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光银,沙海里筑“绿色长城”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光銀

  他扎根大漠40余年,一家三代都奉献在毛乌素沙地,在沙海里筑起“绿色长城”,彻底改变了“沙进人退”的历史;他治理荒滩25万余亩,植树5300余万株(丛),还创办治沙公司,将荒沙治理与沙区资源开发相结合,让“沙漠绿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他就是“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

立志长大后治沙


  1952年2月,石光银出生在陕西省定边县海子梁乡,他的家乡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在蒙语中,“毛乌素”的意思是“坏水”“寸草不生之地”。在石光银的童年记忆里,漫天肆虐的风沙是当地人的天敌。一场大风沙可以让庄稼失去收成,而移动的沙丘则会淹没人们的居所。小时候,因为风沙大,石光银曾跟随父母搬家九次。
  7岁那年,石光银和小伙伴虎娃出门放羊,结果一场沙尘暴将二人卷走。父亲花了三天时间,最后在三十多里地之外的一个蒙古包里找到了他。而5岁的虎娃再也没回来。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当地人的生活异常艰辛,流传的顺口溜“飞沙走石家无粮,人老几辈住坯房”正是当地贫苦生活的真实写照。
  年幼的石光银时常坐在门前,望着沙窝,治沙的信念就在那时扎根在他的心底。他发誓:长大一定要带领大伙治沙。15岁,石光银加入当地生产队;18岁成为生产队长,去榆林学习沙漠栽树技术;20岁担任公社大队队长,带领村民在荒沙里种树。“经过三年苦战,我们在不毛之地种活了1.4万亩树木,使海子梁乡有了第一片绿洲。”石光银兴奋不已。
  1984年,国家出台政策,允许农民承包治理“五荒地”。身为海子梁乡南海子农场场长的石光银,毅然放弃铁饭碗,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民股份治沙公司——新兴林牧场,与乡政府签订了承包治理3000亩荒沙的合同,成为全国首位承包沙地治沙的农民。
  为了筹措买树苗的资金,石光银拿出所有积蓄,卖掉家里的一头骡子和84只羊,还四处借贷。他联合了7户村民,正式投入治沙事业。从此,石光银每天早出晚归,在3000亩荒沙地上栽种旱柳、沙柳、杨树。那一年天公作美,雨水充沛,树木成活率达85%以上,治沙首战告捷。
  接着,石光银又与国营定边长茂滩林场签订了承包治理5.8万亩荒沙的合同。为了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他在海子梁乡政府门口贴了一张“招贤榜”,邀请四方父老乡亲一起治理狼窝沙。这份招贤榜帮石光银召集了共计484人的治沙队伍。

三战狼窝沙


  然而,治沙行动所碰到的困难超乎想象。“印象最深、最难的就是狼窝沙治理。”石光银所说的“狼窝沙”,是榆林市定边县长茂滩林场上千个沙梁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如今,这里早已栽满了杨树、沙柳和花棒,外人根本无法想象这里曾是令人生畏的不毛之地。石光银说:“狼窝沙是我们承包治理荒沙中最艰苦的一仗,面积6000余亩,沙丘纵横,流动性强,常年大风不断。”
  1986年春天,石光银和大家在沙漠中苦干了几十天。然而,几场大风过后,刚栽种的树苗几乎全部被毁,他心痛不已。第二年春天,石光银带领众人又干了三个月,没想到当年四五月间连续刮了十几天的风沙,80%的树苗又被风沙毁掉。“两战两败让不少乡亲们都灰心了,有人选择了离开。我不想向风沙屈服,决定出去找专家,兴许有办法。”
  石光银带人外出考察学习,并请市里的专家现场指导。两年后,石光银带领乡亲第三次征战狼窝沙,采用“障蔽治沙法”:在迎风坡画格子搭设沙障,使沙丘不流动,在沙障间播撒沙蒿,栽沙柳固定流沙,然后栽植杨柳树……“终于取得了成功,90%以上的树苗都成活了!”石光银欣喜不已。经过几个月的奋战,他们在6000亩沙地上搭设了长达800余公里的沙障。
  那三年,他们在沙漠里干到哪里就睡在哪里,住的是柳条和塑料布搭起的帐篷,吃的是被风耗的又干又硬的饼子。为了方便治沙,石光银把家搬到了狼窝沙附近的四大壕村,这是他为了治沙第三次搬家。之后每次来狼窝沙,石光银都要叮嘱护林员及时修剪林木,他像父亲一样疼爱着这里的一草一木。“这些树木都是我的孩子,看着它们一天天长大,我倍感欣慰!”
  凭借惊人的意志和团队的力量,从1994年到2004年,石光银承包的25万亩荒沙、碱滩全部得到有效治理,并且反复造林面积35万亩,直接资金投入2000余万元。当地年降水量从30年前的不足200毫米,增长为如今的450毫米。

让家乡更绿更美


  “生命不息,治沙不止。”这是石光银的人生格言。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过巨大的磨难和伤痛。2008年3月12日清晨,石光银唯一的儿子石占军遭遇车祸,不幸去世。此前一段时间,石占军一直忙着考察优质树苗和节水灌溉管道。植树节当天,他在凌晨驱车赶回定边县布置工作,却发生了意外。遭遇丧子之痛的石光银并没有停下脚步。在他的影响下,孙子石健阳在大学时期选择了林业技术专业,毕业后也加入治沙造林队伍中,成为第三代治沙人、爷爷的好帮手。
  治沙几十年,让石光银意识到,治沙和致富是统一的。从1997年开始,石光银响应政府号召,劝说定边白于山区最贫困的51户272人迁出大山,成立十里沙行政新村。他在已承包治理好的沙地上无偿给每户划拨3亩宅基地,带领他们打水井、盖房子、架电线、发展养殖业,脱离贫困。
  经过几年的摸索,石光银及其团队探索出“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发展模式,将治沙与致富相结合。他先后办起秀美林场、百头肉牛示范牧场、三千吨安全饲料加工厂、林业技术培训中心等十多项经济实体,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
  石光银的公司先后投资200余万元,建起了荒沙小学、光银希望小学,解决了十里沙村及周边适龄儿童上学难的问题。2015年,行政村扩并,石光银成为十里沙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十里沙村先后完成了自来水入户、村级生产道路建设及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村民的生活日益改善。
  自2019年起,石光银又带领村民新建了322座移动大棚,并流转200亩土地,在全村发展枸杞、蜜桃种植产业。第二年,仅322座蔬菜大棚就为农户增收480余万元。
  石光银坚持治沙40余年,感动着方圆百里的乡民,也感动了全国乃至世界。他收获无数国家级荣誉,还当选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两次被邀请出席联合国国际防治荒漠化会议,介绍治沙经验;先后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的“世界优秀林农奖”与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的“世界林农杰出奖”。
  石光银说:“取得今天的治沙成果是大家共同奋斗的功劳。我要尽最大的努力,持续巩固来之不易的治沙造林成果。眼下重点在进行低产林改造,让家乡生态变得更绿更美。”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文心
其他文献
五彩垛田  “春赏菜花秋看菊”是江苏省兴化市垛田景区最为著名的特色景觀。金秋时节,我拉上一帮文友诗客去兴化品蟹赏菊,观五彩垛田,瞻板桥故居。五彩垛田花如海  垛田的秋色是醉人的。位于兴化市缸顾乡东旺村的千垛景区,更是五彩缤纷,绚丽斑斓,美得令人窒息。  走过“花开盛世”的迎宾花坛,站在观景天桥上,极目远眺,在杲杲秋阳的映照下,一望无际的花海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绚丽的黄,火热的红,无瑕的白,相互
期刊
2013年,平凡老人饶平如绘写的《平如美棠》出版成书。书里一字一句叙述了他和爱妻美棠的故事,构建和存留下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的记忆,也让人见证了一段一见钟情、一生眷恋的爱情童话。《平如美棠》感动了海内外无数读者,斩获《新京报》2013年度好书、2013“中国最美的书”、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诸多奖项。  时隔八年,饶平如遗作《平生记》在今年9月正式面世。和主打爱情的《平如美棠》不同,《平生记》是饶平
期刊
一  余生也晚但又不算太晚。改革开放之初负笈北大,在中文系求学时,不少大名鼎鼎的学者先生们多已英雄老去,已经告别或基本告别课堂,亲炙教诲的机会实在是少之又少了。因此,能够聆听那些老当益壮的前辈们的高论,接受他们的耳提面命,是我和同学极大的幸事。而“四剑客”大多都还老当益壮。除了李长之先生因不在北大任教,且在我们入学不久即病逝而不曾拜识,缘悭一面外,其他三位则都还有机会在他们的门下奔走。吴组缃、林庚
期刊
读阿根廷诗人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诗,仿佛拐进一条清幽的小径,心静如水。  《布宜诺斯艾利斯激情》是博尔赫斯的第一部诗集。1923年,24岁的博尔赫斯自费出版了这部诗集,作为步入文坛最初的尝试。  故乡向来是作家笔下绕不开的话题,博尔赫斯也不例外。他对布宜诺斯艾利斯倾注了无可比拟的热爱:“原以为这座城市是我的过去,其实是我的未来、我的现时;在欧洲度过的岁月均属虚幻,我一直(包括将来)都生活在布
期刊
提到美国的南方文学,人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乱世佳人》。其实,这部惊世之作的出现得益于另一部作品的引荐,那就是南方文学的启航之作——同样获得普利策文学奖的《上帝怀中的羔羊》。  这本书的故事背景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前20年左右,那时的佐治亚州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們既不是拥有奴隶的种植园主,也不是高喊解放黑奴的资本家,历史的卑劣和进步与他们无关,他们只希望扎根于这片沃野,找到归宿和财富。  第一代垦
期刊
张南燕(右二)在检查材料  写资料、做宣讲,火灾防患于未然;苦口婆心解决起诉纠纷,只为守护人民群众安全;当灭火的消防救援人员离开火场后,立马进入火灾现场,在烟尘弥漫的火灾废墟中寻找证据、还原真相……她文武兼备守护人民平安,细致敏锐查找火灾漏洞,被称为“火场福尔摩斯”。满腔热血入消防  “消防和每个人息息相关,能为大家服务,我很自豪。”2010年6月,张南燕从地方大学生成为一名消防军人。保家卫国,勇
期刊
今夏,河南遭遇暴雨汛情,城市、乡镇、农田陷入一片汪洋。危急时刻,江苏消防救援总队489名指战员星夜启程,奔赴暴风雨中心。他们温柔地抱起熟睡的婴儿,有力地背起蹒跚的老人,紧紧地抓住呼救的人们……那一抹明晃晃的橙,是黑暗中照亮生命的颜色。  奔赴而来的还有一群志愿者——蓝天救援队的队员们。当集结号吹响,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他们脱下工作服,换上蓝色戎装,冲向灾难现场。他们有的是理发师,有的是车间工人,有
期刊
丁良浩  2021年7月1日,南京市鼓楼区方家营消防救援站站长助理丁良浩作为消防救援英模代表受邀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并观看庆祝演出,“内心非常激动,作为一名消防员,我感到光荣和自豪。”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  2000年,怀揣军旅梦的丁良浩经过层层筛选成为一名军人。初入军营,他想得最多的是刻苦训练,早日成为一名“神枪手”。当被分配到消防部队时,丁良浩不禁疑惑:“不打枪的兵,能做什么
期刊
吴振业(右一)  上午9点,结束了两天两夜的站点值守,吴振业终于可以安心地接受采访。身为一名急救医生,他必须保持精力充沛和反应迅速。这是吴振业在连云港市急救中心工作的第十八个年头,虽然苦、脏、累、险,但从选择成为一名医生开始,他对这份事业的热爱从未减少过一分。做医生,要去最需要的地方  吴振业曾是连云港市东方医院一名急诊外科医生。2003年非典期间,连云港市急救中心紧缺急救医生。领导找到吴振业,希
期刊
救援現场  河南暴雨,洪水肆虐,无数人被困,生命岌岌可危。一支绿色先锋队,依靠两车、三艇、七人,累计转移人员一千两百余人次。从出生二十六天的婴儿到七旬老人,一个个爱心救援的感人故事,由他们书写。他们是南通市崇川区绿舟应急救援队,共有发起人五名、正式队员三十二名。哪里有险情,他们便吹响爱心救援的集结令,即刻出发奔赴一线。他们因为爱心公益理想走在一起,并用心中的光和热向更多人普及应急救援知识。爱心公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