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我美丽的鄂温克家园

来源 :骏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ID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小我一直听阿爸说,我的故乡在太阳升起的地方,那里有祖辈们世代生活的森林和河流,她位于东北,也就是现在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这个美丽神奇的地方是生活在新疆的几代鄂温克人一直向往的地方,因为,那里才是他们的故乡,他们的家园。
  我和很多戍边鄂温克人的孩子一样,出生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塔城市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一个普普通通的鄂温克族家庭,从小听着长辈们一遍一遍地讲述祖辈们保衛边疆的传奇故事和思念故乡的歌谣慢慢长大。
  他们说在距今二百五十四年前的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有一队鄂温克人为保卫祖国边疆,维护国家统一,奉清政府之命,远涉西北边疆,在伊犁河北霍尔果斯河以西边境地区屯田戍边,被称为“索伦营”。1868年(同治七年),其中一部分鄂温克人被安放到了塔尔巴哈台(今新疆塔城市)。此后,他们就繁衍生息在新疆这片遥远而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由于历史的原因,新疆的鄂温克族人口一次次锐减,也有部分鄂温克人改变民族成分,称达斡尔族、锡伯族,只有极少数人至今还保留着鄂温克这一民族称谓,那就是我的先辈们,并成为现存在新疆的唯一一个鄂温克家族。
  1985年夏天,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几个旗组成的考察团来到新疆塔城,并访问了这里的达斡尔、鄂温克族同胞。当地为考察团举行了隆重而热烈的欢迎仪式。听说考察团中有几位鄂温克人,我的父母和年近八旬的舅爷无比激动,急迫地赶去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时隔二百多年后,能在遥远的异乡与故乡的同胞相聚,那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啊!
  在家里,我第一次见到了来自故乡的鄂温克族同胞——原鄂温克族自治旗人大主任特克希大爷(现已故)和原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政协常委阿尔拉热图大爷等,他们正品尝着母亲精心为他们准备的手把肉。父亲和他们说着简单的鄂温克语,如筷子、喝茶、吃饭等词语,还和他们一起查数,努力地回忆着记忆深处那些语言的种子,不知不觉的,眼里早已噙满了泪水。我能理解他当时的心情,因为爷爷奶奶在父亲很小时就去世了,加之在新疆就这么一家鄂温克人生活在其他民族中,所以鄂温克语没能很好地传承下来,到我们这一代已经基本失传。如今能和故乡的亲人说自己快要忘记的母语,父亲怎么能不激动万分呢!听着父亲费劲地说出那些并不太流利的鄂温克语,特克希大爷也非常激动,竖着大拇指说:“你们是真正的鄂温克人!”那一晚我们全家都沉浸在与故人重逢的幸福中。第二天他们要走了,临走时一再叮嘱我们说:“有机会一定要到内蒙古,去看看那里的鄂温克族同胞。”
  尽管考察团在塔城只停留了一天,却从此架起了新疆和内蒙古两地鄂温克族同胞相互交往的桥梁,并在年轻的我的心中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和无尽的向往。此后,两地鸿雁传音不断,沟通愈加频繁深入,两地鄂温克族同胞的友谊日渐浓烈。
  1986年,舅爷布克图老人,为圆有生之年回到故土见见鄂温克族同胞的心愿,不顾年事已高,只身去了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呼伦贝尔盟鄂温克族自治旗,受到呼和浩特市鄂温克族同胞的热情款待。鄂温克旗党政领导以及鄂温克旗民族事务局非常重视,派专人陪他走访了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荣旗等鄂温克族聚居的地区。老人从小在维吾尔、哈萨克、达斡尔、锡伯等多民族的环境中生活,却始终对自己的母语——鄂温克语念念不忘,牢记于心。每到一处访问,老人都用鄂温克语和他们痛痛快快地对话,感受着无与伦比的亲切和温暖,犹如一个失散多年的孩子重新回到了母亲的怀抱。时至今日,他老人家仍常常回忆起那次访问的点点滴滴,也总会连声用哈萨克语夸赞说,我们的民族非常好。
  1987年,鄂温克旗文联副主席敖嫩等人到新疆做社会调查,拜访了在疆的鄂温克族人。从此,我们兄弟姐妹又多了一位内蒙古的姑姑,她热情地邀请我们到鄂温克旗,看看那里同胞们的生产和生活,看看广阔无际的大草原。
  1988年8月1日,舅爷布克图、父亲和我一行应邀到呼伦贝尔盟鄂温克旗,参加鄂温克族自治旗成立30周年庆祝活动。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让第一次来到内蒙古的我大开眼界。随着列车逐渐驶近海拉尔,我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激动,我终于来到了呼伦贝尔大草原,踏上了这一片美丽的土地。
  在新落成的鄂温克旗政府招待所大楼前,我们受到了热烈欢迎。原旗统战部部长阿尔腾听说新疆的鄂温克人来了,亲自在大厅里等候并迎接我们,还握着我的手说:“我们的新疆鄂温克姑娘,一路辛苦了。”庆祝大会仪式隆重,气氛热烈,活动内容非常丰富。我们观看了摔跤、赛马等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比赛,尤其是小骑手们骑马驰骋的英姿,让我们深深地着了迷。当晚,旗委书记叶喜扎木苏等党政领导与我们共进晚餐,叶书记关切地询问起我们在新疆塔城地区的生产、生活情况,问我是否愿意来鄂温克旗。
  在鄂温克旗的8天时间里,我们受到了旗委、旗政府及民委的热情接待,感受到了鄂温克族同胞对我们的深情厚意。敖嫩姑姑还赠送给我们传统的鄂温克族服装。在内蒙古党委统战部工作的林娜姐听说来了新疆鄂温克人,也非常开心,把我们接到她父亲(额日和木希勒)家里做客,盛情款待我们。他们亲切的面容、和善的态度和朴实热情的言语,使我油然产生一种亲切感,就像回到了自己家一样。
  可以说,这次鄂温克之行,是我人生道路的一次巨大转折。
  回到新疆以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广阔的草原、蔚蓝的天空、亲切的话语,还有一张张热情的笑脸,都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而每当听到爸爸自豪地给人们讲起这次访问的所见所闻时,内心的那个愿望就更加强烈:如果我能去那里和鄂温克同胞们一起工作和生活,该有多好哇!
  1990年,在林娜姐和众多好心人的帮助下,我如愿到了鄂温克族自治旗工作,实现了心中的一个梦想,从此开启了一段新的人生历程。
  初到鄂温克旗政府招待所上班的日子,我对一切既陌生又熟悉。工作的内容、生活的环境完全不一样了,但是鄂温克旗里的领导和鄂温克族同胞们亲人般的关怀,又让我觉得那么熟悉。额日和木希勒叔叔(已故)亲自把我接到家里,和婶婶涂秀芹(离休干部)如慈祥的父母一般,处处关心我、帮助我、呵护我,让我觉得我就是这个鄂温克家庭中特殊而重要的一员。1992年我调到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研究会工作,研究会领导吴守贵、贺喜格扎布、杜国良、宾巴、哈赫尔和办公室的敖玉珍、安娜以及内蒙古社科院的乌云达赉等同胞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们也如亲人般对我,让我在学习和工作上都有了很大提高。公路段的吉木斯姐姐,得知冬天办公室很冷,就让我搬到她家去住,那一住,就是一年……   诗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可远离家乡和亲人,只身一人在鄂温克族自治旗上班的我,却没有感到诗人的那种孤独和寂寞,而是时时刻刻都感受着家的温暖和亲人般的关怀。这种幸福的感觉长久地伴随着我在鄂温克旗工作生活的每一个日日夜夜。
  1991年,在额日和木希勒叔叔家,我度过了离开新疆塔城来到鄂温克旗后的第一个春节。除夕夜,我们一起做美味的节日食品,品尝糕点,观看春晚,尽情地享受着节日的欢乐。初一大早,特克希大爷(已故)家里人就来把我接到家里,与他们一起欢度春节。以后的几天里,哈森其其格、萨其仁贵、娜仁其其格以及原呼盟政协的杜·道尔基叔叔都把我接到家里做客……所到之处,无不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和温暖。
  1992年国庆节,我又来到了哈森其其格婶婶家,在这里度过了一个欢乐的节日。不曾料想,我,一个普普通通的鄂温克族女孩,却能在这里受到如此无微不至的照顾和亲人般的爱护!这一切怎能不使我激动万分?又怎能不使我心潮澎湃?我由衷地感到,这就是我们鄂温克人热情、豪迈的民族精神,这是一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更将推动我们鄂温克民族走向更加辉煌的时代。
  1995年6月,我要结婚了,贺喜格扎布叔叔家里喜气洋洋,哈森其其格婶像母亲嫁女儿一样为我张罗着,前后忙活了好长一段时间。婚礼那天,许许多多的鄂温克族同胞身着五颜六色的民族服装赶来参加我的婚礼,他们中有我认识的,也有不相识的,有老前辈、姑姑、叔叔,还有众多的兄弟姐妹们。此外,海拉尔市鄂温克族研究会的同胞也赶来了。他们都非常高兴,像参加自己亲人的婚礼一样,向我祝贺,向我的娘家人贺喜格扎布叔叔和哈森其其格婶道贺。上下二层楼的屋子挤满了人,录相机、照相机的灯光不时地闪着。我按照鄂温克民族的传统礼节,在欢快的歌舞曲声中,从娘家的亲人中间嫁了出来,走进了旗农业银行为我们准备的新房,开始了新的生活。欢声笑语长久地回荡在鄂温克的街巷和草原上空。
  3天后回门,叔叔、婶婶为我准备了丰盛的饭菜,一进屋,我的哈森婶就高兴地迎上来,说:“我的姑娘回娘家来了。”顿时,我的心热乎乎的,泪水一下子夺眶而出。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我对同胞的感激之情。他们和我没有一丝一毫的血缘关系,只因为我是一个从遥远的塔尔巴哈台来的鄂温克姑娘,是共同的民族情感把我们紧紧连在一起,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我深深地为我是鄂温克民族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員而感到自豪和光荣!
  鄂温克草原,这一片充满生机、活力与魅力的热土。
  我深深地爱着您,我的故乡和故乡里美丽善良的鄂温克同胞!
  责任编辑 乌琼
其他文献
兴安腹地、绝美山水,集火山地貌及北地山川河湖之长处于一体,因交通不便反免遭乱开发之荼毒,一见倾心再见仍是。  钥匙  清净的世界中,迷醉的眼光沿着一条河,去寻找另一条河的足迹。现实的河流在山谷中冲卷着浪花,在草原舒展着波光,生动着,这一方的風景。那另一条呢?那一条由鲜卑人南迁的足迹汇成,由鄂伦春人祖祖辈辈闪烁的篝火汇成,由鄂温克人静默的撮罗子汇成,由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开发者,执着而激动的心跳汇成
期刊
说起孩子,我是如此不堪  走了很多路,却总是迷路  迷路的时候找不到家  看不到熟悉的人  从一个方向找向另一个方向  通天的路上不去,原乡的路回不去  沿途的门像缝儿  每次进出都要学会缩骨  削去人到中年的痕迹  即便如此,远不如孩子  面对世界,游刃有余  喜歡事物是简单的  现在才懂  事物最好的状态  是长着自己的模样  不在叶中炫耀  不在花中低眉  遇风,与风吟唱  遇雨,和雨舞蹈 
期刊
日出东方和日落村子  太阳不一定非得从东面出来。比如在额尔古纳,冬天的太阳就从南面出来。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冬天太冷了,太阳也怕冷。  一天就这么两件大事,日出和日落。再没有比这更大的事情了,生老病死都显得微不足道。如果太阳一直不出来,地球将陷入黑暗,人类就离玩儿完不远了;如果太阳一直在天上挂着,那么这个星球将陷入到另一场恐慌当中。  于是就有了日出和日落。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循环往复,万物才能生生
期刊
大黑山  山鹰一次次腾起双翼  苍劲有力地飞翔  标志着这是呼伦贝尔的屋脊  山路弯弯车辙深深  你以母亲般的手  牵着我走向你的腹地  而你是归隐的智者吗  黝黑的石头  冷静地打量着单调的雨  远翘的花枝如同故友  打着迢远的旗语  星点的铃铛花和连片的柳兰  在我的山中次第开放  我真的是潇洒的诗人吗  随意书写着诗句  面对你我无法顾及羞涩  展露与石头相近的躯体  与山风相拥在一起  今
期刊
没准儿是幻觉,怎么会把人给撞了呢。布库笛打心里在为自己开脱。车速的确太快,他一直以五十公里的时速行驶着。为了不引人注意,他继续加大油门。他不知道血液里的酒精含量有多高,因此,在大桥上撞到人后,他就不管不顾地离开了。  布库笛是这座小城—个部门的主要领导。据说这里留不住他,即将调到上边的什么部门高就。  本来单位有专职司机,可当下提拔任用干部的考核标准里,有一项技能要求竟然是会驾车。布库笛虽说是能把
期刊
这一天,英盈要去幸福超市,日子不等人。  英盈还记得,十三岁那年秋天来河东听二人转,看见了爬到场边树上看戏的达春。她有点害羞,勾下头,抠着手,总觉得树上的达春在偷看她,看得她浑身不自在。  不是为奴夸海口,  沒有本事不敢说。  跟你过上三年五载,  丫头小子养一被窝。  这样的唱词让她脸红心跳。青春期毫无征兆地到来了。她给吓哭了,慌忙跑回家找讷讷(讷讷,满族对母亲的称谓)。讷讷喜上眉头,闺女,你
期刊
1  四十年前我在哈里村出生。母亲把我的脐带埋在房后菜园里三棵碗口粗的白杨树的树根下,从此哈里村成了我的第二个母体。她用原生的自然风物和纯粹的民族文化孕育了我十二年。十二岁离开之后,我经常在梦里回到这里的山水草木间,特别是在北京飘摇不定经常搬家的十年,几乎所有梦境的背景都是哈里村。那时候渴望回来,却觉得回来,不只是买张车票那么简单。  2  哈里村不大,全村不到四十户人家,都是达斡尔族。上世纪七十
期刊
江南的博友倾城、醉清风、驿路飞雪相继给我发来消息,问我呼伦贝尔草原最美的时节在几月。我不厌其烦地一一回复:现在!现在最美!  呼伦贝尔的春天最美,五月,兴安杜鹃漫山遍野盛开,让你知道什么叫“花海”。  兴安杜鹃与南方的杜鹃不同。那年四月在“天府之国”看到了盛开的杜鹃,花朵饱满,花瓣醇厚,还有肥硕的叶子托举。而大兴安岭的杜鹃是先开花,后放叶。乡间百姓有叫她“光腚花儿”,不雅。她还有很好听的名字:达紫
期刊
1  过去在托扎敏,每年初冬的第一场雪后,是猎人打野猪的最好时节。森林中有了白雪的覆盖,大地上所有动物的足迹此时清晰可辨。猎人骑马带着几条猎狗上山,顺着觅食的野猪群留下的脚印就能跟到它们的老窝。雪后的野猪肉最为肥美,没有了之前的草腥味儿——尤其是吃过橡子的野猪的肉,脂肪人口即化,更是别有一种独特的味道。  记得有一年,雪后初晴,西北风刚刚吹落柞树叶儿上的积雪,村里的猎人已经走了好几拨,偏偏我的猎民
期刊
考试那天气候凉爽,阳光躲在有些稀疏的云层后面。  这是6月,位处北纬48度的莫力达瓦,阳光已经开始变得毒辣,春夏之替,冷热空气交锋的时节,总是随机地酷热几天阴凉几日,考驾照时遇上阴天,让我内心焦灼的同时,不必使皮层过薄的皮肤也焦灼,未免不是小幸运。  7点抵达考场,模拟一次,各项一百分,依然止不住心里打鼓。在一群同样焦灼并聒噪的候考者中间藏匿自己,而后我们便集体目睹一大片乌云像玉帝的侍者为其殷勤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