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理性阐述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hy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理性是近代西方社会理论与时代的精神精华,康德作为一代哲人构筑了自己庞大的批判哲学体系,用理性的力量为人类的自由找到了根基。本文将着重从康德的批判哲学角度分析他对理性的阐发,揭示他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理性认识伦理审美
  中图分类号:B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314-01
  
  理性是人类认识的最高能力,理性就是人们心中的一种要求能力,康德哲学的理性具有独具特色的哲学特质,他把哲学的主要内容从认知扩大到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的三大领域,并相应探讨了它们相对独立的规律,及其彼此间相互依存的客观联系,分别在其三大批判中加以诠释。
  
  一、认识中的理性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全面展示了其认识论,解决了认识的问题,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了合理的描述。
  他认为:认识指在经验范围内主体对存在的把握,认识的区间就是经验本身,经验之外的“物字体”不是认识功能所能把握的认识对象,而是经验到的“实存”。为了确保认识的真理性、普遍有效性,认识主体还需有一种功能,这就是“理性”,“理性”既不是感觉,也不是逻辑,而是主体价值观念,是对把握“现象”的“知性”认识的价值规定和判断。
  康德的认识论具有调和、折衷的特征。在康德的认识中包含着某些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因素,这表现在他承认在我们之外存在着刺激我们感官而引起感觉的客体,主张认识开始于经验而且离不开经验,以及指出人们思想中发生矛盾的必然性,等等.不过,康德的认识论总的倾向还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他认为,理念的问题并不是认识的问题,而是实践的问题。只有在实践之中,才能真正体现出理性的真理之光。因为正是实践理性才构成了人人为人的坚实基础,正是在实践之中,人的尊严才能得到自由地表达,而这就是康德所谓的形而上学的主要内容。
  
  二、伦理中的理性
  
  康德认为,通过感性,我们获得了感觉材料,而知性是建构的,它使实证知识得以成立。理性是辩证的或超越的,它使我们了解到实证知识的局限性,必然去追求超出经验之外的存在即自在之物,但这不是理论理性所能胜任的,因此我们必须迈向实践理性,只有依赖于实践理性,才能使我们通向自在之物的领域,实现人之为人的价值,所以康德说:“故我发现其为信仰留余地,则必须否定知识。” 解决感觉欲望与理性的冲突,树立“理性主义伦理观”是康德伦理思想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于是,在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中,他对诸如宗教、道德、伦理、幸福等关于人更本质的、被康德称为彼岸本质界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他反复强调:行动着的人是文化的,文化才是人的真正本质,它是包涵道德,信仰在内的社会性质,对文化的把握需要的是意志、信念。因而,作为在认识中以一种价值判断功能出现的理性在对本体把握时,必须回复到它的原发状态。
  康德说:“在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里面,产生一种达到任何自行抉择目的的能力,从而也就是产生一种使存在者自由地抉择其目的之能力就是文化,因之我们关于人类有理由来以之归于自然的最终目的只能是文化。”
  把“理性”设定为“文化”,并将此看成是人的本质,而且这一本质的核心肯定为自由,这是康德对伦理学,文化学和哲学的重大贡献,凝聚着近代社会极大的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意识,对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伦理观,文化观,人本观乃至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所谓理性,贯穿康德的哲学,然而,他要说的真正重点在于目的作为沟通有机体与道德理性的重要性,以及指出知性必然性在认识有机体上的有限性,从而批判人的理性所具有的局限性,暗示了实践理性存在的合理性,甚至是必要性,最后达到调和人自以为是自负独断的理性态度和被理性大肆摧毁至低谷的宗教信仰混乱的矛盾,这就是康德批判理性哲学中贯穿的人本主义情怀。
  
  三、审美中的理性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认为,人的情感本质上是想象力,知性和表现力和谐的产物。情感的对象既不是现象,也不是本体,而是美。情感与美是完全独立的。审美是具体的,一般分为优美感和崇高感两类,由此,理念则在不同的审美形式中有着相对独特的具体功能。
  康德把主体情感对客体纯形式的观照称为“优美感”。在优美感中,理念起着一种质的规范作用。首先,理念使对形式的观照不超越情感领域,正因为优美感作为一种以理念为中介,各文化、心理诸因素和谐一体的审美过程,虽然是个体的,独特的,却又是必然的,普遍有效的。总之,理念作为一种重要的审美主题功能,它有结构地联系着想象,感知,情感等因素,使其融汇一起,从而使优美感成为一种独立的、高级文化活动。
  崇高感,康德把其看成是审美的另一种主要形态。康德认为:“崇高感觉评判对象时却在它自身结合着心意的运动”。崇高是理念的对象化,它的本质是以情感为形态,以自由为内核的理念,它不是静观的,而是运动的。
  在康德那里,没有“理念”也就没有崇高和“崇高感”。所谓"美的判断"和"崇高的判断",康德认为,它们分别指向"自然"和"自由"概念。当对象与主体中的反思判断力相关而在自然概念上体现合目的性时,这就是对"美"的判断;当主体着眼于对象的形式或无形式而根据自由概念体现合目的性时,这就是对"崇高"的判断。可以说,其集中地表现了“理念”的自由、普遍、必然、的内在本质与感性、个体、随机的外在形式相统一的特点。
  
  四、结语
  
  康德的理性是人的理性,他通过理性的批判,事实上提出了哲学现代化的问题,从人的认识能力的经验事实出发,上升到对于理性概念的哲学反思。哲学也自康德以后,终于告别了理性时代的乐观自满和迷信盲从,走上了漫长的理性批判之路,开始迎接新世纪由近代通往现代的历史转折。
  
其他文献
新课改之前,信息课主要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以学生会考通过为教学目标。新课改的实施,要求学生在新的信息化技术变革中要熟练掌握获取信息的途径,具有处理和利用信息的创
受教育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已为世界多数人权公约所保护,然而,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所产生的一类特殊群体——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够得到切实的保护,这既与
大学生的思维特征和心理需求的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枯燥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表现出了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滞后性.高校思想政治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市场化的趋势弱化了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缺失成为中国高校大学生的突出问题。在解决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问题时,高校在价值选择与现实冲突的夹缝中,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自身的内在精神需要为出发点,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为终极目标,重塑大学生人文精神。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精神重塑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
高职教育把高素质技能型和高端技能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正确理解这一目标事关重大.高素质应包含静态水平和动态过程两方面的要求.强调高素质就是好习惯,而技能型、高端
当前,随着机械设备结构以及功能的多样化及复杂化,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对机械设备管理的规范和安全也提出的新要求.签于此,本文主要针对机械设备管理的
本文对高职院校的学生不重视生物课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只要注重培养目标的确立和实现,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一定能改变这种状况.
教育学生是一件复杂的工程,教育好“问题学生”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者根据在技工学校的工作经验,谈谈应如何对待“问题学生”,使他们走上学习的正道.
工作方法与技巧是高校学生干部综合素质的表现,并有其一般规律.在实践中,学生干部的工作必须创新,而其创新的基础是继承与创造性思维的结合.作风则是创造新工作方法与技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