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种方式教散文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4770112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然而,回归到现实中的语文教学,“以教代学”的现象比比皆是:生怕学生不会走路,或者嫌学生太笨,速度太慢,教师干脆背起学生就走,很快就走完全程,酣畅淋漓,无比痛快。散文原本是充满诗情画意与人文关怀,但是在教师“好教”之风的肆虐下,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条分缕析,把一篇篇优美散文肢解得惨不忍睹,让美文诗意全无;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处处跟考试得分接轨,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激情扫荡殆尽,令学生望而生厌;而急功近利的硬性灌输,则使语文学习丰富的人文性和超功利的审美意识熏陶功能化为轻烟、成为泡影。
  笔者在执教苏教版必修一“湖山沉思”板块中《神的一滴》这篇散文时,大胆尝试了一种全新教法:本着“先生后师”的原则,课堂上让学生先行,所有教学环节都让学生主动独立地学起来,教师不做任何现成的讲解和单向的灌输。从后来的教学反馈来看,这堂课收效颇丰,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解读文本,赏析语言,探究思想。尤为可喜的是,学生不但很好地掌握了这堂课所学内容,他们还学到了散文鉴赏的方法,为以后的散文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甚至对同学们的语言表达、写作训练都有促进。
  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如下:
  活动一:自主预习,认识作者,了解背景,感知文本
  《课程标准》指出: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在布置同学们预习时,给予他们很大的自由度,他们去图书馆“淘”资料,他们上网“搜”信息,他们甚至到教师那里“挖”情报。然后回到自己的学习小组,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形成比较完备的“知识链接”。
  在感知文本方面,教师没有先入为主,而是让他们从散文的文体特征着手,自己感知文本,抓住散文的“形”,读出散文的“神”。遵循由浅入深、有理有据的原则,同学们首先找出了文本中直接体现瓦尔登湖特征的词语:
  第一节:最美、最有表情;第三节:圣洁;第四节:年轻、神秘、活力;第五节:真诚;第六节:庄严、纯洁。
  接着经过学习小组讨论、完善,很快得出每一段的大体意思以及作者的复杂感情:
  第一节:总写湖在作者心中的感觉。(礼赞)第二节:追忆我在瓦尔登湖的一些往事。(迷恋—无奈)第三节:描写人类对生态破坏的行为及其恶果。(愤怒)第四节:赞美了瓦尔登湖的顽强和坚韧。(惊喜)第五节:揭示它深刻与清澈的天性。(敬仰)第六节:盛赞庄严和纯洁的瓦尔登湖对现代人的精神洗礼。(崇敬)
  活动二:自主品析,鉴赏语言,体悟情感,把握技巧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在老师的引领下“带着镣铐跳舞”,根据老师预设的目标有目的性地阅读文本,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这种课堂,教师“绑架”了学生的思维,设置的相关鉴赏题,都是基于教者的认识和经验,与学生自身的生活或生命体验相脱节。也许会热热闹闹有“温度”,也许会拓展延伸有“广度”,但绝对不会有语文本真的“深度”。
  深入文本,发挥想象,与作者“对话”,自主赏析,是实现欣赏散文语言美、情感美的有效途径。其中,自主品析最能彰显语文学习的开放性与独特性。他们不仅在学,在读,在想,在说,还在实践,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在交流表达中,他们的思想在碰撞,闪出智慧的火花:他们兴奋,思维的机器在急速运转;他们表达,思想的溪流在自然流淌。
  《神的一滴》选入教材的是徐迟先生的译本,其中有许多神来之笔,值得我们细细把玩。同学们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兴趣,选择语句进行赏析,在小组内与大家分享,从而加深对作者情感的个性化理解。
  这个活动是本堂课学习的主体部分,大家都很积极,因为没有“限制”,赏析的“自由度”很大,每个小组的同学都找到自己喜欢的句子,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语言感悟很深刻,小组讨论很激烈,各自陈述自己的理由和证据,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例如:
  我的缪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鸟儿歌唱?
  学生赏析:这句话表面上说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森林被砍伐,鸟儿失去了生活处所,无法歌唱。其实是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精神家园变得贫瘠,创作灵感熄灭,文思枯竭了,表达了作者的无奈之情。
  接着,在刚才自主鉴赏的基础上,大家初步得出了赏析散文语句的一些基本方法。再经过小组交流完善,得出了很实用的解题方法。这些方法的得出,不是教师强加赋予,而是同学们在自己的操作运用中总结出来的,将来又可以借鉴到其他文本的赏析。自己获得的直接经验,相信运用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
  活动三:自主探究,关注社会,触及人文,迁移写作
  《新课标》要求,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当下很多课堂都有探究活动,但有的探究内容过于复杂,需要太长时间进行探究;有的问题太过简单,学生很容易得出结果,失去探究的兴趣;有的探究问题思维广度不够,探究结果大多数“异曲同工”,实属于“伪探究”。
  笔者在执教《神的一滴》时,从文章题目着手,请同学们试着探究为什么作者将瓦尔登湖称为“神的一滴”。在展示环节,学生的答案真的是丰富多彩:首先它的外形像一滴水,是大自然的杰作,指的是“神的一滴湖水”;其次它遭到人类工业文明的破坏后,“神的一滴”又象征着“神的一滴泪水”;再次,瓦尔登湖具有自我净化功能令人景仰,“神的一滴”又象征着净化人类心灵的“一滴圣水”。
  这个探究题植根于文本,是对学生感知文本,把握感情的一种延伸,学生思维可以迅速打开,有话可说。
  第二个探究题设计为:假如有一天你来到了美丽的瓦尔登湖畔,回想起国内的环境状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试着写下你的心里话。
  这个探究题,有一定的拓展性和现实感,触及到学生对社会问题以及生命、生存、生活的看法,是对第一个探究题的“升级”。正因为有挑战性,学生很感兴趣,大家提议课后继续探究,待思考成熟后,下一堂语文课进行展示:
  随着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对大自然的侵害越来越肆意,对物质的追求越来越贪婪,物质的富有反而导致了精神的贫瘠。而梭罗在瓦尔登湖的简单生活警示世人:人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获取精神的最大满足。
  还有的学生思维面很广,甚至想到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材料,并做了深入分析:因为游客的烛光改变了色彩斑斓的蝴蝶的生存环境,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习惯,使得众蝴蝶栖居到更深更黑的地方去了。环境是脆弱的,具有不可逆性,人类的破坏最终只会让它反作用于自己,带来浑浊的空气,横流的污水,环境的恶化。因此我们要简单生活,善待自然。
  散文是离作者心灵最近的一种文体,个性化明显。我们的教学也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充分体现“把学生当人,自主成长”的“非指示性”教学理念,摒弃“一切为了考试”的功利化做法,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赏析散文的精妙,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正如语文特级教师、语文活动式教学研究中心主任肖家芸在《“教学品质”三人谈》中所说“活动起来就开心,一开心就开窍,有想的冲动,有做的愿望,有成的灵感,有得的契机”。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内容解析】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情节相对简单,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烛之武奉命前去说退秦军。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最后使秦军晋军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但以下几个方面是理解这篇文章的重点与难点:  1.本文言简义丰,意旨深远,对文中重要字词如“许”“缒”,需仔细体会,方可体会其语言之精,进而体会“春秋笔法”的妙处。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带着学生一起梳理贾府人物关系的时候,有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王熙凤可以在荣国府当家”。当时就有学生冲口而出:“因为贾母喜欢她!”底下的同学哈哈大笑,我趁机就问了:“仅仅因为这个就可以吗?大家想想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哦?是不是仅凭‘我喜欢’就可以成功的?”我又问那个同学:“你为什么认为荣国府不能是王熙凤当家呢?”于是大家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梳理情节,进一步了解《红楼梦》及其价值。  2.抓住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分析人物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筛选关键信息,揣摩人物情感。  2.细节赏析:  ①通过对语言、心理描写的探究,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②掌握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与人相处,“情真意切”,融洽关系,和谐社会。  [教学重点]  理解“情真意切”的与人相处之道,
多数语文教师在上公开课时都喜欢选择散文,也许大家都觉得无论是叙事、抒情、议论类的散文,其中的人事、情感、哲理大多是显非隐、是简非杂。由此,褚树荣老师才有“散文阅读存在着浅表化倾向”的忧虑之语。  散文教学的浅表化倾向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的琐屑化、教学模式的模板化、主题解读的简单化。如此现状,扼杀了散文的生命活力、模糊了作者的创作个性,谈何走进文本独特的精神世界呢?笔者在教学迟子建《灯祭》一文的过程中
在初中语文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指挥棒下,初中语文教材对语法进行了大刀阔斧地删减,在教材的附录里,语法静静地躺在那儿,无人问津,中考的试卷上,明显的语法点的考测早就不见了踪影,语法成为语文教学被冷落的对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法教学不能放弃。  一、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现状  1.淡化语法现象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最严重的弊端是应试教学,最普遍现象是淡化语法教学,对于基础的语法知识点讲得支离破碎,仅仅对有
【背景分析】  《生今世的证据》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中的一篇现代散文。这篇文章对学生来说是一篇“难文”。这首先在于它的选材与众不同,描写的是来自远离城市的一个边远乡村,不仅如此,他所写的乡村故事又大多是他青少年时的往事,没有远离故乡生活经历的高一学生较难体验这种情感。另外,本文是一篇感情深藏不露,显得克制、理智的作品,作者致力于深刻的思索,文章整体语言比较抽象,这都给学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将“评点法”以“对话栏”的形式呈现于教材,将“评点法”引入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的同时,也将语文课文文本中“许多用语言不能直接写出来的”东西或直观、或暗示、或发人深省地呈现了出来,给学生开启了一道发掘、填补、联想、参与和创新的大门。  评点的要义是对话。“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关注学生的“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关注学生写作状况,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写作心理上主要表现为“不爱写”,在实际写作中表现出“不会写”,作品最终呈现的是“写不好”。如何改变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怕写”“不会写”“写不好”状况,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是值得语文教师关注和重视的问题。本文试从教学策略的角度提出一些看法。  一、降低门槛,激发兴趣,让学生“爱写”  古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笔者发现在众多《边城》课例中,突出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在内容上没有充分把握其艺术价值,如过多纠结于故事情节的梳理,没有体会到《边城》的抒情式叙事风格,作者有意淡化故事情节、模糊人物复杂性等;再如欣赏仅停留在感受美,而没有感受到美丽背后的忧愁。二是对主题理解有些封闭,没有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创作理念及文学史的发展进行动态的、多维度的探究和把握。本文旨在这两方面有所开拓。  一、抒情的叙事  传统小说重
摘 要:文章从我国对全球胜任力人才需求的背景入手,梳理分析了全球胜任力的核心理念,提出我国高校在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中应包含背景知识、外语基础、跨文化交际技能、全球视角、尊重多元文化、有效行动六个方面的核心要素。以此为框架,讨论了中外合作办学在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方面的独特优势,并据此分析了西南交通大学-利兹学院在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方面的实践。我国高校需进一步凝练全球胜任力的核心理念,充分利用中外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