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理学研究证明,成年期的人格特征及其相关的行为表现根源于其生命的头五年,个体儿童早期的经验及体验在其以后的人格发展及行为表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抗挫折教育,将会对其以后的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即简述导致儿童产生挫折感的因素主要有主观内部原因和外部客观原因,阐述家庭和学校对幼儿的抗挫折教育策略,提出家庭教育建议。
关键词:幼儿;抗挫折能力;影响因素;挫折教育
一、幼儿抗挫折能力影响因素
1个体因素
幼儿的身体素质是影响其抗挫折能力的因素之一。身体比较健壮的幼儿无论面对生活领域的挫折,还是学習和交往领域的挫折都能够以较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去应对。
已有的经验总是对幼儿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知识经验与挫折经验的积累和各种能力的提高可以增强幼儿的抗挫折能力,尤其是幼儿努力克服困难并最终取得成功的经历是提高抗挫折能力的关键。
自信心较强的幼儿在别人否定自己时,仍然肯定自己、相信自己。相反,自信心不足的幼儿听到他人对自己的否定性评价时,通常情绪随之低落下来,挫折感较为强烈,并表现为放弃努力等消极行为。
影响幼儿抗挫折能力的个体因素众多,除了身体素质、已有经验、自信心外,还有好奇心与兴趣、归因方式、动机取向、自我期望等也是影响幼儿抗挫折能力的个体因素
2外界客观因素
(1)家长教育方式的影响
家长对幼儿的忽视会导致幼儿心理受挫。除了溺爱会让幼儿受挫能力降低外,访谈中发现,家庭不和睦、家长少时间照看孩子和动辄对孩子打骂也会让幼儿感到心理受挫。
(2)学校教育方式的影响
老师的教学态度影响到幼儿受挫心理,有的幼儿园老师偶尔也会生气训斥,使小孩产生厌恶感和受挫感。
当面临挫折情境时,抗挫折能力较弱的幼儿往往采取退缩的行为。这时教师要求幼儿按照教师期望的去做,给幼儿施加一定的压力,形成教师要求与幼儿已有能力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结果就是幼儿抗挫折能力的提高。
二、家庭教育中幼儿抗挫折能力培养的教育策略
1培养孩子正确认识挫折,面对挫折
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挫折的态度。在教育中,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让孩子经历挫折,而不注重在孩子经受挫折同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引导,常会产生比较消极的情绪和抵触心理。面对挫折,首先要教会幼儿正确对待。如幼儿做了错事的时候,家长可认真及时的引导适当地给予批评,但对孩子的批评重在说理,通过提高孩子的认识达到教育目的。挫折一方面可使人产生心理的痛苦,另一方面又可给人以教益和磨练。
2不要替孩子包办,鼓励孩子独立尝试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应教育他们克服畏难思想和依赖心理,鼓励幼儿独立面对困难,找出解决困难、克服挫折的方法,尽可能让他们从挫折获得一些教训和经验、启发和认识,以后如果再遇到类似的挫折情境,幼儿就不会再产生畏惧感和退缩行为,而是充满自信地去面对。
3增强自信心,提高幼儿抗挫折能力
教师对于那些非常自信的幼儿,宜创设一些适当的挫折情境,使他们在应对各种挑战的过程中建立起稳固的自信心。有的幼儿在某种情境下曾经有过失败的经验,以至于再次面临该情境时缺乏自信心,表现出胆怯和退缩行为。父母应帮助幼儿分析出现失误的原因,让幼儿从自己的过失中吸取教训,使幼儿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适时地激发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感到自己的成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4挫折教育要循序渐进,注意方式方法
挫折的设置应基于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把握好强度和难度还有坡度,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难度,把大目标分割成小目标,鼓励孩子分阶段去实现小目标,直到实现大目标。
另外,家庭挫折教育应该注意方式、方法适度。恰当的挫折教育,可以树立孩子的自信心,锻炼孩子的意志,增强孩子的能力,但是如果方法不当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三、学校教育中幼儿抗挫折能力培养的教育策略
1引导幼儿树立良好的自我约束力
幼儿“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还是很差,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强化。如果幼儿没有自我约束的意识,那么当外界环境对幼儿提出要求时,如纪律、规范等,幼儿就会感到强烈的冲突,产生挫折感。
2鼓励与持续要求相结合
在幼儿园里,当幼儿面临生活和交往方面的挫折情境时,都会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畏惧心理,幼儿一般都存在回避和退缩倾向。教师多采取鼓励与要求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对幼儿进行鼓励,家长应帮助孩子分析失败原因,承认和接受失败,从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要以持续要求的方式帮助幼儿克服畏惧心理,采取积极的排解方式。
如果仅有教师的鼓励而没有压力的话,幼儿仍会选择逃避,不愿意去面对挫折。面对挫折需要教师指引努力的方向,并监督幼儿形成积极的反应方式。幼儿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最初的影响是来自外界环境的教育要求,只有当外界教育要求被幼儿接受内化为其内在的要求时,外界刺激的影响作用才得以发挥,幼儿就实现了成长。抗挫折能力的发展过程也是如此,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作为一个外在因素,需要向幼儿适当地施加一定的压力,以帮助幼儿克服对挫折的逃避心理。
3利用榜样示范进行正面引导
幼儿观察、模仿、记忆能力极强,且心理耐受力是随其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能力的提高而增长,尤喜欢模仿那些他们信赖和崇拜的人。父母和教师的行为对幼儿来说是最具说服力的榜样,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态度和行为,故父母本身应具有良好的抗挫折能力,在孩子面前树立好的榜样。
综上所述,幼儿的积极健康的心理单凭家庭教育或者学校教育单方面的实施是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的,教师关于抗挫折能力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与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存在不一致的现象。而且,无论是在教育观念层面,还是在教育行为层面,家长与教师之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一致,甚至冲突的地方。笔者认为,通过传递一些与挫折教育相关的知识、经验,引起家长和教师的足够的重视,让家长与学校在教育观念上达成一致,教育方式上相互理解,沟通协调,共同教育,应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挫折教育活动,形成一个由幼儿园、家长共同组成的“家园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刘丽英,刘云艳,幼儿抗挫折能力研究综述[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
[2]向小英,徐金海,由青少年的自杀行为谈幼儿挫折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03
[3]张晓芳,让挫折教育成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助推器[J],教研,2011,02
[4]张建茜,对幼儿抗挫折能力的认识[J],华章,2009
[5]王苏杭,浅谈幼儿挫折教育的作用和策略[J],学前教育,2012
[6]周石,幼儿成长中的挫折教育、合理实施挫折教育、幼儿园中的挫折教育、科学把握挫折教育[J].幼儿,2006,11:46~48
关键词:幼儿;抗挫折能力;影响因素;挫折教育
一、幼儿抗挫折能力影响因素
1个体因素
幼儿的身体素质是影响其抗挫折能力的因素之一。身体比较健壮的幼儿无论面对生活领域的挫折,还是学習和交往领域的挫折都能够以较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去应对。
已有的经验总是对幼儿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知识经验与挫折经验的积累和各种能力的提高可以增强幼儿的抗挫折能力,尤其是幼儿努力克服困难并最终取得成功的经历是提高抗挫折能力的关键。
自信心较强的幼儿在别人否定自己时,仍然肯定自己、相信自己。相反,自信心不足的幼儿听到他人对自己的否定性评价时,通常情绪随之低落下来,挫折感较为强烈,并表现为放弃努力等消极行为。
影响幼儿抗挫折能力的个体因素众多,除了身体素质、已有经验、自信心外,还有好奇心与兴趣、归因方式、动机取向、自我期望等也是影响幼儿抗挫折能力的个体因素
2外界客观因素
(1)家长教育方式的影响
家长对幼儿的忽视会导致幼儿心理受挫。除了溺爱会让幼儿受挫能力降低外,访谈中发现,家庭不和睦、家长少时间照看孩子和动辄对孩子打骂也会让幼儿感到心理受挫。
(2)学校教育方式的影响
老师的教学态度影响到幼儿受挫心理,有的幼儿园老师偶尔也会生气训斥,使小孩产生厌恶感和受挫感。
当面临挫折情境时,抗挫折能力较弱的幼儿往往采取退缩的行为。这时教师要求幼儿按照教师期望的去做,给幼儿施加一定的压力,形成教师要求与幼儿已有能力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结果就是幼儿抗挫折能力的提高。
二、家庭教育中幼儿抗挫折能力培养的教育策略
1培养孩子正确认识挫折,面对挫折
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挫折的态度。在教育中,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让孩子经历挫折,而不注重在孩子经受挫折同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引导,常会产生比较消极的情绪和抵触心理。面对挫折,首先要教会幼儿正确对待。如幼儿做了错事的时候,家长可认真及时的引导适当地给予批评,但对孩子的批评重在说理,通过提高孩子的认识达到教育目的。挫折一方面可使人产生心理的痛苦,另一方面又可给人以教益和磨练。
2不要替孩子包办,鼓励孩子独立尝试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应教育他们克服畏难思想和依赖心理,鼓励幼儿独立面对困难,找出解决困难、克服挫折的方法,尽可能让他们从挫折获得一些教训和经验、启发和认识,以后如果再遇到类似的挫折情境,幼儿就不会再产生畏惧感和退缩行为,而是充满自信地去面对。
3增强自信心,提高幼儿抗挫折能力
教师对于那些非常自信的幼儿,宜创设一些适当的挫折情境,使他们在应对各种挑战的过程中建立起稳固的自信心。有的幼儿在某种情境下曾经有过失败的经验,以至于再次面临该情境时缺乏自信心,表现出胆怯和退缩行为。父母应帮助幼儿分析出现失误的原因,让幼儿从自己的过失中吸取教训,使幼儿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适时地激发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感到自己的成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4挫折教育要循序渐进,注意方式方法
挫折的设置应基于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把握好强度和难度还有坡度,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难度,把大目标分割成小目标,鼓励孩子分阶段去实现小目标,直到实现大目标。
另外,家庭挫折教育应该注意方式、方法适度。恰当的挫折教育,可以树立孩子的自信心,锻炼孩子的意志,增强孩子的能力,但是如果方法不当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三、学校教育中幼儿抗挫折能力培养的教育策略
1引导幼儿树立良好的自我约束力
幼儿“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还是很差,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强化。如果幼儿没有自我约束的意识,那么当外界环境对幼儿提出要求时,如纪律、规范等,幼儿就会感到强烈的冲突,产生挫折感。
2鼓励与持续要求相结合
在幼儿园里,当幼儿面临生活和交往方面的挫折情境时,都会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畏惧心理,幼儿一般都存在回避和退缩倾向。教师多采取鼓励与要求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对幼儿进行鼓励,家长应帮助孩子分析失败原因,承认和接受失败,从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要以持续要求的方式帮助幼儿克服畏惧心理,采取积极的排解方式。
如果仅有教师的鼓励而没有压力的话,幼儿仍会选择逃避,不愿意去面对挫折。面对挫折需要教师指引努力的方向,并监督幼儿形成积极的反应方式。幼儿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最初的影响是来自外界环境的教育要求,只有当外界教育要求被幼儿接受内化为其内在的要求时,外界刺激的影响作用才得以发挥,幼儿就实现了成长。抗挫折能力的发展过程也是如此,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作为一个外在因素,需要向幼儿适当地施加一定的压力,以帮助幼儿克服对挫折的逃避心理。
3利用榜样示范进行正面引导
幼儿观察、模仿、记忆能力极强,且心理耐受力是随其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能力的提高而增长,尤喜欢模仿那些他们信赖和崇拜的人。父母和教师的行为对幼儿来说是最具说服力的榜样,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态度和行为,故父母本身应具有良好的抗挫折能力,在孩子面前树立好的榜样。
综上所述,幼儿的积极健康的心理单凭家庭教育或者学校教育单方面的实施是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的,教师关于抗挫折能力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与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存在不一致的现象。而且,无论是在教育观念层面,还是在教育行为层面,家长与教师之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一致,甚至冲突的地方。笔者认为,通过传递一些与挫折教育相关的知识、经验,引起家长和教师的足够的重视,让家长与学校在教育观念上达成一致,教育方式上相互理解,沟通协调,共同教育,应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挫折教育活动,形成一个由幼儿园、家长共同组成的“家园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刘丽英,刘云艳,幼儿抗挫折能力研究综述[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
[2]向小英,徐金海,由青少年的自杀行为谈幼儿挫折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03
[3]张晓芳,让挫折教育成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助推器[J],教研,2011,02
[4]张建茜,对幼儿抗挫折能力的认识[J],华章,2009
[5]王苏杭,浅谈幼儿挫折教育的作用和策略[J],学前教育,2012
[6]周石,幼儿成长中的挫折教育、合理实施挫折教育、幼儿园中的挫折教育、科学把握挫折教育[J].幼儿,2006,11: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