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云南传统滇剧的传承路径分析

来源 :参花·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ce81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滇剧是云南地区拥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地方剧种,是承载和表现滇文化的重要平台。但是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向前推移,在新旧思想观念和文化体系不断碰撞的今天,传统的滇剧如何在维系老观众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新的观众群体,在基于传承的发展道路上实现突破与创新,是当下文化艺术工作者不得不去深入思索的问题。本文以“新时期云南传统滇剧的传承路径”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阐释了当前云南传统滇剧的发展现状,然后从宣传、范围以及传播三个角度阐释了具体的传承路径。望本文的论述能促使广大民众进一步认识和关注到云滇之地这一特殊的文化艺术形式,让更多爱好艺术、爱好民族文化的国人投身到对其传承与保护的过程当中。
  关键词:传统滇剧 文化传承 传媒优势
  受众是文化艺术得以存在的前提,一个戏剧种类一旦失去了观众,就有可能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逐渐被人们所遗忘。而当今的云滇之地,传统的滇剧就面临着这样的窘境,传统观众在逐渐老去,新的观众群体还没有完全建立和维系,而纵观戏剧艺术的发展历史,它的产生、发展与传承都与时下的社会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性,因此要想让滇剧在今天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就要依托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和不断进步、变化着的思想特征,在变化中传承。
  一、新时期云南传统滇剧传承的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文化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尤其是伴随着日后娱乐产业以及网络科技的不断发达,人民群众的文化观、消费观、生活观以及娱乐观都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娱乐开始逐渐占据人们的空间,云滇之地的传统剧种其自身所能够生存的空间逐渐被瓜分,越来越狭小。演出市场的逐渐萎缩,受众的日趋分流,让其逐渐退避到为人所遗忘的角落。据统计,目前滇剧的主要演出形式已经仅限于每年特定时期的下乡送演,专属的售票类演出已经少之又少。当其不能从商业上获取一定的盈利,维系自身的生存时,将面临着消失的危险,也就更不会有人积极主动投身到对这项文化艺术事业的传承过程当中。而且部分地区文化改革、机构整合并置,滇剧的相关剧团和文化服务机构常常会成为首要的取缔对象。当文化载体、服务机构难以正常生存和维系时,更无所谓整个剧目的传承与发展了。
  二、新时期云南传统滇剧的传承路径
  艺术需要薪火相传,但是当今社会的年轻人却更习惯于融入网络文化、影视文化的娱乐体系之中,不仅对这一项土生土长的云滇艺术不予更多的关注和理解,也很难对其产生兴趣。由上文中的论述可以看出,当前滇剧的发展形势是非常不乐观的,甚至面临着消亡的危险,所以新时期云南传统滇剧的传承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一)加大滇剧社区宣传力度
  艺术的价值来源于传播,来源于被更多的受众认可,虽然当前网络科技四通八达,各种信息时常以爆炸式、辐射式的速度和覆盖广度向外传播,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文化艺术而言,这依然是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再好的故事、再精彩的表演,没有大力的宣传,只能偏安一隅地孤芳自赏,但是如果不能让更多的人关注、欣赏和认知,那么艺术的价值就将趋近于泯灭,在日复一日的岁月蹉跎中逐渐消失殆尽。
  所以,当下传承滇剧最为重要也是首先要做的就是扩大对其的宣传力度,争取更为广泛的群众支持,而作为当今人类生活和生存的主要聚集形式,社区就成为其主要的宣传对象,传统的滇剧艺术工作者要走出现有的工作空间,到更广泛的区域去宣传滇剧、扩大受众。比如定期召开文化宣传保护月活动,推出宣传展板和定期的传统滇剧文化讲座等,让更多的观众关注到这一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为其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要加大滇剧的社区宣传力度,需真正意义上使其走入群众当中,可定期组织社区慰问演出以及社区文化普及宣讲,让更广泛的群体意识到这样一种艺术形式所面临的传承危机。而从政府和当地文化部门的角度来说,则要加大对传统滇剧的保护和宣传力度,要对从事该项演出的剧团和单位予以一定的宣传经费和财政补贴,并在相关的政府文化会议上,将传承和保护传统滇剧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其进一步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进一步扩大传承范围
  传统滇剧的传承方式主要有三种,即师徒传承、自然传承和社会传承。但是当传统滇剧的生存空间逐渐被压缩,其固有的传承群体遭到一定程度的制约时,传统滇剧艺术工作者就需要不断扩展传承范围,将目光投向更为广大的领域。2015年7月11日,由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中明确指出了“二为”和“双百”的方针,要求传承与发展并重,进一步发挥其对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精神传承所具有的独特作用。而要想充分实现并践行这一点,就要从教育抓起,从艺术学习开始,扩大传承范围。滇剧艺术工作者要充分且细致地宣传出这一艺术的价值所在,为广大群众投入其中、以身传承的学习者提供必要的工作保障与发展支持。全面建立起集文化艺术知识学习、舞台艺术表演、滇剧资源共享与传承等于一体的传承机制与方法。通过视频欣赏、视频教学、滇剧节目素材收集来完成教学过程。鉴于当今社会发展的重担已经逐渐转移到年轻一代的身上,传统滇剧的传承也要充分意识到新生力量对于文化建设和传统艺术传承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与重要地位。
  (三)借助社交媒体传播优势
  泛媒体时代,人人都有可能成为消息源,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与辐射中心。随着当前各种社交媒体软件、自媒体网站以及其他网络终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在个人视觉所感受不到的领域,各种信息纵横交错、高速传播。但是作为传统艺术文化的继承者,面对如此快速更迭的科技形势,其更应该清晰地认识到机遇与挑战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当传统滇剧面临先进文化的冲击、面临社会大众现代化意识的侵袭时,传统艺术工作者倒不妨充分利用这样一种新兴的媒体资源优势,一来可以拓展传统滇剧的艺术传播渠道,让其拥有更多的空间与媒介走向普通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观众的视野之中;二来可以让广大社交媒体成为自发的广告载体,扩大群众对于这一艺术形式的认知。例如,建设有关滇剧的科普微站,将历史典故、演出信息全部涵盖在这一精巧的网络系统当中,还可以通过适当推出优惠活动、抽奖(或红包)等幸运活动,来提升微信受众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再比如紧跟时事热点,将党政文化政策当中有关滇剧发展与传承的部分予以收集和网络推送,通过其他热点来带动社会群众对于传统文化艺术的关注。
  三、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所引发的文化形式多样性,正逐渐瓜分着传统滇剧艺术的受众市场,压缩其生存空间,促使其正面临着发展与传承的危机。为了使其在新旧文化更迭、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依然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不为社会所淘汰,就需要改变其传统传承路径,在扩大宣传领域、依托社交媒体优势、拓展传承范围的同时,实现传承路径更加立体化、综合式的发展,让更多的观众充分意识和关注到这一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为其赢得更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同时政府也需要出台一定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形式的保护政策,这样其才能够在政策和普通民众的双重保护与传承之下,走得更加长远,彰显出更为持久的艺术魅力和云滇文化精髓。
  参考文献:
  [1]胡荣海.云南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之路——以滇剧为视点[J].民族音乐,2013(04).
  [2]杨军.云南花灯、滇剧在传统节庆活动中的现代嬗变[J].民族艺术研究,2009(03).
  [3]夏德金.论滇剧的继承与创新[J].艺海,2011(12).
  [4]石洪樑,李云保.云南少数民族戏剧保护与传承[J].学术探索,2015(08).
  (作者简介:武国林,男,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滇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展演中心,研究方向:创作,编导,表演)
其他文献
西瓜连作障碍是影响西瓜生产的主要问题之一.该试验主要通过室内、微区等条件下对西瓜自毒作用及酚酸类物质作用机理进行研究.结果如下:该试验利用不同孔径材料、不同连作次数
时代变迁与社会转型所导致的艺术变革,与其说是产生了新的观念、手法、形式或趣味,不如说是出现了不同人群对人生的不同态度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方式。在我看来,刘庆和的生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本研究通过大田试验,筛选与鉴定适宜在浙江省栽种的水稻富锌品种,研究纳米-有机锌叶面肥喷施对水稻籽粒中锌积累的影响,并通过人体细胞系体外试验技术探明喷肥对水稻籽粒中锌的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室内盆栽试验研究接种特异内生菌与土壤类型差异对水稻籽粒中锌积累与生物有效性的交互作用与影响,主要结果总结如下:1.通过对30个水稻品种的大田试验,筛选出锌富集、低植酸及高蛋白质含量的优质水稻品种1个,钱优0506。2
摘要:歌唱的艺术表现是对歌曲的再创造。凡歌者,要通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艺术造诣,将歌曲的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歌唱要具备一定的舞台形体表演和知识技能,歌唱者在歌唱中不断地培养自己的艺术表现能力,准确生动地表达歌曲的内容和情感,唤起观众的共鸣,做好歌曲的艺术处理,从而达到更加完美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艺术表现力 歌唱技巧 共鸣  歌唱艺术是演唱者把自己对歌曲的理解,通过优美的歌声和生动形象的表演传达给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主要是作为增塑剂被添加到各种化工产品中。21世纪,塑料得到了最为广泛的应用,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塑料制品随处可见,DEHP作为增塑剂,随时都在人们的接触范围内。DEHP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应用后,土壤、水体、大气均受到不同程度的DEHP污染,对于农田、地下水、动植物和人体都造成了潜在的威胁。已经有学者通过大量的研究表明利用微生物的降解功能能够快速高效地去除土
由于重金属污染物的高毒和排放量的日益增加,土壤重金属修复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土壤重金属可被植物吸收从而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本试验以不同浓度Cd(0、1、2、4 mg kg-1干土)处理的武汉市狮子山棕红壤为材料,采用小麦盆栽实验评价草木灰和对Cd具有高吸附力的工程菌固定土壤Cd和降低其生物毒性的效果。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Cd污染土壤中,接种基因工程菌对土壤pH值和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
广西桑蚕业生产规模居全国首位,但近年来部分蚕桑产区出现较为严重的桑叶缺铁失绿病症,桑叶品质和产量都受到影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本研究以桑树品种特优2号为研
北京植物细胞工程实验室不久前宣布,已成功地培养出世界首例冬小麦原生质体单倍体植株。这项成果对于运用遗传工程技术改良小麦品种有着重要意义。原生质体是植物细胞去掉壁
新歌放送、老歌怀旧,除了治疗近视眼等广告之外的音乐广播,从不给人寥落。的确,在电视和网络猖獗的现在,唯有广播仍然作为屹立不倒、绝对专一的靠山,给音乐源源不断地提供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