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慕尼黑、维也纳的心路之旅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u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柏林,沉重的离去
  
  这是一个多次在历史课本里面出现的城市。从“二战”前的“国会纵火案”,希特勒借此废除魏玛宪法,到“二战”之后德国战败,苏区美区对峙,将柏林这个原本完整的城市切割得支离破碎,再到一夜而起的柏林墙,割断血脉联系,到最后柏林墙的倒掉,人性和民族一统的胜出,东西德的合并,柏林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城市。
  


  到柏林的时候是早上9点,这次旅行的第一站。在euroline上颠簸了一个晚上,浑身酸痛,下车看到四周陌生的建筑,费解的语言,一瞬间有些不知所措。跑到euroliner的ticket office去问路,工作人员只说了一句My responsibility is tickets,就不再理我们了。我有些生气,开始怀念荷兰,虽然有时候荷兰人会懒得让人光火,但每个人都会热心地帮助别人,不管这是不是他的责任。或许德国就是这么一个过于强调责任和义务而少了点人情味的国家。好在后面我们遇到的德国人也都比较热情,让我们对他们的印象有所改变。
  在其他人的帮助下,我们很快找到了预定的hotel。在原东柏林的境内,交通也很方便。车上碰见一个很阳光的德国青年,向他请教了一下柏林出名的景点,主要集中在Alexanderplatz及以西的一条线上,比较集中。还说,那里有很高的一个电视塔,登上去能俯瞰全城,很漂亮的,一定要去哦。于是我们放下背包,立即赶去。
  首先就是Alexanderplatz。在那里找到了一个大型的圣诞市场,有好多很是精巧的小玩意儿,还有不少摊主是中国面孔,卖的也是很有中国特色的东西。然后就看到了电视塔,大失所望,比起东方明珠差远了,我们连登上去的兴致也没有。其实欧洲人也挺自以为是的,过度的优越感让他们极少关心欧洲以外的东西,他们了解到的亚洲估计还是10年以前的样子,所以经常会问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问题。就当他们是井底之蛙,不跟他们计较啦。
  一路向前,经过市政厅、海神喷泉、博物馆岛、柏林大教堂,循着久负盛名的菩提树下大街,我们穿行在柏林的心脏地带。那菩提树下街(Unter den Linden),以前只觉得名字秀致,查过相关资料才知道,它西起勃兰登堡门,东至皇宫桥,始建于1573年,当时乃是贵族出城狩猎的骑道。1647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下令在道路两侧种植菩提树,是以得名。想来当日绿荫蔽日的道上,不知回响过多少阵阵马蹄声,多少满载而归的谈笑风生,多少旁观的惊羡目光和窃窃私语。即使是经过了“二战”的洗礼,如今也依然车水马龙,热闹非常。
  菩提树下的尽头,便是著名的勃兰登堡门。如同巴黎凯旋门一样,这道拱门也是为纪念胜利而建。一直以来,历经洗劫的勃兰登堡门都被看作是柏林的标志,频频出现在各种资料画册之上。门廊顶部的胜利女神和她的四马金车曾经作为战利品客居法国,拿破仑滑铁卢大败以后才重回故土;而普鲁士王国的象征——老鹰,也曾一度因为东德书记的一纸拆令从女神的权杖之上消失。1991年两德统一之后,一切才恢复原貌。历史绕了一个大圈,最后艰难地回到了起点。两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勃兰登堡门终于一如最初,可是这其中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又有谁能一一历数?
  再向西行,就是议会大厦,自建成以来就一直是议会的所在地。我们坐车经过的时候见到很长的队伍,原来都是排队参观的游客。将联邦议院的所在地免费向全世界的游客开放,德国人的胸襟令人钦佩。走到近前,发现队伍一下子短了许多,赶紧加入。很快就有工作人员过来发放相关的介绍资料。我们问有没有中文版的,他们都笑着说not yet。随手翻了翻手上的资料,介绍很是详尽,包括建筑特点,历史以及议会的责任、成员组成、选举过程等几个方面,最后还是关于如何参观议会大厦的建议。感觉德国的政务系统的确是透明而开放的,从这每年接待三百万游客的议会大厦可以看到一些端倪,虽然我们并不了解他们具体的运作模式。游客们可以登上议会大厦的顶层,透过旋转的玻璃观看议员们开会的情形。“二战”之后德国为了避免再次出现独裁统治作出了许多改进,这也正是德国人可爱的地方。经过严格的安检以后我们上到了顶层,我们从这里可以远远看到旁边的勃兰登堡门,四角插着的德国黑红黄的三色国旗正随风飘扬。想起中学时候历史课本里的一幅插图,是当时美苏攻占柏林的时候一个苏联红军将红旗插在议会大厦顶层的图片,如今我们就站在当初课本里所描述的地方,那一瞬间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这一天里还去了许多其他的地方,比如胜利柱,比如威廉皇帝纪念教堂。胜利柱是庆祝普鲁士1864年对丹麦战争、1866年对奥地利战争和1870~1871年对法战争大获全胜的纪念碑。多次出现的胜利女神像或许是对德国人强烈的好胜心的最好诠释。而威廉皇帝纪念教堂则是“二战”的忠实记录者。这座教堂1943年11月遭盟军炸弹的轰炸,镶嵌在塔楼墙壁上的大铜钟的时针和分针一直停留在炮弹爆炸的那一刻,成为这场战争永远的见证。
  来柏林的另一条路线,便是寻觅柏林墙——那传说中一夕之间将原本紧密相连的东西柏林一分为二,最后又在一夕之间被推倒的高墙。传说的力量异常强大,因为大多数人都在其中混进了想象的成分,以至于我们第一次见到整段整段柏林墙的时候,怎么也不敢相信眼前这么一堵破破烂烂、表面涂得花里胡哨的旧墙就是大名鼎鼎的柏林墙。连问了好几个人终于确定,它的确是。这才开始仔细打量面前这堵薄薄的墙,实在想象不出它是如何能将东西柏林一隔两断的。墙上有很多画,还有标语,最著名的是那句:“All wewant is freedom”以及一幅描绘柏林墙推倒瞬间的画。画面上全是汹涌的人潮,从断裂的缺口涌到墙的另一面。每个人脸上都是不同的表情,有愤愤的,有激动的,有喜极而泣的……读过很多相关的故事,柏林墙下上演的其实就只是逃亡的故事。自它修建以来,无数东德人就冒着生命危险,用尽各种方法想要穿越这嵌着铁丝网、边沿矗立瞭望台、碉堡和长长的消防汽车以及坦克壕沟的高墙。他们之中,有喜剧结尾的,也有悲剧收场的,甚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依然没能踏上西柏林的土地。一直不能理解,为什么当时的民主德国会修建这么一条完全背离民意的墙,去试图阻止东德人经由西柏林逃亡到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对于逃亡者的态度,已经完全超越政治立场,而应当从人性的角度去探讨了。柏林墙一夕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是这一点,就足以看出民心的向背。都说以史为鉴乃智者所为,不知这几十年间的悲惨往事,是不是真的能够给后来者一些警示,一些思考。
  以此作为我们柏林之行的结尾仿佛沉重了一些,但是,当我们坐在开往机场的大巴上面准备飞往慕尼黑的时候,沿途掠过的图画无不渲染出圣诞前夕的欢乐,那一刻突然让人觉得,以前横亘在这座城市间的阴云早已散去,虽然还有很多困难,但是有什么能比独立自主、民族统一、家人团聚更重要的?历经劫难的柏林人估计也会分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平静和欢乐吧。
  
  慕尼黑,严苛的冬天
  
  到慕尼黑已经是晚上了,因为是平安夜,从dba的飞机上下来的时候还拿了两个心型巧克力,乘务人员送我们下飞机的时候都大声地对每个人说Merry Christmas。果然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程度不亚于我们的春节。
  在机场正为买票发愁的时候,碰见一对东方面孔的情侣,我们还在犹豫,毕竟出门在外,警惕性仿佛要高那么一点点才对。后来凑过去,几下确定他们也是中国人,也是要到市区去,于是顺理成章地就一起去订购了团体票。在车上的时候小聊了一下,湖南的湘妹子和上海的帅哥小文,在德国已经呆了不少的时间,看起来小日子过得也很是不错。德国的确是个很有吸引力的地方,除了那要命的德语。
  这次订的hostel就在慕尼黑市中心,我们乐得连车票也省了,继续暴走。因为是平安夜,街上实在冷清。Window shopping一圈以后,我们钻进了圣母教堂。10点钟的弥撒,到处都是人。其实我一直蛮好奇基督徒是怎么庆祝他们救世主的生日的,正好有现成的机会近距离地观摩。
  仪式开始以后,先是红衣主教率众绕场一周,各执事捧着圣水和法器(猜的,看起来像是法器),然后就是一男一女两个人领唱《圣经》。他们一句句地用高亢却不失优美的音调来诠释经文,下面的信徒跟着重复,每个人的脸上的表情都是一概的认真和严肃。突然有些心虚,我们算什么呢?感觉总有些不搭调,再加站得也实在太累了,三个人一合计,便逃了出来。
  


  由于对温度估计不足。直接导致在慕尼黑的第二天灾难深重。一出门,就一个字,冷。刺骨的寒意挡都挡不住,在室外呆不到一会儿,整张脸就完全麻木,没有任何知觉。早上又去maria plaza,连照相的兴致都缺了很多,手冻得痛。实在挨不住,只好又跑进教室里面避难(欧洲的教堂真是遍地都是),结果发现了一个很是漂亮的教堂,里面都是各种雕塑,应该是木雕,涂上厚重的铜色,金碧辉煌,但是却给人一种沉稳而庄严的感觉。进去的时候,里面正在奏乐,同样让人沉静下来的音乐,思绪一点一点地沉淀,最后只剩眼前这金色的一片,仿佛自天堂而下的神圣光辉。虽然不是信徒,但是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的强大力量。
  中午的时候,去了著名的HB啤酒馆吃饭,希特勒曾在这里发表他二十五点纲领。抛开历史和政治的因素不说,这里的啤酒可是一大特色,可惜一点不好就是很大杯,最后还是放弃了。无论如何,比想象中的德国饭馆好了很多(以前曾经怀疑德国人根本不会做饭,看看他们早上都吃的啥,硬面包冷牛奶,裹点酱就对付了,真是原始啊),东西不多,但都还可口,典型的欧式食物,cheese的味道很重。旁边有乐队在即兴演奏,长号短号再加上风琴,欢快的曲子信手拈来,我们这些忙碌的食客也会放下刀叉,细心聆听。音乐包围着的时候,有一瞬间错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上个世纪初的欧洲,严谨的德国绅士,端庄的淑女,初见的生涩和矜持。有多少的故事在这样的地方长盛不衰,有多少相似的感觉周而复始,我们都只不过是轮回之间的许多微尘而已。
  由于天气实在太冷,我跟晓宇吃过饭之后就不肯再出去了,跑回hostel呆着,一直等到晚上的夜车去维也纳。慕尼黑之旅虽然很短,而且对于我们这种偏好人文景点的人来说,这实在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地方。最遗憾的是没有去拜仁主场,谁让欧洲的冬天这么严苛呢?
  
  维也纳,最后的遗憾
  
  提起维也纳,可能很多中国人的第一反应便是央视年年聚焦的新年音乐会。其实这只是这座古老城市盛名之中的些许浮光掠影而已。这座历史可追溯到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的历史名城,位于奥地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多瑙河畔,依山傍水而建。它的四周有茂密的森林,多瑙河从中穿城而过,日夜滋润着这片美丽的土地。或许正是这种钟灵毓秀的环境,吸引了大批世界著名的音乐大师如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约翰·斯特劳斯父子等,并为其赢得了“音乐之都”的美称。
  坐了德铁的夜车,早上6点的时候,负责的列车员便把我们叫醒了,同时还拿来了免费提供的早餐,果汁和面包。因为时间还早,我们下车后便在候车室里呆坐,一边填肚子,一边等着天亮。旁边坐着一个东方男孩,听我们几个叽叽喳喳讨论着旅行计划,忍不住过来搭话,几下弄明白他是台湾人,现在在捷克工作,这次也是出来旅行的,便拉他同行。
  再等了一会儿,天亮起来。在柏林和慕尼黑的时候天气不好,总是阴沉沉的。维也纳的拂晓却是难得的宝蓝色,浸着一点轻灵。让人的心情忍不住也跟着飘扬起来。我们兴致勃勃地走出车站,维也纳的街道整洁却不呆板,举目一望,四处的建筑风格协调,街道开阔宽敞,树木伸展自如,间或还有套得整整齐齐的黑色马车经过,让人涌出些倒转时光的感觉。
  很快到了议会大厦(Parlament),和严谨的德国不同,这里的议会大厦美轮美奂,透着新古典主义的风格,前面立着智慧女神雅典娜的雕像。只见她左手持矛,右手托着有翼的胜利女神,神情庄严肃穆。智慧女神的身下左右分别立着两个女子雕像,一个捧着文典,一个手持利剑,分别象征立法和执法,神情栩栩如生。再下的四个雕像则代表着奥匈帝国疆域内的四大河流:多瑙河、莱茵河、易北河和摩尔多瓦河。正在驻足观赏的时候,破晓的第一缕阳光穿云而出,竟是艳丽的红色,沐浴在天光之中的议会大厦金光闪闪,圣洁有如神殿,让人心生畏惧。
  继续前行,便是新市政厅(Rathaus)和Votivkirche教堂。维也纳的树木极为茂盛,即使是在万物凋零的冬天,仍能看见那密集的黑色枝干,遮天蔽日。后面的新市政厅和Votivkirche教堂仅露出哥特式建筑的尖顶,仿佛童话中睡美人的城堡,梦幻中带着神秘。待到走近,得以一睹全貌的时候,却又折服于它们雄伟的气势。维也纳的建筑便如这般,从不同的角度看去,自有不同的体会,很有些“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境。
  作为奥匈帝国首都的维也纳,她的盛衰起落,始终穿插着一个女子的传奇。那便是中国很多人都知道的茜茜公主。美丽活泼的巴伐利亚公主,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邂逅了奥匈帝国风度翩翩的年轻皇帝,喜结良缘,从此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童话般美丽的故事在人们口中代代传颂,也引得后世的游客们纷至沓来,只为一睹这位奥地利最著名的皇后的绝色风华,即使只能从她遗留下来的物品中去推断和想象。
  说到茜茜公主,不能不提霍夫堡宫(Hofburg)和美泉宫(Schloss schonbrunn)。霍夫堡是统治奥匈帝国的哈布斯家族的皇宫,类似于北京的紫禁城。整个建筑群气势恢宏,自成一体,汇集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以及仿古典式多种建筑风格。整个皇宫分为上宅、下宅两部分,各有一个花园。上宅是帝王办公、迎宾和举行盛大活动的地方,下宅作为起居宿用。自1713年落成以来,霍夫堡便傲然矗立在维也纳的心脏,见证着这个强大的帝国几百年的兴衰荣辱。穿行于其间的时候,总有些莫名的悸动和期待,仿佛转过身去,便会看见身着长裙、手摇褶扇的贵妇款款而来,抑或是人头攒动,炮仗齐鸣的热闹场景。这沉默巍峨的霍夫堡,实在隐藏了太多秘密要向人诉说,关于那优雅的年代,奢华的生活,皇权的没落和帝国的式微。然而时代早已变更,就算唱起前朝旧曲,又有谁肯驻足聆听?一切的一切,终是埋进旧时宫殿的一砖一瓦里去了,再不露头。
  美泉宫则是哈布斯家族的夏宫,在维也纳市郊,地位颇有些近于承德避暑山庄。美泉宫依山而建,宫后是一个极大的花园,有小径直通山上的上宫。在上宫凭栏四望,整个维也纳城尽收眼底,只觉连胸襟都要开阔几分。茜茜曾在这里生活很长一段时间,这位集千万宠爱于一身的奥地利皇后,向往自由,厌恶纷繁的繁文缛节,是以与整个奥地利皇室格格不入。其实茜茜的故事也就只是传说而已,王子和公主的幸福生活也只存在于童话之中,用来满足孩子们天真美好的幻想。真正的伊利莎白和弗兰茨并非传说中那般琴瑟和谐,弗兰茨忙于政事,茜茜不满单调呆板的皇室生活,以致于频频出走,流浪欧洲。神仙眷侣到后来亦不过是同床异梦,貌合神离,就如同英国的查尔斯王子与戴妃。卸下光环之后,才蓦然发现,原来真相往往都是如此的沉重和无奈。1898年,伊丽莎白在日内瓦被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刺杀,为这段传奇故事画上悲剧性的结尾。然而如今在维也纳,仍处处可见茜茜的影子,美泉宫的博物馆、大众公园以及街上,随处可见用茜茜画像做成的各色纪念品。她最终作为一个美丽的符号,留在了奥地利乃至世界人民的心中。
  维也纳的另一大特色,便是音乐。这个城市像是被音符所浸染,处处透着飘逸和灵秀。漫步在维也纳街头,经常可以看见有流浪的音乐家,或擎着小提琴,或抱着手风琴,用心演奏,浑然不管面前的礼帽中有钱没钱。走过那么多的欧洲城市,如此投入地倾心于乐器的街头艺人,也只有维也纳了。除此之外,在维也纳亦可看见穿中世纪斗篷、戴着假发的人群,他们总是热情地向游客们推荐维也纳各式各样的音乐会,这亦是维也纳一道独特的风景,也是维也纳人民展示其音乐的独特的方式。我们也被一位这样的维也纳人拦住脚步,笑容满面地告诉我们今夜各个地方的大型音乐会。可惜我们在维也纳逗留的时间太短,当我们满脸遗憾地告诉他我们的情况时,那位很阳光的奥地利青年反而大笑着安慰我们说:“没关系,下次来的时候一定不要错过哦!”
  于是,带着些许的遗憾,在暮色初降的时候,我们离开了这个洋溢着艺术气息的城市。
其他文献
《艺术市场》荣获“2007年度中国最具创新期刊奖”    本刊讯1月10日至11日,由中国报业网发起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国务院新闻办《网络传播》杂志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在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北京康铭大厦召开。《艺术市场》杂志执行社长代柳梅、副社长吴京波与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家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高层管理人员和有关领导、专家、学者一起参加了本次年会。
期刊
A-accept(接受)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爱他,就必须接受他的一切,包括缺点。    B-belief(信任)  不信任对方,经常以怀疑的口吻盘问对方,这种互相猜度的爱情就只有分手下场。    C-care(关心)  关心的程度正好表现你对他的重视程度,偶尔一句关心的话或一条关心的短信,虽然未必有实际用途,但起码能  令他暖在心头。    D-digest(理解)  我们不是圣人,总有情绪
期刊
前两天,单位组织了一次考试,参加考试的包括我们几个“新丁”,还有前一段经过公开招聘层层选拔进来的各名牌大学“高材生”,领导将这次考试的目的解释为“竞争上岗”。经过3个小时的考场洗礼,我勉强扒在了及格线上,九死一生。  如果我在出生之前就知道在我生命中会有那么多人和我竞争,不知道我会不会选择迟个一两年来到这个世界。  生于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注定了是拥挤的一生。这拥挤常常让人感觉心烦意乱,也时常感
期刊
我的岳阳楼之游,有点出乎意料的另类,原因在于请了位与众不同的导游。  对于爱写点小游记的我来说,导游的重要不言而喻,可导游的良莠不齐又往往令人头疼。因此,鉴于游曲阜时的教训,为了不再被“花瓶”导游缠住而枉自沮丧,我在游岳阳楼时多了个心眼儿,即先要考一考再说。  面对围上来的一群导游小姐,我的问题是:范仲淹写《岳阳楼记》,为什么不去大书特书岳阳楼自身?  按说,这教书匠式的问题,即使不在岳阳楼提出,
期刊
身为“80后”的我们,大学毕业两年了,展翅高飞白手起家的鸿鹄大志,早在这两年的“经风雨,见世面”中磨灭得片甲不留。曾经刚入校门的伟大理想和美好憧憬,都在第一封求职信石沉大海的时候有了摇摇欲坠的感觉。不是信念不够坚定,而是坚定的信念不够成熟。  拿我身边的同学来说,踏进大学校门的第一天,老师说:“电视是个热门行业,能考进咱们学校的,都是人才,你们今天花的学费,定会在你们工作的两年内全都赚回来。”立刻
期刊
最近,从媒体上看到一篇报道说——在四川成都市老马路社区一楼电梯旁贴了一纸“致友邻书”:“各位邻居,大家好。我是A楼1602的住户,新购此房,近日即将装修。我会监督装修工人将给您带来的影响降至最小,但因工程量较大,施工时间较长,难免会给您造成不便。对此,谨向您致以真诚的歉意……”署名为新住户杨浩。    看到这则报道,感触极深,不由想起了我所居住小区发生的一些事。我们小区有12栋楼,入住已有12个年
期刊
聊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的旅游城市,秀美的中国江北水城。而在辖区内的茌平县北部的冯屯镇,历史古迹不胜枚举,是春秋战国时期高士鲁仲连的诞生地,至今仍保留有鲁仲连纪念祠;它还是太平天国革命纪念地之一,有太平桥纪念址。  被誉为“鲁西明珠”的小杨屯就坐落在此。  小杨屯水色清丽,风光宜人,现有村民101户、403人,耕地1251亩,历史上是一个“地多不打粮,连年闹灾荒,拼命干一年,一顿吃个光”的
期刊
澳大利亚有三美:  阳光、空气、自来水    无论在哪个国家,这三种东西是不稀奇的,因为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三要素”,缺一不可。但是在澳大利亚,这三种东西明显要好于别处,因为这里的环境保护工作做得好,成效卓著,所以阳光特别明媚,空气特别新鲜,自来水也特别清洁可口,不用煮沸就可以直接饮用。    在世界环境总体上日益恶化的今天,澳大利亚人越来越注意环境保护和其他有关环境的问题。在澳大利亚各地,以能参
期刊
序章:  说英雄、谁是英雄    剑门关“煮酒论英雄”比之三国曹操、刘备在许昌九曲河亭煮酒论英雄,更增添了几分悲壮。诸葛亮北伐中原,开剑门,从此有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然诸葛亮北伐“出师未捷”,这里后来却成为蜀灭亡以前姜维守蜀的最后屏障。姜维的痴心救国梦,随后又被破剑门的邓艾粉碎。邓艾“一将功成万骨枯”却也未能功成身退,受小人诬陷,冤死剑门……  说英雄、谁是英雄?诸葛亮战胜了大自然的
期刊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从距今大约一万年前世界上第一座城市——西亚巴勒斯坦杰里科在地球上诞生,如今在世界范围内已有两万多座城市,而在我国也拥有600多座大中小城市。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左右着人的生活方式,也主导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犹如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人们投入它的怀抱。    一    放眼全球,我们看到,世界许多著名的城市,在不同时期完成了品牌的发展历程,塑造出鲜明的城市特色。如威尼斯的“水上之都”,巴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