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面对悲凉与绝望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15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当代诗坛,“中间代诗群”是介于“第三代诗人”与“70后诗人”之间一股不可忽略的中坚力量。他们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诗歌起步于80年代,成熟于90年代。中间代诗群并不代表一个具体的诗歌运动,而是指一代诗人的写作立场和诗风,代表诗人有安琪、臧棣、伊沙、叶匡政、陈先发、赵丽华、潘维、西渡、桑克等。中间代诗人具有鲜明的写作个性,自觉维护诗歌的独立写作与本真写作,反对诗歌派别之间的对立,对观念写作持否定态度。它是一代诗人对自身诗歌写作的“现身说法”与“自我证明”。他们对写作可能性的尝试与实践、对个人话语的敏锐和维护,都呈现出一代诗人独有的精神气质。这一概念最早是在2001年由女诗人安琪提出来的。安琪独具个性的诗歌写作和精彩纷呈的诗歌文本,已成为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诗歌的一处精神高地。她在诗歌《苦短》中,冷静地面对着死亡的悲凉与绝望——
  在那里,生命像一条鱼养在
  过于狭小的缸里
  它挣扎,呼吸,换气不过来
  而玻璃的水看得见一条鱼的
  垂死,先是沉下去
  不动,然后浮起
  身子渐渐肿胀,翻出鱼肚白——
  我养过九条鱼
  它们一条条表演死亡戏剧给我看
  却再也不能重复上演
  安琪,女,原名黄江嫔,1969年2月24日出生,福建漳州人,毕业于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诗作散见于全国各大报刊,曾参加诗刊社第16届青春诗会。2005年获“女性诗歌年度奖”,2006年获“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奖”。已出版诗集《歌·水上红月》《奔跑的栅栏》《任性》《像杜拉斯一样生活》等多部。现居北京,供职于《诗歌月刊·下半月》。
  生命和死亡是人生的永恒话题,也是诗歌的永恒话题。女诗人安琪在诗中用最简洁而有力度的文字,表达着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生命是短暂的,命运是残酷的,死亡是从生命的开始就注定了的。全诗10行,分为四节。第一节,“在那里,生命像一条鱼养在/过于狭小的缸里/它挣扎,呼吸,换气不过来”,以物喻人,这条鱼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狭小的缸里”是鱼的生存环境,也喻指人的生存环境:空气不流通,缺氧,令人窒息。所以,哪怕“换不过气来”,鱼总是“在那里”挣扎,人也总是在为生存拼搏。第二节,“而玻璃的水看得见一条鱼的/垂死,先是沉下去/不动,然后浮起”,挣扎也是无用的,我们分明看见一条鱼就是这样死去的:由“沉下去”,再到“不动”,再到“浮起来”。生命极其短暂,就连死亡的过程也极其简单,没有什么不同寻常之举。第三节只有一行,“身子渐渐肿胀,翻出鱼肚白——”,这是死亡的继续,运用精练的语言,简要地描绘了生命的终点——死亡是悲哀而丑恶的。破折号标志语意发生转折,引出第四节,“我养过九条鱼/它们一条条表演死亡戏剧给我看/却再也不能重复上演”。一条鱼是那样死去的,“我”养过的其他的几条鱼当然无一例外也是那样死去的,可是,在诗人眼里,那是它们在“表演死亡戏剧”,是一种艺术。作为艺术的死亡,可以是美丽而崇高的。有人说火莲花上涅槃的佛祖代表了死亡的美丽,那么我们可以说,十字架上的耶稣则象征了死亡的崇高。这里的鱼,虽然没有直接演绎死亡的美丽和崇高,但是,演绎了死亡的悲凉和绝望。它们无法重复演出,而是用仅有的一次生命,用属于自己的方式,完成对命运的诠释。相对于生命而言,死亡普通而平常;但相对于艺术而言,那样的死亡未必不是一次辉煌。
  生活平淡无奇,微不足道,可再细小的生活在诗人安琪那里都是一次事件,都是一次感情的风暴。鱼在鱼缸里死去,一般人习以为常,安琪却异常震惊。她,多愁善感,又自尊锐利;她,迷茫悲凉,又聪颖冷静。从古至今,关于人生苦短、命运多桀的慨叹千年不变。李清照“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的落寞,晏几道“花不语,水空流”的惆怅,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无奈……都是人生困境无法超脱时的叹息。而诗人安琪用最直接的观察和最朴素的描写,把这种叹息表现得更为触目惊心。鱼们生活在鱼缸里,它们已经意识到了生存的危机,但却无法改变,它们挣扎的结果就是渐渐接近死亡。这种生命的悲凉,令人绝望,而诗人的情感,丰富得让人窒息。诗人把死亡的极端化场面呈现出来,表面上只简单地表述了一遍,其实将这种情感重复了九遍,因为她亲眼目睹了九条鱼的九次死亡。一个看透了命运和死亡的敏感之人,在内心深处经受的情感磨难,往往是常人难以忍受的。
  以2003年1月为界,安琪的创作分为漳州时期和北京时期。著名诗人郁葱说:“安琪早期的诗好,近期的诗也好。朴素,感性,柔韧性大,语言和思维经常出人意料,让人感到了诗歌的张力和多种解读的可能。”在传统和先锋的对抗中,应该说安琪已经站到了先锋一边,并且以此创造了诗歌抒写多样性的奇迹。可她说:“火焰燃烧起来时一切都会被收入火中,所以,当我的燃烧状态遭遇到的恰好是与传统与本民族的文化有关的东西时,传统和本民族文化就在我的诗里显形了。”她是清醒而明智的,诗歌离不开创新,创新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之上的。传统是基因,永远活在她的诗歌里。
  [作者单位:湖北省应城市教育局]
其他文献
【主题导语】  很多人说,乡情可能是想说却总也说不明白的一种追忆或感怀,是一种难以用确切概念表达的情感!很多时候,乡情往往是某种缺憾的弥补,是对思念的寄托,也许是故园的影子,也许是村头的一棵柳树,也许是……  可能有人会说,乡情里可能并没有多少浪漫,朴素得近乎田野里的泥土,但我们想过没有,这种异常朴素的“情”却能让我们想到自己的“根”,她会把每位游子的心紧紧地拴住。灵魂深处的撼动,非情深不可至。远
期刊
【主题导语】  李白,作为中国诗坛上一个不可或缺的符号,他的英名与他的诗篇融入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血液,也融进了千百年来中华乃至世界无数景仰他、崇敬他、迷恋他的人的心中。  中国只有一个李白,中国有没有李白不一样;世界也只有一个李白,世界有没有李白也不一样。所以,李白身后说李白,成为中国文化中一个长久不衰的话题。  没有李白,中国的诗坛就少了许多豪迈奔放的成分,也少了清新飘逸的意境,他那想象丰富、
期刊
生活中,我们往往看到了名人光鲜的一面,却往往忽视了他们前行路上那些鲜为人知的经历。透过名人背后那一片片风景,我们或许会明白:正是一次次的付出,才汇成了那一道道最美的风景。  侯勇:军人的分量很重  在2016年春晚节目中,小品《将军与士兵》的收视率荣登榜首。这个节目结合九三阅兵和富国强军梦,用一个将军也是一个士兵的朴素道理,表达了中国军人的纪律、斗志和传承。侯勇的一段铁血独白更是掀起了作品的高潮,
期刊
一般来说,记叙文写满800字不成问题。问题是有的同学平时喜欢写超过1 200字的复杂记叙文,情节绕来绕去,需要读者静下心来细细阅读才能看得懂故事的来龙去脉。这在高考中是不适宜的,因为阅卷速度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因素。高考中合适的记叙文应该是:主体情节简单不复杂,描写功夫下到“边角料”;讲故事不要跨大步,可以穿插回忆性叙述让节奏慢下来。下面分别以2015年高考江苏、湖南各一篇满分记叙文为例详述如何合理控
期刊
短  一天很短,  短得来不及拥抱清晨,就已经手握黄昏!  一年很短,  短得来不及细品初春到殷红窦绿,就要打点素裹秋霜!  一生很短,  短得来不及享用美好年华,就已经身处迟暮!  总是经过得太快,领悟得太晚,  所以我们要学会珍惜,  珍惜人生路上的亲情、友情、同事情、同学情、朋友情、战友情。  因为一旦擦身而过,也许永不邂逅!  因为一旦擦身而过,也许永不邂逅!  因为一旦擦身而过,就成为生
期刊
很多人抱怨:生活太枯燥,太没有诗意。因为他们心中的诗意常常被庸常的生活所遮蔽。不过遮蔽是存在的,诗意也是存在的。罗丹说,我们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一个人如果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腔懂得美的浪漫情怀,也是可以很好地感受和体验到生活中无限美好的诗意的。诗意,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状态,它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观照,是一种怀抱生活和感悟人生的情怀,是一种对于生活意义和价值的表达。正如19世
期刊
“乡土情结”本身是人之常情,而且,换一个角度来看这种情感,其中可能也含有某种现实的姿态。历史可以因怀旧而显得更加遥不可及,也可以因怀旧而得到情感上的重新复活。“鲁迅的乡土情结是由主观内因和客观外因两个方面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童年的记忆对鲁迅乡土情结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社会历史变革的陶铸、时代思潮的熏染与城市生存环境的挤压则作为客观外因导致了鲁迅乡土情结的最终形成与成熟。”鲁迅自1898年离开
期刊
柳泉居士笔下不乏奇闻轶事,《聊斋》虽以写花妖狐媚见长,叙灵异奇幻之事,但其中也有不少名篇抒发挚友忠勇深情,更是在大量散文中写尽人间百味、世态炎凉。在众多的美文之中,《田七郎》无疑是二者相结合的典范之作。  《田七郎》开篇切入点极小。从民间一人讲起——此人便是武承休。这倒很有蒲留仙的特色:写人记事时常不以文题中所点明的主人公处落笔,而着手于另一看似与其毫不相干的一人,再娓娓道来,引出主人公。武承休其
期刊
【主题导语】  在写作中,“画面感”的提法并不鲜见——北宋文学家苏轼曾用“诗中有画”来评价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著名作词人方文山也说,写作就是“把脑海中想到的或眼睛观察到的画面具象地用文字表述,利用必要的元素建立起画面感”。确实,好文章要具象地表达,要像中国绘画里的“万绿丛中一点红”那样醒目、耀眼,如此方能使自己的记叙文具有很强的辨识度与感染力。  【思路点拨】  记叙文写作中如何生成“画面感”呢?至
期刊
放飞吧,我潮湿的一颗心  徐宇萱  放飞吧,我潮湿的一颗心,飞翔在无垠的感动天空,让感动化羽而归,让眼泪澄清激荡。此刻,我驰骋在温情的生活里,任感动纵情长歌。  ——题记  生活中不断有人在讴歌感动真情的号召力,但只要于我一提到感动,马上便会想起一个词——眼泪。我从不是善于恸哭的女孩,但也从不吝啬眼泪的泉涌而出。在我的印象中感动多半是氤氲在眼泪中,氤氲在潮湿的一颗心中,那才是情入骨髓的一种体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