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理性与跨越一对克隆人技术的辩证考量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r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许多事关人类生存和尊严的伦理问题,如科技伦理、环境生态伦理、生命伦理等。在生命伦理学中,有关克隆技术的问题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一方面,由于其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的不确定的抑或是灾难性的后果,不少人视之为洪水猛兽而强烈反对;另一方面,又由于人类克隆技术可能给人类生活带来美好的前景,人们又对其寄予了无限的期望。
  1996年,克隆羊多莉的悄然问世,标志着人类已经具备克隆哺乳动物的生物技术;2000年克隆猴泰特拉的问世,则意味着克隆人类本身已没有什么大的技术性障碍;2001年11月,克隆人三剑客之一的扎沃斯宣称,用于治疗性的第一个克隆人胚胎即将产生。随着克隆技术的进一步推进,世界上可能将出现独立于有性繁殖的自然出生的人,利用生物技术通过无性生殖产生与供体人有完全相同基因的人——克隆人。
  
  一、克隆人技术面临的多重诘难
  
  克隆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克隆人”即将诞生的说法,在没有做好任何心理准备的社会中引起了极大的恐慌,一些科学家、伦理学家和政府部门担心这种技术可能给人类带来严重的后果,各种诘难不断出现。
  首先,人类克隆技术可能破坏基因的遗传多样性机制。通过基因组的重新组合和变异产生出新的基因类型,为人类的进化过程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使人类得以在选择之下更加能够适应各种环境的要求。而人类克隆过程中遗传物质的纯化实质上意味着遗传获得性的退化,这不利于人类的进化。
  其次,克隆技术可能将使人的尊严和价值荡然无存。对于克隆人来讲,人能被“制造”这件事本身就是对人类尊严的一种亵渎,而这种盲目的克隆还要把人当作工具和手段,这成为诸多组织反对克隆人的思想起源。
  第三,克隆有违社会伦理道德。克隆人的出现,使世代的秩序和个人身份的确立出了问题。这种秩序和定位是构成人和社会关系的基本部分,如果产生了混乱,人和社会的意义将发生偏移。如果用克隆技术繁殖后代,不需要两性关系参与,那婚姻、家庭、宗教和性观念等势必发生变化。
  第四,克隆人的过程存在很高风险。维尔穆特研究组在培育多莉羊的实验中,融合了277枚移植核的卵细胞,仅获得了“多莉”这一只成活羔羊,成功率只有0.36%;而10年过去,多莉羊由于有着诸多的先天缺陷,病患缠身,不得不于2003年执行“安乐死”。如果用人体来做实验,可能出现流产、早产、死胎、畸形等不良后结果。
  
  二、克隆人的辩护与理性跨越
  
  克隆人技术虽然面临多方诘难,但其积极作用有目共睹。克隆人技术(尤其是生殖性克隆)有利于克服免疫排斥,为医疗提供稳定的干细胞来源,为攻克遗传疾病、癌症等疑难病症开辟了新的途径,并可以帮助不育夫妇获得后代。如果克隆人技术是如此有利于人类,造福于人类,就应当以如何有利于克隆人技术的发展,而不是限制来更新伦理的观念。只要人类克隆技术试验与应用满足这两个前提条件:第一,该项技术是成熟的,被证实为安全而可靠的;第二,在严格限制条件下,生殖克隆仅仅服从于满足不孕不育夫妇的生育要求的唯一目的,就可以进行。
  伦理道德存在的合理性在于现实生活的需要,人是不会为伦理道德而存在的,伦理道德为人而存在。伦理道德和科学及其技术的冲突,将因人类选择新的科学及其技术创造新的生活而解决。从伦理道德方面上看,克隆人所引起的亲缘关系、伦理关系并不比试管婴儿更复杂。第一位“试管婴儿”路易丝·布朗于1978年在英国出生时,像现在“克隆人”一样,在全世界引发了一场重大的道德争论,但目前“试管婴儿”在全世界迄今为止已经诞生了30万,已经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了。人应该服从道德的规范,但道德规范归根结底是为人类生活服务的,人类生活发生了变化,人们的道德观念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的。
  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项科学技术成果的诞生和发展都有一个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随着技术的改进,生殖性克隆的成功率还有望增长。比如可以通过把人类克隆技术与可以期待的未来的成熟的基因重组技术结合,来避免人类生物遗传学上的衰退。回顾人类医学发展走过的历程可以看到,医疗技术如输血、解剖等每一项都是由不成熟走向成熟,克隆技术也是一样。
  从社会效果上看,生殖性克隆技术大规模的运用与开展生殖性克隆技术研究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反对生殖性克隆技术尤其是不成熟的生殖性克隆大规模的运用,但并不因此就反对生殖性克隆技术的研究和待它成熟之后有限范围内的运用。即使像核武器这个在道义上完全是恶的东西,世界上一些国家也一刻没有放弃对它的研究,那我们为什么要反对像克隆人类这一在某些方面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技术研究呢?
  克隆人技术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而且还具有巨大的医疗价值和商业价值。如果说克隆人技术的科学价值是全人类的,那么它的医疗价值和商业价值则是竞争性的。可以说,哪一个国家首先掌握了克隆人的技术,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拥有了优势和主动,而起步晚的国家可能因此而遭受现在还无法预测的损失。如当年美国率先掌握制造核武器技术,虽然它从一开始在道义上便不光彩,但后来各国却不得不加紧对此项技术的开发研制。由此可见,对生殖性克隆人研究采取简单禁止的做法就未免过于草率了。
  从本质上讲,科学精神是一种探求真理的、怀疑的、批判的精神,科学技术在理论思考和实践形态上的创造性和超前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和生命力所在,因而它完全有可能与现行的社会理念、社会规范和社会道德不一致,有时甚至可能完全对立。维萨留斯的人体构造说和哈维的血液循环说,哥白尼的日心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当时均是如此,如果没有他们敢冒“天下之大不讳”,也就没有今天的科学技术,没有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了。
  
  三、结语
  
  科学技术从来都是一柄双刃剑,某项科技进步是否真正有益于人类,关键在于人类如何对待和应用它。我们对“技术恐惧”的实质,是对错误运用技术的恐惧,而不是对技术本身的恐惧。克隆技术确实可能和原子能技术一样,既能造福人类,也可祸害无穷。我们相信,当克隆技术发展到相当成熟,能安全地应用于人类,在法律和伦理双重规范制约下,势必将造福于人类。
  在21世纪,基因科技必将而且也必定得到更大的发展,因此基因科技应当遵循人类遗传研究的四项基本原则,即:人类基因组是人类共同遗产的一部分,坚持人权的国际规范,尊重参与者的价值、传统、文化和完整性,承认和坚持人类的尊严和自由。我们在欣赏基因科技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对与传统道德伦理的冲突,应以理性的态度正确对待,使人们的思想与新技术发展相适应,同时也应制订必要规范以防造成灾害,使科技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宇汝松,道教文化视野下对克隆人的伦理思考[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
  [2]张露,陈俊明,从人的内涵解读“克隆人”的本质[J],法制与社会,2010(2)
  [3]李毕,李宁,对克隆人的伦理审视[J],哲学动态,2006(11)
  [4]陈国庆,对克隆人技术发展的哲学思考[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2)
  [5]赵俊,基因科技:寻求理性与跨域一对克隆人的再思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
其他文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关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面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高校加强与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应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创新,遵循具有时代特色、与之相适应的方法论原则。    一、政治导向原则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依靠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高校作为人才
期刊
明代的江南地区是经济重心所在,其中的徽州、宁国(均在安徽省,明代为南直隶治内)等府属于尤以商业经济发达而闻名。但是这里却长期盛行着一种蓄养奴仆的现象。傅衣凌先生着重指出,正是“商业资本的发达,尤助长了这种奴仆制的盛行。”在明代的徽州、宁国等地方,这种奴仆制的存在时间是相当长久的,于是被冠以“世仆”的名号。这种世仆现象甚至经过清朝中后期仍存在,一直到民国时代依旧可以寻到它的残存。    一、蓄奴的根
期刊
在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重点的时代,笔者从刑罚的目的出发,在对刑罚目的的历史演变的方向的研究的基础上,对服刑人员的劳动报酬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够找出正确对待服刑人员劳动报酬问题的态度,并提出实施方案及实践过程中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旨在于使我国的刑罚能够更好的维护公民的合法利益,尤其是维护好被害人及其扶养的人利益和受害人及其扶养的人的利益,从而促进刑罚的发展,社会的和谐。    一、外国法制发展史中刑
期刊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已成为产业集群的重要参与者,在跨国公司参与的产业集群中,其形成机制、成长模式、演变特征都呈现出不同于传统产业集群的特征。本文通过研究跨国公司与产业集群的相互关系,探讨东莞IT产业集群在新阶段的发展方向。    一、产业集群概述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M.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的定义,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存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
期刊
2006年6月3日,黑山共和国正式宣布独立。至此,铁托在1943年11月创立的南斯拉夫联邦已彻底瓦解。具有四十多年历史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分裂了,其自治体制也失败了,但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其自治社会主义的某些理论观点,以及具体的实践和探索,对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从南斯拉夫的分裂,也可以吸取许多教训。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什么经验
期刊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生系国运,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60年的历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解放民生、关注民生、发展民生、改善民生的过程。从党的历届会议可以看出,民生一直作为一条线索贯穿其中。而在今年3月份召开的“两会”上,民生作为一个关键词,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主席的讲话,以及“十二五规划”中也不断出现。  为何党和国家对“民生”如此重视呢?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
期刊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乡大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地区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以往不被触及的广大农村也被卷入其中。广泛存在的事实让我们忽略了对存在的合理性的反思。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之快,也让人们来不及反思。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探究欣欣向荣景象掩盖下的危机和不足,分析当前问题产生的根源,借鉴相关的经验教训,提出解决的构想。    一、《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由来及核心思想    1961年,女记者简
期刊
VIS全称为Voice inside Schools,意指在校内外教育机构从事工作、教学和学习的个人故事。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它以面向学生、教师、家长的共同参与方式,通过开放型的问题和故事叙述对儿童进行指导和教育。长久以来,学校教育致力于向儿童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儿童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观和价值取向。儿童作为不成熟的个体,在生理层面、心理层面以及知识领域接受制度化的培养和训育,从而成为符合社会要求
期刊
中国和美国同为自然灾害多发国。军队作为国家强制力的后盾,集高科技、强动员力的优势于一体,成为两国应急管理的力量之一。然而,因国家制度、军队使命的不同,两国军队在救灾中的表现也不尽然相同。本文试图从现象进入原因,比较二者的差异。    一、事件回顾    2005年8月29日6点10分,“卡特里娜飓风”袭击美国东部城市新奥尔良市。  48小时前,国家飓风中心发出预警。布什要求新奥尔良市市长实施强制撤
期刊
《20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是当代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大师爱德华·卡尔的代表作。卡尔在书中不仅将现实主义从理想主义中剥离出来,形成独立理论体系,还确定了一些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研究范式。即运用两重比较,思想上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比较,国际政治同国内政治的比较,将国际关系这个全新领域与传统的学科联系起来,借用哲学和政治学的知识理论来进行研究。这也使得国际关系始终难摆脱“嫁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