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将道德审判延期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c88148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许春樵以长篇新作《男人立正》探究当下社会人的精神病象,以一种深沉的批判激情向人们展示了人如何活得高尚,拒绝将道德的审判延迟至小说之外,并当庭宣判:什么是崇高,什么是卑贱。
  关键词:存在 道德关怀 良知
  
  人在世界中存在:这是海德格尔不厌其烦地论证过的常识性命题,中国人很简洁的说法就是,人生在世。人本来纠缠于与世界“打交道”的“烦”之中。所谓“烦”,在我看来,或曰实践,或曰活着。余华曾经说过:“人是为着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换言之,活着本身正是人生的终极目标。福贵一生恰如死神唇边的诡笑,溅满苦难的弹片,这是个与苦难达成和解后与其携手同行的人。世界和苦难联姻是以人为亲和物,而不是异质物出现在他面前。当余华和他笔下的人物彻底洞明了这一实质后,世界和苦难遂成为可以承受之物,并非仅仅是逆来顺受的累赘。而许春樵的长篇新作《男人立正》提供的却是另一种活法:为了活着的理由,宁可不活!
  这样一部对当下社会采取近距离关照的作品,所铺陈的是笔者感到毫不陌生的底层生活的经验。就我的阅读体验来说,底层的困顿即使被畸形的浮华映照得格外鲜明也较难给我以深深触动。但同时,我为这种“心平气和”感到不安。至少,在许春樵看来,面对这样一部充满道德诉求和灵魂拷问的小说,读者不该如此无动于衷波澜不惊。除非这是一次失败的写作。从某种角度上讲,《男人立正》的确也不符合那些关于优秀的小说的审美想象:“发现惟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乃是小说惟一存在的理由。”[1]——在我看,它不是一部具有“发现”和探索性质的作品,至少我并未发现某种具有穿透力的新质来;反而,倒是洋溢着道德批判的激情。——甚至也难以回答我自己设置的一个质疑,即如果仅仅是揭露社会的一些众所周知的黑幕,普通读者也能做到,而不必依靠小说家。但若说它不具备一点儿道德力量也是有失公允。问题是读者面对如今“礼崩乐坏”的道德危机似乎丧失了足够敏锐的感知力。
  《男人立正》讲述了在金钱至上、物吃人和商品拜物教中形成的人际关系扫荡了人的全部神圣价值甚至最后尊严的世道,小人物之间“粗糙而朴素”的感情,讲述了他们对卑微生活的愤懑和不接受。当传统的礼义廉耻面临四面楚歌的尴尬处境时,在这个阶层里仍有着对尊严和操守的混沌不明的把持,而小人物陈道生俨然便是这个群体的楷模,这个社会的良心了。同时,《男人立正》也讲述了小人物之间的相互损害和欺辱,讲述了他们的野蛮和蒙昧无知,尽管都打着为生活所迫的借口。小说里,悲愤、蔑视、拒绝、控诉无处不在,一览无遗。水不是在冰下流淌着,而是和碎冰裹挟同行一路狂奔。小人物身上具有的人性和道德亮点没有为所谓的“零度情感”的创作原则所强行遮蔽,而显示了作家本人对“现实的死亡及人性的堕落”的激切关怀。我也曾作如此想,许春樵不过是借一个人略带传奇色彩的还债经历向我们诉说一个时代的病象和伤口、紊乱和阴郁、苍白和深不可测。故事从“思想不准西化而物质已经全面西化”的一九九四年秋天开始,这个秋天给了陈道生永不磨灭的印象:阴阳天或者西北风呼啸。持续到刘思昌跳楼的二00三年冬。余华就曾为我们这个时代作过不算失真的概括:这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2]这个人又必须被设置成小人物,因为,在中国许多事情只有到了小人物那里才变成生死攸关的大问题。难道小人物的诉求不正是有良知者首先需要关怀的么?难道小人物的伤痛不是一个健全社会首先应该治愈的么!小说里这样的“旁白”俯拾皆是:“有的人来到这世上,不像是从娘胎里生下来的,倒像是從监狱里逃出来的,一辈子缩着脑袋,绷着神经,过着狼狈不堪、四面楚歌的日子,活着就是罪过,活着本身就是灾难。”作者正是用诸如此类的闲笔溅洒在社会的溃疡上,似无情而有意的花瓣,使一缕残春欲盖弥彰。凭此可以断言,作者对现实确乎是采取一种“斤斤计较”的态度。那些长句,使阅读变得沉闷和滞涩,却有利于实现严谨而充沛的影射、反讽和批判。
  尽管《男人立正》所指明的另一种“活法”也毫无新意,但我们仍不妨追问:这个活着的理由究竟是什么?无论如何,都绝不会在活着之内,而在活着之外。女主人公于文英常说一句话:“做人不是这样做的。”究竟怎样做才符合善?于文英的心目中是有个模型的,就是陈道生。作者已经向读者推荐了一个在道德上合乎善的样板,与这个样板对立的,是一批亟待审判的道德不洁者。许春樵彻底否定了余华在《活着》里流淌的对苦难的黑色激情,一并拒绝了那种“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的超然姿态和“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的宏论。如果说,“余华小说刻意延迟、回避甚至排除主体对苦难人生作明确的价值判断和情感渗透,在叙述的过程中使知性主体和道德主体缺席”[3],那么,在《男人立正》里,作者激切深广的道德诉求绝非是皮里阳秋、暗中讽喻。激荡在陈道生身上的是颇为动人的道德力量,竟使他这样一个弱势群体中的弱者获得令人动容的色彩。这是许春樵自己对自己的一次反驳。我很清楚地记得,他曾经不无忧虑地言道:“道德在社会中的无能为力,决定了文学作品中道德力量的脆弱。文学中的道德关怀更像是一种祈祷,一种呼唤,一种精神的梦想。聂赫留朵夫的道德忏悔只不过是托尔斯泰善良的宗教式的妄想。”[4]毫无疑问,陈道生形象的塑造,正是针对当前文学中“道德力量的脆弱”开出的一剂强心剂,是作家对当下混乱不堪的道德现状的深刻洞察和忧虑,是许春樵对自己的一次背叛。由于当前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道德在政治和经济建设中都不再是中心话语了,道德形态的混乱、多元化和传统道德的崩溃相伴相随。越来越强烈的物欲追求确实削弱了人们对道德的感受力。对于良知的呼喊,人们不仅快要丧失倾听的能力,甚而还要失去听的意识了。当陈道生固执地以单纯的人性之真和善面对社会的复杂幽暗,小说是有某种殉道的意味的。置于祭坛上的正是陈道生宁死维护的那个活着的理由: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份人格尊严、道德洁净和人性的单纯。在陈道生看来,没有了这些东西,人是难以坦荡地立于天地之间的。“由于他的罪,由于他同人们的联系,罪行必须揭露在民众面前。只有这样,才能使犯罪者解除他的孤立状态,恢复他与人们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联系。”[5]在陈道生心里排练无数次的谢罪宴正像一场仪式,企求的是一种回归民众之中的资格。读者难以理解陈道生说那一句“我是罪人”时的声泪俱下,因为我们早已忘记忏悔和自省,也失去了高贵的单纯。陈道生羡慕单纯地活着的猪,虽是一句笑谈,透露的却是作者面对“存在之烦”的疲倦感,或许隐隐还有某种自嘲。而文学乃至小说所能做的,有时也仅仅是一种祈祷、呼唤和精神启示。
  总之,那些欲在这部小说里寻找某种超越的境界的企图终将落空,因为如前所说,这不是一部苦难至深反显轻盈的人类寓言(如余华的《活着》),而是一部执着于现实,计较于真假善恶、是非曲直的“无韵离骚”。作者到最后也不忘让刘思昌以死谢罪,因为“对这部小说来说,其意义却是至关重要的。许春樵将飞翔的翅膀深潜下去再没有飞向虚无的天空,宛如切肤之痛真实地敲打着他的胸膛”。计较的心思可能会遮蔽作家“发现”的眼睛,然而,深邃的忧思终将对我们有利。
  
  参考文献:
  [1]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2]余华.《兄弟》后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3]王达敏.余华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4]许春樵.文学中的道德假象.安徽文学,2002年第1期.
  [5]赖因哈德·劳特.陀思妥耶夫斯基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其他文献
摘 要:2007年的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稳中求变,颇有新意。卷面清新,材料生动,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考察和过程与方法考察有机结合,更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同时,适度地将新课程的内容掺入试卷,并在命题技巧上进行了新的尝试,为明年的新高考作了探索。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 2007高考    07年高考是江苏旧高考模式,也是旧课程考试的最后一次高考,明年将启动的新高考如何进行便成为广大师生热切
摘 要:本文就07年河南省(实验区)中考作文题进行分析,指出考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今后写作教学应采取的策略。  关键词:审题 建设作文 教材 作文教学改革    2007年河南中考已是尘埃落定,回过头来审视整个评卷过程,感慨颇多。九年义务教育“磨一剑”,三年初中课改绘新篇。“东风漏消息,万物有精神”。作为实验区第一届初中毕业生的升学考试,它稳中有变,变中求稳,在科目设置和分值分配方面
摘 要:神经语言学是探讨语言和脑关系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心理语言学主要研究个体言语活动的心理过程,即言语产生、言语理解和言语交际的心理机制。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形成背景、研究领域、研究方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从不同角度共同为揭开人类语言的奥秘不断探索。  关键词:神经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 神经机制 心理机制 语言学    1. 引言    二十世纪语言学研究发展的一个总体趋势是由描写转向解释。
关键词:农村;政治稳定;社会流动   中图分类号:D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7 — 0084 — 03   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提到农村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钟摆”角色,既可以成为稳定的根源也可以成为革命的根源〔1〕p89。近年来农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村经济不断发展、政治格局总体稳定。但面对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区
摘 要:多媒体技术因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和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使学生对事物及其变化过程的理解与感受变得较为容易,从而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然而不少教师在多媒体教学的认识与实践上都还普遍存在着一些误区。本文以科学课堂教学为例,分析当今普遍存在的多媒体使用误区。  关键词:多媒体 科学教学 思考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进教室工程的实施,运用多媒体进行教
摘 要:案例教学在公共管理教学实践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本项目重点对公共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改革以来的运行情况和师生评价进行研究,选择北京市某“双一流”大学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施情况进行师生同步调查。分析案例教学的师生态度、预期和行动,从认知与实施两个方面调研相关群体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并提出开发公共管理教学案例库、丰富案例教学课堂形式、创新案例教学考核方式、形成公共管理案例教学范式是未来改进的重点。  
摘 要:CNBECT 于2007年4月14日在全国第一次举行,许多考生在口试环节中,由于心理问题、技巧问题和英语基础较差等原因出现了各种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以上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CNBECT 口试 心理问题 技巧问题 英语基础 对策    一、 引言    CNBECT(China National Business English Certificate Test),全国国
又一年的高中证书会考工作已经结束,浙江省嵊州市黄泽中学在市教研室的领导下,在“会考办”的悉心指导下,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全学年会考工作的各项任务,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在一月份的高三会考和六月份的高一、二会考中都实现了零差错。至2007年1月会考为止,学校创记录地实现了连续8个学期答卷I填涂零差错,这在全绍兴市是绝无仅有的,因此学校两次被评为绍兴市级会考工作先进集体、两次被评为
摘 要:本文讨论了线性算子保积、保Hadamard积、保Kronecker积的定义,即L(AB)=L(A)L(B)则L是保积的线性算子,L(A B)=L(A) L(B)L是保Hadamard积的线性算子,L(A)×B=A×L(B)则L是保Kronecker积的线性算子,得到了判断数域F上保积、保Hadamard积、保Kronecker积的充分必要条件,即对于任意的A∈M (F),L是保积的线性算子
摘 要:对“我恨出题的老师”背后的反思,意在供高考命题者及高中老师借鉴:作文命题一定要贴近高中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有话想写有情可抒。  关键词:高考作文题 反弹琵琶 由恨生爱    “我恨出题的老师”,一考生写在《诗意地生活》文题下的第一句话,似一颗冲出枪口的子弹迅疾击中了阅卷者麻木而失望的脑袋,震惊、痛苦;平静之余,又不由得不认真面对,理性反思。是啊,这话引出了来自高中教学第一线的阅卷者,特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