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脱色剂的分子机制及其相关研究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3yo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们对黑素生成调控机制的认识,寻找一种高效、安全、可逆的皮肤脱色剂已成为可能。本文简述近年来对酪氨酸酶抑制型和非酪氨酸酶抑制型皮肤脱色剂的分子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鉴于黑素细胞与黑素瘤细胞具有独特的黑素生物合成途径,人们已注意到一些对黑素细胞有特异性细胞毒作用的皮肤脱色剂还可用于皮肤恶性黑素瘤的介入治疗。这一相关研究为黑素瘤的化疗药物筛选开辟一条新途径。

其他文献
目前尚无绝对有效的药物或外科方法治疗白癜风。一些辅助治疗,如广谱的遮光剂和伪装用的化妆品应受到重视。非外科疗法:①补骨脂素联合UVA(PUVA)治疗:8-甲氧基补骨脂素(8-MOP)和5-甲氧基补骨脂素(5-MOP)晶状化合物提取的成功,高能UVA长波灯的发展,UVA促进黑素形成功效的发现,使得这一传统疗法成为现代医疗手段。将8-MOP微粒化可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期刊
Merkel细胞癌又称小梁状癌或原发性皮肤神经内分泌癌,侵袭性很强,易发生局部转移,且远处播散后生存率低。其组织学形态与其他低分化的小蓝细胞肿瘤如转移性燕麦细胞癌、淋巴瘤、转移性类癌、外分泌癌及皮脂腺癌非常相似。
组织病理学是深部真菌感染的重要诊断方法,组织中真菌的鉴定标志着病原学诊断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根据真菌抗原性不同将真菌分类,而原位杂交则根据真菌核酸序列不同将真菌分类,它们为在病变组织中特异性鉴定真菌菌种提供了新方法。
为描述肿瘤患者放疗后泛发性多形性瘙痒性皮疹的临床、病理及流行病学特征,作者对此进行了观察。研究分两个阶段:①对已行和未行放疗的患者进行流行病学研究;②对行钴照射和直线加速器治疗的30例肿瘤患者进行临床及病理观察,其中18例有皮疹,12例无皮疹。结果:第1阶段,放疗组患者的皮疹发生率为17%(14/83),较对照组(0/2)高。
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与多种因子有关,但免疫异常可解释其有关发病机制,因此,免疫疗法是近年治疗特应性皮炎,特别是严重特应性皮炎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重点介绍了干扰素、环孢素A、他克莫司(FK506)、白介素及其受体等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和副作用,并对部分新药(如SDZ ASM981)和新疗法进行了讨论。
卟啉症是遗传性或获得性血红素生成过程中不同酶的缺陷造成的卟啉及其前体过度增加的一组代谢性疾病。本文以临床分类为基础综述了卟啉症遗传学、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的特征及最新进展。
中波(290~315nm)及长波(315~400nm)紫外线(UVB及UVA)照射可成功地治疗多种皮肤疾病,大量研究证实二者主要通过对皮肤免疫系统的调节发挥治疗作用.影响可溶性介质分泌:UVB或UVA照射可通过诱导产生具抗炎或免疫抑制特性的细胞因子、神经多肽、前列腺素等介质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期刊
起初认为关节病型银屑病(PsA)是一种良性的关节疾病,但最近研究显示PsA可增加死亡的危险性,该研究是调查和分析PsA与死亡率相关的预示因素。1978年1月1日至1993年10月30日在多伦多PsA门诊部选取PsA患者428例,排除其它疾病所致的关节炎。
期刊
皮肤是一个具有免疫功能并与全身免疫系统密切相关的外周淋巴器官。皮肤内的免疫反应主要发生于真皮。真皮免疫系统的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T淋巴细胞、内皮细胞、肥大细胞、成纤维细胞等。这些细胞相互作用,并通过其衍生的细胞因子相互调节以发挥免疫功能。本文仅就真皮免疫系统的细胞组成、各细胞功能及其相互作用作一综述。
泛发性萎缩性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是交界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一种少见类型。临床特点是秃发和水疱愈后皮肤萎缩而无瘢痕。国内尚没有报道。本文阐述了泛发性萎缩性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临床、病理、电镜、免疫荧光方面的特点,这有助于发现和诊断该病患者;还讨论了BPAG2和层粘连蛋白5的基因突变导致该病,及泛发性萎缩性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在产前诊断和基因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