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信息化与电信改革

来源 :中国数字电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son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电信业的重组与改革是眼下最热门的话题,究竟应该在什么样的大格局中审视电信重组与改革、提出富有智慧的务实对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著名电信专家曾剑秋教授提出,要在N网融合的视角中。按照“u信息化”的总体目标。理清不同的发展阶段,从把握电信业的基本规律出发,方能形成电信重组与改革的科学范式,并得出有效策论。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范式与策论,与中国广电网络运营业的发展亦息息相关。毕竟,从网络运营的基本规律出发,两大分立的阵营迟早要在N网融合的大旗下聚合成数字中国的网络神经中枢。这一聚合的进程中,不可避免要涉及到各种利益的重新分配、各类主体的重新定位,希望曾老师的真知灼见,亦能够提供给广电同仁以深入思考。
  欢迎您对本话题提出更多建议与探讨,邮件请发送至cui_muli@ccw.com.cn。
  
  N网融合下的U信息化
  
  1 通信业发展概览——趋势、资费和业务边界
  首先,数据通信与移动通信成为通信业发展的两大趋势。
  目前,中国数据通信与移动通信业务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已成为我国通信产业的中坚力量。无论是海外研究机构、还是国内有关机构发布的统计数据均显示。国内手机与互联网用户呈井喷式发展,这对所谓“通信业溃败论”予以有力回击。
  无论全球还是中国,移动通信代替固定电话的趋势非常明显。2003年,中国固话与移动的通话量平分秋色;2007年,移动通信已占据绝对优势。2007年,移动通信和固定数据通信收入同比增长18%和46%,在电信业务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同比上升了3个和2个百分点。目前,移动通信业务收入的比例已占电信业总收入一半以上;移动数据业务发展更为迅速,其收入增长率高达32%。与此相对应,固定本地电话业务收入同比减少5%,在电信业总收入中的比重同比下降4个百分点;固定电话用户连续4个月出现负增长。
  但要看到,移动通信替代固定通信只是一个过程,最终不会完全取代。移动通信与固定通信二者之间各有自己的优点,固定通信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是移动通信不能比拟的——今年初南方发生雪灾时移动通信全面瘫痪就是最好的证明。从国家安全的角度看,在战争、灾难等紧急情况下,固定通信仍然将发挥巨大的保障作用,这是国家利益所系,也是固网的永续价值。
  其次。考量中国通信业的发展,资费问题成为关键性的核心问题。
  以移动通信资费为例,近几年价格体系一直处在快速下降通道中。据统计,全国手机资费平均价格已经从早期的每分钟0.7元降到0.18元。
  


  


  


  价格的迅速下滑,折射出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均的现实。比如,北京等中心城市依然维持0.4元/分的价格水平,但在很多地方已经通过各种各样的“促销套餐”,把价格拉至极低,造成全国平均价格的整体下滑。
  所以,西方市场的“同网同价”理论听起来很美好,但绝不符合中国的实际。因为西方发达国家基本消除了城乡差异,并鼓励通信企业之间的开放竞争。而中国一旦采用“同网同价”,很可能会导致两种结果——其一,加剧大者恒大的马太效应,具体表现为中国移动会更加垄断,因为无论网络基础、渠道体系还是团队执行力,中国移动均无人能及;其二,“同网同价”会产生较为严重的“贫富矛盾”。如,全国统一价是以大城市还是以西部偏远地区的价格为准?如果采用中间价,实际上是让经济不发达、低资费地区的消费者为经济发达、高资费地区的消费者买单。
  随着3G的全面试商用,资费问题再度成为讨论焦点;层出不穷的新媒体业务,其发展壮大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资费。所以,科学的制定资费政策关乎产业发展的未来。
  第三,各家电信运营商的战略转型正在淡化既有的业务边界。
  中国电信提出要成为“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中国网通要成为“宽带通信与多媒体服务提供商”,中国移动要成为“移动信息专家”,中国联通要成为“国际一流的综合通信和信息服务提供商”——四大家族的战略转型实际上具有相当强的趋同性。
  这种转型在2007年已全面展开,2008年会执行得更加彻底。随着3G业务的铺开和电信重组,新运营主体都将具有全业务资质,必然会导致固网与移动通信的管制界限日趋淡化。多业务经营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在技术上,固网宽带及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的建设,将促使固定网络与无线网络的融合,带动相关业务的发展。
  
  2 从一网融合到N网融合——U信息化之路
  国家“十一五”规划已经明确制定了“三网融合”的目标,确立了从一网融合到N网融合成一网的技术路线,其必然结果是u信息化成为未来网络发展的大势所趋。下面我们先来看看u信息化的国内外发展历程:
  ★1964年,日本学者梅棹忠夫提出了信息社会概念。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信息社会正在朝着无处不在(Ubiquity)的智能综合网络信息化社会(u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以Bluetooth、RFID、WiFi、W1Max以及HSPA等为代表的技术正在与ADSL和FTTH网络相互融合,消费者可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如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电视、计算机及各种信息化终端设备获得文字、声音、图像等所需的信息。
  ★比尔·盖茨曾经说“Ubiquityls prosperity”(无处不在就是繁荣),IT技术的发展将推进人类无处不在的信息化,实现真正意义的“全球化”、“地球村”,也将使竞争者感受到竞争对手“无处不在”,需要去占领“无处不在”的市场份额,也要使对方时刻感觉到自己是“无处不在”的。
  ★大力推进“三网融合”;着力提高业务和技术创新能力。从基于网络的简单服务向多媒体、综合信息服务转变,推动行业的战略转型。——《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
  2006年底,我国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建设和完善宽带通信网,加快发展宽带用户接入网,稳步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建设集有线、地面、卫星传输于一体的数字电视网络;构建下一代互联网,加快商业化应用;制定和完善网络标准,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2008年初,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原信息产业部、税务总局、广电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提出建立和完善适应“三网融合”发展要求的运营服务机制,制定了三网融合的目标,确立了从一网融合到N网融合成一网的技术路线。
  从长远角度看,“1号文”的出台将很好地平衡各方利益,是电信与广电两大行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加强两大阵营合作,全面推进三网融合提供了必要的政策保证。
  “三网融合”意味着电信与广电业务的彼此延伸和渗透,双方各有优 势所在:广电拥有内容资源优势、内容管理优势,这是电信所不具备的;电信拥有全程全网及交互优势,这是广电所匮乏的。
  在融合的进程中,IPTV对于完成真正意义上的“三网融合”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是突破口和契机所在。如今,国办“1号文”给IPTV带来了一个利好,或将意味着电信运营商可直接获得IPTV牌照。而对于广电来说,由于获得了发展增值电信业务的许可,也为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比如手机电视,丰富的内容掌握在广电手里,终端管理和控制则在电信手中,双方合则共赢、分则两输。
  从“一网融合”到“N网融合成一网”,蕴含着全球网络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我国网络融合的实践为例,首先要做到“一网融合”,如通信业内电信固网和移动网的融合,具体技术表现形式为FMC,目前仍在进行中。其次,演进至“二网融合”,如互联网和通信网的融合,这一进程也在进行中,其亮点是中国移动正大力推动移动互联网。
  显然“十一五”规划提出了“三网融合”目标,但目前连一网、二网融合还没有完成,更遑论通信网与广电网的最终融合?这说明通信业的发展离国家的战略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在目前中国的现实环境中,既然固定NGN和移动NGN(3G或B3G)独立发展、并行演进,可首先在商业层面、业务层面以及终端层面实现固定和移动的融合(FMC),让用户尽快享受到固定网络与移动网络的捆绑业务。
  


  不过,从消费者的角度观察,他们其实并不关注网络形态,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面前的屏幕上,只要能从不同或者相同的屏幕上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就可以了。因此三网融合的技术边界并不是通常所指的传输和交换等技术,而要从一个新的角度,即终端技术来分析电信、互联网和传媒产业的融合。
  主要原因在于原本分属于三大产业的终端产品具有相似的技术特征——通过屏幕为用户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无论是固网宽带还是移动宽带,未来都将是一个宽带无处不在的世界,对用户而言,在任何地点,通过任何设备、任何屏幕访问任何服务的梦想将逐步实现。这就是u信息化带给我们的终极体验。随着“三网融合”时代的到来,网络将向电信、计算机和广电三网合一的方向转变;信息终端向电视、电脑、手机屏幕“三屏合一”转变;通信业与媒体、娱乐、金融、电子商务等行业不断融合;移动媒体化、手机多用化愈加明显,手持终端将成为影响力越来越大的“第五媒体”。
  伴随着上述进程,u信息化将彻底改变人类社会的思维和通信方式。从海外的先进案例来看,人与人的通信是第一层次,目前已经得到有效解决;人与物的通信是第二层次,也是目前全球都密切关注的核心命题;物与物的通信是第三层次,尚在基础技术研发阶段——终有一天,物与物的自动识别与智能组网将成为主导未来网络社会的核心因素。
  
  从通信的特性看电信改革
  
  1 “通信的媒体属性”与“媒体的通信属性”
  传统意义上,通信与传媒(媒体)是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提到通信,人们自然会想到电报、固定电话、手机:一提到传媒,人们肯定会提到报纸、广播、电视。但“信息论”的提出,让通信与媒体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关系。1948年,贝尔实验室科学家香农发表了著名的《通信的数学理论》论文,用数学表达式来归纳和解决通信系统中的信息传输问题,并全面阐述了“信息论”的观点。
  信息论的诞生,对现代传播学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把信息概念引进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为定量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二是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把人类社会的传播行为放在通信技术环境中加以考察。
  事实上,人类的信息传播过程所示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似的。只是在传统传播过程中反馈环节的功能较弱。另外,通信系统模型中的“干扰”给传播学尤其是传播效果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
  对于方兴未艾的新媒体来说,其与通信的结合将更加紧密。
  “通信的媒体属性”要求中国通信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网络为基础,以客户为中心,实行“网络”和“业务”分类经营,积极与媒体、娱乐、信息内容服务商合作,打造完整的信息产业生态价值链,按照信息业务经营的客观规律,向客户提供完整、综合、高附加值的信息服务。
  事实上,上述属性的反向表述,即为“媒体的通信属性”。
  


  
  2、对电信产业基本特性研究的三个阶段
  有关电信产业性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迄今经历了“自然垄断-自由竞争-可竞争性市场”三个阶段。
  首先,电信业曾经长期被认为是自然垄断产业,这主要是由其网络特性、规模经济性和成本沉淀性等经济特征所决定的。
  (1)网络特性
  对于许多信息技术来说,连接到一个网络的价值取决于已经连接到该网络的用户的数量。当一种技术产品(服务)对某一用户的价值取决于该产品的用户数量时,就说明这种产品显示出网络外部性(NetWorkExtemality)或网络效应。
  通信技术就是典型的例子,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传真机等,都显示出了强烈的网络效应。随着用户的增多、网络的扩大,越来越来多的用户使用该产品,最后该产品就占领了市场,成为主导产品。对于电信行业来说,就体现为电信网规模越大、用户数越多,就越具有吸引力,其结果就是大网越大、小网越小,最终走向垄断。
  (2)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
  电信产业的网络特性造成了极大的规模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随着服务对象的增多,每个用户的分摊成本、边际成本随之不断下降。同时,电信产业的范围经济也非常明显,表现为电信业务(通信产品)生产经营的协调性,以及长期以来垂直一体化的经营架构。
  (3)成本沉淀性
  由于电信产业的固定资本投资巨大,而且不易转折作用,残值较低,导致了成本沉淀性,这也是造成电信产业具有较高进入壁垒的原因之一。
  由于电信产业具有网络特性、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以及成本沉淀性等经济特征,而且在电信产业发展初期,对电信业的总需求相对较小,因此电信业传统上被认为具有因平均成本递减而导致的自然垄断性。多数国家的电信业,在发展初期都实行垄断经营的市场结构。
  其次,随着社会经济和电信技术的高速发展,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电信服务市场需求的增长、技术发展对沉淀成本的影响,使电信产业的自然垄断性不断弱化。
  (1)交易成本影响了电信产业的“成本弱加性”
  对于电信产业来说,其规模效益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随着电信网络规模扩大,边际成本不断降低,从而导致了平均生产成本的降低;另一方面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原来的外部市场交易变为企业内部交易,交易 成本的节约也导致了平均成本的降低。
  而随着电信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内部交易成本转而大幅增加。因为内部交易开始变得极度复杂,交易的参加者众多、信息不完全对称,造成交易费用迅速增加。同时,垂直一体化结构下的管制成本也在迅速增加。根据施蒂格勒的统计,管制机构的开支平均8~10年翻一番,呈快速增长趋势。
  (2)对电信需求的增加弱化了自然垄断性
  在电信业发展初期,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十分有限。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对电信服务的需求迅速增长,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电信产业自然垄断特性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被弱化。
  (3)电信技术的发展降低了行业进入壁垒
  电信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提供电信服务的成本大幅度降低、行业的沉淀成本在不断下降、天然的进人壁垒不断减少,这意味着电信产业的平均成本及最小有效规模大大降低。
  (4)随着电信网被细分为物理网络和服务网络。其中服务网络不是垄断性质的产业
  该结论可以用“相关市场”的概念予以说明。
  我国的《反垄断法》规定:“相关市场是指经营者在一定时期内就特定商品或者服务进行竞争的商品范围和地域范围。”《欧共体竞争法中界定相关市场的通告》指出,“相关产品市场是指根据产品的性能与价格,从消费者的角度可以相互交换或者相互替代的所有产品或者服务。”
  显然,用户需要的多数电信服务是存在选择的,即相互替代性。只要说明了相互替代性的存在,就证明电信服务业不是垄断性产业。
  


  以美国有线电视与电信公司的相互进入为例,其竞争的激烈程度在相当程度上说明了电信服务业务的可竞争性——
  2001年时,美国电信巨头AT&T最受欢迎的10种通信业务捆绑中有6项包含了电视服务,有一半的用户认为电视业务是捆绑业务中必不可少的。有线公司在提供捆绑服务方面占得了先机。
  2006年底,美国有线巨头Comcast拥有电视用户2420万,高速互联网用户1290万,语音用户410万;其用户通过电话申请支付99美元后就可享受到数字电视、高速互联网和数字语音电话服务;超过52%的Comcast电视用户同时使用了其他数字业务(高速互联网或数字语音电话),超过80%的语音业务用户同时使用Comcast的宽带和电视业务。
  (5)电信不是完全竞争产业
  不完全竞争是因为存在进入障碍。其中最主要的进入障碍就是电信许可证制度,即所谓“牌照”。除此之外,固话通信的进入障碍主要来自网络建设成本;移动通信的进入障碍则为频谱资源。目前,国际上存在三种发放经营许可证的方式:其一是政府直接指定经营者;其二是审批制(亦称为选美制);其三是拍卖制。1993年我国开始实行电信市场准入的业务经营许可证制度,即只有获得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企业才能够提供电信业务。
  (6)虚拟运营商(MVNO)的出现,大大提高电信产业的竞争性
  MVNO是指既没有任何移动通信频率、又没有自己的网络基础设施的公司,它们利用其品牌价值和客户管理能力来提供通信服务。作为移动服务的虚拟运营商,此类企业租赁传统移动运营商的剩余网络容量,再转售给客户。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欧洲主导着MVNO市场,近年美国在这一市场也开始突飞猛进。亚太地区尽管发展缓慢,但新的MVNO正不断涌入。
  第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电信业经历了两次大的变革浪潮,第一次的主题是“拆分”,第二次的主题是“重组”。
  (1)第一次浪潮:从1984年AT&T分解到1996年美国颁布新《电信法》
  ★基本标志: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的分解和英国电信(BT)的私有化。
  ★重要特征:各国电信业进行了以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为核心的改革。
  ★结果:在这个浪潮的推动下,各国政府一方面对电信公司进行拆分重组,以打破垄断的市场格局,另一方面积极引入竞争。
  ★重要作用:电信企业竞争的触角从国内伸向了国际,全球电信业的竞争开始包含两层内容,国内竞争和国际竞争。这是因为在全球经济日渐一体化的背景之下,电信市场也逐渐走向融合,技术的日新月异、各国电信市场发展的不平衡和开放政策的实施等使走出国门提供电信业务成为可能。
  (2)第二次浪潮:从1996年开始至今
  ★基本标志:1996年美国修改《电信法》,要求扩大电信竞争范围,放松电信市场管制;1997年2月15日,WTO签订《全球基础电信协议》,要求各国开放电信市场,鼓励电信企业“走出去与引进来”进行全球范围内的竞争。
  ★重要特征:电信企业兼并与重组、提升竞争能力。
  


  第四,综上分析,我们应对中国电信行业的网络和业务特性做出清醒判断。
  ★本地固网:具备自然垄断特性。应对这一特性高度重视,否则就会造成严重的运营“不经济”。一个明显反例,即在上一轮电信重组与改革过后,形成电信、网通两大固网运营商分别在北方和南方重复投资建设本地网、展开恶性竞争的事实;
  ★移动通信:可竞争;
  ★增值服务:基本属于完全竞争领域;
  ★未来:网业分离,即物理网与业务网分离,物理网层面强调自然垄断特性,业务层面展开完全竞争,鼓励并推动虚拟运营商的积极发展。
  从某种程度讲,目前的电信竞争仍是网络质量的竞争,由于中国的电信企业为国有性质,因此彼此之间的“恶意”竞争不可避免,这将加剧市场竞争的不公平性,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和企业竞争能力的下降。
  因此,中国电信运营市场变革的未来应当实现“网业分离”——将电信网络分解成为物理网络和服务网络,物理网络成为公共网络平台,而所有运营企业仅拥有服务网络,需要租赁公共网络平台的资源提供服务。
  电信的网业分离和广电的台网分离是中国实现“三网融合”、解决目前部门之间利益矛盾以及“恶意”竞争的基本途径。
  
  3 电信重组建议:“3+2”模式
  1994年中国联通成立,1999年中国电信拆分,2002年中国电信再次拆分……中国电信产业的格局不断发生变化,总体上促进了中国电信产业的竞争,推动了发展,但也遗留下诸多问题。笔者提出,中国电信业的再次重组应实施“3+2”方案一一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重新融合形成新中国电信,联通兼并铁通形成新联通,而中国移动、中国卫通保持不变一一在现有中国基础电信业务网络领域,形成两张“固话”牌照和三张“移动”牌照。
  “3+2”模式的合理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重组后只有两家运营商经营固网业务,遏止了固网的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   固网尤其是本地电话网具有自然垄断性,构成自然垄断性的主要原因是规模经济性和成本弱增性。经济学家认为,自然垄断性的存在是导致“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如果忽视自然垄断性的存在,允许甚至鼓励固网业务自由竞争,会导致非经济的重复建设,比如现阶段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相互进入对方领域投资铺网,已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如不及时制止,就有悖于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但是电信重组并不是要回到以前的中国电信独家垄断的老路上去,独家垄断会导致生产和管理效率下降,进而扭曲资源的配置效率,所以在固话市场还应保持一定的竞争。而重组后的新联通既扮演产业的挑战者角色,以激活电信市场;又充当市场补充者,将有利于中国固定和移动通信市场的发展。
  其次,颁发3张3G牌照,既促进了移动通信业务的竞争,繁荣了市场,又限制了过度竞争,降低了未来风险。
  当前,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主营的固定电话业务,由于遭遇移动电话业务的替代、新兴VolP业务的冲击,均面临增长乏力的状态。彼此整合之后,其以新电信身份介入3G业务,不仅具有网络整合易操作、名正言顺经营移动通信业务等特点,而且有利于增强其抵御风险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如果存在4家或者4家以上3G运营商,将导致移动通信市场的过度竞争和投资过剩。因此,颁发3张3G牌照对于中国当前发展状况来看,不啻为一个合理的选择,既有利于活跃电信市场、鼓励竞争,又限制了投资过剩,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实现。
  第三,不分拆联通,降低分拆成本。
  


  早些时提出的“分拆联通”方案,没有考虑拆分中国联通GSM网和CDMA网现实可行性,理论上似乎没有问题,但是由于目前两网存在大量的共享成本等诸多问题,实际操作极为困难;另外,中国联通在美国、中国香港和内地资本市场均已上市的现状,也加大了分拆的难度。与此同时,简单的分拆中国联通并没有考虑到联通经营10年取得的成绩,比如形成了“如意通”、“CDMA'’和“世界风”等一系列知名品牌,分拆的结果将会导致这些品牌形成沉没成本。
  第四,保持中国卫通独立,由国家直接控制,有利于保证国防安全。
  卫星通信在导航定位以及山区通信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在紧急救助以及战争期间更加至关重要,所以必须充分利用卫通的资源,在发挥其民用功能的同时,更要注重保留和发挥其国防功能。
其他文献
2003年国家广电总局开始推动试点城市有线电视的数字化改造工程,拉开了有线数字电视发展的大幕。5年之后的2008年,随着整转政策在各个试点和非试点城市的实施,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突破4500万,不仅规模迅速膨胀,而且业务和运营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其发展已经进入了“后整转时代”。  展望2009,竞争、业务、服务、冲突成为贯穿数字电视“后整转时代”的关键词。    关键词一:竞争    来自卫星、地
期刊
北京时间6月10日凌晨,苹果CEO斯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在“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3G版iPhone,除Wi-Fi、蓝牙2.0、200万像素摄像等功能保持不变外,3G版本为WCDMA制式,支持HSDPA,内置GPS模块,并支持中文手写输入。  由于运营商AT&T提供手机补贴,3G版iPhone售价大幅下滑,16GB版本仅299美元(约合人民币2000元),8GB版仅199美元(约
期刊
[编者按]“三网融合”的真谛。不是建立在资源浪费基础上的恶性竞争,而要实现网络各尽所能、用户各取所需的良性架构。事实上,这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需求,全球互联网之父就已发出警告:“在现有架构下,随着互联网视音频应用快速发展,网络将在十年后崩溃”!而囿于单向基因的传统广播电视网,今天在互联网的面前步步退却,用户大幅流失——怎么办?  从双输到双赢的转换,必须要从基础网络架构的革新入手、本期编者特约中国工程
期刊
根据络达咨询的研究数据,截至2008年5月底,中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到3620.37万户,有线电视数字化程度达到33.64%。另外,对全国100家有线网络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已落地开播高清电视频道的地区有18个,开通率仅18%,并不理想。
期刊
6月5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表示:“实施这一新战略是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里程碑,这一新战略将促进中国国内创新,将中国巨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智力资源,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知识产权战略重点包括(一)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二)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四)防止知识产权滥用;(五)培育知识产权文化。该战略还确立了几大专项任务
期刊
编者按 当代经济学家托马斯·索威尔说:“证伪或纠正谬误,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心理上都是要冒风险的,或者是危险的,因为证伪或纠正谬误会威胁人们的利益和伤害人们的感情。”  但是,如果不敢于直面谬误并纠正之,最终的代价将无比高昂!事实上,在一些流传甚远的谬误影响下,运营商虽抱有良好的出发点,但结果却总令用户感到“傲慢与偏见”。  在2009新年第一期的专栏中,罗小布老师对运营领域的十对基本概念范畴进
期刊
摘要 本文从无卡cA的理论可行性出发,介绍了其技术特点、工作流程并对基于软硬件分离技术的无卡CA优劣势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 无卡cA软硬分离 有卡cA    基本原理    无卡CA其实并不神秘。其在卫星数字电视领域已应用多年,但在有线数字电视市场还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以国内已开发的产品为例,目前无卡CA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1 支持加密算法的动态下载。即将算法的一部分存储在终端,一部  衡量
期刊
2006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正式颁布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标准-CMMB。两年多来,CMMB在面临多种压力的情况下顽强前行。2008年10月,全国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的CMMB全国性运营商——中广卫星移动广播有限公司(中广移动)终于浮出水面,鉴于CMMB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其在国内要实现大规模发展仍任重而道远。    八大问题问题1:屏幕小    CMMB终端由于具有移动接收、高效
期刊
把农村用户与城市用户都当作上帝    农村虽然比城市落后,但农民兄弟同城市居民都是地位平等的公民,同样需要优质的产品和周到的服务。要做到“民心工程”而非“民怨工程”,就不仅要建立现代服务意识,更首先要树立人人平等的公民社会理念_这是成功运营的根本前提。    建立四个层次的统一管理    目前,我国的政体架构主要分为四个基本层次——中央(国家)、省、地市和县。首先,直播卫星接收终端的普及离不开各级
期刊
回首中国IPTV的发展历程,在经历了萌芽、破冰、曲折、博弈之后,终于在2008年迎来了一个向上的拐点之年,为中国IPTV在2009年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用户基础,2009年的IPTV产业,我们预测其会继续保持前行的步伐,而产业环境的逐步演化、运营商的调整变化以及产业业务的深化,均为2009年IPTV的壮大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不过,即使就全球而言,IPTV都是一个涉及到产业政策和业务的难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