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到最后比的是修养

来源 :高中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_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在幼年时喜欢画猴子,直到现在,我虽然看过不少画猴的名作,并不能得到完全的满足,仍然念念不忘幼年时从名人画谱上描下来的猴子、母亲用纸剪的猴子、药店门口石柱上蹲着吃桃的石猴子,以及许多江湖画家笔下的猴子,尤其是蹲在山东卖艺人的肩上穿着古旧红衫的猴子。这些片断的印象糅合起来,才构成了活跃的、闪光的、完整的猴子形象,而且有色彩、有生命。
   多年来,我对“生活是艺术源泉”这一观点坚信不疑,这个观点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不会过时。明清以来山水画之衰落,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脱离了生活,闭门造车,强调师承,缺少创造,形成公式化、概念化的山水八股。我坚持写生,并不主张照搬生活。写生过程就是艺术创造过程,有取舍,有改造,有意识地经营,有意识地使感情移入,以意造境,达到情景交融。
   我生长在北方,由衷地喜爱北方山川风物。特别是太行秦嶺和西北高原,尽管它们荒寒贫瘠,仍觉得亲,犹如一个儿子看自己年老的母亲。
   我看梵高的画很激动,因为我学梵高是学他的心而非学他的技。梵高是带着感情画画的,我到山水中时,不受感动我不画,一定是在激动时我才画。
   国画,不外勾、点、皴、擦、染。久而久之,这些技法都有了定式。每一次画画,我总把自己当作一个不会画画的人,古人的技法、别人的技法、自己从前的技法都一边去,这时只有我和山水。具体来说,在用点表现树叶时,按常规应该是近处用大点,远处用小点。而我则是近处用小点,一点一叶,远处用大点,一点一丛叶。虽然不符合透视原理,却是真实的,和对象的质感一致,也和我内心的感觉一致。
   我不喜欢运用特技,一是因为特技是硬画,硬作文章,难得尽兴;二是因为中国画的工具太好,它们表达人的感情最直接。
   画山水画少不了造险,那险从何来呢?从大自然中来,从生活中来,从自己的感觉中来。如此,其险可倚。
   中国画法中,向来主张“奇中寓正”、“正中寓奇”,以达到艺术上的变化统一。有正无奇,则呆滞刻板,如馆阁体印版字的要求,会绞杀艺术生机;若有奇无正,那是企图以奇取胜的江湖术士手法,已离艺术甚远。真的艺术要求应该是奇正统一,有时从外形上看颇正而奇寓其中,有时形式很奇而正寓其中。
   对于收放之法,许多中国画家在这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写意画家体会尤深。有些画家终生苦于能收不能放,或能放不能收,或失败于宜放不放、宜收不收。艺术贵于能放能收,收放得宜。如长江入海,源出于昆仑,经高山峻岭,迂回曲折是其收;既出三峡,一泻千里是其放。
   方圆各有其长处,如纯方,则诉诸人之感觉,是有骨无肉,冷硬偏于理性;如纯圆,则有肉无骨,混沌无精神。关于造型之法,无论一石一木,或人物、屋宇、舟车等,皆方中见圆,圆中寓方,既有丰富的感情,又显得挺拔有力。
   色彩有很高深的学问,但貌似单纯的黑白对比所产生的力度和丰富的内涵,又是其他色彩所不能代替的。“白为万色之母,黑为万色之王。”黑与白构成了中国画的色彩基调与骨架。我喜欢荒寒雄壮,不喜欢纤细艳美。我喜欢画柏树、枯树,黑与白的焦墨很适合我对这些对象的表现。黑白灰是一种学问,大千世界眼花缭乱,黑白灰给人以极大的安慰。石溪的一幅黑白灰作品常常使我神清气爽。
   画画,画到最后是比修养,你有多少修养,最终都会在画面上表露出来。
其他文献
人们总是说,要抓住一个人的心,首先得抓住他的胃。现在,我越发认可这句话了。就如同我一开始申请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并不是因为它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排名,而仅仅是因为它好吃到没朋友的Berkey Creamy冰激凌。  意外惊喜和夏季课程   这所大学在我心里真的像坚果冰激凌一样,第一口妙不可言,之后细细咀嚼,不但美味还惊喜不断,比如来到学校的第一天,我就惊喜地发现校内居然有十分方便的机场。由于主校
期刊
我相信很多在国内上学的小伙伴都会对出国留学感到好奇,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在国外上学是不是很轻松?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于中学时期的我而言,肯定是不轻松的。因为,学习本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更何况,留学生还要用不是母语的英语来学习那些“虐心”的课程。不过客观来说,我在肯尼亚留学的日子,虽然虐心,但也很有趣,甚至说很奇葩哦。  奇葩的校园   我是标准的00后,由于父亲工作原因在15岁时到肯尼亚首都内罗
期刊
趣谭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于头发就有着非一般的爱护之情。以前剪头发可是件大事,除了出生后剃一次胎毛外,几乎终生不再剪发。用《孝经》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而且,头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不断生长的特点,古人认为“山以草木为本,人以头发为本”,把头发看成是生命的象征。另外,夫妻在古代也叫做”结发夫妻“,所以古人也常用断青丝的举动来表示跟情人恩断义绝,因为断青丝与
期刊
传奇   什么样的公主,才可以被称得上传奇?是“诛二张,灭韦氏”、只手翻云覆雨的太平公主,还是“实为公主,韦太后恶其言在虏隐事,故亟命诛之”然后引发千年真假帝姬悬案的柔福帝姬?在浩瀚如烟的史书上,有这样两位公主,她们一文一武,书写着各自的传奇人生。  爱上汉文化的公主——祥哥剌吉   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公主,本应是草原的“狮子”,却毕生流连于汉地的丹青水墨、花鸟山水间。她就是蒙元的鲁国大长公主祥
期刊
诗人木心在《从前慢》中写道:“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不错,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让“慢”成了一种奢侈,而在我们叹息的时候,古人们在诗词里记录下了让人羡慕的慢生活。这种慢生活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与天地花鸟为邻,与琴棋书画为友,静观万物,静观己身。读罢这几首诗词,感受慢生活的美好与感性,愿我们都能和和古人一样雅致、自在、从容地生活。  静谧之慢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
期刊
高考作文是最能展现考生综合素质的一道试题,既要创新又要稳妥。从近两年高考作文的变化情况来看,今后作文命题将走向现实、走向学生,回归到现实生活、传统文化中去。分析与总结近两年高考作文的题型分类与变化,不难发现其中所蕴含的发展规律,这将有助于我们对2019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进行展望与预测,积极地投入到备考之中。  1.社会时事与个体感受的有机融合。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材料,我们发现对生活现实
期刊
他来自淮阴,纵横天下睥睨苍生,曾位极人臣,最终却又归贬淮阴;他志盖群雄,勋冠三杰,却因功高震主而惨遭杀戮。在风起云涌、尔虞我诈的乱世,他注定只能是一个失意客。他就是韩信,才华横溢如他,用兵如神如他,可也正是这横溢的才华和清高的心气,让他不甘心而见疑。都说乱世造英雄,乱世也造就了英雄的失意。   两千年过去了,回首那一段时光,恰是历史长河中迷雾重重的一段,也唯有那段时光才生得出那样一颗明珠,足以让
期刊
家乡小城的公园里,曾经有一架报废的单座战斗机,想必是战争年代的遗物。机身外壳的油漆因风吹雨淋而变得斑驳,露出银白色的金属机身。记得早先机舱是开放的,孩子们总是争先恐后地挤入这个对未成年人来说也稍显壓迫的狭窄空间里,幻想自己是影视剧里英勇的空军飞行员,在枪林弹雨中保家卫国。后来,由于不堪孩子们争夺入舱特权时的拥挤打闹,公园管理方干脆封闭了机舱。   那个时候,向往蓝天的年轻人几乎只有两条路可走:参
期刊
璎珞,仅看这二字,只觉得满纸琳琅。它或被装点于脖颈,或严饰周身。行动间,珍宝轻荡,其中千丝万缕,串连起它的前世今生。   因白居易诗作而闻名的“霓裳羽衣曲”,乃是唐明皇的“打榜之作”,是唐代乐舞的璀璨明珠,杨玉环就极擅长这一舞蹈。据说跳舞时,舞者们不仅身着轻盈的羽衣,还佩戴着华丽的璎珞。不信请看《霓裳羽衣曲歌》的描述:“案前舞者颜如玉,不著人间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   柔
期刊
初春,冬寒未散。洮河已初解冻,将醒未醒,缓缓地摩挲着久违的暖阳。河面上微波轻漾,在鹅黄色的春风中闪闪发亮,璀璨着每一簇金光。   走近河边,细抚那清冽的水波,你会诧异地发现,这发光的涟漪争先钻进你的掌窝,化作颗颗饱满的冰珠,明媚透亮。放眼望去,河中竟皆是这粒粒荧光,如白玉,如珍珠,如万千鳞光闪闪的游鱼,如团团绵软飘逸的云雾,大片地在波涛间沉浮,仿佛那浩渺夜空中的星辰,无边无际,遥远深邃。它们有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