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观念摄影中视觉符号元素的设计与应用

来源 :长江丛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hks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念摄影作为摄影艺术的一个新兴流派,因其独特的创作思维与表现形式已发展成为一门先锋艺术。观念摄影是将创作者的观念想法通过具体地视觉化元素进行表达和传递,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技巧打破了传统摄影的藩篱,为摄影艺术增添了一抹新的色彩。观念摄影的一个重要的显著特征是如何合理的安排及设计画面中所需的视觉元素和符号,使得观念与作品画面能够实现完美融合,为创作者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创建了新的方式,让作品主题能够更加鲜明,凸显艺术价值,这也是观念摄影与其他摄影门类的一个重要区别。本文旨在对中国观念摄影中人文精神的内涵及视觉表现进行讨论与探析,对符号元素与观念摄影的设计与表达进行浅要阐述,对二者的联系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符号元素的设计与应用对观念摄影产生的影响。
其他文献
信息化时代,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成长需求,知识和信息的易获取性一方面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其发展带来一些时代性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信息化时代的特点以及它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变革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路径提出了建议,希望能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党建与中心工作一直存在着各定基调、结合不深的“两张皮”现象。通过深刻分析“两张皮”产生的原因,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找准“共同点”、“融合点”、“激励点”、“聚合点”,在推动党建和业务工作相互促进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突出成效,为实现高校基层党建与中心工作的密切融合提供了宝贵经验。
学位
学位
“创造性叛逆”这一视角常常用于研究文学译作,其提出者是法国社会文学家埃斯卡皮。当然在国内也有众多学者和专家研究“创造性叛逆”在文学译作中的运用,如谢天振,他于1992年将其引入国内。本文通过分析林语堂的翻译的《浮生六记》来看创造性叛逆在译本中的体现。本文从译者林语堂角度出发选取一些实例作为支撑,从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以及翻译技巧方面分析不同形式的创造性叛逆。旨在促进翻译实践及翻译教学,为更多译者在翻译时提供些许参考。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教育环节,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和社会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存在较大的区别,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移动互联网终端数量的普及和网民人数的增加,为移动互联网世界的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市场空间,自媒体应运而生,得益于几乎忽略不计的传播成本,自媒体在过去5年间从无到有,各类科普人文历史哲学……的自媒体成为了充实,学生课余生活为学生开拓眼界,提高学生,观察事物方向的重要渠道,但是自媒体的编撰人有一些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经历区别不同,而
关于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经典作家曾经提出了系列理论主张。这些理论,为我们搞好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在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工作仍然是广大统战干部开展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应深入了解,认真总结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经验,以便更好地推进新时代的统战工作。本课题以贵阳市市属高校和省属高校独立学院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情况作案例,对其所存在的问题作了较客观的调查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努力推进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对策。
权利意识是公民意识的核心,同时也是人权得到尊重保障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对贵州省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权利意识现状调查发现,当前90后00后大学生维权意识强烈但权利认知模糊,参与权行使率低。对此,国家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学校要转变教育理念、改进课堂教学,学生应主动学习法律、规范自身言行,以实现青年一代顺利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门课程,以其丰富的社会性知识和人文价值意蕴,拓展个人社会共识,丰富个人社会价值,不断推动个人的社会化。本文将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场域中学生社会性生成理论结构进行解读,提出切实可行的实践策略,促进学生社会性的生成与发展,使其不断向“社会人”转变。
随着教育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思考师生对话的价值与现实意义,才有可能在教学时构建出一个活跃的课堂。师生之间进行有意义的交往与对话,是现代课堂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师与学生构建民主型师生关系的体现,课堂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亦是时代进步的体现。但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对话教学却发生了异化,丢失了“本真”。如何使对话教学回归本真,雅思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从对话教学的现实境遇、对话教学的本质及如何实施对话教学三方面给我们带来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