!
  父亲当时只是个小人物,并非专职需要去从事这项工作,但是一个时代召唤和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感,驱使他去做了这么一件了不起的事!欲汇聚百家心愿,并非易事,风雨四十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故事多多细节温暖,言语处心生感概万干,留笔时已然满卷深情……
  后记
  父亲老了,但风骨和情怀无一丝减,那些保管多年的真迹作品,在家中精心呵护了四十载,来榕的交接团队花费了四十几个日日夜夜,精心整理组卷完成,宝物捐赠送走的那一夜,父亲深夜泪目阑珊,哭得那么畅快又深情许许,那些陪伴了半辈子的精神财富,终于成为了全世界共享的文化宝藏!外孙特特说:外公我特别支持您,未来我带我孩子的孩子的孩子,一定去牡丹亭博物馆!指着这些宝物告诉他们,你爷爷的爷爷,曾经做了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情!父亲笑了,那么欣慰,那么抒怀。
  清风剑气,夜雨书声。柳花梅雨间,嵌一梦字,成悲情男角;援以杜丽娘,见一亭问天。因情赴死,为爱重生。梦之穿越,情之何殇。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征衣。爱情经典,岂惟红楼;临川四梦,驿道双程。剧坛国粹不殒,赣南非遗弥珍。守望传统,深耕文化。幸甚至哉,千秋永赞牡丹亭!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书香人生
  一、童年
  从来没有想到过多年以后,还会回到孩童时代。我出生在七十年代,父母大学毕业热血沸腾,坚决申请去最艰苦的地方,一座深山———叫白云山,那里水电最初是不通的,取水靠的是竹子剖半,从山上引下来。
  山里真有老虎,父亲说亲身遇见过,他穿着雨衣啸叫,以恐制恐,摄住了老虎。因此在我童年看来,父亲降虎有勇有谋,一直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后来,父母去了县城,母亲在一所小学教书,父亲呢,凭借画一手好画,去了县剧团做美工,当时我们住的地方,就在老新华书店的楼上。
  过去的新华书店,都是老旧的感觉。线装书暖暖的,散发素素的味道。最早的小人書,那些用精细线条图绘的情节,格外动人。各种童话书、启蒙书不需要买,我从识字起,就可以生吞活剥随便看,就像自家楼下的杂货铺。
  那时候,父亲开始让我每天背新华字典和成语词典,每天自由活动半小时或一小时,都是带着背书条件的,回来接受考问,父亲则带着一本速写本,随时随地都在写写画画。再大一点,父亲便常带我散步,走到哪里口头命题即兴描绘到哪里。那时候真正爱上看书,什么都看,包括文学科幻,推理探案,一边看书一边遐想,学会了随手摘抄和写日记。还有,每天中午听单田芳说书,也十分入迷,那个时候不觉得读书苦,反而快乐得很,因为门口有好看的人来人往,剧团乐池里的各种乐器好手,就在我的左邻右舍,隔壁是吹黑管的,楼下是弹琵琶的,人人都想做我的老师,后来我选了小提琴和扬琴。
  小时候热爱植物,县城有麻州果园和天然的园林。入夏河里游泳看大桥日落,春夏树上有桑梓,地里有西瓜,秋冬院落有板栗枇杷,一切天然成趣。
  那时的每天早晨,总是听着唱片醒来。父亲和朋友时常谱词谱曲,自制音箱,除了念书,偶尔还可以跑去看演员们踩着高登鞋排练过手,混进去翻几个跟斗,一入夜,粉墨登场。两边字幕是父亲打的,还有舞台的背景和幻灯,都是父亲的杰作。
  那时候看戏看字幕很认真,在故事的矫情唱腔中看她们台上自顾泪怜。我还沉浸在唱词里,心觉悲情婉转,他们回到后台卸妆,在现实中已嘻嘻哈哈了。多年以后,在泉州公园里听南音,台上台下,字幕挂两边,月儿高悬,忽然恍若隔年,久别重逢般,心中却多了几分喜色,恐怕这中间隔的就是岁月的洗痕吧。
  后来一场意外大火,新华书店烧了,我们连夜逃将出来。不知是什么原因忘记了,那些关于书店和书的童年情结便深深烙在心里。
  二、小时代
  岁月如神偷,后来中学换了一座城,母亲紧接着调入一所中学,恰好又是住在中学图书馆,继续随随便便都是书的幸福时光。
  那时候开始读人物传记、报告文学、小说、杂文、古文体等。杂志是月月新的,所以永远有新鲜感。每次吃饭都要母亲一喊三喊,最夸张的时候,高考总复习,课本下面还放着一本课外书,家人说我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书虫。那时候,我像一条一天到晚游泳的鱼,不知疲倦,上课不是重心,回家看书最期待。
  再后来到了大学,如火如荼,又是学业,又是班长,各种风火,图书馆更大了,可以用借阅证借五本书轮着读。我开始接触专业和工整套路的经济类和哲思类,喜欢心理学和菜根谭林玄清诗歌书画,但心思并不安静,各种热闹轮番上阵,大学四年,第四年的时候,忽然急性阑尾炎,被迫在校医院静休一周,因为不能活动,只能让同学借来书看,静静翻开书一刹那,才发现书一直在等我。
  待到工作时,全家已经迁回闽地。在这座叫故乡的新城市,起起落落,人事沧桑,我学会了归隐,常常漫无目的,游离各类书店,有时候并无目的,翻翻看看,遇到喜欢的字段,出门便无比轻快。也喜欢坐下来慢慢读,以西湖大梦书屋居多,偶尔好活动也参加过几场,那时候年轻人已当我是前辈,步履也不再如风如电。
  三、四十年后
  不知何时起,开始关注个人意识和内观修行,看惯看不惯的黑白彩色,在一个叫做时间的名词面前低了头,与生俱来的植物情怀没有变,与生俱来爱书的情绪,始终是一颗倔强之心甘于匍匐的理由。
  四十年后,我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一方阁》,有了自己的读书会和书廊小梦,书架是我自己想要的样子,一本本书正在神招回归,和对山水的见地一样,人生过往,聚散离合,禅定见性,大智若愚,对书的渴求也开始随性从容,由心而选,阳光下的植物,成了我的书签,流动图书馆在不远处,等着我与它厮守流连。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哈利波特魔法一样的大城小梦。当我试着放弃倾听回应,回到本真模样的时候,当我用音乐延伸我的喉咙,全情交汇的时候,我在孩子的眼睛里,在草叶的露珠里,在书卷的墨香里,重新看到夜空下星星的光芒,如果灵魂是萤火虫,那就以书当舟,把它们放归到本来要去的地方。我的书店,不再在别处,我的心,回来了,阿门。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儿时的记忆,有时会伴随着生长影响自己的一生。包括思维、食欲、生活的爱好和习惯等等。  稷山饼子,俗称火烧子,在当地最有名的是翟店饼子,是我在小时候生活中常常思念的奢侈品,好吃,美味,有香喷喷、美滋滋、特别适口的味道。  我跟着爷爷到翟店(俗称街里)、修善(俗称下庙)赶集时,在大集上吆五喝六的人群中吃一碗热腾腾的丸子汤泡上一个饼子,觉得满足了一顿美食,会在记忆里影响好几天。更高级一点的是羊汤泡饼子,
期刊
那一年,十八岁的我在车站与亲人依依惜别,却怎么也不肯回头。我不想看见父母担忧的目光,因为我早已经泪流满面,带着依恋、带着彷徨踏上了西去的列车。离开生活了十几年的北方,将要去西南的昆明读书,心里有着深深的不舍与挂牵。  初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一切我都觉得新奇。这里四季如春,景色怡人,与我所生活的北方是天壤之别。我很快适应了离开父母的生活,新环境,新朋友,无忧无虑的大学生活。可是每到夜晚,就会倍加想念亲
期刊
在元朝戏剧大师王实甫的《西厢记》里,有大量景物描写,由头年的暮春崔莺莺和张珙(字君瑞)初次在普救寺西厢相见,到深秋"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两人忍痛分别,再到第二年春暖花开,夫妻团聚。景物的描写一直和主人公的心情相一致,春来春心荡漾,冬来万物萧杀,心情由高到低,急转直下。  下面是戏中几景:  第一景为暮春花残黄河巨浪  第一次景物描写是在《西厢记五剧第一本》的《张君瑞闹道场杂剧》中的
期刊
庚子冬月,广西的气温聚然下降,大明山上呈现了冰凌雾凇景观。在这近似于瑞雪兆丰年难得的江南景致里,南宁市作家协会的作家们,迎来了“正本清源守正创新”的文艺新春天,一干人马聚力邕城学习创作技巧,还连夜冒着凛风寒雨奔赴马山上林采风,笔耕大山深处里决战贫困的故事——  一、小都百,单车踩出农家乐  且不说“马山”名字由来有多吸引力,光听老父在世时讲的故事就足知其与众不同的了。父亲说,解放之初,他任马山县贡
期刊
父亲有句口头禅:“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他的八宝箱里,安静地存放着几本发黄的记事本,林林总总记下了我家几十年来的大事小事,大到盖房造屋,小到柴米油盐。这一件件琐事,一串串数字,记录着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小康之路。  艰难的小学时光。那时没有义务教育,农村很多孩子上不起学。爷爷去世早,父亲和奶奶相依为命,吃饭和穿衣都成问题,不要说读书了。村里有个叫具四爷的长者读过私塾,他经常教父亲认一些汉字,父亲记性
期刊
几十年了,终于又可以过笛子瘾了。  站在和平公园的水塘边,或者渔人码头的水岸上,笛子一举起,我就会忘记自己是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就会像年轻时一样摆正姿势,使出吹功,玩活指法,尽量让“演奏”有模有样。而且常常感到:气流送出的是青春的蜜汁,手指飘洒的是陈年的酒香;节拍正在追随白云的舞步,旋律已经模糊岁月的风霜。说来说去就是六个字:过笛子瘾,真爽!  和笛子结缘,是一九六四年夏天。那年我七岁,刚准备上小
期刊
去年的七月,我的《菜园记趣》有幸刊登在《燕赵晚报》“花溪”文学版上。今天要写的“私家”公园,其实就是“菜园记趣”的那个老地方,无非就是舍弃菜园不说,单说这个“私家”公园的树木和花草吧。  我在公园的前面加了两个字“私家”,不言而喻,说明这是公共的场所,只不过这公园里的一切几乎都是我们策划和管理的,可以供小区所有的人员参观和游览,甚至休息和玩味。  这个“私家”公园,就建在圣府怡苑小区五号楼三单元一
期刊
鲁东南黄海之滨,坐落着一個美丽的县域———五莲。五莲县境内层峦叠嶂、山环水绕,在这里,即使僻远之地也会有桃源。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于不经意间,就会步入另外一个洞天。大自然偏爱五莲,赐其五莲山、九仙山、马耳山、大青山、潮白河、白鹭湾、松月湖等奇山秀水,“山水禅心、康养五莲”,是五莲百般身份的新标签。这座昔日僻居海隅的山城,正日益彰显其生态魅力与风采。趁着旖旎的风光,让我们来寻访五莲的名胜古迹、绿水青
期刊
一  父亲一生都和牛打交道。  与其说父亲喜欢在牛堆里打滚,倒不是十分的确切,不如说是他和牛与生以来结下了不解之缘。父亲是受我堂叔叔邢子炉(乳名小劢)有一手真传牛市行话的影响和出入牛市买卖真谛的熏陶,先是有了兴致,然后是寄予希望,再者予以寄托,继而便上了瘾,自然而然地再也无法改变。小劢叔叔是浙中远近闻名的“牛牙郎”,更为鲜为人知的是村里从事牛市生意“世代家学”的第四代嫡传人呢。父亲与小劢叔叔从小一
期刊
春天,时光静好,祥和美丽,大地碧绿滴翠,树木花草清香,春风柔情,春雨淅沥,整个地球沉浸在理想的幸福中。  奶奶说,春风是仙,春雨是神,对它们的到来要虔诚恭敬,来不得半点虚心假意,好好珍惜,年底必定收获满园,五谷丰登。孩童懵懂的日子,听奶奶讲很多民间传说故事,她虽说大字不识,但口才很好,每次讲的有声有色,手舞足蹈。她可以将你讲困了,也可以将你讲哭了,讲的那表情形象逼真,儿时的伙伴们即喜欢也害怕,若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