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平常”中的“不平常”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zero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必须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既然是循序渐进,其目标指向就不能各自为政。就目前而言,初中语文教学必须以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纲。然而,课程标准的指向毕竟比较抽象,所以,更应该以深得课程标准精髓的教材体系为纲。相对于课改以来的各套教材,统编教材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较为精确,可以这么说,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当前应该甚至必须以统编教材为纲。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上)第五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正如张老师在“教后反思”中根据助读系统与训练系统所归纳的那样,无论是就阅读还是就写作而言,该单元最主要的教学目标都是“说明必须把握事物的特征”。因此,张老师的课堂教学目标定位准确,不蔓不枝,环环紧扣,体现了“一课一得”的原则。
  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张老师颇为注重“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颇为注重读写能力的转换。这堂课中,他几乎每一步都从本单元所教授的课文出发,然后指向具体的写作。如此,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实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的能力,正是学生日后生活中所需要的。从另一个维度来说,这何尝不是对前面所学的巩固与复习!
  张老师的这堂课看似很平常,但是,这个“很平常”又体现出“不平常”。他并未故弄玄虚地“创新”,而是老老实实地进行“很平常”的教学活动,只不过,这个“平常”不是“平庸”。
  首先,张老师“借”来了一只长颈鹿,一步一步地导向长颈鹿的主要特征——脖颈、声带、花纹等。从表面上看,这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实际上则是告诉学生,说明事物必须抓住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掌握了说明事物的要义。实际上,长颈鹿又是教会学生“打比方”这一说明方法的“道具”。
  其次,张老师自如地运用了比较法。在长颈鹿“退出舞台”之后,他又引进了学生较为熟悉的“东方之门”,将这一写作对象与央视大楼进行比较,在比较中体现“东方之门”的特点。这一步虽说没有奇特之处,但对学生掌握事物的特征有着重要作用。我们知道,评价一堂课的最主要的标准,并不是教师的设计是否新颖,而是学生究竟得到了什么。学生所得是课堂评议的首要标准。同样,央视大楼也是教会学生“同中辨异”的必要“道具”。
  最后,张老师重视教学评价,评价量表的设计,颇见其思考周密。就是在这种自我评价与升格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螺旋式提升。
  我们的教育对象,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对象,并不是少数的“精英”,而是占绝大多数的“平民”。总览这堂课,似乎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大多数教师都有可能操作,而一般的非“精英”学生也都能有所得。也就是说,张老师的课体现了“平民”意识,这何尝不是当今教育教学所应当追求的境界?从另一个层面来说,紧扣新课程标准、紧扣新教材的教学活动何尝不是“创新”?而将一些“很平常”的方法相加运用于一节课中,又何尝不是“创新”呢?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既然授课者已经认识到了,这里也就不再赘述。
  (點评者为江苏省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指导学生结合小说情节、背景,分析简·爱形象。  2.聚焦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简·爱形象。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分析作品的现实意义。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近期我们一起阅读了小说《简·爱》,还观看了电影《简·爱》,谁能说说自己的总体印象或感受?  生:我感受到了简·爱追求幸福的勇气。  生:我感受到了简·爱是一个很有自尊心的女孩。
期刊
摘要  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不仅在于学生本身,更在于教师的引导和对课堂的设计。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设计适合的探究方案,将知识点融入探究活动中,以探促学,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主动发现、求解并应用,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所学内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探究能力。  关键词  探究 情境 应用 策略  “运动的相对性”是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5章最后一节的内容,主要对生活中的“动”与“静”展开探究,让学生
期刊
小时候的我,即便是在冬天,也感觉“温暖如春”,因为我有悉心呵护我的爸爸。  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一夜过后,院子里的地面上就积上了厚厚的一层,一脚踩下去,就会有一个深深的足印呈现在面前。我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围着围巾,戴着帽子和手套,站在屋檐下,臃肿得像个小雪人。看着那些洁白晶莹的精灵们从天而降,我的眼里满是欣喜和兴奋,高兴得唱啊,跳啊。我还伸出舌头,去感受雪花轻轻落在舌尖上立刻融化的冰凉感觉,同时咯
期刊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内容是中考复习专题中的折叠问题,通过智慧课堂教学形式,揭示了“借助图形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阐明了图形运动变化过程中的基本性质,分享了逐步建立并不断发展学生直观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信息化培养等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经验。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生活中许多实践活动与数学有关。譬如,图形的折叠就蕴含着许多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将以矩形的折叠
期刊
【设计理念】  议论文是用来阐明作者见解的,“讲理”是重中之重。优秀的议论文不仅讲究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更追求就事论理,以理服人。本节写作指导课的训练点为“学会做点分析”,设计初衷是:学生能围绕“在理”的观点,把经过选择的论据组织起来,进行“入理”的分析,将观点和论据紧密联结,用合理的论证推导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课堂实录】  一、七嘴八舌找问题  师:同学们,班级将举行一次辩论会,辩题为:“常
期刊
虽然数学知识是数学学习的基石,但是数学思维、数学思想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更能反映一个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而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数学思维,培植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平台和载体,在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教学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才能不断提升和优化。下面笔者以苏科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矩形、菱形、正方形”第一课时为例,阐述问题教学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  一、教学实录与分析  1.基于情境
期刊
【设计理念】  诗词教学首先要使学生喜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其次要让学生愿意读、会读、能读懂古诗文;最后在师生共同分析的过程中,学习作品中的写作技巧。李煜的《相见欢》虽然篇幅较短,但由于距离学生生活遥远,加之这一类诗词学生读得较少,难以理解词中通过意象描绘所表现的情感,因此,笔者借助多媒体手段,把课文、图片、音乐相结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把学生引到字里行间去
期刊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是“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在这样的理念之下,初中英语教学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技术和手段,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以及英语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一、教学背景分析  1. 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译林版英语八年级上册Un
期刊
江苏省太仓市朱建良名师工作室由中小学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姑苏教育领军人才、苏州市名教师朱建良领衔主持。工作室现有成员5人,来自太仓市不同学校。  朱建良名师工作室以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日常研究课题,以“初中数学合作建模促进深度学习方式改进的研究”作为突破口,形成了“问题为引领、探究为主线、发展为目标”的教学主张,优化数学教学方法,致力于解题教学,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初中数学教与学的策略路径。
期刊
在音乐教育中,弘扬民族音乐,增强民族自信心,振奋民族精神,是传承发展传统音乐文化的需要。受时代和社会的影响,现在很多初中生热衷流行音乐,对民族音乐不感兴趣,但一些流行音乐往往缺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应有的审美价值。因此,笔者在一次区优质课评比中进行尝试,让学生在学习形式不同的两首《茉莉花》的过程中,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以下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与思考。  一、教学目标设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