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期的文艺思潮以文学作为突破口,美术、音乐等各门类陆续进行学习与探索,是中国文艺界迅速发展的一个时期。美术与文学之间有相似的创作动机与主题,也有相似的“寒冬”时代,文革的结束让它们开始焕发青春,影响至今,但因其各自存在形态不一样,创作手段或影响就会有异同。本文从历史背景、创作动机、发展过程、创作特点、影响等来评析新时期文艺思潮下美术与文学之间的异同。
关键词:文学;文艺思潮;美术;现代;
随着政治经济的变革,艺术家们开始寻求新的文艺路线,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同时也引起了中西文化的大讨论,他们在学习中摸索,在摸索中成长。由于国家政策的推动,一些世界观与艺术情趣相近的文艺工作者,在共同或相近的文艺思想影响下,创作出相近的题材或用相同的艺术手法来表现个人情感和社会生活是正常的,他们有着共性特征也有独特的个性[1]。美术与文学虽同属于文艺范围,但在表现形式或者在发端、结束与过程方面同中有异。
一、从创作背景来看美术和文学
1976年以《天安门抄诗》为代表的街头诗把文学引向了新时期,文学思潮的开山之作是1977年刘心武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班主任》,揭露了“左”思想对青少年的毒害,控诉“四人帮”,随后其他文学作品也接踵而至,例如《伤痕》、《灵与肉》等,都在描述“文革”对人们心灵的创伤,揭开了新时期文学的序幕,文学在这个时期的最前列。[2]同时,美术也在这个时候苏醒,美协复工、美院复课、美术类刊物的复刊,美术界的春天也来临了。1978年《伤痕》小说发表后,《连环画报》改编的同名连环画《伤痕》也随之发表,引起剧烈反响,抽象的文字比不上直观性图像给人们带来的强烈冲击感,使经历过那个时期的人们再一次感同身受,没有经历过的观众也能身临其境,他们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历史的真相。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文学与美术都呈现一种以“伤痕”为特点的创作,表现自己对“文革”的情感,有着共同的创作环境,“伤痕文学”和“伤痕美术”成為了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
二、从作品成果来看美术和文学
在作品上来看,文学“革命现实主义”的艺术处理方式仍在延续。《班主任》从结构上看以代表正确思想的英雄唤起民众对错误路线的斗争的叙事手法和“文革”时期模式相似。但是美术在创作形式上突破了“红光亮”艺术手法,也抛弃了大海报式的宣传画,画面中的人物由革命英雄换成了农民或知识分子,部分艺术家也对油画语言进行大胆尝试,展现真实的社会生活,以写实手法进行创作。例如陈丹青的《西藏组画》,他直接的去描绘西藏人民的日常生活,没有用“文革”时期采用的主题性手法。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美术比文学更具有直观性、更能表现艺术家所表达的情感,这是文学中文字语言所不能及的。
三、从发展过程来看美术和文学
“伤痕”过后,文学继续延续着直接触及现实问题的创作风格,既表现时代的进步,又涉及现实生活时弊,表达急于改变现状的良好愿望和迫切心情。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文学工作者们大都借鉴各国的文学表现手法,以北岛、舒婷为代表的朦胧诗和以王蒙《春之声》为发端的意识流小说占领主流,因其作品内容晦涩和形式的怪异,社会反响剧烈。1980年反思文学的出现让作品视野更加开阔,更关注历史的进程和理性的思考。85年出现寻根文学,提出要在本民族文化基础之上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回归自己的文化。美术在这一时期经历与文学类似。79到89年,从星星画会到中国现代艺术展,中国艺术家更多的关注外来艺术,模仿西方绘画技法。“85新潮”是模仿的高潮,“89中国现代艺术展”那一声枪响是模仿的句号。和文学同一时间,85年李小山发表的《当代中国画之我见》,提出了“中国画已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候”,认为应该回根,对中国画进行继承革新。
美术和文学都经历了对“文革”的批判-拿来主义的创作-寻根,这三个大致阶段,但文学在每个转折点上比美术的时间较早一点。这一发展过程使艺术家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个性的审美观念和艺术理想,改进和提高艺术创作水平,也让中国艺术开始焕发新的生机。
四、从社会影响来看美术和文学
由于架上绘画的物质性存在方式,美术的文化社会影响要更为久远,美术的形式探索也更有艺术自觉的意义,如今社会我们还会提到以前的美术作品,然而文学作品很少提及,文学作为一种历史材料的形式存在。在美术领域里,过激的行为艺术让人耳目一新,因其短暂性社会无法控制,但是文学就不一样,过激的文章没有背景是无法发表的,也无法用平凡文字去描述的,因此美术对社会的影响比文学深远。美术和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冲击着人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唤醒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3],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结语:
新时期文艺思潮下的美术与文学都与中国的经济政治发展相关,受政治影响颇多,经历过程也大致相同。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学与美术作为主力军在中国文艺界活动,共同地以艺术的方式对社会进行批判,体现出与政治相互配合的辉煌篇章。它们都大致在同一时间经历了对“文革”的控诉、对西方文艺的模仿借鉴、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等时期。它们都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得以满足,同时也促进了艺术的多元化发展。[5]
参考文献:
[1]陈剑晖.《文艺思潮:概念、范围及其意义新探——<新时期文艺思潮漫论>之一章》[J].海南大学学报,1985(03):03-04..
[2]云德.《新时期文艺思潮概览》[M].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第一章:11-14.
[3]王婕.《试论当代艺术思潮对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影响》[M].戏剧之家,2018:77.
[4]张法.《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艺术思潮在门类艺术中的同与异》[J].艺术美学与批评:151-167.
[5]钱立稳.《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85艺术思潮”》[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97-98.
关键词:文学;文艺思潮;美术;现代;
随着政治经济的变革,艺术家们开始寻求新的文艺路线,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同时也引起了中西文化的大讨论,他们在学习中摸索,在摸索中成长。由于国家政策的推动,一些世界观与艺术情趣相近的文艺工作者,在共同或相近的文艺思想影响下,创作出相近的题材或用相同的艺术手法来表现个人情感和社会生活是正常的,他们有着共性特征也有独特的个性[1]。美术与文学虽同属于文艺范围,但在表现形式或者在发端、结束与过程方面同中有异。
一、从创作背景来看美术和文学
1976年以《天安门抄诗》为代表的街头诗把文学引向了新时期,文学思潮的开山之作是1977年刘心武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班主任》,揭露了“左”思想对青少年的毒害,控诉“四人帮”,随后其他文学作品也接踵而至,例如《伤痕》、《灵与肉》等,都在描述“文革”对人们心灵的创伤,揭开了新时期文学的序幕,文学在这个时期的最前列。[2]同时,美术也在这个时候苏醒,美协复工、美院复课、美术类刊物的复刊,美术界的春天也来临了。1978年《伤痕》小说发表后,《连环画报》改编的同名连环画《伤痕》也随之发表,引起剧烈反响,抽象的文字比不上直观性图像给人们带来的强烈冲击感,使经历过那个时期的人们再一次感同身受,没有经历过的观众也能身临其境,他们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历史的真相。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文学与美术都呈现一种以“伤痕”为特点的创作,表现自己对“文革”的情感,有着共同的创作环境,“伤痕文学”和“伤痕美术”成為了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
二、从作品成果来看美术和文学
在作品上来看,文学“革命现实主义”的艺术处理方式仍在延续。《班主任》从结构上看以代表正确思想的英雄唤起民众对错误路线的斗争的叙事手法和“文革”时期模式相似。但是美术在创作形式上突破了“红光亮”艺术手法,也抛弃了大海报式的宣传画,画面中的人物由革命英雄换成了农民或知识分子,部分艺术家也对油画语言进行大胆尝试,展现真实的社会生活,以写实手法进行创作。例如陈丹青的《西藏组画》,他直接的去描绘西藏人民的日常生活,没有用“文革”时期采用的主题性手法。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美术比文学更具有直观性、更能表现艺术家所表达的情感,这是文学中文字语言所不能及的。
三、从发展过程来看美术和文学
“伤痕”过后,文学继续延续着直接触及现实问题的创作风格,既表现时代的进步,又涉及现实生活时弊,表达急于改变现状的良好愿望和迫切心情。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文学工作者们大都借鉴各国的文学表现手法,以北岛、舒婷为代表的朦胧诗和以王蒙《春之声》为发端的意识流小说占领主流,因其作品内容晦涩和形式的怪异,社会反响剧烈。1980年反思文学的出现让作品视野更加开阔,更关注历史的进程和理性的思考。85年出现寻根文学,提出要在本民族文化基础之上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回归自己的文化。美术在这一时期经历与文学类似。79到89年,从星星画会到中国现代艺术展,中国艺术家更多的关注外来艺术,模仿西方绘画技法。“85新潮”是模仿的高潮,“89中国现代艺术展”那一声枪响是模仿的句号。和文学同一时间,85年李小山发表的《当代中国画之我见》,提出了“中国画已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候”,认为应该回根,对中国画进行继承革新。
美术和文学都经历了对“文革”的批判-拿来主义的创作-寻根,这三个大致阶段,但文学在每个转折点上比美术的时间较早一点。这一发展过程使艺术家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个性的审美观念和艺术理想,改进和提高艺术创作水平,也让中国艺术开始焕发新的生机。
四、从社会影响来看美术和文学
由于架上绘画的物质性存在方式,美术的文化社会影响要更为久远,美术的形式探索也更有艺术自觉的意义,如今社会我们还会提到以前的美术作品,然而文学作品很少提及,文学作为一种历史材料的形式存在。在美术领域里,过激的行为艺术让人耳目一新,因其短暂性社会无法控制,但是文学就不一样,过激的文章没有背景是无法发表的,也无法用平凡文字去描述的,因此美术对社会的影响比文学深远。美术和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冲击着人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唤醒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3],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结语:
新时期文艺思潮下的美术与文学都与中国的经济政治发展相关,受政治影响颇多,经历过程也大致相同。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学与美术作为主力军在中国文艺界活动,共同地以艺术的方式对社会进行批判,体现出与政治相互配合的辉煌篇章。它们都大致在同一时间经历了对“文革”的控诉、对西方文艺的模仿借鉴、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等时期。它们都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得以满足,同时也促进了艺术的多元化发展。[5]
参考文献:
[1]陈剑晖.《文艺思潮:概念、范围及其意义新探——<新时期文艺思潮漫论>之一章》[J].海南大学学报,1985(03):03-04..
[2]云德.《新时期文艺思潮概览》[M].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第一章:11-14.
[3]王婕.《试论当代艺术思潮对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影响》[M].戏剧之家,2018:77.
[4]张法.《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艺术思潮在门类艺术中的同与异》[J].艺术美学与批评:151-167.
[5]钱立稳.《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85艺术思潮”》[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