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是大海会说话的眼睛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ing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茫茫的海平面上,灯塔就是永远明亮的航行坐标。青岛海边有一个老兵,守着一座百年灯塔,已有38载。38年的时光在一个人的人生中何其漫长,但这盏38年不曾熄灭的灯光却不知在大海上指引了多少船舶前行的航程。
  灯塔是大海会说话的眼睛,是船舶海上航行的“指针”。因此,很多船舶在通过灯塔的时候,都会向灯塔和灯塔守护人鸣笛致敬,因为没了灯塔,船舶很可能迷失前行的方向。
  57岁的“掌塔人”
  团岛灯塔位于青岛西南端的岬角上,地处胶州湾咽喉要道,是进出青岛港船舶的必经之地。该塔集灯光、音响、无线电导航设备于一身,设备多、要求高、责任大,进出胶州湾的船舶都要依靠它进行定位、导航和转向,安全助航作用十分重要。“掌塔人”是一名今年已有57岁高龄的老民兵王炳交。
  王炳交,1957年2月出生于山东日照市。1976年入伍,服役在北海舰队航标中队团岛灯塔,之后,他在这个巴掌大的地方一干就是38年。38年来,灯塔的管理权几经更迭,他也从部队到了地方,但却始终守候在灯塔身边。38年来,团岛灯塔的发光、发声、发讯率及维护正常率几乎年年都超过了部颁标准,保持在100%。
  走进团岛灯塔,所到之处,一尘不染,窗明几净。备用柴油发电机组保养如新,随时处于待用状态。如果不仔细看一下设备的铭牌,难以让人相信这是近20年的老设备。
  灯塔上部内径2.3米,下部内径3米,平台直径4.7米,灯笼内径2.6米——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他弯着腰,弓着背,每天沿着扶梯口进入到旋梯口,然后再曲身进入灯塔,紧接着就开始了对灯塔外部、玻璃透镜和顶端铜球等各个部位的精心擦拭……风吹日晒,雪打雨淋,爬上爬下,擦来擦去——这就是他每天生活的全部内容,简单而又枯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多年的同甘共苦,王炳交对灯塔产生了一种深深的依恋:“如果每天不亲自上来看看这位百岁‘老人’,我就会睡不踏实吃不安稳。”
  给百岁灯塔“换血”
  团岛灯塔1897年由德国建造,耸立在海岬上已经100多年,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90年代初,有关部门提出要拆除灯塔,王炳交顿时急了眼:“要拆塔,先把我拆了!”但由于灯塔使用时间长,不少设备“超期服役”,经常“罢工”,这成了他的一块“心病”。
  王炳交决定先从雾号下手。雾号是团岛灯塔的重要组成部分,遇到大雾和暴风雨等能见度极差的恶劣天气时,船舶就会根据它的鸣叫来判断灯塔的位置。但由于老化,1982年时它的性能已达到极限,故障接连发生。王炳交决定“大干一场”,然而改造雾号遇到最大的障碍是:原由德国人制造的该设备在国外已经被淘汰,既无图纸、也无配件,技术改造无从下手。
  没有现成的图纸,他就在线路上贴上白胶布编上号码,一点一点地拆,再根据标识和画好的草图重新组装。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攻关,这台“老古董”终于再一次迸发出青春活力。
  灯塔发光用的1000瓦聚光灯泡,有时一个月烧坏好几只。看着每只百余元的灯泡烧毁,王炳交心痛不已,后来经测试发现是电压不稳造成的,他就给供电线路装上了稳压器,并在换泡机上并联装上两个小风扇,与灯泡闪亮同步吹风给灯泡降温。经此改造,灯泡两三月也不易烧毁一只。
  停电报警、雷达应答器交直流电源相互转换装置……多年来,王炳交小改小革不断,大大小小有十几项,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航标经费。
  “瓜棚”上的天窗
  “海岛,大海,灯塔,设备。与都市的繁华相比,这里的生活白得就像一片纸,但我们的精神却不空虚。”在岛上38年,天天面对浩瀚的大海,或水平如镜,或狂风巨浪,王炳交真正领略了大海的博大和包容。
  也许是大海这种无与伦比的精神,陶冶了王炳交的情操。作为另一盏“灯”,他经常深入基层连队宣讲革命传统、宣传灯塔精神,被大家亲切地誉为“编外指导员”。对驻地部队的事他亦是有求必应,部队的水电器坏了,他都是上门服务,而且自带配件,不收取任何费用。
  从日照来到青岛,38年来王炳交只回老家过了一次春节。1994年,他和妻子商量,把家从金水路迁到团岛灯塔旁,正式以塔为家。
  在塔的正北角,离塔20米远,有间40平方米的小平房,这就是王炳交的家。房子矮小,房顶是用水泥板、玻璃板和木板等覆盖起来的,非常简陋。从高处俯瞰,就像一座瓜棚。走进去才看到,他在家里开了五六个小“天窗”,大小不一。王炳交的妻子栗娟说,不是他值班的时候,晚上他也要通过“天窗”看看灯有没有亮才能入睡。
  多年来,炳交精神不仅感染教育了青岛航标处的航标人,也在青岛地区和全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2012年4月5日,原外交部长李肇星在看望了王炳交后欣然题词:“炳交老乡站长,祖国永恒,人民至上。”
其他文献
汽车沿着蜿蜒的公路朝着青海湖的方向慢行,我的心却一直有些忐忑不安,担心青海湖有负盛名,辜负了我对她的仰慕和向往。  远远的,一条略深于天空颜色的玉带在天边,那就是青海湖了。仿佛是仙女的衣带,闲闲的浮在地表之上,似乎有些不真实。汽车和玉带之间,是黄色的油菜花海,一群群的羊在吃草。远远望去,羊群仿佛是静止的,像一朵朵镶嵌在地毯上的白色花朵。打开车窗,油菜花的气息扑面而来,是甘甜、沁人心脾的芳香。我深吸
期刊
“星”语录:“这件事总要有人做,即使花上20年,我也要坚持做下去。”  “星”荣誉:郑毅,男,某所二室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专业技术三级,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总装“1153”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防化技术专家组专家,主持完成11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获军队科技进步奖10项。  每年冬至,太阳光直射地球南回归线,北半球这天黑夜最长,白昼最短,是进行卫星地面观测的好时机。2010年冬至,凌晨4
期刊
桌上摆着各类中外书籍,话不多却句句分量十足,专家型领导,是我们采访院长最直接的印象。这位从防化兵成长起来的领导,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有对自己工作最朴实的理解和定位。担当精神,忧患意识,让他引领着防化科研不断向前迈进。从中,我们也重新认识了防化兵,重新认识了防化科研。  解放军生活:今年是防化研究院建院60周年。我们了解到,防化科研在我军战斗力生成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您能介绍一下研究院为我军防化
期刊
“星”语录:“如果科学研究是一座摩天大厦,那么基础研究就是这摩天大厦的地基,只有过了理论关,大厦才能稳固。”  “星”荣誉:李磊,男,某所三室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总装“双百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对象和“1153”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教育部力学专业同行评议专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6项,发表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0余篇。  在防化研究院某研究所,一个3年前的科研项目至
期刊
从小立志“横戈马上行”的我穿上绿军装,成为某师司令部直属队的一名新兵。新兵训练时,虽然身体素质好,各项训练遥遥领先,但由于个性太强,三天两头惹事,一度被认为是“刺头兵”。新兵下连,军事训练考核名列前茅的我被分到师教导队炊事班,成了一名炊事员。穿上厨师服、挽袖掌大勺,我像一匹渴望驰骋沙场的战马被关进笼子里一样难受。心想:既然被打入“冷宫”,那就“破罐子破摔”呗,很快我称病压起了床板。  一天,战友陈
期刊
“我‘当兵’的时候被评为连队最佳内务!”  “我获得连队理论达人的称号呢!”  “我当兵半个月,体重减了五公斤,混熟了以后他们都叫我减肥达人。”  乍一看,大家一定以为是几个新兵在晒自己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可是再一看交谈者肩上的星星、胸前的资历章,都是一些当兵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机关领导干部,他们彼此交谈怎么会晒起这些新兵的成绩呢?下面让我们通过一组照片来回顾一年多以来,领导和机关干部们的“列兵
期刊
“星”语录:“爱心助学这件事做起来真有点‘上瘾’,没想到一干就是7年,当年的‘小不点’都长成‘小大人’啦!”  “星”荣誉:张敏,女,某研究室工程师,总装“1153”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研究室某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曾获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被总装备部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学雷锋先进个人。  今年春节刚过,一封来自山西原平失学儿童亢丽英的感谢信寄到了防化研究院某研究室工程师张敏的手中。“张叔叔,新学
期刊
10多年来,北海舰队某船先后7次赴远海战备值班,每次持续近半年时间,官兵们远离部队驻地,远离亲人家庭,坚守一方海域,在大海上犁出忠诚航迹。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赴远海战备值班,时间跨度长、生活困难多,无时无刻不是对官兵的意志品质进行考验。北海舰队某船官兵坚决听从指挥,携手攻坚克难,连续11年被上级评为先进舰连,多次被评为优秀党支部、军事训练一级单位,2次荣立集体三等功。  牵挂  “不好
期刊
【这样的我】  我来自素有“天府之国”之称的四川,是从小就喜欢吃麻辣火锅的川妹子,也许是辣椒吃多的缘故,培养了我敢说敢做的泼辣性格。离开大学校园告别学习8年的舞蹈,开始自己在军营的追梦之旅,我坚信凭借自己勇往直前的泼辣性格,就一定能演绎精彩的军旅人生。  【魅力评语】  作为一名列兵,在漫长的军旅生涯中只能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但聪明而又有灵性的你已绽放出美丽的色彩。你是旅晚会舞台上的领舞,用青春的舞
期刊
“星”语录:“我没想过自己成为一名发明家,履行使命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我们的科研项目尽管不是什么巨大工程,却是实实在在地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  “星”荣誉:马兰,女,某所一室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被中国发明协会评为“发明创业奖特等奖”,同时被授予“当代发明家”荣誉称号,被总装备部评为“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科技创新贡献奖”,获国家科技进步奖9项,发明专利10余项。  初识马兰,虽说她没有马兰花的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