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性化人格与妇女解放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7042500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性别角色是社会按照人的性别而分配给人的社会行为模式。但社会对传统女性角色的定位却是不完善的。本文通过对《傲慢与偏见》中两个女性角色的分析,揭示这样一个道理:双性化气质的女性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和优点,更能主宰自己的生活。因而发展双性化人格对妇女真正意义上的解放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性别 气质 双性化 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是我大学时期非常喜爱的小说,工作后的科研方向转向当代英国文学后,这部小说一度被置之高阁。十年后重读这部小说,除了重新感受了奥斯丁那“无比轻快的笔触”所揭示的她所生活的那个可笑而又可爱的世界,那个充满矛盾又不乏和谐与希望的世界外,更多了一层思考:随着年岁渐长和阅历的丰富,我对小说中的女性的性格特征有了更深层的感悟。
  无论在哪种文化中,个性和社会特征总是依附于各种性别,人一降生,就因性别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待遇和教育。传统的男性角色应当刚强、自立和进取,而柔弱、依赖、温顺则属女性角色的规范,这反映了性别角色是社会按照人的性别而分配给人的社会行为模式。但是,是不是遵循传统的性别角色,人、尤其是女人就一定会得到幸福呢?曾经遭遇两次世界大战烽火洗礼的当代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说:“一个人,如果是个纯粹的男人或是个纯粹的女人,那将是天大的不幸。无论何人。都应当是一个具有女人味的男人或具有男人味的女人。”也就是说。从女性方面来讲,脆弱、无助、缺少自信心和竞争力,只是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单一女性气质无法使女性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而某些“超常”的妇女则同时具有独立、自信、理性等一贯被定型化为男性所特有的特质。这种双性气质,或者说双性化人格,在妇女解放运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所探讨的重点正是《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说双性化人格。
  《傲慢与偏见》主要描述了贝内特家里嫁女的故事。贝内特太太有五个女儿,都在待嫁的年龄。其中二女儿伊丽莎白和贵公子达西的爱情故事则是小说的主线:达西与伊丽莎白最终分别克服了“傲慢”与“偏见”,有情人终成眷属。出身并不高贵、外貌也并不十分美丽的伊丽莎白是怎样得到达西的青睐并使之辛苦追求呢?她到底拥有怎样的性格气质呢?
  小说中的伊丽莎白是个“开朗活泼、苦中作乐、机智敏锐、学识渊博”,同时说话又有点儿尖酸刻薄的姑娘。用俗不可耐的贝内特太太的话来讲,“别的女儿哪个都比她强得多:就比如说,简比她要漂亮有魅力;莉迪亚的脾气也比她要温柔有耐心……”。同达西第一次在舞会上相识后,她对达西的傲慢印象深刻并对他给予她的冷落耿耿于怀。她并不像别的待嫁女孩儿一样,因为达西的富有和出身高贵而对他趋之若骛,相反,她一直认为达西的人品有问题,几次拒绝了他的爱慕的暗示。伊丽莎白的行为举止也并不十分淑女:在知道姐姐简在宾利先生家里患病后,心急如焚的她一大早就踏着泥泞之路赶了三英里去看望她的姐姐。小说中这样描述她:“她健步如飞,急急忙忙地穿过了无数的田野和跨过了无数的栅栏以及众多的水沟……,当她赶到时,袜子上全是泥巴,脸红扑扑的,也气喘吁吁的”。要知道,在那个极其看重传统女性气质的社会,伊丽莎白的举止简直使所有的人都感到“震惊”,甚至一向不太看重礼仪的达西“也在想着伊丽莎白是否有必要一个姑娘徒步走这三英里路赶过来”。但后来,达西越来越迷恋伊丽莎白。她是与众不同的,在一个要求妇女“谈吐温柔有礼有节,语音声调动听,仪表步态文雅得体”的传统社会里,伊丽莎白的聪明与幽默,才智与情趣以及真诚与善良都散发着无与伦比的魅力,让一个在看惯了上流社会妇女的“幽雅与顺从”的贵族公子着迷不已。但是虽然达西克服了他的傲慢,伊丽莎白却并没有克服她的偏见,她的学识和她的过分自信误导了她,她听信了游手好闲的放浪公子威克姆编造的中伤达西的谎言,差一点儿与这桩美好姻缘失之交臂。是达西的一封情真意切的信使她反思了自己,并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接受了品德高尚的达西。
  从以上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伊丽莎白的独立、自信、理性等男性化气质。但有趣的是,当测量那些女性定型的品质,如温柔、多愁善感时,她与别的女性也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举个例子来说,在读完达西给她的长信后,她的理性促使她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把她对达西的偏见彻底地反省了一下。明白虚荣心差点儿使自己酿成大错。加上姐姐的婚事一直还没有着落,“这一系列的烦恼,对性格一向开朗的她打击不小。虽然说她从前很少唉声叹气的,可这时她却做不到……”,女性的羞涩与矜持使她难以主动向达西示好,她变得多愁善感起来。后来她与舅舅舅妈一起去彭泊利庄园(在得知主人达西外出不在庄园里,她才决定去的)游玩,在那里看到了达西的画像,“她在那幅画前站了很久,想了很久,也看了很久,临出画廊之前,她还恋恋不舍地回头看了一番。”如此爱慕之情,她却难以启齿。在凑巧碰上归来的达西后,“伊丽莎白心中惴惴不安,又羞又急,一直不敢正视他的脸,甚至有些惊慌失措,语无伦次。”这些特质,都是典型的女性化气质,加上伊丽莎白其它的美德,如善良、贞洁等,我们可以说她的女性气质也不亚于任何其他女性。而这些也是令达西着迷的原因之一。对达西来说,伊丽莎白是一个有情趣、有个性的魅力女性,婚后更可以成为他的知己和伴侣,而不仅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妻子。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女性人物是伊丽莎白的姐姐简。同妹妹伊丽莎白相比,简的传统的女性气质要浓厚的多,是一个无可挑剔的传统女性的完美典范。她善良、贤淑、美丽、大方,温柔而有耐心,感情丰富但却又矜持而纯洁,她所看到的永远只是别人的优点并且真心诚意地赞美别人。可以说,她简直就是圣母玛丽亚的化身。她爱慕宾利先生.但为了体现传统女性的美德却把爱深深埋在心底。以至于连宾利先生自己都没有把握确定是不是已经赢得了她的芳心。因为矜持与被动,加上宾利姐妹的挑唆,她一度让宾利先生产生了误解,几乎放弃了对她的追求。即使如此,柔弱的简依然是逆来顺受。把一切都埋在心里。以至于因为心灰意懒而产生绝望情绪。后来多亏了妹妹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帮助,她才重新抓住了这桩婚姻。否则她很可能在这重创之下因痴情而酿下悲剧。
  《傲慢与偏见》毕竟是一部带有喜剧色彩的小说。奥斯丁虽然被从伍尔夫到肖沃尔等现代女权批评家称为早期的“女性主义”作家,她对于女性幸福的探询却并不是完美的,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o《傲慢与偏见》中,人人只是经历了一场内心的或内心与现实的冲突风波,到头来却人人都各得其所:简嫁给了宾利,达西和伊丽莎白终成眷属。贝内特太太遂了嫁女的心愿。柯林斯得到了夏绿蒂,韦翰娶走了丽迪亚。奥斯丁对于现实是一种“宽容的领悟”。但是,作家对于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偏爱却也突显了这样一个主题:双性化气质的妇女扮演着双重性别角色,她们在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和优点,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因而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妇女解放运动的历史至今已有两个世纪。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将怎样重新界定妇女解放呢?对于人类来说,解放总是意味着束缚和重负的解除。它包括外在物质的与内在精神的两个方面。因此。妇女解放的内因是女性本身精神境界的提升,外因则是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规范。只有内外因相互作用。妇女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所以说,发展双性气质。形成双性化人格,建立双重性别角色,应该成为社会进步和妇女解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摘要】社会更多地创造有利于维护和培植人类正义、文明的潜意识形成的土壤,抑制和消除邪恶和悖离人性的恐怖滋生的萌芽,人类共同维系和保护,共同拥有的本来公平、正义和谐的“地球村”。  【关键词】恐怖 潜意识 危机 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  电影主人公克拉丽斯是联邦调查局的见习特工。她所在的城市发生了一系列的命案。凶手是一名专剥女性的皮的变态杀人犯“野牛”比尔,迄今为止,受害的女性已达5人。克拉丽斯的任务是
期刊
【摘要】该片以女主人公春芬情感命运中经历的三个男人为线索,并将这三个男人置放于“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等不同的主体时代背景中,来打量春芬的情感经历,并以此折射出个人和时代、灵与肉、乌托邦的尊崇和消解、个人自由和权力话语在历史变迁中对普通人情感和命运不可避免的悲剧性存在。  【关键词】“历史”人物 情感嬗变 叙述时期 “书写”  该片以女主人公春芬情感命运中经历-的三个男
期刊
《夜宴》上映以来。关于它的评论不绝于耳。但表面的热闹遮不住影片“无人喝彩”的内在寂寞。批评者往往是拿莎翁的《哈姆雷特》与之作比较,大有借这位戏剧界的泰斗“骂杀”那位靠贺岁片声名远扬而不满现状继续向自我和经典挑战的冯氏之嫌疑。且不说批评的结论如何,单单是批评的前提和意图就有些问题《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古典戏剧之一。它的人文内涵的深刻性丰富性和艺术美的极致是后人难以企及的
期刊
【摘要】婆媳关系是许多人感到最头痛的问题之一。伦理学中有不少文章专门探讨婆媳关系的处理问题,但是过于理性化的东西很难为大众接受,而这方面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叙事形式——好的影视艺术作品,却又少之又少。现代家庭伦理剧《麻辣婆媳》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该剧采用朴素的素材,从平民的视角,通过婆媳之间的频频“过招”,艺术地再现了当今社会解决家庭婆媳关系的途径和方法,为人们解读现代家庭论理学提供了“实证”。  【
期刊
戏剧之不同于诗歌、小说,在于戏剧更加强调人物的语言交流,通过交流来发展人们之间的关系。老舍先生的话剧杰作《茶馆》,以独特的人物语言交流方式,创造了奇高的艺术表现形式,产生了历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批判,直到今天,学界仍然在不断深挖老舍及其创作成果的巨大宝藏。但是,引发我们思考的是《茶馆》那奇特的语句表达方式——《茶馆》全剧(不包括潜台词)共1694句,其中句末用问号的句子有394句(占全文2
期刊
一、现代媒体和“窥视癖”    根据精神分析学家们的分析,人们的内心深处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窥视癖”(scopophilia)。观看过程本身就会让人产生一种视觉快感。个体通过偷窥他人的生活达到一种满足。由澳大利亚导演彼得·威尔执导的影片《楚门的世界》讲述一个偷窥/被偷窥,控制/反控制的故事。  劳拉·穆尔维在《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的论文中指出:有三种不同的看的方式与电影有关:摄影机记录具有电影性的事
期刊
如果说《海棠依旧》是对当今社会婚姻双方的重新认识,那《半路夫妻》就是对婚姻价值的重组。这场婚姻变局的的意义就在于对原有婚姻价值的颠覆和当代婚姻中的个人追求以及自我幸福意识的苏醒。婚姻双方不再只是承担义务和责任,也开始追求和享受权利。该剧诠释了在婚姻中人的个性的解放。  三对曾经的婚姻在这场变局中变成完整的两个,无论是金钱关系,家庭暴力还是丧失爱的感觉。该剧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已经摆脱了单纯的家庭问题,
期刊
2006年1月20日,一部名为《武林外传》的情景喜剧在中央电视台悄无声息地播出后却创下了很高的收视率。据央视索福瑞提供的收视报告,《武林外传》开播第一天收视率只有1.95%,在第二天就已攀升到4.26%,超过了去年央视收视率最高的《京华烟云》民期的收视率。开播十几天后,收视率一路飙升,直逼2005年收视冠军《亮剑》的10.3%。是一部典型的低投入获得高收益的电视剧。该剧在网络上更是引发火爆讨论,赢
期刊
爱情是文学艺术永恒的话题,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结--《诗经》中就开始了对爱情的描写,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天经地义,有“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决然,有“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痴情,有穿越古今的梁祝悲剧,有缠绵悱恻让人荡气回肠的贾林爱情……在重礼教的中国封建社会,礼统治一切,当脆弱的爱情碰到强大的礼教之后。
期刊
三    1.空谷幽兰,幽远之境——第四代诗性电影(80年代90年代初)  前文已述,鉴于中国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自上世纪初中国电影诞生始直A70年代末,国内电影创作一直为“故事”或“理念”所统摄。以此为轴,中国电影一方面向世界影坛贡献了其独特的民族影像:另一方面,唯“故事或理念”是瞻的创作格局亦于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内影人主体意识与个性特征的苏醒与彰显——也即文艺电影中至为重要的“作者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