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结合广州市精品课程《语文》(职业模块)的教学实施过程,提出了本课程的评价内容及量化指标,并立足校本,构建了课程评价体系。通过两年跟踪实验的数据验证,该评价体系能有效运用于实际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素养。
《语文》(职业模块》精品课程于2013年4月立项,根据我校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了实验课程的框架,制定了课程实验方案。2014年9月开始,在我校会计13级两个班开展教学实验,通过与同年级的其他专业的语文教学进行对比实验,实验中不断提炼、修正。在“学懂习会——涵泳体验”教学模式实践中,现已形成“情境体验式活动课”“涵泳体验式活动课”“职业体验式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四种课型。2015年9月开始,课程在14级除学前教育专业外的所有二年级学生中全面铺开,实施教学,完成了两轮的教学验证。
评价是课程的重要一环,科学、有针对性、全面的评价能为教学的诊断和改进提供反馈信息,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起到促进和激励的作用。教学评价的方式有多种,因此,我们要立足校本,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才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
一、课程评价内容
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是学生的积极参与,而评价方式则影响着学生参与的热情。我们需要制定多样化、有针对性的评价内容,保证顺利、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在本课程的学习评价中,教师以“任务书”的形式让学生从学习一开始就了解本课的评价内容,明确学习目标,此外,学生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业自评,还要参与小组互评。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了解自己学习的差距,并学习别人的经验,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
根据《中职语文的教学大纲》(2014年版)的要求,《语文》(职业模块)课程主要从以下内容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以达到评价内容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1.语文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主要是通过课堂活动评价、测验以及考试来评定。
2.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和态度表现。主要从完成作业情况、课堂表现、自主学习等方面進行评价。
3.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主要是针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对学生在学校学习和参加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人文素养的评价。
可见,本课程的评价内容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素养,对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所呈现的知识积累、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文化素养、思维模式等要素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模式既是对《中职语文教学大纲》的具体实施,更是立足校本,对学生语文学业质量评价的创新。
二、课程评价的方法及量化指标
(一)课程评价的方法
1.制定评价量表
本课程一般使用核查表或是量表作为评价工具进行系统观察和记录。评价表是评价始终处于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效率的状态。由于评价是在行为发生的同时就在进行,根据表上的评价目标。制定评价表时要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即对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过程中各要素进行评价。此外,还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收获成果和发展情况。
2.实施评价主体多元
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建立开放、宽松的课堂评价氛围,鼓励学生本人、小组成员、教师共同参与评价,并鼓励学生在自我评价、小组互评以及师长评价中不断反思,吸取经验,从而实现自主学习和发展。
3.反馈、指导和调整
课程评价还可以通过学生对老师教学的测评、师生互动反思等来反馈相关信息。这样既能有效帮助教师增强对学生的了解,又使教师获得更多的改进教学的信息。
(二)量化指标
为了进一步完善本课程的评价,课程采用评分、等级、评语三种方式来评价学生学业评价水平。评分是用同样的标准衡量学生的分数,在学生总评分以传统的百分制体现。等级通常分为四个等级:优秀、良好、及格、尚可。如果将百分制转化为等级:一般90分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为及格;60~69为尚可。将平时课堂的等级量化评价和学期末的综合评价相结合,得出学生的总评成绩。即学生期末的总评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平时课堂的评价表(40%) 期中考试(30%) 期末考试(30%),兼顾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此外,评语是教师对评价结果的言语描述,可以作为评分的补充和说明。见表1、表2。
三、课程评价过程及相关数据
本课程小组成员将本课程应用于会计13级两个班的学生,以及14级、15级所有专业学生。课程教学以任务为载体,采取模块化教学,共设三大模块:“玩转社团”“竞职有道”“经典浸润”,共19个任务。课程设计以完成活动任务为目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书。本课程一般使用核查表或是量表作为评价工具进行系统地观察和记录。由于评价是在活动发生的同时就在进行,根据表上的评价目标,教师所制订的评价表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引领整个活动的过程,对学生在活动中的具体行为逐条进行对照。教师可使用评价表中的“备注”栏记录学生在活动过程的表现,在任务总评对学生和各小组进行考核,兼顾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在课程完成后,教师使用课程评价标准对课程的实施、效果、学生的自评互评、反馈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聘请同行通过听课、检查学生评价表,检验课程评价体系应用的效果,调整下一阶段的教学。
经过此评价体系的运用,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其中第一轮的实验班会计1301、1302两个班的期末总评合格率分别为100%、95%,环比美术、动漫专业的合格率高10个百分点。第二年在全校所有专业铺开后,通过教学的验证,教学成果丰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发展得到预期的效果。整个14级《语文(职业模块)》的期末总评通过率达到90%以上。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查找资料、筛选提取信息、合作学习、交流表达的能力都有大幅度提高。在该课程评价体系的影响下,学生演讲、书法、朗诵等多方面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提升,在各级“人文素养类”技能赛中屡创佳绩。
四、课程评价数据分析及结论
本课程评价体系的运用,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习兴趣更强。通过两轮的实验教学可以看出,学生掌握了日常学习、生活和就业所需要的口语交际、阅读和写作的基本能力,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从学生的总评成绩可以看出,80分以上的学生占全班总人数的60%,最低分也不低于55分,效果达到预期,实现课程目标。
本课程评价标准全面立体,兼顾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并建立起针对评价的反馈机制,把学生评价作为教学改进的一种方法和促进机制。实验班会计1401班的学生唐慧琳在《模拟招聘会》评价反思里说到:“感觉本模块《竞职有道》的内容很有用,让我对一年后应聘的流程有了清晰的了解。而我最期待的就是课上的评价环节,我想知道小组的同学是如何评价我在任务中的贡献,也想知道老师如何点评我们小组完成的情况。”本课程的校本化评价的实施有效促进学生依据评价进行反馈、总结和改进,更好地学会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
责任编辑 何丽华
《语文》(职业模块》精品课程于2013年4月立项,根据我校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了实验课程的框架,制定了课程实验方案。2014年9月开始,在我校会计13级两个班开展教学实验,通过与同年级的其他专业的语文教学进行对比实验,实验中不断提炼、修正。在“学懂习会——涵泳体验”教学模式实践中,现已形成“情境体验式活动课”“涵泳体验式活动课”“职业体验式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四种课型。2015年9月开始,课程在14级除学前教育专业外的所有二年级学生中全面铺开,实施教学,完成了两轮的教学验证。
评价是课程的重要一环,科学、有针对性、全面的评价能为教学的诊断和改进提供反馈信息,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起到促进和激励的作用。教学评价的方式有多种,因此,我们要立足校本,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才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
一、课程评价内容
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是学生的积极参与,而评价方式则影响着学生参与的热情。我们需要制定多样化、有针对性的评价内容,保证顺利、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在本课程的学习评价中,教师以“任务书”的形式让学生从学习一开始就了解本课的评价内容,明确学习目标,此外,学生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业自评,还要参与小组互评。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了解自己学习的差距,并学习别人的经验,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
根据《中职语文的教学大纲》(2014年版)的要求,《语文》(职业模块)课程主要从以下内容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以达到评价内容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1.语文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主要是通过课堂活动评价、测验以及考试来评定。
2.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和态度表现。主要从完成作业情况、课堂表现、自主学习等方面進行评价。
3.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主要是针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对学生在学校学习和参加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人文素养的评价。
可见,本课程的评价内容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素养,对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所呈现的知识积累、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文化素养、思维模式等要素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模式既是对《中职语文教学大纲》的具体实施,更是立足校本,对学生语文学业质量评价的创新。
二、课程评价的方法及量化指标
(一)课程评价的方法
1.制定评价量表
本课程一般使用核查表或是量表作为评价工具进行系统观察和记录。评价表是评价始终处于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效率的状态。由于评价是在行为发生的同时就在进行,根据表上的评价目标。制定评价表时要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即对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过程中各要素进行评价。此外,还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收获成果和发展情况。
2.实施评价主体多元
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建立开放、宽松的课堂评价氛围,鼓励学生本人、小组成员、教师共同参与评价,并鼓励学生在自我评价、小组互评以及师长评价中不断反思,吸取经验,从而实现自主学习和发展。
3.反馈、指导和调整
课程评价还可以通过学生对老师教学的测评、师生互动反思等来反馈相关信息。这样既能有效帮助教师增强对学生的了解,又使教师获得更多的改进教学的信息。
(二)量化指标
为了进一步完善本课程的评价,课程采用评分、等级、评语三种方式来评价学生学业评价水平。评分是用同样的标准衡量学生的分数,在学生总评分以传统的百分制体现。等级通常分为四个等级:优秀、良好、及格、尚可。如果将百分制转化为等级:一般90分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为及格;60~69为尚可。将平时课堂的等级量化评价和学期末的综合评价相结合,得出学生的总评成绩。即学生期末的总评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平时课堂的评价表(40%) 期中考试(30%) 期末考试(30%),兼顾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此外,评语是教师对评价结果的言语描述,可以作为评分的补充和说明。见表1、表2。
三、课程评价过程及相关数据
本课程小组成员将本课程应用于会计13级两个班的学生,以及14级、15级所有专业学生。课程教学以任务为载体,采取模块化教学,共设三大模块:“玩转社团”“竞职有道”“经典浸润”,共19个任务。课程设计以完成活动任务为目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书。本课程一般使用核查表或是量表作为评价工具进行系统地观察和记录。由于评价是在活动发生的同时就在进行,根据表上的评价目标,教师所制订的评价表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引领整个活动的过程,对学生在活动中的具体行为逐条进行对照。教师可使用评价表中的“备注”栏记录学生在活动过程的表现,在任务总评对学生和各小组进行考核,兼顾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在课程完成后,教师使用课程评价标准对课程的实施、效果、学生的自评互评、反馈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聘请同行通过听课、检查学生评价表,检验课程评价体系应用的效果,调整下一阶段的教学。
经过此评价体系的运用,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其中第一轮的实验班会计1301、1302两个班的期末总评合格率分别为100%、95%,环比美术、动漫专业的合格率高10个百分点。第二年在全校所有专业铺开后,通过教学的验证,教学成果丰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发展得到预期的效果。整个14级《语文(职业模块)》的期末总评通过率达到90%以上。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查找资料、筛选提取信息、合作学习、交流表达的能力都有大幅度提高。在该课程评价体系的影响下,学生演讲、书法、朗诵等多方面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提升,在各级“人文素养类”技能赛中屡创佳绩。
四、课程评价数据分析及结论
本课程评价体系的运用,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习兴趣更强。通过两轮的实验教学可以看出,学生掌握了日常学习、生活和就业所需要的口语交际、阅读和写作的基本能力,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从学生的总评成绩可以看出,80分以上的学生占全班总人数的60%,最低分也不低于55分,效果达到预期,实现课程目标。
本课程评价标准全面立体,兼顾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并建立起针对评价的反馈机制,把学生评价作为教学改进的一种方法和促进机制。实验班会计1401班的学生唐慧琳在《模拟招聘会》评价反思里说到:“感觉本模块《竞职有道》的内容很有用,让我对一年后应聘的流程有了清晰的了解。而我最期待的就是课上的评价环节,我想知道小组的同学是如何评价我在任务中的贡献,也想知道老师如何点评我们小组完成的情况。”本课程的校本化评价的实施有效促进学生依据评价进行反馈、总结和改进,更好地学会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
责任编辑 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