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变化驱动因子灰色分析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812056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统计数据和普查资料,分析辽宁省1949—2005年耕地面积变化趋势,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耕地面积变动的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耕地面积总体上呈现短期增长——持续下降——波动减少的趋势;人均耕地面积整体上呈持续下降趋势;人口增长、农业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国家土地政策等成为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关键词:辽宁省;耕地变化;灰色关联;驱动因子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6-0039-02
  
  保护耕地、确保粮食安全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要求。我国耕地减少的趋势一直未能得到有效地遏制,加强耕地变化的研究,分析耕地变化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保护耕地具有重要意义。辽宁省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2005年,辽宁省人均耕地为0.097公顷,仅是东北地区人均耕地面积的1/2,低于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平均水平。笔者根据统计和普查资料,运用统计描述法和灰色关联数学模型,分析了辽宁省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子,为该省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实现东北商品粮基地的振兴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1耕地变化规律
  
  1.1耕地总量动态变化趋势
  从上图可以看出,建国以来,辽宁省耕地总量由1949年的473.93万公顷下降到2005年的385.66万公顷,其变化过程大致经历了短期增长——持续减少——波动减少3个阶段。
  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及政府鼓励开发各类荒地措施等都激发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加之大规模的建设还没有起步,使这时期耕地面积逐年增加,由1949年的473.9万公顷增加到1956年的486.50万公顷,7年耕地面积增加了2.65%,净增加了12.57万公顷,平均每年净增加1.80万公顷,达到了建国以来的顶峰。
  持续减少阶段(1957—1995年)。1957年以后,由于自然灾害、农村修建水利工程设施等破坏、占用耕地,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及“开发区热”和“房地产热”等占用耕地,使这一时期耕地面积呈现逐年减少趋势,从1957年的482.92万公顷下降到1995年的历史最低点338.97万公顷,42年减少了29.9%,净减少了143.95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3.43万公顷。
  


  波动减少阶段(1996—2005年)。这一时期,政府加大了耕地保护力度,强化了土地产权管理等措施,耕地急剧减少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但由于辽宁省人口不断膨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基本建设规模扩大,非农用地增加,使耕地总量仍处于下降阶段,除1996年比1995年增加较明显外,1996年以来耕地面积仍呈减少趋势,2005年耕地面积为385.66 万公顷,比1996年减少了30.59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3.40万公顷。
  1.2人均耕地动态变化趋势
  由图1可以看出,50多年来,辽宁省人均耕地面积由1949年的0.259公顷下降到了2005年的0.097公顷,总体上呈明显下降趋势。其变化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缓慢递减阶段(1949—1953年)。人均耕地变化呈现缓慢递减趋势,原因在于尽管这时期耕地总量有所增加,但人口数量也有明显增加。
  急剧下降阶段(1954—1995年)。人均耕地面积明显减少,这主要是由于这一时期耕地面积总量在减少,人口数量急剧在增加。
  波动减少阶段(1996—2005年)。人均耕地整体依然成减少趋势。这一时期除1996年比1995年有点增加,其他年份依然在减少,但减少的速度比上一阶段平缓了,这主要是由于政府加大了对耕地的保护力度,同时,国家也加大了对计划生育的实施力度,严格有效控制人口增长。
  
  2 耕地变化驱动力关联度计算
  
  本文将辽宁省1996—2005年的耕地面积数据作为分析样本,耕地面积作为参考序列,筛选出年末总人口(万人)、城镇化水平(%)、GDP(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万元)、粮食单产(公斤/公顷)、客运量(万人)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人)、工业总产值(万元)8个影响显著的因子作为比较序列,运用灰色关联数序模型对辽宁省耕地数量变化驱动因子进行灰色关联度计算及其排序,结果见下表。
  从上表来看,辽宁省耕地数量变化与其各驱动因子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大小排序是:总人口数>城镇化水平>客运量>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粮食单产>GDP>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投资额。
  
  3关联度对耕地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由上表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耕地数量变化与总人口数、城镇化水平、客运量、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的关联度很大,都在0.90以上;其次是粮食单产,在0.89;再次是GDP、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投资额,相对小一些。显然关联度在0.90以上的驱动因子总人口数、城镇化水平、客运量、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都和人口有关系,所以,这三个驱动因子可以归为一类,命名为人口压力;粮食单产反映了技术水平,自成一类,命名为农业技术进步;驱动因子GDP、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投资额都反映了经济水平,可以归为一类,命名为经济发展。
  3.1人口增长对耕地变化的驱动分析
  人口因素是引发耕地变动的最基本要素。人口增加导致住宅用地、公共设施、交通、城镇建设等各项用地需求增加,造成耕地总量不断减少。1949年,辽宁总人口为1 830.5万,2005年增加到了4 189.2 万,年均约增加42.1万人,而同期耕地面积由473.93万公顷减少到了385.66万公顷,净减少88.27万公顷,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得出其灰色关联度高达0.97,这表明人口增长导致耕地刚性减少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此外,人口不断增加,使新增人口的居住用地需求也在增加,加之人均居住面积的加大,必然要有一部分耕地被占用。同时,人口的增加也导致客运量的上升。辽宁省客运量从1990年的4.5亿人次增加到了2005年的6.1亿人次,年均增加0.1亿人次,对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需求不断加大。总之,人口不断增加,耕地总量却不断减少,导致人均耕地不断减少,耕地的生产压力逐渐加大。建国时,辽宁省人均耕地面积为0.259公顷,到2005年减少为0.097公顷,较1949年减少了62.55%,仅是东北地区人均耕地面积的1/2,辽宁省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3.2农业科技进步对耕地变化的驱动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耕地变化与驱动因子粮食单产的灰色关联度是0.89,反映了农业科技进步与耕地变化也存在密切关系。辽宁省粮食产量由1990年的1 479.4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1 745.8万吨,粮食单产由1990年的每公顷4 785千克增加到了2005年的每公顷5 715千克。从我国农业发展的历程来看,农业科技不断进步是粮食单产不断提高的重要因素。辽宁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2005年全省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了152.7万公顷,机耕面积达297.9万公顷,分别比1990年提高了44.2%和26.1%。农业机械化程度也得到提高,由1990年的1 012万千瓦小时提高到了2005年的1 801万千瓦小时,增加了77.9%。化肥使用量也不断增加,由1990年的85.1万吨增加到了2005年的119.8万吨。但粮食产量的不断提高也使得人们开始寻找提高收入的新的土地经营方式,进行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加大经济作物和林牧渔农业生产方式的比重,使得一部分耕地变成园林、林地、鱼塘等,导致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
  3.3经济发展对耕地变化的驱动分析
  通过上表看到,耕地变化与驱动因子GDP、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投资额的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82、0.80、0.73,说明经济发展对耕地变化也有明显的驱动作用。1990年以来,辽宁省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迅速,全省GDP总量以年均9.44%的速度增长,由1990年的1 062.7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8 009.0亿元,增加了6.5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以年均20.1%的速度递增。经济的快速增长往往与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大幅度增加密不可分,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又与土地的占用有密切的关系,基本建设项目增加,城市范围日益扩大,郊县农村城市化加快,政府、高校等机构盲目占地扩建,都会导致耕地的大量减少甚至破坏耕地。
  除上述三大主要驱动力外,耕地数量的动态变化还与国家的重大宏观政策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土地政策对耕地数量的变化起到了振荡器和减震器的作用,尽管耕地数量变化是社会长期经济、人口、科技等因素作用累计的结果,但政策可以起到缓和或是加速的作用。50多年来,辽宁耕地数量变化过程中出现了数次变动,都与国家的宏观政策有密切的关系,如解放初期,土地改革和土地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广大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充分调动了农民开垦荒地的积极性,导致耕地面积逐年增加;上世纪末,国家推出高科技开发区的政策,引起前所未有的开发区建设热潮,其后的“房地产热”又进一步加剧耕地数量的减少;自1998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以来,辽宁省退耕还林面积急剧增加,由1998 年的0.16万公顷增加到2003的9.42万公顷,退耕面积是1998 年的58.9倍。由此可见宏观政策也是影响耕地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之一。
  
  参考文献:
  [1]汤江龙,等.山西省耕地面积变化影响因素分析[J].华东理工学院报,2005,(2).
  [2]詹长根.近50年湖北省耕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资源调查与价,2005,(23).
  [3]严岩等.中国耕地资源损失驱动力分析[J].生态学杂志,2005,(7).
  [4]刘思峰,党耀国.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44-46.
  [5]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2006.
其他文献
摘要:强县扩权一直成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大重要措施。将某些经济性、管理性权力下放到更具主动性与灵活性的地方政府手中是实现市场体制完善、民生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以中华文化为背景,着眼于中国县制的历史沿革,发现“强县扩权”并非是一时的权益之策,而是中国社会前行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强县扩权”;县制;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D6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
期刊
摘要:《怪物史莱克》无疑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影片,它不仅有着不俗的票房收入,还获得了第74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影片《怪物史莱克》的成功与它鲜明的特色是分不开的。这种特色一方面体现在该片对于传统童话所采取的后现代主义处理手法,即颠覆了传统童话的角色类型,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另一方面,它又继承了传统童话的叙事手法和故事情节,是经典童话叙事模式的延伸,是传统的“好莱坞式”电影,满足了大众对于童话故事“大
期刊
摘要:“留守儿童”问题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背景下的综合性社会问题,它所带来的家庭功能的缺失影响着“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如缺乏正确疏导还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让儿童随父母到打工城市生活和吸引父母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但现实情况下这两种模式的实现有较大难度,而母亲居家灵活就业的方式在中心城市远郊区既易实现又能使儿童至少拥有母亲的关怀,是解决“留守儿童”
期刊
摘要:经济周期回落和结构调整的叠加效应使经济回落承受更大的压力,经济出现周期性回落也是毫无疑问的趋势,经济结构调整将增加经济周期性回调的深度以及企业所感受的紧缩的压力,这一叠加效应的产生对于现行政策也展开了挑战。中央和地方政府政策目标函数在总体一致的前提下,可能存在的阶段性政策重点的差异,使得当前在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胀的宏观政策取向上还需要进行艰苦的观察和平衡。本土市场和全球市场的互动程度提高使得把
期刊
摘要:随着ERP系统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实施应用,给企业的内部审计环境、审计线索、审计风险等也带来了一定影响,企业内审人员应参与ERP实施全过程,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系统原始数据参数等的准确性、安全性等重点内容的审计评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推动审计信息化建设,才能适应ERP环境下内部审计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ERP;内部审计;审计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
期刊
目的:探讨血液髓系肿瘤出现髓外浸润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相关因素。材料与方法:收集并整理33例自2007年10月1日至2019年4月1日期间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收治的确诊为髓外浸润的髓系肿瘤患者资料,按照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的关于髓系肿瘤和急性白血病分类标准,根据初诊时髓系肿瘤类型、髓外浸润组织病理类型不同将其分为不同组别,回顾性分析各项临床指标对33例髓系肿瘤髓外浸润患者及其
目的:研究HBV感染后不同临床转归的人群之间细胞免疫状态的差异,探讨慢性HBV感染的免疫学发病机制。 方法:从2005年3月至2007年3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肝炎门诊的患者中选取31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5名慢性HBV携带者、20名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并筛选了21名亚临床HBV感染康复者(其中7名为近期康复者)。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亚群。使用Elispot法检测HBcAg特异性T细胞的数量。自行设计了包含35条肽段的HBcAg肽段库作为CD8+T细胞的刺激原,按序列先后将肽段分为C1
摘要:针对目前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实验教学环节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学校具体做法及探索,利用社会上比较成熟ERP沙盘模拟,提出开展ERP沙盘实验教学迫切性及具体的解决方案,希望对各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ERP沙盘模拟;教学组织;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2-0236-02    1采用ERP沙
期刊
摘要:3G时代对于中国移动来讲,充满了机遇与挑战,在面对新机遇、应对新挑战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审时度势进行战略上的调整。从注重3G网络与2G网络的共存和共同发展、重视“眼球业务”、打造“特色业务”、关注“农村市场”、关爱“特殊人群”、重视“集团客户”业务的设计和营销等六个方面提出了中国移动应对新环境、新局面的策略。  关键词:3G;中国移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F6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
期刊
摘要:企业家是人类社会最稀缺的异质性资源之一,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必然是那些在生产过程中具备组织协调才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根据委托代理理论,要使企业家的收益与职责相对等,企业家则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企业家不一定拥有个人财富,但可将其专用性人力资本作为风险抵押物。企业家在企业中的实体定位是企业内最高级别的管理者,即总经理、CEO等。  关键词:个人财富;企业家才能;风险态度  中图分类号:F272.91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