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式硬汉与中国侠士的完美结合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2242242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视剧《生死线》讲述了一群默默无闻却舍生取义的布衣之士,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演绎的一曲悲壮史诗。剧中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平凡却伟大的英雄形象。同是英雄,这些人物却各具特色,都有着鲜明的个性。本文以海明威硬汉形象及中国侠文化中的侠士形象为纲,对剧中英雄人物进行分析,指出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关键词:海明威硬汉 中国侠士 《生死线》 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一概论
  2008年荧屏巨作《生死线》讲述了抗日战争期间,那些默默无闻之人所经历的灵魂炼狱。塑造了一群默默无闻却舍生向死的布衣之士,在席卷整个中国的抗战中演绎的一曲悲壮史诗。1938年,日军奇袭沽宁港,被潜伏多年的地下党员欧阳山川识破,无奈势单力薄无法阻止,沽宁城被占领。在身份特殊的城市无产者四道风的带领下,欧阳山川组建抗日组织“四道风”。这个极具个性化色彩和浪漫主义情怀的抗日组织,包含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力量:极具胆识和智慧的共产党人欧阳山川,城市“混混”出身的黄包车夫四道风及其兄弟,知识分子何莫修,农民阶级窦六品,出身封建没落家庭却充满理想的国民党军官龙文章,商界爱国志士高会长,沽宁黑社会势力沙观止,女学生唐真,小孩,老人等等。这是个团结却又充满火药味的家庭。大家都紧密团结在“抗日”这一主要战线上,但每个人却又各有心思并且充满个性。在这个大家庭里,每个人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但他们又都是市井随处可见的平凡小人物。在艰苦的抗战年代,他们依然演绎了爱情、亲情及友情这些人世间最真实的情感。在整个抗战战场中,他们只是“冰山一角”,但观众却可以“管中窥豹”,感受到那些最平凡的人创造的人间奇迹。看完电视剧,我们很难评判谁是最伟大的英雄,因为他们都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展示了不同的英雄形象。本文以海明威硬汉形象及中国侠文化中的侠士形象为纲,分析剧中的英雄人物。
  二海明威式的硬汉形象
  海明威在自己的小说中塑造了一个又一个英雄人物,也因此形成了他独特的英雄形象观,即:人,生来不是被打垮的。一个人可以被摧毁,但不能被打垮。海明威还说:勇气是重压下的优雅。勇气,是一个英雄所应该具备的必要条件。海明威所塑造的硬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西方人,也成为人们心目中英雄的理想形象。电视剧《生死线》塑造了无数有名的和无名的英雄,这里面,我们不难发现海明威式英雄的存在,海明威式的英雄已经影响了中国文化。
  1欧阳山川
  欧阳山川(以下简称欧阳),沽宁地下组织的组织者,也是这个组织的“军师”,队长四道风的主心骨。他中等身材,身体瘦弱,还常患“头痛病”,剧情一开端就靠女人照顾并受组织保护。所以,在中国对于英雄的传统理解来看,他绝对算不上是一个英雄。然而,正是这样一个与传统格格不入的人物,却能在西方文化中占据不败之地,因为他拥有了海明威式英雄的特征,成为了一个典型的“海明威硬汉”。
  欧阳一思考就会头痛,但他却以国家大业为己任,尽管药物对身体有害,他还是坚持思考,哪怕只能靠有害的药物来缓解头痛。就像《老人与海》中老人对大鱼的执着一样,他对抗日充满了必胜的信念,不惜以自己的身体和健康为代价。老人与大鱼奋力搏斗几十个日夜,终于回到海岸,但最终鱼死网破。欧阳在抗战8年中始终未放弃自己的信仰,作为一个共产党人,他忍受着和妻子身处两地、不能亲见孩子出生的痛苦。在被敌人抓进机场工地后,他更是在敌人非人的折磨下表现出了惊人的顽强和意志。因为发报工作的需要,他身受枪伤,并且弹头嵌在胸口尚未取出,在这种情况下,他被敌人抓进了修建机场的工地。工地里,他几乎见不到何莫修嘴里那生存的必要条件:阳光,空气和水。甚至在何莫修看来,他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宛若死人。但他的意志没被打垮,他仍有意识,他梦到自己的孩子,孩子是生命及重生的象征。因为对生的渴望,他奇迹般地活了过来,哪怕被小何用削铅笔的铁片从胸口硬剜去半斤肉。为了救人,他被敌人认出,饱受了钉手指、皮鞭、烙铁等一系列酷刑,但他还是奇迹般地活着,他告诉自己,要为妻子孩子遮风挡雨。在剧中,欧阳始终都是以体弱多病的形象出现,甚至在战场上,他也是一瘸一拐,受人照顾。但就是这样一个体弱多病者,却是这支抗战队伍的主心骨,队长依赖他,整个队伍都依赖他,他能够运筹帷幄,能够开导鼓励同志,能够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让人们眼中的大英雄四道风心服口服,四道风失意时最怕的就是欧阳,“因为被他一说,好像就不难过了”。因此,欧阳是一个身体被打垮,意志却蓬勃生长的英雄,是海明威式的英雄,也是西方文化中的英雄形象。
  2何莫修
  也许在中国人眼中,何莫修(以下简称小何)根本算不上一个英雄,他只是一个腐朽的书生。他生性怯懦,任何一个体格强壮的人都可以把他吓住。而正是这样一个人人眼中的“懦夫”,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神话。他用他智慧的头脑,救了那批共产党一次又一次。战争中,美国居然愿意出5吨的弹药和武器来换他,足见其价值。但是,就是这么一个智慧的头脑,却愿意放弃优厚的条件,选择和几个共产党呆在一起,出入于丛林野地之中,只为了自己心中对和平和爱的追求。没有设备齐全的实验室,他一样可以在鬼子的车上制造出手雷,一样可以在茅草屋里制造出威力无比的炸弹。在他的领域里,他是一个巨人。充满理想,充满智慧,充满对爱的追求。为了爱,他宁愿放弃美国的和平环境,而和高昕留在战争中的中国。他之所以怕战争,怕血,怕别人大声说话,只是出于对自由、平等、和平的渴望。他对高昕的追求,也表现出了他的不懈努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在确定高昕不爱自己而爱的是四道风的时候,他的大度让人望而却步,他只在背后默默地继续注视着他们。最让人感动的还是在鬼子机场修筑营的时候,为了保护受伤的欧阳,他甘愿背上“汉奸”的罪名,用自己的智慧和敌人周旋,用意志支撑着自己,哪怕在很多“硬汉中国人”眼中,欧阳已经不行了,他还是坚持着,坚持着,并亲自用自制“针线”为其“手术”,把欧阳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剧中多次描述了小何的“怯懦”,他身体瘦弱,在同伴眼中不堪一击,绝对和英雄挂不上钩,可他却凭借这瘦弱的身体和坚强的意志,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能从全局上去考虑,在剧中不失为一个英雄人物。
  三 中国侠士的内涵及《生死线》中人物分析
  1 侠文化的内涵
  司马迁在《史记》中建构了一套道义君子之侠的人格准则,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侠义人格。汉代人一般把侠理解为社会行为上的强权者和经济行为上的轻财者。现实社会有太多的不平等,司马迁自己便是不平等的牺牲品。要扫除天下不平,只有强权者,才能救人于危难之中,赴人之急,赴士之厄困;只有轻财者才能助人于穷困之中,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这成为侠者发自内心的社会责任,侠的义务就是平天下之不平。
  二是信义人格。“信”并非侠的独有文化品格,但任侠之士把信的原则强调到了至高无上的地步,使它成为侠义人格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忠于自己行侠仗义的道义责任,言出必行,行为必有结果,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信守诺言。
  2 侠士人物分析
  (1)四道风
  四道风是剧中的主角,也是大家心目中真正的英雄。在中国人的眼里,只有符合侠文化精神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而四道风正是这样一个人。首先,他具有侠义人格。日军占领了当时的沽宁并对其实行了残暴的统治,社会明显不平等。根据侠文化的内涵,侠为社会行为上的强权者和经济行为上的轻财者。纵有沙门的半壁江山归四道风所有,但为了义气,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即不欺压别人,他断然拒绝回归沙门,而是“视钱财如粪土”,自己在外拉车为生。拉车夫在当时的社会中,地位是相当卑微的。四道风却在这样一个不称职的地位上表现出了自己的侠义风格。他不畏强权,在同伴被廖金毛欺负后,积极保护同伴,用极具戏谑的开场白介绍自己:我是四道风。四海为家的四,不讲道理的道,狂风大作的风。这几个句子可谓把四道风的性格塑造得栩栩如生,表现出了江湖人特有的豪气和粗犷。但是这样一个粗犷、野性的人,却遵循了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孝”,对沙门老大——大阿爷显出了独有的孝心。在大阿爷面前,他一改自己的桀骜不驯和飞扬跋扈,显得异常地温顺。日本人没来时,他用强壮的体格保护着自己的兄弟,日本人来了以后,他仍旧尽自己所能,保护着自己的同胞。应该说四道风的生活异常困难,没有锦衣玉食,没有荣华富贵,甚至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但他依旧没被打垮。在抗日战争中,他就是一只“打不死的小强”。但是这样一个硬汉英雄,却缺少了一样品质,那就是睿智。他空有勇气,却智慧不足,因此,他注定要一直在欧阳的领导下革命。所以在欧阳被困后,他会如此地无助与绝望。都说“侠骨柔情”,四道风在爱情面前也表现得非常的羞涩,反而要敢爱敢恨的高家大小姐主动追求。
  坚强如四道风,柔情如四道风,孝顺如四道风。四道风如此坚强,所以他注定会保护自己的同胞,并以此成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也因为他粗犷的性格和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入,导致他必须在剧末牺牲。当然,我们中国人心中的大英雄是不能落入日本人手中的。因此,孝顺的四道风只能死在自己的叔叔手中,在违背了叔叔意愿,经历了千辛万苦的抗日斗争之后,他终于在人生的终结之时完成了自己的神圣使命——孝道。就这样,四道风在作者笔下被完美地塑造了出来,既有侠骨,又有柔情;既有刚性,又有孝心,成为了中国人心目中完美的侠士英雄。
  (2)龙文章
  如果说四道风是剧中让观众叫好的头号人物,那龙文章排名第二当之无愧。他出生于封建没落的贵族家族,正规的国军出身,是军中响当当的神枪手,可谓是“文武双全”。守备军的全线溃败以及蒋司令的自尽,并没有使他失去抗日的勇气和信心,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他毅然选择了暂时放弃自己的远大理想,和共产党一起继续作战。他枪法娴熟,战术精妙。在他的做人理念里,自有他的侠义心肠和信义人格。对国家,对兄弟,他舍生取义、肝胆相照,宁愿丢下自己的母亲也要为国浴血,宁愿放弃国军的高官厚禄也不愿残杀自己的同胞。只要是抗日,只要是为国而战,无论在什么条件下,他都可以坚持。没有了国军的部队,他就和共军一起钻山林,打游击。用他自己兄弟的话说,“他是孤独地一个人在这里坚持了几年”,可他否认了,他说“不是一个人”,是啊,他身后还有被他看做兄弟的那一大帮子人。在剧末,国军的一纸“诏书”要将他找回,将他立为楷模,可得知抗日结束就要国共战争,在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还是毅然决然地留了下来。为国,为兄弟,他都做到了守信守义,自然也就成了我们传统的中国侠士。
  四 结语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英雄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他们是被神化了人物。然而,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等的不同,每个民族对英雄的理解又各有不同,自然他们塑造出来的英雄形象也各不相同。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世界各地的文化也正在迅速渗透与融合,英雄形象也被相互认同。《生死线》就是这样一部巨作。剧中不仅塑造了我们中国传统的侠士英雄,也塑造出了西方海明威式的英雄,使中西方的英雄“汇聚一堂”,达到了中西文化的贯通。对剧中英雄人物的研究,不仅能使观众能对剧作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更能让读者认识到中西文化和文学的碰撞与融合,以能更透彻地了解不同文化文学背景下的“大一统”。
  
   参考文献:
   [1] 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2]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 贾文宇:《浅论海明威的硬汉形象》,《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4] 李华:《对海明威硬汉形象的精神解读》,《语文学刊》,2007年第7期。
   [5] 司马迁:《史记》,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6] 王立:《伟大的同情——侠文学的主题史研究》,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简介:卢德春,女,1981—,四川西昌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法,工作单位:重庆三峡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在《艺概》分体研究和宏观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尝试对《诗概》、《书概》进行比较,在梳理宏观体例的相似性和写作的共性的基础上,着力探求二者之间思想表现的互渗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探究其成因。  关键词:统一性 互渗性 互通性 成因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近代初期的文艺理论家中,以其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及所达到的成就而言,刘熙载是突出的一位,尤其是他的《艺概》一书。作品
期刊
摘要音乐是人类社会生存的文化基础之一,对于中国古代文人而言,音乐与文学一样具有陶冶性情、滋养生命的作用,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古代文人 音乐 歌词创作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先秦的文献典籍里记载了大量的原始素材,如神话传说、上古歌谣等,其中难免沾染上后人的穿凿附会,但是也有一部分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如赵晔的《吴越春秋》记载的上古歌谣《弹
期刊
摘要奥巴马的演说中有着某种直指人心的魔力,这与修辞手法的运用不无关系。排比、三叠、对照、反复、连词省略、连词叠用和头韵等修辞格的运用,在渲染气氛、调动情感、增加说服效果的同时,构建出演说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关键词:奥巴马 演说 修辞 节奏美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巴拉克·奥巴马以一股清新之气,高举“变革”的大旗,凭借极具个性的演说魅力,当选美国第44任总统,入主白宫
期刊
摘要本文展示并评述了带有时代印记的“偷菜文化”的三种版本:前现代版本、现代版本和后现代版本;特别对于现代网络版本的“偷菜文化”,剖析了其短时间内火爆又备受挞伐的原因,并进一步论证其是否可作为社会释压方式长久存在。  关键词:偷菜文化 跨时空 前现代 现代 后现代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要说2009年最流行的两样东西是什么,许多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甲流和偷菜。“偷菜”是指在网络
期刊
摘要本文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为指导,以《呼啸山庄》两个中译本为比较,旨在揭示不同性别的译者在翻译策略、语言表达和审美标准等方面的不同特色。通过比较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自觉运用到翻译实践中去,才能使译文生动地再现原著中的女性主义特点。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呼啸山庄》 中文译本 体现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出现的“
期刊
摘要文学作品的翻译是语言艺术的再创造。文学翻译不仅要译出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要译出原作的风格。而组成原作风格的要素之一,就是作品中人物的语言风格。只有译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风格,才能在译作中实现原作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也才能更加准确地再现人物的形象。文章将从文学文体学角度,就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对《水浒传》人物语言的翻译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文学文体学 《水浒传》 语言风格 主题意义 美学
期刊
摘要刘勰所著《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同时蕴涵着丰富的编辑思想。本文从刘勰生平经历入手,探究其编辑思想的实践基础;并通过对《文心雕龙》进行的文本分析,挖掘其编辑思想的内涵。  关键词:刘勰 《文心雕龙》 编辑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刘勰(约465-约532年),字彦和,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其所著《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
期刊
摘要苏轼的“空”作为美学范畴,涉及审美意象、审美境界和审美功能。苏轼在《送参廖师》一诗中,通过静—空—象、象—空—境、境—空—味的三组辩证关系,论述了“空”的美学含义。这三个层面涵盖了构思、文本与鉴赏的文学活动的全过程。在逻辑关系上,由主体到客体,再将主体与客体合而论之。  关键词:苏轼 诗歌 空 美学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诗人与僧人有无矛盾?苏轼在《送参廖师》一诗中
期刊
摘要韩礼德和哈桑《英语中的衔接》一书的出版,掀起了国内外对衔接研究的狂潮,使语言分析超越了句子层次而进入到语篇层次。许多语言学家更是将衔接理论引入到翻译实践中。研究发现,替代这一重要衔接手段,在翻译中主要通过以下手段进行转换:保留原有替代形式、转换成重复衔接及通过省略、照应等补偿手段。  关键词:替代 衔接手段 翻译 转换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语篇
期刊
摘要宫怨诗创作在唐代十分繁盛,后代研究亦多,但对其在历代的传播与接受情况则鲜有人提及。本文从历代唐诗选本这个角度分析唐代宫怨诗在不同时代的传播,统计出历代选家眼中的优秀宫怨诗人与宫怨诗作,并分析个中原因,以期对此类诗歌的研究有所推进。  关键词:唐诗选本 宫怨诗 传播 优秀诗人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宫怨诗萌芽于先秦,发展于汉魏六朝,至唐而大盛。《全唐诗》所存宫怨诗4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