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悲歌显风骨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hao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安时代,以“三曹”、“七子”和蔡琰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并世而出,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开创了魏晋文学的新时代。本文拟以蔡文姬的五言《悲愤诗》为依托,从她的人生经历,以及其作品所展现的思想内容等方面入手,探讨其作品所表现的女性“风骨”。
  关键词:蔡文姬;五言《悲愤诗》;建安风骨
  一、蔡文姬的生平简述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陈留圉人。其父蔡邕,字蔡伯喈,是东汉著名学者、音乐家和书法家。受其父影响,蔡文姬自小便博学多才,在文学、音乐、书法等方面多有建树。现存《悲愤诗》二首和《胡笳十八拍》这三部文学作品,尤其是她抒发人生感怀的《悲愤诗》,奠定了她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蔡文姬十六岁那年,她远嫁河东卫仲道。其后,父亲蔡邕因为对董卓表示同情,遂招来杀身之祸。不久,她的丈夫卫仲道也不幸弃她而去。史书记载,“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兴平中,天下丧乱”。初平三年(192年),董卓的部下抄掠陈留,蔡文姬被李催、郭汜的羌胡掳获,后被带往关中;兴平二年(195年),辗转至南匈奴之地,并在匈奴与他人育有二子。建安八年(203年),因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董祀。”蔡文姬回到家乡后,家园破败和亲友皆无,曹操见蔡文姬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便将其许配给屯田郡都尉董祀。
  二、蔡文姬的五言《悲愤诗》
  蔡文姬的五言《悲愤诗》作于她归国重嫁董祀后,是其“感伤离乱之苦,追怀悲愤之情”的一部作品,该诗长一百零八句,共五百四十字,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由文人独创的自传体五言长篇叙事诗。
  整首诗的内容分为三大部分:一、从“汉季失权柄”到“乃遭此厄祸”共四十句,讲述的是自己惨遭祸乱的原因和不幸被掳后所遭受的惨无人道的欺凌和屈辱,并以亲历者的第一视角描述万千无辜百姓所遭到的杀虐的悲惨情景。二、从“边荒与华异”到“行路亦呜咽”共四十句,描写的是自己在南匈奴十几年的生活中,内心充满了对于国家、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自己终于被赎归汉却要忍受与亲子骨肉分离的悲痛场面。三、从“去去割情恋”到“怀忧终年岁”共十八句,叙述自己归国回乡后的所见所闻所感之痛,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再嫁董祀的担忧。
  三、蔡文姬五言《悲愤诗》的女性风骨
  “建安风骨”是建安诗文最典型的特征,其内容上,指文学作品集中反映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并充分表达了作家渴望扶贫济困、救济苍生、还百姓一个太平天下的理想和壮志;艺术风格上,是指建安文学所具有的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它是以作家慷慨饱满的思想感情为基础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貌。《悲愤诗》其既具有同时期其它建安诗人所具有的“风骨”特征,也流露出了作为一名知识女性别样的“风骨”。
  (一)国破家亡之忧
  作品的一开头便写到“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
  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即以简洁凝练的笔墨概括了董卓拥主自强,关东义士举兵讨伐这一历史事实。随后,又以“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讲述了军阀混战给社会带来的破坏以及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了对因战乱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的极大同情。从作者所描写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来看,与同时期描写百姓遭受战争疾苦的曹操的《蒿里行》相比,毫不逊色。由此可见,蔡文姬诗作中所关注的思想内容,超越了一名传统女性视野的限制,她将家国情怀置于心中,表现出对于造成人民痛苦的首恶群凶的愤懑和无情鞭挞,体现出一种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骨之气,闪耀着一种动人的光辉。
  (二)父死夫亡的孤苦无依
  蔡文姬的不幸,始于她的婚姻。《艺文类聚》卷三十,收录有丁廙《蔡伯喈女赋》,其中写道:“在年华之二八,披邓林之曜鲜。当三春之嘉月,时将归于所天。”大意是说,蔡文姬在她十六岁最美丽的年龄,于阳春三月之时,远嫁给了一个远在河东的名叫卫仲道的人。蔡邕因为对董卓的死略表同情,遂遭杀身之祸。紧接着,结婚没多久的丈夫卫仲道不幸猝然离世,没有子嗣的蔡文姬只得独自回到家乡生活。父亲与新婚丈夫的双双离去,使他从此过上了孤独无依的孤寡生活。
  (三)流亡异地的漂泊之苦
  初平三年,董卓部下率兵大掠陈留、颖川等县,《后汉书·董卓列传》中记载:“卓尝遣军至阳城,时人会于社下,悉令就斩之,驾其车重,载其妇女,以头系车辕,歌呼而还。”蔡文姬亲眼目睹了百姓惨遭杀戮、流离失所的悲惨处境,恰如诗中所写“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又以“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叙述自己与其他妇女一起被掳入匈奴的途中经历,以上几句写出了董卓部下羌胡乱兵在劫掠之时惨绝人寰的景象,可以说,这些描写都是诗人亲眼目睹的血腥杀戮的真实展现。
  而“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几微间,辄言毙降虏。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岂敢惜性命,不堪其詈骂。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则是蔡文姬作为被掠夺、驱赶、侮辱的数以万计妇女中的一员的真实体验。加之女性与生俱来的细腻和敏感,使她在情感的真实性和深切感人方面比男性作家更胜一筹。清代沈德潜评曰“激昂酸楚,读去如惊蓬坐振,沙砾自飞,在东汉人中,力量最大”。“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正如《后汉书·列女传》记载“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文姬掳掠至南匈奴,寒风大雪的恶劣环境让她无法忍受,这样一种失去本民族礼俗和生活习惯的屈辱生活,不仅她饱受精神折磨,更加深了她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四)母子分别的撕心裂肺
  蔡文姬的五言《悲愤诗》创造性的以母亲的视角,描绘出了母子生离死别的悲伤场景。十二年艰难的胡地生活,她始终眷恋着自己的故乡和亲人。当“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对于蔡文姬来说是何等的幸运,但离去的条件是她的两个孩子必须留下来。这对于一位母亲来说,简直是撕心裂肺的伤痛。诗中这样描写“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面对孩子这样纯真的询问,本已五内俱焚的蔡文姬更是近乎崩溃。她没有回答孩子的提问,而是以“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观者皆嘘唏,行路亦呜咽。”来表达她内心的挣扎和伤痛。“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就这样,蔡文姬忍痛割舍掉了母子间的恩情,悲痛地踏上了归乡之路。
  文姬用短短的几行诗句来描写归国别子的情景,她将一位母亲的丧子之痛和回乡之盼表达的淋漓尽致,这样充满矛盾与痛苦的描绘使作品具有无可替代的艺术张力和荡气回肠的悲剧美。这种心理情感的描写和抒发,在整个建安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据了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更是蔡文姬这位遇苦顽强不屈、对家国无比思念、爱子深入肺腑的女性风骨的充分体现。
  (五)重归故乡的再婚之忧
  重归故乡之后的蔡文姬,内心是痛苦的。一方面是亲子的割舍,另一方面是“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城廓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家乡破败不堪,亲人都已不在,此时的蔡文姬对于幸福生活难有期许。《太平御览》卷八0六引曹丕《蔡伯喈女赋序》云:“家公与蔡伯喈有管鲍之好,乃令使者周近持玄玉璧,于匈奴赎其女还,以妻屯田郡都尉董祀。”面对曹操给她安排的第三次婚姻——改嫁董祀,她不知不觉已有自惭形秽之感:“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厉。”所以,她害怕被“新人”重新抛弃,遂有“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
  沈德潜《古诗源》说:“托命新人四句,逆揣人心,直宣己意,他人所不能道。”从中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蔡文姬作为一个“再嫁女子”对自己复遭捐弃的担忧和内心的悲苦。最终,发出了“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的沉重叹息。可以说,婚姻的不幸是人生的悲剧之一,对女性而言,则是人生最大的悲剧。于是,在五言《悲愤诗》的末尾,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她对于不幸婚姻的哭诉和对幸福安定生活的期盼,表现出作为女性所特有的风骨。
其他文献
摘 要:鲁迅的《野草》是他众多作品中体现他的人生哲学最为深刻的一部,在这部集子里鲁迅充分体现了鲁迅对生命、死亡和斗争的看法以及属于他的一套处世哲学。  关键词:生命;死亡;斗争;循环  鲁迅的《野草》是他的众多作品中难懂的一部,这部散文集(一说散文诗集)几乎包含了鲁迅所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鲁迅的处世态度以及对当时世界的看法都以象征的手法呈现了出来。而这其中体现地最为突出地便是鲁迅关于生命、死亡和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模式与社会的转型转型,市场经济也带来了文学的转型。本文试图从刘震云小说与市场运作下影视改编之后文学观嬗变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对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文学如何发展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手机》;文学的影视化;市场经济  近年来,刘震云的小说《手机》将他的小说以影像化的形式呈现给观众,一时间吸引了大量读者眼球,使之成为2003年度畅销小说。在这里小说的成功除了作品本身的文学性外与电影上映后
期刊
摘 要:燕垒生科幻小说集《瘟疫》科幻构思巧妙,逻辑思维显露在文字之中。本文意图在科幻小说的前提下分析其小说中的人性之美。  关键词:科幻小说;人性 ;燕垒生  曾有人提出过科幻小说的三种功能:娱乐——教育——启发,而启发的对象则直接指向“亟待找寻一些有启发的新点子的在职科学家和发明家”。科幻小说受到其类型文学分类的限制,一些人将评判标准与关注焦点始终放在“科幻”二字,后果是使科幻小说与主流文学的距
期刊
摘 要:《黑色地图》是北岛后期代表作之一。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是一般人的人生历程:归乡、记忆、告别。诗人通过“黑色”与“地图”,“泉水和蜜制药丸”与“夜的话语”,“彩虹”与‘“黑市”,“小窗”和“明月”这四组存在悖论的意象向我们传达人生的悲剧性。  关键词:归乡;记忆;告别;悖论  诗人北岛一直是朦胧诗歌的代表。《黑色地图》这首诗写于北岛获准回国探望病重的父亲的2001年底到2002年初左右,是北
期刊
摘 要:当代著名旅美作家严歌苓著作题材丰富,本文选取了严歌苓创作的一类典型题材,以严歌苓的四部短篇小说为文本支撑,从文化伦理、心理等方面探讨这些发生在年龄差异较大的具有洛丽塔色彩恋情中的少女心理。论文大致从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其一,从东西方文化伦理背景下的女性对待此类情感的态度差异,而其中东西方根深蒂固的血统以及不同的伦理背景以相异的方式影响了这些少女,使少女们在恋情中的表现出现了不可忽视的差异。其
期刊
摘 要:本文力图对《等待戈多》中的悲剧和喜剧成分进行分析。分析悲喜剧成分,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本剧,而且对于研究戏剧的发展和当下戏剧的表演均有重要意义。从亚里士多德到莎士比亚,西方学者一直在探讨悲喜剧融合的方式,20世纪时达高峰。《等待戈多》堪称其中的完美典范,被誉为“最悲的戏剧同时也是最喜的戏剧”。当下的戏剧表演可以借用其艺术表现形式,在娱乐观众的同时,引人思考。  关键词:存在主义;荒诞派;悲
期刊
摘 要:作为后现代主义初期的代表作家和黑色幽默小说的鼻祖,纳博科夫的小说以虚构的艺术美表达他对审美狂喜的追求。本文通过对他的代表作《洛丽塔》的创作灵感和叙事结构各方面的分析,将他创作观中的文学虚构进行了分析。只有了解他的虚构观,才能更好的理解他的作品带给读者的审美狂喜和艺术享受。  关键词:虚构;彼岸世界;审美狂喜  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以其关乎不伦之恋的特殊题材和对性的生动描写饱受批评家的
期刊
摘 要:民族题材小说在金仁顺的创作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她以民族生活的独特感受和记忆,再现朝鲜民族的生活场景。《爱情走过夏日的街》运用现代朝鲜族形象和异国人形象交叉演绎的方式,以不同的视角展示出作为家庭“守护者”现代朝鲜族女性形象、情感上懦弱的现代朝鲜族男性形象以及“避难者”和人情缺失的韩国人形象。其中,朝鲜族形象和异国形象都深深烙印着作者内心的民族认知感,更有着时代意识的独特内涵,与此同时还涉及到了
期刊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19 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都致力于研究人, 试图洞察人的本质的最深处。他创作的《罪与罚》、《白痴》、《群魔》等作品塑造了许许多多的典型人物,而被认为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堪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巅峰之作。在这部作品中,我们既能看到他用魔幻之笔勾勒出的一个复杂的人的世界,并愤感悲悯于人性的瘤疾;又能看到他为解除人性痼疾
期刊
摘 要:泰杰里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吾尔文学史上的一位继往开来的伟大诗人。他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在思想内容方面提倡进步的思想,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维吾尔社会,文化,生活。此篇论文主要讨论和肯定泰杰里在维吾尔文学中的地位及影响。  关键词:维吾尔;古代文学;泰杰里  维吾尔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无价之宝。她是维吾尔人民古代文化的核心与主干,是维吾尔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历程中所形成的社会,道德及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