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课堂生态平衡,是指课堂教学中各要素之间相互构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这种状态使得师生之间、师生与课堂教学环节之间能够和谐共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但是,纵观课改多年,教师依然习惯于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千方百计地将学生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漠视学生生命个体的存在,钳制学生的活力与个性,压抑学生的创新欲望,挫伤学生探索和创造的信心与热情,学生俨然成了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学习木偶。面对这种现实,我们不能否认——过分强调教学过程的预设和封闭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一大弊病。为改变这种状况,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融合了新课改中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感悟”等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使课堂教学逐渐趋于“平衡”。但在实施过程中许多理念又被泛滥地运用,导致课堂教学失去了本色。要解决这种困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课堂教学的“生态平衡”。
课堂教学活动的平衡
课堂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教法、设施等众多复杂因素构成的“生态系统”。为了保持这个生态系统的平衡,我们必须研究课堂教学中诸多因素的相互关系,力求优化组合,和谐发展,强化诸因素之间的“互补”功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要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可见,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必须协调好、把握好、保持好各要素之间的“生态平衡”。
畅说与静思的平衡。顾名思义,畅说就是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说、敢说。在课堂教学中,畅说几乎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具体来说,学生质疑需要“说”,解疑需要“说”,交流需要“说”,评价更离不开“说”。学生在“说”中提出并解决问题,在“说”中交流思想和感情,更在“说”中不断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当然,畅说并不是要让学生毫无节制地说,更不是仅仅为了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才说,而是为了学生素质训练和课堂教学的需要而围绕教学主题才说。因为在畅说的同时,还有一种制衡力量——思考。思考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没有思考的学习就会导致迷惘和无知,没有思考的畅说就会导致瞎说、胡说。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没有思考的一堂课,那是肤浅而没有智慧的一堂课;没有思考作基础的读书和交流,那是低效、乏味而又苍白的。
提问与质疑的平衡。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即注重学生自我学习的体验。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会不断地用自己事先预设的问题牵着学生走,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是极富有个性的,也是极有学习能力的。教学中要改变这种失衡的现状,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教学主题大胆地提问,并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在提问和质疑的过程中互相交流,从而使学生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保持提问与质疑间的平衡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增强学习自信心。
合作与独立的平衡。合作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明显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形式的合作,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之间的合作。但合作不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识、相互接纳。合作与独立是辩证的关系,合作以独立为基础,合作的前提是独立。合作是一种社会性的学习方式,它更关注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把合作与独立对立起来。在合作学习之前,必须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才能奏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得到有效的意识强化和锻炼,注意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预设与生成的平衡。预设是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任务,预先对课堂环节、教学过程等作出的一系列设计,这种预设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必不可少的。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的最高宗旨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过程。预设的同时需要生成。生成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状况、课堂教学环境等情况,对预设进行灵活调整,开展因材施教,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资源的平衡
传统的课程资源结构单一,教材常被视为课程教学的唯一资源,教师往往过分依赖教科书及教参,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创造性的发挥。《新课标》拓宽了知识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特别是综合性学习内容的设置,指明了提高学生学习素养的途径。新课程理念倡导创造性地处理教学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学习思路,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文本与拓展的平衡。文本即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和学生进行学习的依托,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平衡的生态课堂教学中,文本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对教材进行不断的更新、拓展与补充。为更好地拓展文本,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查找与文本有关的资料,获取必要的信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课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知识的盲点去拓展和补充;课后,教师可以把课堂中还需探索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带出课堂,让学生继续研究。当然,拓展文本必须有一个度,要立足文本,合理拓展。
课内与课外的平衡。课内即课堂教学,它是培养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建构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因此,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广度和密度,提高课堂上每一分钟的效率,对减轻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具有重要意义。课外即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课外活动,它是课内的合理延伸和有益补充,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有人称之为第二课堂。课内与课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对学生而言,要使他们能够学有所用、会用,教师就要注意把握好课内与课外的平衡,重视学生课外的实践锻炼,把他们所学的知识转化成为能力。
传统板书与媒体使用的平衡。传统板书与现代媒体是目前教师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两种教学手段。这两种手段各有优势和不足,如何充分发挥它们的优点,使之做到有效结合,是每一位教师所关心的问题。媒体的使用确实能够扩大教学信息量,并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传统板书的设计和使用,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动态生成。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是备课、授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把握好传统板书与媒体使用的平衡,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魅力和活力。
课堂教学对象的平衡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在一定意义上讲比教师的“教”更为重要,教只是一种手段,学才是教的目的,这符合当前所提倡的“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但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众多,个性特征、能力水平、思想觉悟等又各不相同,教师如何才能把握好这样的教学对象的平衡,在课堂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认知与情感的平衡。认知体现了学习知识的“工具性”,情感则体现了学习知识的“人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新课程理念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认知与情感的统一,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发展。叶澜教授曾指出:“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要改变这种课堂教学状况,教师就应该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现代教育思想作为基本理念,时时处处关注学生,从根本上对人的生命存在给予关怀。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品格、学习智慧和个性发展,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探索历程,从而进行有效学习。
共性与个性的平衡。从辩证思维角度看,人应该获得共性与个性的和谐发展。个性是共性的基础,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可言,但个性中又都包含有共性。教师在对待教学对象上,应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突出和发展学生个性是新课程理念的一个显著特点。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发现并尊重学生的兴趣、性格、爱好等个性因素,同时也要坚守个性中的共性,以形成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平衡
在平衡的生态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是对话与沟通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但课堂教学中师生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教师起关键的作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把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把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课堂教学。教师要与学生合作探究、共同讨论,双方要互教互学,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这样才能教学相长,从而促进学生去思考和体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的平衡是至关重要的。
课堂教学活动的平衡
课堂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教法、设施等众多复杂因素构成的“生态系统”。为了保持这个生态系统的平衡,我们必须研究课堂教学中诸多因素的相互关系,力求优化组合,和谐发展,强化诸因素之间的“互补”功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要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可见,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必须协调好、把握好、保持好各要素之间的“生态平衡”。
畅说与静思的平衡。顾名思义,畅说就是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说、敢说。在课堂教学中,畅说几乎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具体来说,学生质疑需要“说”,解疑需要“说”,交流需要“说”,评价更离不开“说”。学生在“说”中提出并解决问题,在“说”中交流思想和感情,更在“说”中不断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当然,畅说并不是要让学生毫无节制地说,更不是仅仅为了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才说,而是为了学生素质训练和课堂教学的需要而围绕教学主题才说。因为在畅说的同时,还有一种制衡力量——思考。思考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没有思考的学习就会导致迷惘和无知,没有思考的畅说就会导致瞎说、胡说。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没有思考的一堂课,那是肤浅而没有智慧的一堂课;没有思考作基础的读书和交流,那是低效、乏味而又苍白的。
提问与质疑的平衡。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即注重学生自我学习的体验。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会不断地用自己事先预设的问题牵着学生走,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是极富有个性的,也是极有学习能力的。教学中要改变这种失衡的现状,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教学主题大胆地提问,并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在提问和质疑的过程中互相交流,从而使学生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保持提问与质疑间的平衡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增强学习自信心。
合作与独立的平衡。合作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明显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形式的合作,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之间的合作。但合作不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识、相互接纳。合作与独立是辩证的关系,合作以独立为基础,合作的前提是独立。合作是一种社会性的学习方式,它更关注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把合作与独立对立起来。在合作学习之前,必须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才能奏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得到有效的意识强化和锻炼,注意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预设与生成的平衡。预设是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任务,预先对课堂环节、教学过程等作出的一系列设计,这种预设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必不可少的。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的最高宗旨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过程。预设的同时需要生成。生成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状况、课堂教学环境等情况,对预设进行灵活调整,开展因材施教,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资源的平衡
传统的课程资源结构单一,教材常被视为课程教学的唯一资源,教师往往过分依赖教科书及教参,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创造性的发挥。《新课标》拓宽了知识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特别是综合性学习内容的设置,指明了提高学生学习素养的途径。新课程理念倡导创造性地处理教学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学习思路,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文本与拓展的平衡。文本即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和学生进行学习的依托,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平衡的生态课堂教学中,文本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对教材进行不断的更新、拓展与补充。为更好地拓展文本,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查找与文本有关的资料,获取必要的信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课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知识的盲点去拓展和补充;课后,教师可以把课堂中还需探索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带出课堂,让学生继续研究。当然,拓展文本必须有一个度,要立足文本,合理拓展。
课内与课外的平衡。课内即课堂教学,它是培养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建构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因此,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广度和密度,提高课堂上每一分钟的效率,对减轻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具有重要意义。课外即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课外活动,它是课内的合理延伸和有益补充,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有人称之为第二课堂。课内与课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对学生而言,要使他们能够学有所用、会用,教师就要注意把握好课内与课外的平衡,重视学生课外的实践锻炼,把他们所学的知识转化成为能力。
传统板书与媒体使用的平衡。传统板书与现代媒体是目前教师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两种教学手段。这两种手段各有优势和不足,如何充分发挥它们的优点,使之做到有效结合,是每一位教师所关心的问题。媒体的使用确实能够扩大教学信息量,并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传统板书的设计和使用,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动态生成。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是备课、授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把握好传统板书与媒体使用的平衡,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魅力和活力。
课堂教学对象的平衡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在一定意义上讲比教师的“教”更为重要,教只是一种手段,学才是教的目的,这符合当前所提倡的“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但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众多,个性特征、能力水平、思想觉悟等又各不相同,教师如何才能把握好这样的教学对象的平衡,在课堂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认知与情感的平衡。认知体现了学习知识的“工具性”,情感则体现了学习知识的“人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新课程理念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认知与情感的统一,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发展。叶澜教授曾指出:“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要改变这种课堂教学状况,教师就应该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现代教育思想作为基本理念,时时处处关注学生,从根本上对人的生命存在给予关怀。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品格、学习智慧和个性发展,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探索历程,从而进行有效学习。
共性与个性的平衡。从辩证思维角度看,人应该获得共性与个性的和谐发展。个性是共性的基础,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可言,但个性中又都包含有共性。教师在对待教学对象上,应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突出和发展学生个性是新课程理念的一个显著特点。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发现并尊重学生的兴趣、性格、爱好等个性因素,同时也要坚守个性中的共性,以形成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平衡
在平衡的生态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是对话与沟通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但课堂教学中师生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教师起关键的作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把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把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课堂教学。教师要与学生合作探究、共同讨论,双方要互教互学,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这样才能教学相长,从而促进学生去思考和体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的平衡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