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4年,中国的科研投入规模在绝对值上首次超越欧盟,2015年5月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需要高等学校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保障,创新创业教育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既包括规模扩张,也包括内涵发展。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改革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紧密结合,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因此,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方向。为此,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将围绕创新创业教育与计算机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方面进行研究,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士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计算机;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专业教育和創新创业教育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二者的融合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文章主要以在移动终端开发技术方面的教学尝试能对计算机行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参考意义,并对其他领域也有借鉴之处。
一、创新创业的专业教育内容简析
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仍然是专业教育占主导地位,与专业有关的基础课、选修课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在课时和精力分配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学生所学的专业在大方向上决定了他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又决定了他的创业方向,尤其是创业初期的发展方向。实践表明,绝大多数人的创业活动都与他所学的专业密切相关,人们倾向于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发现商机并进行创业实践。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创新创业教育要融入专业教育中,发挥专业优势,满足创业需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专业教育着力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较强专业实践能力以及专业精神的专业型人才;创业教育侧重培养具备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人格的创业型人才。两者都是旨在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促进学生创新潜力和创业能力的提升,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准备,因此,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创新创业教育是对专业教育的完善和深化。二者的融合必须考虑创新创业教育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差异性和适用性,只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与每个学生自己的专业领域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才能够推动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创新创业的真谛。
二、移动终端开发技术的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途径分析
2015年以来,我国政府公布多个“互联网+”指导文件,旨在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高新信息通信技术与各传统行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互联网教育、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金融、工业互联网、农业互联网等众多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在“互联网+”的浪潮下,移动互联网与智能终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创意应用和众多的创新产品,这使得移动终端应用在创新创业领域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更多的成功机会。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可以针对当前软件行业最具活力的移动终端开发技术展开。
(一)课程群重构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强调专业技术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人文素质和职业修养。由于计算机学科本身专业课程较多、课时量较大,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不可能成体系地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只有在现有专业课框架中不断融入创新创业课程,进行跨学科、创造性的课程群重构。课程群由专业技术课、行业课程、创业课程3部分组成。专业技术课着眼于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行业课程和创业课程偏重于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移动终端开发技术的专业课主要由7门课程组成,它们具有一定的递进关系。C程序设计基础是ObjectiveC程序设计和Java程序设计的前导课程;智能手机与移动PC编程技术主要讲授Android和iOS平台上的App开发,需要具备良好的ObjectiveC和Java语言基础;云计算PaaS技术与应用主要介绍App服务器端的架构原理和编程技术;再配以多媒体技术和游戏开发技术,增强学生在软件可用性和用户体验方面的开发技能。通过7门课程的教授,学生能学习到多种App相关的前后端知识,系统地掌握移动终端方面的设计、开发和测试技术。
(二)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是第一课堂教学活动的延续,为学生的个性、潜能、创造力发挥与展现提供良好的平台。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通过相应的创新实践活动不断深入学习和探索,将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结构,对于弥补自身项目经验的不足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选题、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研究,完成一个实践项目,了解创新研究的方法步骤,掌握创新过程中的技术路径,学会创新创业基本技能,使学生得到个性化、差别化培养。“实验室开放项目”比“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技术门槛略低,但涉及面更广,学生参与人数更多,项目分为提高性实验、研究型实验、创新型实验,以项目驱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及开发能力。
(三)创业竞赛
创业竞赛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群众性创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商业计划书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对促进各学院、各专业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科技创新素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已逐渐成为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新平台。
(四)校内创业孵化器
毕业时直接选择创业的学生,必然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母校的校内创业孵化器(创业园、科技园)在办公场所、设备、资金等硬件设施上提供创业扶持,在专业技术、市场运作、成果转化、社会资源等方面提供咨询与创业辅导,能使初创企业尽快走向正轨。当然,在这个层面上,大部分问题不是高校能够独自解决的,需要国家政策、社会服务与保障体系、创新创业环境的合力,才能为初创企业提供有效援助。
结论:
简而言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的关键。为此,文章以移动终端开发技术为例,从课程群重构、第二课堂、校内创业孵化器等方面探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邓玉福,刘玲,张浩华,等.创新创业教育与物理学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探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5(01):121-122.
[2]孙玥,曲大鹏,宋宝燕.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6,No,2016(13):57-59.
作者简介:
王春玲(1980.3— ),佳木斯职业学院,副教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计算机;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专业教育和創新创业教育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二者的融合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文章主要以在移动终端开发技术方面的教学尝试能对计算机行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参考意义,并对其他领域也有借鉴之处。
一、创新创业的专业教育内容简析
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仍然是专业教育占主导地位,与专业有关的基础课、选修课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在课时和精力分配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学生所学的专业在大方向上决定了他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又决定了他的创业方向,尤其是创业初期的发展方向。实践表明,绝大多数人的创业活动都与他所学的专业密切相关,人们倾向于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发现商机并进行创业实践。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创新创业教育要融入专业教育中,发挥专业优势,满足创业需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专业教育着力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较强专业实践能力以及专业精神的专业型人才;创业教育侧重培养具备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人格的创业型人才。两者都是旨在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促进学生创新潜力和创业能力的提升,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准备,因此,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创新创业教育是对专业教育的完善和深化。二者的融合必须考虑创新创业教育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差异性和适用性,只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与每个学生自己的专业领域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才能够推动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创新创业的真谛。
二、移动终端开发技术的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途径分析
2015年以来,我国政府公布多个“互联网+”指导文件,旨在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高新信息通信技术与各传统行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互联网教育、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金融、工业互联网、农业互联网等众多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在“互联网+”的浪潮下,移动互联网与智能终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创意应用和众多的创新产品,这使得移动终端应用在创新创业领域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更多的成功机会。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可以针对当前软件行业最具活力的移动终端开发技术展开。
(一)课程群重构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强调专业技术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人文素质和职业修养。由于计算机学科本身专业课程较多、课时量较大,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不可能成体系地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只有在现有专业课框架中不断融入创新创业课程,进行跨学科、创造性的课程群重构。课程群由专业技术课、行业课程、创业课程3部分组成。专业技术课着眼于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行业课程和创业课程偏重于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移动终端开发技术的专业课主要由7门课程组成,它们具有一定的递进关系。C程序设计基础是ObjectiveC程序设计和Java程序设计的前导课程;智能手机与移动PC编程技术主要讲授Android和iOS平台上的App开发,需要具备良好的ObjectiveC和Java语言基础;云计算PaaS技术与应用主要介绍App服务器端的架构原理和编程技术;再配以多媒体技术和游戏开发技术,增强学生在软件可用性和用户体验方面的开发技能。通过7门课程的教授,学生能学习到多种App相关的前后端知识,系统地掌握移动终端方面的设计、开发和测试技术。
(二)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是第一课堂教学活动的延续,为学生的个性、潜能、创造力发挥与展现提供良好的平台。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通过相应的创新实践活动不断深入学习和探索,将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结构,对于弥补自身项目经验的不足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选题、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研究,完成一个实践项目,了解创新研究的方法步骤,掌握创新过程中的技术路径,学会创新创业基本技能,使学生得到个性化、差别化培养。“实验室开放项目”比“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技术门槛略低,但涉及面更广,学生参与人数更多,项目分为提高性实验、研究型实验、创新型实验,以项目驱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及开发能力。
(三)创业竞赛
创业竞赛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群众性创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商业计划书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对促进各学院、各专业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科技创新素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已逐渐成为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新平台。
(四)校内创业孵化器
毕业时直接选择创业的学生,必然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母校的校内创业孵化器(创业园、科技园)在办公场所、设备、资金等硬件设施上提供创业扶持,在专业技术、市场运作、成果转化、社会资源等方面提供咨询与创业辅导,能使初创企业尽快走向正轨。当然,在这个层面上,大部分问题不是高校能够独自解决的,需要国家政策、社会服务与保障体系、创新创业环境的合力,才能为初创企业提供有效援助。
结论:
简而言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的关键。为此,文章以移动终端开发技术为例,从课程群重构、第二课堂、校内创业孵化器等方面探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邓玉福,刘玲,张浩华,等.创新创业教育与物理学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探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5(01):121-122.
[2]孙玥,曲大鹏,宋宝燕.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6,No,2016(13):57-59.
作者简介:
王春玲(1980.3— ),佳木斯职业学院,副教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