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世界上的事物虽然千差万别,但各类事物之间存在某些共性或相似的恰当比拟,具有大量而普遍的对应性。以相似或对应模拟作为思维、设计方式的科学方法,即为对应论方法。如科学类比法、相似设计法、模拟设计法、建模技术、符号设计法等。
关键词:对应方法论;科学类比法;符号设计法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11/12-114-1
对应方法论这一说法来源于希腊,《汉字词典》解释为,通过分析推理、演化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的科学方法有科学类比法、相似设计法和符号设计法等。对应方法论的讨论意义在于既要限定一个特定的目的所采取的设计方法,也要将每种设计中需要处理和解决的方式作一个更完整的归纳,最终得到更普遍的总结。
一、对应方法论中科学类比法的应用与分析
设计方法总体特征既系统又全面是许多创新设计中常用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与设计比比皆是。例如,戏曲中说到的“君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然而皇帝是九五之尊至高无上,假如打皇帝将失去君威,于是包拯巧妙地联想到运用打龙袍,象征着皇帝被打,这种方法就是科学类比中的象征类比。
科学类比法是选择了两个相似事物中的相似属性进行对比,推出其中可被重新定义的要素,创造出新事物的一种设计方法。这种方法具有非常高的创造性,人类梦想飞天,飞机的发明、遁地机械的发明都是类比法与其他科学技术的结合碰撞出的智慧火花。这种方法有利于自我创新,求同存异,得到异想不到的重大创新。
二、科学类比法的分类与应用分析
我国许多文学作品运用到了类比,类比按照原理分类可分为直接类比、拟人类比、幻想类比、仿生类比等:1.直接类比。例如:鲁班在劳动中不小心被带齿的植物割破手指,于是他灵机一动,发明了同样能割物体的锯子,这就是直接类比最经典的例子之一。2.拟人类比。顾名思义就是模仿人的行为,进入自我角色,体验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拟人类比在设计心理学经常运用到的移情,欧阳修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区域”,就这样把人类的感情转移到花朵之上了。3.象征类比是科学类比中运用得最广泛且最迅速得到人类心理满足的类比方法。象征类比注重人的意识和心理感受的交流,同时无意识地联想所产生的类比也将是一个形象的象征类比。古代画家在表现高山流水、行云万壑时用点滴墨色挥舞其韵味。
科学类比对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多种方法,在设计生活中的应用硕果累累。直接类比是类比的基础,其他的设计法也对设计创作作了丰富的补充与转化。
综上所述,类比设计的意义表现在迅速的风格形成,类比下的设计源于自然,服从人的本性,为人所接受,类比设计手法种类丰富,设计的事物生动形象且具有感染力。因此,遵循自然原则,掌握尺度,运用类比法将给我们带来更丰富的创造和意想不到的的创新。
三、符号设计法的综合运用与分析
符号一词最初由瑞士人提出,后由美国哲学家皮尔士最终定义。21世纪60年代,人们开始对符号进行研究与总结,并把理论渗透到各个领域与学科之中。符号原本的意思为做记号,中国祖先从最早的打绳记日,到绘制图腾。符号是人类生产劳动产生的财富,是一种物质的载体,同时也是人类精神的追求。一块石头本身毫无意义,当它被打磨锋利作为工具时,就被定义为石斧,被人所接受时就成为了符号,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符号。
符号是企业形象,是人们的精神支柱。有人说,“一把火把可口可乐公司给烧为灰烬,凭着可口可乐的标志和企业形象,它就能再次复活。”由此可见一个品牌形象对企业的影响是多么地深远与深刻。商业化的脚步越走越快,信息传播讲究的是效率,所有的商业符号都朝着简洁、大方、形象、共识发展,标志设计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总之,品牌就是细节,成功在于细节,在于态度,品牌的特色表象下是要以满足顾客最基本要求为目的。由此可见,符号设计在品牌形象中的塑造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四、总结
远古时期,人类分工的开始就出现了“设计”。设计与科技、技术、艺术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设计方法的研究是深入了解设计比对设计过程的组合,最终目的是发现与解决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应方法论是指同类事物之间相似性作为对应性设计的依据的方法理论,这门综合学科是沟通“产品—环境—自然”之后直接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我们要做的是继续努力探究与实践,在更加丰富理论的同时也能创造出更为理想的生活层次。
参考文献:
[1]舒湘鄂.设计事理学与非物质设计的比较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3).
[2]胡颐.让发明来得更快的类比发明法(一)[J].发明与创新(综合科技),2008,(10).
[3]余春锦.柔性扑翼微型飞行器的气动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
[4]高乃毅.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
[5]方英.残疾人的角色扮演及其问题[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01).
[6]田保珍.形态仿生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07.
作者简介:
吴琳涛,福建漳州人,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方向:艺术设计(环艺方向)。
关键词:对应方法论;科学类比法;符号设计法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11/12-114-1
对应方法论这一说法来源于希腊,《汉字词典》解释为,通过分析推理、演化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的科学方法有科学类比法、相似设计法和符号设计法等。对应方法论的讨论意义在于既要限定一个特定的目的所采取的设计方法,也要将每种设计中需要处理和解决的方式作一个更完整的归纳,最终得到更普遍的总结。
一、对应方法论中科学类比法的应用与分析
设计方法总体特征既系统又全面是许多创新设计中常用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与设计比比皆是。例如,戏曲中说到的“君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然而皇帝是九五之尊至高无上,假如打皇帝将失去君威,于是包拯巧妙地联想到运用打龙袍,象征着皇帝被打,这种方法就是科学类比中的象征类比。
科学类比法是选择了两个相似事物中的相似属性进行对比,推出其中可被重新定义的要素,创造出新事物的一种设计方法。这种方法具有非常高的创造性,人类梦想飞天,飞机的发明、遁地机械的发明都是类比法与其他科学技术的结合碰撞出的智慧火花。这种方法有利于自我创新,求同存异,得到异想不到的重大创新。
二、科学类比法的分类与应用分析
我国许多文学作品运用到了类比,类比按照原理分类可分为直接类比、拟人类比、幻想类比、仿生类比等:1.直接类比。例如:鲁班在劳动中不小心被带齿的植物割破手指,于是他灵机一动,发明了同样能割物体的锯子,这就是直接类比最经典的例子之一。2.拟人类比。顾名思义就是模仿人的行为,进入自我角色,体验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拟人类比在设计心理学经常运用到的移情,欧阳修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区域”,就这样把人类的感情转移到花朵之上了。3.象征类比是科学类比中运用得最广泛且最迅速得到人类心理满足的类比方法。象征类比注重人的意识和心理感受的交流,同时无意识地联想所产生的类比也将是一个形象的象征类比。古代画家在表现高山流水、行云万壑时用点滴墨色挥舞其韵味。
科学类比对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多种方法,在设计生活中的应用硕果累累。直接类比是类比的基础,其他的设计法也对设计创作作了丰富的补充与转化。
综上所述,类比设计的意义表现在迅速的风格形成,类比下的设计源于自然,服从人的本性,为人所接受,类比设计手法种类丰富,设计的事物生动形象且具有感染力。因此,遵循自然原则,掌握尺度,运用类比法将给我们带来更丰富的创造和意想不到的的创新。
三、符号设计法的综合运用与分析
符号一词最初由瑞士人提出,后由美国哲学家皮尔士最终定义。21世纪60年代,人们开始对符号进行研究与总结,并把理论渗透到各个领域与学科之中。符号原本的意思为做记号,中国祖先从最早的打绳记日,到绘制图腾。符号是人类生产劳动产生的财富,是一种物质的载体,同时也是人类精神的追求。一块石头本身毫无意义,当它被打磨锋利作为工具时,就被定义为石斧,被人所接受时就成为了符号,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符号。
符号是企业形象,是人们的精神支柱。有人说,“一把火把可口可乐公司给烧为灰烬,凭着可口可乐的标志和企业形象,它就能再次复活。”由此可见一个品牌形象对企业的影响是多么地深远与深刻。商业化的脚步越走越快,信息传播讲究的是效率,所有的商业符号都朝着简洁、大方、形象、共识发展,标志设计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总之,品牌就是细节,成功在于细节,在于态度,品牌的特色表象下是要以满足顾客最基本要求为目的。由此可见,符号设计在品牌形象中的塑造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四、总结
远古时期,人类分工的开始就出现了“设计”。设计与科技、技术、艺术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设计方法的研究是深入了解设计比对设计过程的组合,最终目的是发现与解决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应方法论是指同类事物之间相似性作为对应性设计的依据的方法理论,这门综合学科是沟通“产品—环境—自然”之后直接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我们要做的是继续努力探究与实践,在更加丰富理论的同时也能创造出更为理想的生活层次。
参考文献:
[1]舒湘鄂.设计事理学与非物质设计的比较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3).
[2]胡颐.让发明来得更快的类比发明法(一)[J].发明与创新(综合科技),2008,(10).
[3]余春锦.柔性扑翼微型飞行器的气动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
[4]高乃毅.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
[5]方英.残疾人的角色扮演及其问题[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01).
[6]田保珍.形态仿生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07.
作者简介:
吴琳涛,福建漳州人,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方向:艺术设计(环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