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牢牢把握政策机遇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作用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战略目标,并强调农村是重点也是难点,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建设新农村作为“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出台《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提出要“发挥国有农场运用先进技术和建设现代农业的示范作用”。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前进农场和其它垦区农场一样,在新的历史时期已成为农村的一部分,也必须牢牢把握机遇,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的巨大推动作用,切实为和谐新农场建设作出卓越贡献。
一、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推动了农场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事实胜于雄辩!1999年风调雨顺,宁夏国营前进农场粮食总产达2539万公斤,首次突破5000万斤(2500万公斤)大关,创历史最高。在随后的数年里,自然灾害重重。尤其是2003年以来黄河限水,农场农业生产长期受到干旱的严重困扰。但粮食总产仍然持续保持稳中有增,并于2007年突破3000万公斤大关,达到3150万公斤,再创历史最高,农业职工年均收入也从1999年的9000多元上升到2007年的1.7万元,实现了农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回顾这几年的农业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这一切主要得益于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前进农场是从1999年才开始纳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持范围,连续7年来共投入资金2446万元,完成了4.5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工程,砌护渠道54.6公里,建设抗旱机电井155眼,新建晒场6200平米、库房粮棚530平米,营造防护林3000亩;开发湿地产业1.3万亩,保护农业生态2万亩,极大的改善了农场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提高灌溉效率,增强抗旱能力就拿农场三站来说,多年来,1.5万亩旱作耕地的灌水难问题一直困绕着广大干部职工,成为发展的一个瓶颈。在2001年和2002年农场利用农发项目投资提供的有利时机,共投资449万元对全站13条斗渠和副斗渠进行了全程“U”型砼板砌护,砌护长度26.55公里,有效控制面积1.5万亩。刚刚完成砌护后的2003年,遇到黄河缺水的严峻干旱形势。在其它站队都尽可能压缩以水稻为首的耗水作物,改种牧草、油葵等耐旱作物的情况下,他们却依然改种4000亩水稻。在许多人看来,这无疑是自寻麻烦,但他们成功了。这不是偶然,过去渠道流水不畅,而且渗漏损失严重,导致灌溉极其困难;砌护后渠道流水畅通,灌溉效率提高了近一倍,节水率也达30%,总体灌溉条件在原来基础上翻了一番还要多;正是有了这个优越条件,他们才凭借各支斗沟丰富的水资源,充分发挥电力排灌泵站的作用,利用沟水补灌,终于在这个特殊的干旱年份,创造奇迹,有效保护了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改善土壤条件,提高生产能力前进农场地处西大滩碟形洼地中心,地下水位高,土壤盐渍化非常严重。在明沟排水不畅情况下,为有效降低地下水位,排水排盐碱,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支持下,于2001、2002年期间在三站六斗渠和倒虹渠两侧实施了暗管排水工程,项目区面积约1.3万亩。在工程实施后的第四年,即2006年,工程的效益真正显现出来,原本几乎是有种无收的数千亩低洼盐碱插花田,在2006年种大麦和水稻平均产量分别超过了400公斤和500公斤,达到了该区域中高产田产量水平,有效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的生产能力,也让广大农业职工真正看到了科技的力量。
(三)降成本增产量,增加职工收入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强调集中连片,综合治理。通过数年连续的沟、渠、田、林、路的综合治理,使农田面貌焕然一新,带动了农业职工增产增收。首先灌溉效率明显提高,并节约水资源达30%,降低了灌溉成本。其次项目区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土壤含盐量明显下降,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提高,有效改善了土壤条件,增加了产量效益。第三完善了生产设施,减少了插花地,形成了田成方、树成行、沟渠道路纵横、建筑物配套齐全的新格局,美化了环境,优化了农田的生态条件,即降本也增效。三方面综合起来,通过节约成本和增加产量,项目区平均每亩耕地新增效益达75元,职均耕地约40亩,即职工年均增收达3000元。
二、农业综合开发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场的重要保障
很明显,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在过去的十年里,给以农业为主的农场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综合开发也必将成为我们和谐新农场建设的重要保障。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和谐新农场建设的基本目标。发展农场经济,壮大农业产业规模和实力,提高职工生活水平和质量,是新农场建设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改善农业资源利用状况,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要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通过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企业增效,职工增收;通过节水设施建设,发展节约型农业和循环农业;通过先进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通过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农业综合开发目标的实现,也必将极大的促进新农场建设目标实现。
勿庸置疑,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和措施的实施,对于增加农场职工收入,加快农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场必不可少的基础工程。
三、强化农业综合开发力度,促动社会主义和谐新农场建设
在新的发展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必须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项基本要求,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强化落实,切实为推动和谐新农场建设贡献力量。
一要继续加强以农田水利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基础建设工程,不断夯实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前进农场有6万亩耕地和10万亩湿地资源,农业将长期占据农场经济的主导地位,夯实农业基础至关重要。由于受自然条件制约,耕地都属于盐碱化较重的中低产田,到2009年底将实施完成约6万亩耕地以渠道砌护为主的水利骨干工程的改造任务,较大程度的改善了排灌条件,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但距离高产田还有一定距离,还需要较长时间的不懈努力。同时,农场尚有10多万亩宝贵的湿地资源急待开发,尤其是水利基本建设还需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持续支持。
二要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业职工收入。发展优势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是农业综合开发的科技扶持和投入的重点,也是不断增强农场产业在市场中竞争力的重点。结合农场实际,必须着力推广四项重点技术,一是以良种为龙头,效益为先导的“两高一优”(即高产、高效、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二是以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为技术主线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技术;三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灌溉效率为主要内容的节水灌溉技术;四是以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和生态保障能力为目标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
三要围绕农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传统种植产业布局优化和增效升级,培植并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重点要将加大农产品品种结构调整的力度,着力培植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战略性任务和工作的突破口来抓紧抓好。首先要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调整、优化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布局,比如一站要以建设3万亩绿色大米生产基地为重点,二站要以建设万亩杂交玉米制种基地为方向,三站要以建设2万亩优质玉米生产基地为发展主线,使农产品的开发逐步趋于区域化、规模化、高效化。其次既要注重传统产业的增效升级,更要注意新兴产业的培植,尤其对极具资源优势和发展优势的湿地产业经济,要在不断加强基础建设、拉长和加宽产业链的过程中,进一步扶强扶优,培育形成新型支柱产业。
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的开发理念催生新的运行机制,把农业综合开发打造成社会主义和谐新农场建设的系统工程。第一,农业综合开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认识职工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调动和激发他们参与和支持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要重点解决好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农业综合开发更多地惠及农业连队和农业职工。第二,农业综合开发必须坚持以促进农场经济发展为中心,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以千方百计统筹城乡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努力创新开发模式,既要大面积推广应用农业、林业和水利等方面的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科技含量;又要打造支农资金整合的平台,探索新农场建设途径,建立分类科学、分工明确、管理规范、运转有序、各记其功、各尽其责的管理机制。第三,农业综合开发尤其要充分发挥好国家财政资金投入的引导作用,运用利益引导机制激发农业职工自觉自愿筹资投劳。农场在过去的项目工程实施中,基本上只能落实部分投工投劳和以物折资,自筹现金部分,几乎没有落实。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积极引进竞争立项制度,不断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宣传力度,拉近场、站、队各级干部与职工群众的距离,树立良好形象。并从根本上调动项目区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农业职工的主体地位,激发群众参与开发的热情,逐步实现从要我搞开发向我要搞开发的转变,从要求拨款搞开发向自愿筹钱搞开发的转变,不等、不靠,积极争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新农场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农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整治及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参与,各部门齐心协力。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农业综合开发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必须立足本职,继续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坚持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业职工收入,以及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为主要任务;通过积极开展效益开发,民主开发,科学开发,不断提高开发工作水平,推进新农场建设更好更快发展。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战略目标,并强调农村是重点也是难点,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建设新农村作为“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出台《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提出要“发挥国有农场运用先进技术和建设现代农业的示范作用”。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前进农场和其它垦区农场一样,在新的历史时期已成为农村的一部分,也必须牢牢把握机遇,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的巨大推动作用,切实为和谐新农场建设作出卓越贡献。
一、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推动了农场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事实胜于雄辩!1999年风调雨顺,宁夏国营前进农场粮食总产达2539万公斤,首次突破5000万斤(2500万公斤)大关,创历史最高。在随后的数年里,自然灾害重重。尤其是2003年以来黄河限水,农场农业生产长期受到干旱的严重困扰。但粮食总产仍然持续保持稳中有增,并于2007年突破3000万公斤大关,达到3150万公斤,再创历史最高,农业职工年均收入也从1999年的9000多元上升到2007年的1.7万元,实现了农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回顾这几年的农业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这一切主要得益于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前进农场是从1999年才开始纳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持范围,连续7年来共投入资金2446万元,完成了4.5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工程,砌护渠道54.6公里,建设抗旱机电井155眼,新建晒场6200平米、库房粮棚530平米,营造防护林3000亩;开发湿地产业1.3万亩,保护农业生态2万亩,极大的改善了农场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提高灌溉效率,增强抗旱能力就拿农场三站来说,多年来,1.5万亩旱作耕地的灌水难问题一直困绕着广大干部职工,成为发展的一个瓶颈。在2001年和2002年农场利用农发项目投资提供的有利时机,共投资449万元对全站13条斗渠和副斗渠进行了全程“U”型砼板砌护,砌护长度26.55公里,有效控制面积1.5万亩。刚刚完成砌护后的2003年,遇到黄河缺水的严峻干旱形势。在其它站队都尽可能压缩以水稻为首的耗水作物,改种牧草、油葵等耐旱作物的情况下,他们却依然改种4000亩水稻。在许多人看来,这无疑是自寻麻烦,但他们成功了。这不是偶然,过去渠道流水不畅,而且渗漏损失严重,导致灌溉极其困难;砌护后渠道流水畅通,灌溉效率提高了近一倍,节水率也达30%,总体灌溉条件在原来基础上翻了一番还要多;正是有了这个优越条件,他们才凭借各支斗沟丰富的水资源,充分发挥电力排灌泵站的作用,利用沟水补灌,终于在这个特殊的干旱年份,创造奇迹,有效保护了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改善土壤条件,提高生产能力前进农场地处西大滩碟形洼地中心,地下水位高,土壤盐渍化非常严重。在明沟排水不畅情况下,为有效降低地下水位,排水排盐碱,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支持下,于2001、2002年期间在三站六斗渠和倒虹渠两侧实施了暗管排水工程,项目区面积约1.3万亩。在工程实施后的第四年,即2006年,工程的效益真正显现出来,原本几乎是有种无收的数千亩低洼盐碱插花田,在2006年种大麦和水稻平均产量分别超过了400公斤和500公斤,达到了该区域中高产田产量水平,有效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的生产能力,也让广大农业职工真正看到了科技的力量。
(三)降成本增产量,增加职工收入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强调集中连片,综合治理。通过数年连续的沟、渠、田、林、路的综合治理,使农田面貌焕然一新,带动了农业职工增产增收。首先灌溉效率明显提高,并节约水资源达30%,降低了灌溉成本。其次项目区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土壤含盐量明显下降,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提高,有效改善了土壤条件,增加了产量效益。第三完善了生产设施,减少了插花地,形成了田成方、树成行、沟渠道路纵横、建筑物配套齐全的新格局,美化了环境,优化了农田的生态条件,即降本也增效。三方面综合起来,通过节约成本和增加产量,项目区平均每亩耕地新增效益达75元,职均耕地约40亩,即职工年均增收达3000元。
二、农业综合开发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场的重要保障
很明显,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在过去的十年里,给以农业为主的农场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综合开发也必将成为我们和谐新农场建设的重要保障。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和谐新农场建设的基本目标。发展农场经济,壮大农业产业规模和实力,提高职工生活水平和质量,是新农场建设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改善农业资源利用状况,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要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通过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企业增效,职工增收;通过节水设施建设,发展节约型农业和循环农业;通过先进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通过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农业综合开发目标的实现,也必将极大的促进新农场建设目标实现。
勿庸置疑,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和措施的实施,对于增加农场职工收入,加快农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场必不可少的基础工程。
三、强化农业综合开发力度,促动社会主义和谐新农场建设
在新的发展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必须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项基本要求,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强化落实,切实为推动和谐新农场建设贡献力量。
一要继续加强以农田水利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基础建设工程,不断夯实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前进农场有6万亩耕地和10万亩湿地资源,农业将长期占据农场经济的主导地位,夯实农业基础至关重要。由于受自然条件制约,耕地都属于盐碱化较重的中低产田,到2009年底将实施完成约6万亩耕地以渠道砌护为主的水利骨干工程的改造任务,较大程度的改善了排灌条件,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但距离高产田还有一定距离,还需要较长时间的不懈努力。同时,农场尚有10多万亩宝贵的湿地资源急待开发,尤其是水利基本建设还需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持续支持。
二要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业职工收入。发展优势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是农业综合开发的科技扶持和投入的重点,也是不断增强农场产业在市场中竞争力的重点。结合农场实际,必须着力推广四项重点技术,一是以良种为龙头,效益为先导的“两高一优”(即高产、高效、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二是以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为技术主线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技术;三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灌溉效率为主要内容的节水灌溉技术;四是以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和生态保障能力为目标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
三要围绕农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传统种植产业布局优化和增效升级,培植并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重点要将加大农产品品种结构调整的力度,着力培植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战略性任务和工作的突破口来抓紧抓好。首先要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调整、优化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布局,比如一站要以建设3万亩绿色大米生产基地为重点,二站要以建设万亩杂交玉米制种基地为方向,三站要以建设2万亩优质玉米生产基地为发展主线,使农产品的开发逐步趋于区域化、规模化、高效化。其次既要注重传统产业的增效升级,更要注意新兴产业的培植,尤其对极具资源优势和发展优势的湿地产业经济,要在不断加强基础建设、拉长和加宽产业链的过程中,进一步扶强扶优,培育形成新型支柱产业。
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的开发理念催生新的运行机制,把农业综合开发打造成社会主义和谐新农场建设的系统工程。第一,农业综合开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认识职工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调动和激发他们参与和支持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要重点解决好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农业综合开发更多地惠及农业连队和农业职工。第二,农业综合开发必须坚持以促进农场经济发展为中心,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以千方百计统筹城乡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努力创新开发模式,既要大面积推广应用农业、林业和水利等方面的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科技含量;又要打造支农资金整合的平台,探索新农场建设途径,建立分类科学、分工明确、管理规范、运转有序、各记其功、各尽其责的管理机制。第三,农业综合开发尤其要充分发挥好国家财政资金投入的引导作用,运用利益引导机制激发农业职工自觉自愿筹资投劳。农场在过去的项目工程实施中,基本上只能落实部分投工投劳和以物折资,自筹现金部分,几乎没有落实。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积极引进竞争立项制度,不断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宣传力度,拉近场、站、队各级干部与职工群众的距离,树立良好形象。并从根本上调动项目区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农业职工的主体地位,激发群众参与开发的热情,逐步实现从要我搞开发向我要搞开发的转变,从要求拨款搞开发向自愿筹钱搞开发的转变,不等、不靠,积极争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新农场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农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整治及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参与,各部门齐心协力。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农业综合开发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必须立足本职,继续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坚持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业职工收入,以及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为主要任务;通过积极开展效益开发,民主开发,科学开发,不断提高开发工作水平,推进新农场建设更好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