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级是学校中最基本的单位。班主任虽然处于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基层,然而却是一个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学生的思想千变万化,因此班主任工作不是一般的管理工作,其工作细致而又繁琐。班级工作是学校的一线工作,只有抓好班级工作,全校的管理工作才有保证。所以,班主任的工作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就显得极为重要。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青春发育期。他们不仅身体上有了明显的变化,而且在心理上也常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青春期是心理问题最易发生的时期。在中学阶段,由于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在自己的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和家长期望等方面都有较重的心理负担,另外,互联网信息的泛滥也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冲击和影响。这些都使正处于身心发展时期的中学生易产生消沉、颓废、沮丧、偏激和困惑等各种心理和矛盾,这些矛盾若不能得到及时排解,就会沉积成心理障碍,影响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分类及成因
1.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分类
一是学习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因学习压力过大而造成精神上的一系列问题,如厌学、考试焦虑等。二是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中学生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与教师之间的关系问题、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与父母的关系问题。三是青春期心理问题。主要有青春期闭锁心理、情绪不稳定、早恋等问题。四是挫折适应问题。中学生遇到的挫折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
2.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外部环境分不开。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学生的心理问题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
中学生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当面对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问题时,容易产生心理冲突,如理智与情感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时间长了就会形成心理障碍。
当代中学生,面临激烈的高考竞争,几乎全身心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度呵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他们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小小的挫折就会使其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从环境因素看,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加剧,使现代中学生产生了时间上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从而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的学生带来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的心理冲击。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中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二、班主任如何把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1.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和教育水平
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老师,除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外,还必须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中学生在学校,除了同学,与班主任见面的次数最多,谈话的次数也最多,所以,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在中学生的心理教育活动中,班主任老师既是教育者又是表率。为有效地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不但要精通业务知识,还要努力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班主任还应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排解工作上的压力,不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从而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
2.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教育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都应该是公正无私的。即使再小的问题,也要力求处理公正,否则就会激起学生对班主任的反感,或给学生带来苦恼和忧伤。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无私的、高尚的。
班主任在处理学生问题时,一定要像法官一样公平公正,才能在学生的心中树立威信。教师只有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出表率,才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要想在学生身上看到美好的东西,首先就要在自己身上看到。
3.及时跟学生及家长沟通
和学生勤交流,多沟通。交流和沟通的直接方式就是谈话。谈话必须在平等、自由、民主、信任的前提下进行。谈话的主题是多方面的,包括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这样,才能与学生保持长期的交流与沟通,才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教师要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影响学生,让自己的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地改变学生。班主任还要经常跟学生家长沟通。教育是一个整体,家庭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与家长建立真诚的合作关系是十分必要的。要形成“班主任—学生—家长”式的关系,对中学生及时地进行心理干预,逐步形成学生、学校、家庭三方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其今后走向社会打好心理基础。
(责任编辑周侯辰)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青春发育期。他们不仅身体上有了明显的变化,而且在心理上也常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青春期是心理问题最易发生的时期。在中学阶段,由于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在自己的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和家长期望等方面都有较重的心理负担,另外,互联网信息的泛滥也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冲击和影响。这些都使正处于身心发展时期的中学生易产生消沉、颓废、沮丧、偏激和困惑等各种心理和矛盾,这些矛盾若不能得到及时排解,就会沉积成心理障碍,影响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分类及成因
1.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分类
一是学习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因学习压力过大而造成精神上的一系列问题,如厌学、考试焦虑等。二是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中学生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与教师之间的关系问题、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与父母的关系问题。三是青春期心理问题。主要有青春期闭锁心理、情绪不稳定、早恋等问题。四是挫折适应问题。中学生遇到的挫折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
2.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外部环境分不开。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学生的心理问题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
中学生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当面对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问题时,容易产生心理冲突,如理智与情感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时间长了就会形成心理障碍。
当代中学生,面临激烈的高考竞争,几乎全身心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度呵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他们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小小的挫折就会使其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从环境因素看,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加剧,使现代中学生产生了时间上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从而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的学生带来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的心理冲击。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中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二、班主任如何把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1.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和教育水平
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老师,除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外,还必须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中学生在学校,除了同学,与班主任见面的次数最多,谈话的次数也最多,所以,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在中学生的心理教育活动中,班主任老师既是教育者又是表率。为有效地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不但要精通业务知识,还要努力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班主任还应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排解工作上的压力,不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从而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
2.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教育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都应该是公正无私的。即使再小的问题,也要力求处理公正,否则就会激起学生对班主任的反感,或给学生带来苦恼和忧伤。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无私的、高尚的。
班主任在处理学生问题时,一定要像法官一样公平公正,才能在学生的心中树立威信。教师只有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出表率,才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要想在学生身上看到美好的东西,首先就要在自己身上看到。
3.及时跟学生及家长沟通
和学生勤交流,多沟通。交流和沟通的直接方式就是谈话。谈话必须在平等、自由、民主、信任的前提下进行。谈话的主题是多方面的,包括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这样,才能与学生保持长期的交流与沟通,才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教师要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影响学生,让自己的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地改变学生。班主任还要经常跟学生家长沟通。教育是一个整体,家庭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与家长建立真诚的合作关系是十分必要的。要形成“班主任—学生—家长”式的关系,对中学生及时地进行心理干预,逐步形成学生、学校、家庭三方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其今后走向社会打好心理基础。
(责任编辑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