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课堂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kec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语文教育的核心。语言感悟能力的获取与形成,离不开对文章的诵读、语言的理解和语境的体味。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根本途径,也是语文传统教学的精华。看来,转变教学观念、探寻新的教学目标势在必行。
  
  一、课堂教学中语感培养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在语文学习中应把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一个人语言能力主要表现在语感上,正如吕叔湘所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那么,什么是语感呢?通俗的说法,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感悟,在视听之际不假思索地从感知语音、字形而立刻理解其表示的意义的能力,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在人们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语言能力,而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感的强弱。所以,中学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以加强学生的语感能力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将语感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听说读写的教学过程之中
  
  实践告诉我,语文素质高的人,往往是语感能力强的人。可见,提高语文素质和水平可以从培养学生的语感出发。从语言的工具性看,语文教育的落脚点也应该是提高人的语感能力,使之“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无论是“理解”还是“运用”,都说明语感能力的培养应当贯穿在听说读写的课堂教学中,从某个角度来讲,可以说它是语文教育的全部工作。
  基于以上说法,下面将谈谈如何把语感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
  1、好读书,增强语感
  中国古代的语文教育传统就是以强调诵读感悟为特征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而未晓而思,思而未晓则读”的古训至今仍道出语文学习的真谛。现代教学的实践仍证明了训练语感的有效途径是朗读。读书如品酒,不品不知味,不品不知美。好文章,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方能触及其中的含义。“好读书,不求甚解”,方得书之神韵。而这个整体的把握过程,对于文中涉及的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也进行了不知不觉的训练。与单项分解知识点训练一比,前者是动态的、活的训练;而后者是死的、静态的。因此,优美的文章、精彩的片段必须熟读成诵,方能在朗诵中唤起内心情感,与作者融为一体,方能体味出语言的妙用,也才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能力。
  喜欢朗读,反复吟诵,凭借联想、想象、揣摩,触发迁移,再现再创造,是在提高语言审美的高度。如:朗读《安塞腰鼓》(初中语文第二册)时,用铿锵、豪放的语调去读出火一般热情的生命赞美;用深沉、舒缓的语调去读出对黄土高原慈母般情怀的热爱;用磅礴、激昂的语调去读出年轻健康、雄浑粗犷的力量。读出昂扬、激越、急促的鼓点,感受那排山倒海、震耳欲聋的男性美、原始美,在美中理解作者为生命力的颂歌。
  朗读是一种能充分传达文章情意的自然读法。不求声音宏大,但求读得清爽自然;不求话语极标准,只求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该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该悲壮时能如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该温柔缠绵时也能如徐志摩“最是那低头的一笑”,使文中之意皆出于我之口,文中之情皆出于我之心。这样的朗读,是体会文章所蕴情感的桥梁。
  如:朗读《五柳先生传》(初中语文第三册)时,在吟诵中应想象先生那清贫淡处、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隐士形象。那清幽淡雅的菊花丛边道骨仙风的君子跃然纸上,方能感同“不戚于贫贱,不汲于富贵”这一古语的真正内涵。
  大力倡导朗读,是提高学生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适用于现代文教学,更适用于古文。这样,附加上老师的精讲、点拔,无疑会事半功倍。
  2、细读书,理解语言
  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言文字的教学和训练。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是学习语文的根本任务,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落脚点。
  指导学生精读课文、语段,一是领会关键性的词语,二是揣摩限制性的成份,三是理解一些警策性的句子。
  如:初读《猫》,也许你不会特别在意文中“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了”和文末“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了”这两句话,可细细读来,能感觉出质朴无华的语句中作者情感的细微差别。“好久不养猫”是愤恨偷猫者的缺德,是对亡失的小猫的怀念和痛苦之情叫人久久难以忘怀,难以将感情转移,所以干脆不养了;“永不养猫”则是作者内心深深的自责和忏悔之情的流露,见了猫便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无法面对这类生命,所以不养。
  没有细细地揣摩、仔细地品味,语言文字中作者情感的寄托就很难把握,文章所要借助于文字传递的人生感触也就不容易概括。
  如:“由于这种语言的规律还没有完全成形,显得幼稚、粗糙、混乱”一句中“幼稚、精糙、混乱”三词的顺序不能颠倒,细读慢思,发现它们是按程度的深浅有序地排列的,体现了内在逻辑性。
  由此可见,细读深思,深刻学生感受,明晰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语言感受力的强化。
  3、多读书,体味语境
  叶圣陶先生指出:“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而多朗读、反复朗读,正是“揣摩”用意、“体味”语境的有效方法。
  如:《驿路梨花》一文,反复朗读,多次揣摩,你能感觉到文中三次写到的“梨花”相互照应:开头实写那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烘托了不平常的小茅屋;中间“我”梦见清香四溢的梨花与闪现的哈尼族小姑娘交相辉映;结尾“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族小姑娘与洁白的梨花,不由想起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人花相映,主题升华。这样,便把读者带入了诗画般纯洁的世界。
  一个词的意思往往有字面意义和语境意义的区别。有些词放到具体的文段中,其意义可能已被扩大、转化,甚至赋予了新的内容,这便是语境意义。
  如:《背影》一文写自己对父亲的内疚之情:“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意图,其实“聪明”一词含有讽刺意味。父亲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而我不但不理解,反而暗笑他的迂。这样的褒词贬用,表露出自己的愧疚之情,比直说妙多了。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语感能力是核心,人们进行言语交际活动时不会亦步亦趋地根据所用词语的理性含义、范畴,而主要是凭语感。语感是言语对象对语言器官长期雕琢的结果,是长期语言经验的积淀。重视朗读、重视语音、重视语境,正是语感培养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全面提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得力助手。
其他文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2000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十届全国初中数学教育年会上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今后研究的主要课题。下面谈谈我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分层引导发现法”同“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相结合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体会。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
期刊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新形势下,课堂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已成共识,理想的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教学应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不仅面向学生的现在,更注重面向学生的未来。而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应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个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做到“以学生为本”呢?    一、舍得给学生机会 
期刊
人类可以飞上天,可以克隆生命,但无法让每一位学生从诞生的时候起就有良好的品格、健全的思想、高尚的审美情趣、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的人生态度,而且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会发生不断的变化。特别是这些天真活泼的小孩子,他们的可塑性很大。我自从1990年参加教育工作以来,接手过不少班级,接触过各种各样的学生,不管在什么条件下,遇到什么情况,我都把每一个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教育他们成才。对每一位同
期刊
有的学生说数学枯燥无味:有的学生说数学奥妙无穷。为什么学生对数学的态度反差如此之大?究其原因,是由于兴趣。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索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是推动学生认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学生对数学感不感兴趣,就要看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给学生成功的体验。下面,让我们“欣赏”一下某堂数学课的教学场景:满身粉尘的老师,一边滔滔不绝地讲解,一边奋笔疾书;学生们有的自我欣赏,有的埋头苦读
期刊
初中数学总复习是完成初中三年数学教学任务之后的一个系统、完善、深化所学内容的关键环节。重视并认真完成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不仅有利于升学学生巩固、消化、归纳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就业学生的实际运用,同时是对学习基础较差学生达到查缺补漏、掌握教材内容的再学习。因此,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实施总复习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师的基本功之一。    一、紧扣大纲,精心编制复习计划    初
期刊
长期以来,对教师教学的要求强调钻研教学大纲、驾驭教材较多,因此教师钻研教材多、研究教法多,而研究学生思维活动较少,因而选择适合学生认知过程的教法也少。实践证明,忽视了“学”,“教”就失去了针对性。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特别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科目少、知识内容浅,并多以教师教为主,学生所需要的学习方法简单;进入中学后,科目增加、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尤其
期刊
【摘要】班级精细化的管理,就是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责任感和荣誉感,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创建良好的班集体。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班级精细化管理。  【关键词】班级管理 精细化 探索与实践    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乐园,是初始化的社会群体。搞好班集体建设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责任感和荣誉感,从而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同时能逐步培养学生自
期刊
小学阶段,中年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低年级是以识字教学为重点,中年级的教学重点要逐步向加强阅读感悟转移。因此,三年级的教材不再有集中识字的内容,也就是说,重点转移了,但识字任务并没有减轻。课堂上,教师要把大量的时间用来指导学生读书、感悟、拓展。那么,在“重点转移”的过程中,在不压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字词教学的质量呢?通过学习与反思,我对今后的教学有如下的思考:    一、寻找关联,在整
期刊
文字不仅能记录广阔无边的事物,也能细腻地表达丰富微妙的心灵,还能通过由其组成的视觉语言,激发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万丈高楼平地起。”义务教育阶段的识字教学对学生的影响颇大。而初中语文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最大不同就是由对文本的局部(即字、词、句)的认知逐渐到发展对篇、章的感悟。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重点——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好象被边缘化了。初中阶段是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一个过渡:小学是
期刊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过一个十分精辟的见解,他说:“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幢大房屋,那么老师应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灰浆等。把这一切砌垒起来的工作应当由学生去做。”这里所说的做,就是指运用,指练习。练习是小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一、练习的作用    1、练习有助于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知识是人长期实践经验的提炼、升华和概括,要将这种高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