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本文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意义,研究了小学生阅读能力不足的原因,结合实践分析、总结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20-0046-02
引 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重视采取高效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科学的阅读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意义
阅读能力是学生表达能力的基础。阅读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能有效促进学生深入掌握学科知识。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阅读能力,才可通过阅读接触和了解各类优美的词汇和写作技巧,用句子进行写作,搭建更具有逻辑性的表述系统,深入了解和把握学科知识,促进语文思维的发展,提高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综合能力。语文是基础性学科,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是本学科重要的教学目标,还关系着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效果。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能对各类文字、图片等信息实现精准的把握,顺利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和信息。因此,阅读能力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性能力,也是学生获得全面提升的重要基础[1]。
二、小学生阅读能力不足的原因
小学生对汉字的掌握量较少,无法明显提升阅读速度。教师若想让小学生在短时间内增加识字量,教学难度较大。阅读是小学生接触和掌握生字的最佳途径。在阅读时,小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等方式认识生字,但查阅生字需消耗大量时间,大幅降低了阅读效率和学生的阅读兴趣。此外,小学生的整体性思维不强,生字掌握量少会影响其阅读体验。在阅读过程中,小学生可在文字的描述下形成一定的想象画面,完成从抽象文字到形象画面的转换。小学生只有准确把握阅读文字的核心意义,才能形成更为生动的画面。与电影、电视剧等信息传播方式相比,文字阅读较为枯燥、抽象,小学生如果无法顺利将文字信息转化成与之相应的画面,将会降低对阅读的兴趣。
小学生缺少有效的阅读指导。碎片化的阅读无法使学生形成全面、整体的阅读体验。社会上层出不穷的新鲜词汇和不正确的文字用法在一定程度上对小学生的阅读学习造成了不良影响。此外,小学生家长对阅读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少花费足够的时间陪伴学生阅读。因此,学生在家期间无法产生阅读兴趣,阅读质量和效果低[2]。
综上所述,多种原因导致学生无法在良好的阅读环境下成长,难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1.多样朗读,培养语感
朗读是对文本信息的情感化描述。学生通过不同的音韵、神态表达对阅读内容和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感悟,通过反复朗读可以掌握阅读内容的重点,深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主旨含义,在理性层面上准确把握文章的结构、表达技巧及语言特征等,从情感层面深入体会文章蕴含的情趣和意境[3]。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反复朗读文章,对文章的核心语句进行朗读和揣摩,加强学生对黄山石头特点的感知。在朗读时,学生会自然地将自身对黄山美景的喜爱之情融入朗读中,增强对文章意境的理解深度,提高审美修养。如在朗读描述春天美景的句子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与春天相关的图片或音频资料,让学生在客观条件的影响下,将文章的文字表述转化成相应的图像内容,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2.培养阅读习惯,让学生学会阅读
在引导学生对阅读产生一定的兴趣后,教师应继续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掌握更多的技巧性内容。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生提高学科素养,并以此形成良性循环,在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受益。在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影响下,学生能在既定的时间内获得更多有效信息,从阅读文本中体验到更多的乐趣,从而更加热情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教师可先带领学生进行文本略读,让学生从整体角度把握文章的大致结构和内容;再带领學生进行精读,具体可为学生设置一些引导性问题,让学生以问题为线索对文章内容进行精细的把握和分析,从中锁定答案,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后,可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复述。学生可自主组成团队进行相互复述,在复述的过程中,将情感融入文章内容中,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从略读、精读到复述,教师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进行了培养,在提高阅读质量的同时,让学生逐渐总结出阅读陌生文章时应采取的阅读方式,提升对文本的分析能力,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和快乐[4]。
3.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时,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在内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才能主动接触阅读,提高阅读质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以单一的教学手段完成既定知识的传输任务。学生作为信息的接收者,显现出明显的被动特征,难以主动调动积极性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习效率低下。对此,教师应积极结合既定的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为课堂增添更多灵活性元素,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教学手段的刺激下,产生阅读兴趣,主动进行阅读学习,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和快乐[5]。 例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设置一个情境,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将整个故事表演出来。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扮演壁虎、老牛等角色,将对话及情节进行适当的删减,提高其表现力。当学生表演完后,教师可以问学生是否关心故事的结局。此时,课堂的学习气氛高涨,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乐于从课文中寻找答案。通过这样新颖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能力。
4.运用信息化手段,拓宽阅读视野
信息化手段在教学环节中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运用微信、微博等多种信息手段组织阅读活动,为学生搭建及时、自由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在网络资源的支持下分享阅读感受和心得体会,拓展阅读视野,提升阅读广度,体验阅读乐趣[6]。
例如,在教学《端午粽》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如端午节的来历、纪念的背景和意义,以及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等,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阅读。在阅读时,学生会有意识地注意与问题相关的段落和句子,更会有针对性地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教师还应着重引导学生对较长的句子进行细致的分析,让学生有效利用信息渠道了解传统节日的形成背景,拓展文化知识。学生基于网络资料得知,端午节的主要形成意义是纪念屈原。屈原作为中国杰出的爱国诗人,在思想和精神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是民族的骄傲。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赛龙舟、游百病等节日习俗。学生与教师、同学分享、交流收集到的信息,全面拓展了知识领域。最后,教师可以提出延伸性问题:中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有什么文化习俗?以此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让学生从阅读中獲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5.结合实际,注重阅读环境的创设
阅读环境作为客观条件,能对学生的阅读质量和效果产生直接影响。良好的阅读环境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质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例如,教师可以在班级内设置阅读角,选择符合学生阅读兴趣的书籍文本,鼓励学生阅读;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推荐好书、读书交流、朗读竞赛等活动,充分融合课内外的阅读内容,让学生在浓厚的阅读氛围下提高阅读兴趣。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渗透范围的不断扩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拓展阅读范围,让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阅读,在大量的文本信息中获得更为丰富的知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严格对网络资源进行审核和把关,推荐给学生优质的阅读网站,传授相关的信息检索方式和阅读技巧,让学生在良好的阅读氛围中更为积极地阅读,有效提高阅读能力。
结 语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应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设计科学的教学目标,构建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高苗苗.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9,21(23):199.
仝传安.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农村教育,2019(30):74.
汪湘君.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05(20):74.
李学高.浅淡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42):92.
张春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学周刊,2020(21):15-16.
杨学坤.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分析[J].才智,2020(16):14.
作者简介:王文静(1983.8—),女,山东胶州人,本科学历,二级教师。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20-0046-02
引 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重视采取高效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科学的阅读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意义
阅读能力是学生表达能力的基础。阅读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能有效促进学生深入掌握学科知识。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阅读能力,才可通过阅读接触和了解各类优美的词汇和写作技巧,用句子进行写作,搭建更具有逻辑性的表述系统,深入了解和把握学科知识,促进语文思维的发展,提高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综合能力。语文是基础性学科,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是本学科重要的教学目标,还关系着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效果。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能对各类文字、图片等信息实现精准的把握,顺利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和信息。因此,阅读能力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性能力,也是学生获得全面提升的重要基础[1]。
二、小学生阅读能力不足的原因
小学生对汉字的掌握量较少,无法明显提升阅读速度。教师若想让小学生在短时间内增加识字量,教学难度较大。阅读是小学生接触和掌握生字的最佳途径。在阅读时,小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等方式认识生字,但查阅生字需消耗大量时间,大幅降低了阅读效率和学生的阅读兴趣。此外,小学生的整体性思维不强,生字掌握量少会影响其阅读体验。在阅读过程中,小学生可在文字的描述下形成一定的想象画面,完成从抽象文字到形象画面的转换。小学生只有准确把握阅读文字的核心意义,才能形成更为生动的画面。与电影、电视剧等信息传播方式相比,文字阅读较为枯燥、抽象,小学生如果无法顺利将文字信息转化成与之相应的画面,将会降低对阅读的兴趣。
小学生缺少有效的阅读指导。碎片化的阅读无法使学生形成全面、整体的阅读体验。社会上层出不穷的新鲜词汇和不正确的文字用法在一定程度上对小学生的阅读学习造成了不良影响。此外,小学生家长对阅读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少花费足够的时间陪伴学生阅读。因此,学生在家期间无法产生阅读兴趣,阅读质量和效果低[2]。
综上所述,多种原因导致学生无法在良好的阅读环境下成长,难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1.多样朗读,培养语感
朗读是对文本信息的情感化描述。学生通过不同的音韵、神态表达对阅读内容和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感悟,通过反复朗读可以掌握阅读内容的重点,深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主旨含义,在理性层面上准确把握文章的结构、表达技巧及语言特征等,从情感层面深入体会文章蕴含的情趣和意境[3]。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反复朗读文章,对文章的核心语句进行朗读和揣摩,加强学生对黄山石头特点的感知。在朗读时,学生会自然地将自身对黄山美景的喜爱之情融入朗读中,增强对文章意境的理解深度,提高审美修养。如在朗读描述春天美景的句子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与春天相关的图片或音频资料,让学生在客观条件的影响下,将文章的文字表述转化成相应的图像内容,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2.培养阅读习惯,让学生学会阅读
在引导学生对阅读产生一定的兴趣后,教师应继续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掌握更多的技巧性内容。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生提高学科素养,并以此形成良性循环,在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受益。在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影响下,学生能在既定的时间内获得更多有效信息,从阅读文本中体验到更多的乐趣,从而更加热情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教师可先带领学生进行文本略读,让学生从整体角度把握文章的大致结构和内容;再带领學生进行精读,具体可为学生设置一些引导性问题,让学生以问题为线索对文章内容进行精细的把握和分析,从中锁定答案,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后,可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复述。学生可自主组成团队进行相互复述,在复述的过程中,将情感融入文章内容中,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从略读、精读到复述,教师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进行了培养,在提高阅读质量的同时,让学生逐渐总结出阅读陌生文章时应采取的阅读方式,提升对文本的分析能力,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和快乐[4]。
3.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时,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在内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才能主动接触阅读,提高阅读质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以单一的教学手段完成既定知识的传输任务。学生作为信息的接收者,显现出明显的被动特征,难以主动调动积极性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习效率低下。对此,教师应积极结合既定的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为课堂增添更多灵活性元素,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教学手段的刺激下,产生阅读兴趣,主动进行阅读学习,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和快乐[5]。 例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设置一个情境,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将整个故事表演出来。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扮演壁虎、老牛等角色,将对话及情节进行适当的删减,提高其表现力。当学生表演完后,教师可以问学生是否关心故事的结局。此时,课堂的学习气氛高涨,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乐于从课文中寻找答案。通过这样新颖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能力。
4.运用信息化手段,拓宽阅读视野
信息化手段在教学环节中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运用微信、微博等多种信息手段组织阅读活动,为学生搭建及时、自由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在网络资源的支持下分享阅读感受和心得体会,拓展阅读视野,提升阅读广度,体验阅读乐趣[6]。
例如,在教学《端午粽》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如端午节的来历、纪念的背景和意义,以及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等,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阅读。在阅读时,学生会有意识地注意与问题相关的段落和句子,更会有针对性地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教师还应着重引导学生对较长的句子进行细致的分析,让学生有效利用信息渠道了解传统节日的形成背景,拓展文化知识。学生基于网络资料得知,端午节的主要形成意义是纪念屈原。屈原作为中国杰出的爱国诗人,在思想和精神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是民族的骄傲。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赛龙舟、游百病等节日习俗。学生与教师、同学分享、交流收集到的信息,全面拓展了知识领域。最后,教师可以提出延伸性问题:中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有什么文化习俗?以此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让学生从阅读中獲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5.结合实际,注重阅读环境的创设
阅读环境作为客观条件,能对学生的阅读质量和效果产生直接影响。良好的阅读环境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质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例如,教师可以在班级内设置阅读角,选择符合学生阅读兴趣的书籍文本,鼓励学生阅读;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推荐好书、读书交流、朗读竞赛等活动,充分融合课内外的阅读内容,让学生在浓厚的阅读氛围下提高阅读兴趣。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渗透范围的不断扩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拓展阅读范围,让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阅读,在大量的文本信息中获得更为丰富的知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严格对网络资源进行审核和把关,推荐给学生优质的阅读网站,传授相关的信息检索方式和阅读技巧,让学生在良好的阅读氛围中更为积极地阅读,有效提高阅读能力。
结 语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应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设计科学的教学目标,构建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高苗苗.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9,21(23):199.
仝传安.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农村教育,2019(30):74.
汪湘君.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05(20):74.
李学高.浅淡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42):92.
张春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学周刊,2020(21):15-16.
杨学坤.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分析[J].才智,2020(16):14.
作者简介:王文静(1983.8—),女,山东胶州人,本科学历,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