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与海德格尔“存在”思想的差异研究

来源 :科学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guo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存在主义作为一股哲学思潮,由法国哲学家加布里埃尔·马塞尔创立,由保罗·萨特发扬光大。然而这股思想的原初创始人,则可以追溯至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存在主义在德国开始盛行,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存在主义在法国得到极大发展。海德格尔和保罗·萨特都是无神论存在主义思想的主要代表者,萨特吸收并发展了诸多名家的哲学思想,如笛卡尔“近代主体性原则”、黑格尔“自我意识”、胡塞尔“意向性理论”以及海德格尔“存在论”等,“存在主义”由此诞生。作为这股思潮的前后者,海德格尔和萨特的思想值得讨论,本文则以思想异同为重点探讨了二者的存在主義思想中“存在”概念的差异。
  关键词:存在主义,萨特,海德格尔,人道主义,意识,存在
  存在主义(拉丁文:existentia,英语:existentialism)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存在主义”该词最初由法国哲学家加布里埃尔·马塞尔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创造的[1]。1945年10月29日,萨特在巴黎俱乐部的一次演讲中公开使用了“存在主义”,该演讲在1948年以《存在主义是人道主义》(L'existentialisme est un humanisme)为书名,作为一本小说出版。存在主义在德国的盛行缘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海德格尔被认普遍为是存在主义思想的创始人。基督教存在主义的代表者有:雅斯贝尔斯、克尔凯戈尔,而海德格尔则是无神论存在主义思想的代表者之一。他首次提出了“存在主义”这一思想是在《存在与时间》(1926)中,并促使这一理论走向系统化、明确化。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存在主义在法国得到极大发展,加布里埃尔·马塞尔是法国基督教存在主义主要代表者,保罗·萨特则是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代表者。
  一、萨特及其“存在”思想
  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6.21-1980.4.15),著名法国哲学家,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①他是存在主义哲学大师及二战后存在主义思潮的领军人物,其代表作《存在与虚无》是存在主义的巅峰作品。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存在先于本质”[2],除此之外还有自由观、人学辩证法等重要内容。萨特存在主义之“存在”思想可以从三个方面,即本体论的存在、理想的存在、意识的存在,来认识和理解。[3]
  本体论即存在本身,萨特认为的“存在”既是一种事物,也是一种属性(存在),即“存在”存在,“存在”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一种存在物,存在无法离开自己的“存在”而单独存在。而人,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因为它的“存在”是完全实在的。意识也是一种存在,具有意向性、自我意识两个特性。
  “存在先于本质”,对于人来说,存在即人的存在。所以,“存在先于本质”,意味着,个人通过“自我”来塑造自己的本质,从而使其本质与他人相区别,所以人的本质是“人”存在之后根据自己的行为所选择的。
  二、海德格尔及其“存在”思想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9.26-1976.5.26)是一位德国哲学家,其最出名的是对现象学、解释学和存在主义的贡献,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毕生精力都投注于对西方哲学史的批判,指出西方哲学自从柏拉图开始便误解了“存在”的意义,试图借此引申出一种新的理解人和世界的理论体系。1927年他的第一本著作《存在与时间》出版,奠定了“基础存在论”哲学路向的基础。②
  海德格尔批判了形而上学简单地把存在者和存在混淆,他认为西方哲学自柏拉图以来,字面上是研究“存在”问题,实际上却只是在研究“存在者”。他的哲学理论聚焦于“存在者并非存在,存在是存在”,从而创立“基本本体论”。海德格尔认为,“存在”只是一种趋势,所以“存在”的概念是无法被定义的。而想要获取“存在”的意义,只能通过“存在者”来实现。但是也不能简单的将“此在”认定为人,此在总是“在世界之中的存在”,这里的世界是任何事物存在的条件。可以理解为:“此在”本就在世界当中存在,以与他人“共在”的方式存在。
  三、两者差异之处研究
  一般来说,人们很容易将海德格尔的思想和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等同起来。将雅斯贝斯、海德格尔和萨特等人视为同一体。但是,事实上萨特的“存在与虚无”是将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存在主义化,同时又将这种存在主义理论进行了人道主义化。假设定义萨特思想为存在主义哲学,雅斯贝斯思想为存在哲学,那么海德格尔的思想则是追问存在。[5]
  1. 讨论对象的差异
  萨特的存在是针对“本质”提出的,而海德格尔的存在是针对“存在者”提出的。命题“存在先于本质”,即把存在认作世界的本原,置于本质之上。这里的“存在”特质人的存在,即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而在海德格尔这里,存在是所有“存在者”的根源,但是这个“存在”却没有具体属性,只是一种动态趋势,“存在者”通过“存在”成为“存在者”,“存在”通过“存在者”探索“存在”的意义。
  2. 哲学解释的差异
  萨特却对“存在”概念有着明确的定义,他将存在区别为“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萨特的“自在存在”是这样一种存在:事先就被给定的,与“自身”完全“粘合”的存在,自在存在就是其自身。而海德格尔没有给予“存在”明确的概念,他认为“存在”表现的是一种动态趋势。在国内,普遍的看法就是萨特理解的“存在”只是存在者层面上的存在,并不是“存在”意义的存在;海德格尔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海德格尔在此问题上的理解要高于萨特。
  3. “存在”的状态差异
  萨特的存在尽管有自在和自为的区别,但是二者互相联系,“存在”是统一的。海德格尔的存在是一种“在起来”、“显现着”的动态过程。[6]这里的存在指的是人的存在(Dasein),此在存在的基本方式具有时间性,这个时间是与此在共存亡的。
  4. 起点的差异
  萨特的哲学起点是人的存在,他的哲学也是一种人学思想。不过由于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纯粹意识的作用,萨特的存在思想不可避免的有点倾向唯心主义。而海德格尔“存在”理论的哲学起点则是将自柏拉图以来的对于“存在者”的研究拉回到“存在”的研究上来。海德格尔用来开启哲学的起点“此在”被萨特用前反思水平上的“意识”代替,意识成为萨特本体论哲学的出发点。
  5. 积极/消极的差异
  萨特思想的落脚点是探讨人的价值和意义,他的理论种里充满了“选择”、“行动”、“自由”等积极的字眼。萨特提出:人完全是由自己的主观意志来决定自己是如何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这番话鼓励人们对待生活要积极乐观。而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的活动过程就是“烦”(Sorge),人的存在是由“烦”来安排,且“烦”贯穿于人的一生。海德格尔提到:人终究会面临死亡,所以“人的存在”可以说是“死亡的存在”,似乎体现人存在的意义的唯一方式就是死亡,只有死亡才能证明人曾经存在过。这样的理论不可避免地带给人一种悲观的情绪。
  参考文献
  [1]Cooper, David. "Existentialism: Areconstruction.",1999.
  [2][法]保罗·萨特著,周熙良,汤永宽译.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04.
  [3][6]闵媛.萨特存在主义之“存在”概念探究[D].长安大学,2016.
  [4]王干才.海德格尔、萨特存在主义比较[J].唐都学刊,1999(04):2.
  [5]彭富春.西方海德格尔研究述评(一)[J].哲学动态,2001(05):39.
  注释
  ①来源自维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Jean-Paul_Sartre.
  ②来源自维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rtin_Heidegger.
  作者简介
  林益敏(1998-),女,汉族,福建莆田,硕士,四川美术学院,研究方向:西方近现代艺术理论,重庆市。
其他文献
摘要: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总是会存在基础知识差,思维刻板,无法对舞蹈进行创新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的话,学生们就会逐渐丧失学习舞蹈的兴趣,国际化视野能够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创作灵感,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等作用,由此可见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开拓国际化视野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舞蹈专业;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  一、引言  随着如今全球化的发展如此迅速,对于舞蹈的定义不应
期刊
摘要:诗词与舞蹈或许在本质上来看并无显而易见的关联,且诗词也曾被诸多学者归属于文学范畴之内,与舞蹈艺术同属于文学艺术领域的不同种类。诗词与舞蹈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前者体现于笔墨纸砚里,后者却依托人类的肢体语言进行达情传意。本质上看,二者似乎并未有太多牵扯,但实则二者间存在着许多内在的联系,也有着诸多相同相连的共性与规律。  关键词:诗教美学;诗教与舞蹈;美育;共性  无论是古人所创具有严格韵律
期刊
摘要:新时期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国家大力提倡发展中职教育,教育行业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态势。整体上来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不断发展壮大。时下,中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平台。就语文教学而已,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整体上来看,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困惑,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困惑;措施  一、中职语文教学的困惑  在教学活动中,教学内
期刊
摘要:理性主义教育是在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同时也受到地理环境、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影响,主要的特征表现为:重认知和知识;轻情感和经验。在理性主义教育发展过程中,学生的理性大都是在损害感性和非理性素质的情况下得到强化的,因此我们必须要明确理性教育的特点与局限性。  关键词:理性主义;哲学基础;社会基础;特点;局限性  一、古希腊理性主义教育的哲学基础  在西方哲学史上对理性的理解主要有两
期刊
1.研究目的  现大多数学生沉迷电子产品,课外参加体育锻炼学生比较小,因此小学生的体质健康越来越差,如果体育教师能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制定合理课外体育锻炼手段,指导学生合理利用空余时间和场地来加强课外体育锻炼,这将大大地提高我区城镇小学生的健康水平。为此,本文针对肇庆市高要区xx小学三年级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2.研究方法与对象  2.1
期刊
动作功能筛查(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简称FMS)在国外竞技体育及大众健身中广泛应用于理疗康复和体能训练领域。在20世纪90年代,运动前的身体诊断一般分为医务和运动测试两个层面,但医务诊断的微观化(如髓关节功能诊断)和运动测试的宏观化(如100 m跑)造成的是对运动过程中动作质量(如跨步动作的正确性)的忽视,而未能有效达到运动前身体诊断的应有目的,即预防损伤、提高运动能
期刊
摘要: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如何在一节课内高效的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去除教学中的无关花,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正是简约教学所提倡的。简约教学不是将复杂的教学环节“一刀切”,也不是将教学重难点直接简单灌输,是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精简。这样使教学更回归本质,回归到学生真正的学,这也是教师所追求的简约有效的教學境界。  关键词:简约教学;
期刊
一、原题分析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第37题以乌裕尔河作为切入点考察水循环相关知识点。高考原题如下[1]: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图10)。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
期刊
摘要:在高中阶段,对等高线知识点的考查难度大,频次高,考查有依据等高线进行地形的判读,海拔高程的计算,比例尺的应用,坝址、营地、观景台的选址、河流公路路线以及剖面图的应用等。一方面,这部分要求对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空间思维能力要求高;另一方面这部分内容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新的挑战。以本校高二学生为研究对象,选取“等高线模型设计与制作”为例,研究通过模型设计与制作来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提高学生的地
期刊
摘要:全面提高来华留学生质量和水平是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一步,是我国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和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关键任务。本文明确来华留学生对“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性,结合国外留学生招收的改革经验,为提高来华留学生的质量和水平,全面推动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建言献策。  关键詞:“双一流”;来华留学生;教育  一、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与“双一流”  随着“双一流”建设的全面推进,我国已经深刻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