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天在你脑中是什么颜色?“炽烈的红或者黄。”
一个凌晨在台灯下凄惨工作的人是什么颜色?“我自己的颜色,哈哈。”
即使站在郭沙面前,记者依然无法将这个80后女孩与一家知名设计事务所的管理者,和多个国内外设计大奖的得主联系起来。在介绍自己的时候,郭沙用了一个词:独立设计师。她从不排斥设计与商业结合,可如果没有对设计的兴趣和热爱,她和她的朋友也不会跨足商业。
出名要趁早。有天分,有人和,谁都没理由沉默。
对这一点,郭沙表示认同。
天生艺术家
天分这个东西,说不定哪天降临到一人身上,或者一生都与另外那99个人无缘。郭沙成了被眷顾的那个LUCKY DOG,她的绘画之路现在看来是一帆风顺的。幼儿园时就开始的天马行空,给了她乐趣,这是她的“幸”。乱画一通后,那些自己无法用言语向大人解释的图案,却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这是她的“运”。
绘画之路便在眼前铺开,像一种无可厚非的自然定律,如种子遇到了阳光和水,便自然地疯长。在如今,郭沙的许多同事和艺术圈的朋友回顾起她的经历,依然会用一句话来总结:她天生就是要走这条路的。只不过24年里,这条路上的行走“载体”,从宣纸水彩,变成了电脑图谱,且即将被扩展为平面、空间和软装等更加有现代生活气息的新事物。
小学3年级时,郭沙被老师鼓励参加一次全国性的绘画比赛。她画了一幅挺“意识流”的东西,一大株鸡冠花下,竟是一群鸭子在玩耍。“为什么是鸭子?我不知道,脑子里就是鸭子。”画毕,画作却被自己不小心撕烂。老师硬是花了一整天时间修补,坚持把打着“补丁”的画作寄给了组委会,最终为郭沙赢回了艺术路上的第一个奖杯。“我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初中?高中?我的同学都认定我一定要成为画家,而不是其他的任何职业。”
但郭沙没有成为画家。在高中接触了基础的平面设计课程后,她决定换个法子来画画。从用笔画画,到用鼠标画画,这个转折没有给她任何不适,“笔也好,鼠标也好,都是工具,脑子里有东西,就不怕用什么工具。”报考了中国美术学院的视觉传达系,艺考生郭沙坐到了艺考的教室,一个“默画”题目被给出,她从摆在自己面前的五彩斑斓的画板里挑选出合适的颜色,然后一挥而就。几个月后,她便去了杭州。
这所学校里几乎每一个人,都曾经被同龄人认定为“画家”、“艺术家”,郭沙自然不可能再享受曾经众星捧月的待遇。相反,她从未认真思考过,你要怎样做,如何拼,才有可能被人“捧”到某个高度,成为所谓的校园明星。“其时,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都是千里马,等着伯乐来选。”但毕业时,千里马有“玩”够了回家子承父业的,有创业做生意的,有转行的,真正到现在还在做设计的,“一个班不超过10个人。”
日复一日的画画、设计、参赛参展、社会实践……19岁的郭沙已经开始涉及商业平面工作,到了22岁,她“拐”了男朋友宣海达和一群同学,回到成都创立了“D+S达沙设计事务所”。现在她24岁,依然青涩文艺打扮,说话略有些羞涩,一旦开始展示自己的作品,眼睛就放出光来。
后天女老大
与构图一样,色彩是平面设计里重要的元素。那个面对一大盘颜料随意泼墨的“高中生”,如今有了偏爱的色系,经典的黑白色、高级灰色、一切大地色成为郭沙的心头好——当然,这是完美意义上的爱好。“客户给出一个命题,我的脑子里会出现各种颜色,商业作品与设计作品要真有什么不同,那就是诉求不同。”言下之意,没有一个设计师可以用偏好去应付所有的人。
“设计是不能独立于商业存在的。”在创业,或者说创作初期,年纪轻轻的郭沙没少被客户拒绝过——以貌取人存在于每个行业。但郭沙并没有从外表上改变自己,依旧不爱打扮,鲜少化妆和穿正装,“与包装自己相比,好的作品才是发言权。每当我把作品拿出来,他们看我的眼神就不一样了。”
在事务所里,郭沙的办公室有两面墙都被大排书架所占据,各种设计、广告类的书籍中还夹着一套《蜡笔小新》漫画,其余的空间被她从各地搜罗来的玩具、雕塑,好朋友的画作占据。她坐在大办公桌后面,拿着iPad翻着作品,依然不像个“老板”。即使她已经自学了财务方面的知识,可抛头露面谈生意、签合同等工作并不是她的强项,于是事务所便首创一种新的模式,找了一位艺术经理人,由他来打理一切,而郭沙的工作直接进入提案阶段,她的女王范儿在这个时候便淋漓尽致地展露出来。“在讲解创意的时候,其他人基本是插不进嘴的。”同事马驰说到,语气绝对是褒义的。
有必要认真介绍一下D+S的团队,8个平均年龄26岁的年轻人,一半都是被郭沙从天南地北“拐”到成都的,这其中包括郭沙的男朋友宣海达,D+S中的“D”。在这个团队里,郭沙是心照不宣的“带头老大”,问及原因,郭沙笑而不语,马驰则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她像一块磁铁,把我们吸住了,心甘情愿,动弹不得!”
“与其说是我,不如说是对设计的坚持把我们聚到这里。”在大学里,郭沙做了几年的实验作业小组长。有过这种经历的人都知道,所谓的组长必是那些一门心思扎在专业里,连偷懒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如今的郭沙依然是那个小组长,只是换了环境而已。何况在D+S的创意团队里,并没有其他公司严苛的等级制度规范,一个案子,集中讨论,分头思考,再重聚讨论,举手表决,完全80后的方式。郭沙之所以被“民意”推举为“话语人”,除了和朋友们配合多年形成的默契和习惯,还在于多数时候,她的创意总能被认同。
出名要趁早,张爱玲的名言在郭沙身上一语成谶,但对于她和她的团队来说,要走的路还很长。还好,天分和年轻,是每一个有梦想,有想法的“孩子”的养分。她在22岁开始了新一个轮回的“绘画学习”,这个过程依然像是种子遇到阳光和水,助其疯长。
好友看郭沙
又迷糊,又勇敢
马驰 艺术经理人、雕塑艺术家
对于郭沙的艺术天分,我无须赘述,看作品就好了。生活里的她,在我眼中是个“双面人”,又迷糊,又勇敢。
如果没有海达在她身边,我想她极有可能会是一个生活无法自理的人,除了设计艺术,她几乎不关心其他任何东西,生活里也是丢三落四,迷迷糊糊。迷糊到什么程度?知道海达是怎么追到她的么,大学的某个暑假,海达每天往她的寝室送上一个西瓜,坚持了数天。这样的心意,女孩都该懂了才是,可郭沙还是在室友的提醒下才反应过来!当然,我很开心能一直见证他们的爱情,见证他们从杭州来到成都,这么多年两人虽然小打小闹不断,却始终如天造之合,互相弥补,互相支持。
而郭沙其实又是极有主见和决断力的,她的胆子忒大了点。事务所之前并没有过多涉及空间设计工作,但有客户主动找上门。我说算了吧,咱又不熟。她一拍手:“接了,大不了现学!”最后硬是做成了。在我眼里,失败对郭沙而言,仅仅是更勇猛的激励。
我想送句话给郭沙作为我这段朋友自述的结尾:“你的身上有着东方女人具备的一切特质,这是我们心甘情愿拜你为‘老大’的原因。”
对话郭沙
跨界设计是我接下来的尝试
Q=《成都女报》
A=郭沙
Q:张爱玲的“出名要趁早”在你身上演绎得淋漓尽致,你是否排斥这句话?
A:完全不,相反,我很认同这句话。人总会有这样的理念:我付出了辛苦,我有自己的想法,我就要留下自己的痕迹,尤其是在艺术界。每个行业都会有明星,我为什么不能做设计界的“明星”?
Q:在创业初期,经历过哪些困难?
A:我们把行业理想化了,在“创作与商业”的问题前,最开始给不出答案。我们曾经幻想的理想化状态是,客户主动来找到你,然后你开始滔滔不绝地讲出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将对方说服。但这其实是不可能的,设计无法与商业脱节,而商业价值同样是对艺术价值的肯定。不过,在如今我依然有自己的底限。在底限范围内,我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修改方案,一旦超过底限,我绝不妥协,宁愿放弃合作。
Q:事务所除了平面设计,也涉及一些整合的品牌广告,你觉得你和“广告人”的区别在于?
A:广义上说我们不是广告人。因为广告人这个范围太大了,我觉得定义与规则都是人制定的,所以我更愿称我和我的团队为独立设计师。我们和广告人有一个最本质的区别,广告平面设计师完全服务于公司和客户,有束缚,很少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思想。而我们不同,我们为自己服务,更加专注于设计,正如刚才所说,越过底限后,我可以选择做,还是不做这个设计。另外,事务所做的设计并不全是商业性质的,我们依然有时间进行自己的创作,做公益的、时尚的、跨界的设计。
Q:这个职业是否带给你一些职业病?
A:当然有。我会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痴迷地观察周遭环境里的一切事物,甚至是某条小街上简陋的店招。观察是我的乐趣,也是我灵感的重要来源。
Q:你曾在采访中称“设计是一门古典的艺术”。
A:我觉得每个行业的设计师,都应该在借鉴前卫思想的同时,注重在设计中加入本土文化和自己的东西。保持敏锐度固然重要,但积累不可或缺。你所要积累的东西,其实就是你生活的城市的文化底蕴,犹如我们做独立设计的,有狮子的力量,也有一颗诗人的心。
Q:你是否有欣赏的设计师?
A:整体来说,我更欣赏日本的平面设计师,他们将日本的传统文化和自己的先锋思想融合得淋漓尽致,但我没有特别崇拜的某个设计师个体。有种说法是先找到一个目标,通过模仿来提升。但就设计来说,模仿会带你走入死胡同,以至于多年以后,你凭自己的努力取得成绩,依然可能被评论:你的作品有XX的影子。
Q:设计的可能性是无限的,一群爱玩儿有想法的80后,总会有不少新点子,接下来事务所有什么长远计划?
A:事务所下一步就会有新动作,把平面设计与生活中其他更时尚的载体进行跨界。我与好朋友、艺术家杜薇薇已经做了尝试,将她的绘画和我的平面设计融合,由服装师手工制作成几款围巾,这个作品成为了某时尚艺术杂志的随书赠品。在之后,我们会把平面设计与时装、软装等一系列你可能想象到的时尚用品融合,推出各种跨界的设计师品牌。
郭沙小讲堂
信念的力量
越来越多的人评论,80后没有信念,快速选择,快速放弃。我不否认这个现实的存在,但我想我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信念。
信念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即是坚持,为每一件、每一个你认为值得的事情和人而坚持。坚持的路上会吃很多苦,创业初期的困难我至今难忘,但信念坚定,这足以支持我继续下去。
那些动不动就提放弃,就灰心的人,多是没有信念的。其实,别把信念想得那么远,多么高,在生活里,她可能就是你没来由喜欢的一个兴趣,一个爱好。很惭愧,除了艺术设计方面的事情,我几乎不关注其他东西,但这种兴趣成就了我,也成就了和我有着同样兴趣的一大群人,这就是信念的力量。
一个凌晨在台灯下凄惨工作的人是什么颜色?“我自己的颜色,哈哈。”
即使站在郭沙面前,记者依然无法将这个80后女孩与一家知名设计事务所的管理者,和多个国内外设计大奖的得主联系起来。在介绍自己的时候,郭沙用了一个词:独立设计师。她从不排斥设计与商业结合,可如果没有对设计的兴趣和热爱,她和她的朋友也不会跨足商业。
出名要趁早。有天分,有人和,谁都没理由沉默。
对这一点,郭沙表示认同。
天生艺术家
天分这个东西,说不定哪天降临到一人身上,或者一生都与另外那99个人无缘。郭沙成了被眷顾的那个LUCKY DOG,她的绘画之路现在看来是一帆风顺的。幼儿园时就开始的天马行空,给了她乐趣,这是她的“幸”。乱画一通后,那些自己无法用言语向大人解释的图案,却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这是她的“运”。
绘画之路便在眼前铺开,像一种无可厚非的自然定律,如种子遇到了阳光和水,便自然地疯长。在如今,郭沙的许多同事和艺术圈的朋友回顾起她的经历,依然会用一句话来总结:她天生就是要走这条路的。只不过24年里,这条路上的行走“载体”,从宣纸水彩,变成了电脑图谱,且即将被扩展为平面、空间和软装等更加有现代生活气息的新事物。
小学3年级时,郭沙被老师鼓励参加一次全国性的绘画比赛。她画了一幅挺“意识流”的东西,一大株鸡冠花下,竟是一群鸭子在玩耍。“为什么是鸭子?我不知道,脑子里就是鸭子。”画毕,画作却被自己不小心撕烂。老师硬是花了一整天时间修补,坚持把打着“补丁”的画作寄给了组委会,最终为郭沙赢回了艺术路上的第一个奖杯。“我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初中?高中?我的同学都认定我一定要成为画家,而不是其他的任何职业。”
但郭沙没有成为画家。在高中接触了基础的平面设计课程后,她决定换个法子来画画。从用笔画画,到用鼠标画画,这个转折没有给她任何不适,“笔也好,鼠标也好,都是工具,脑子里有东西,就不怕用什么工具。”报考了中国美术学院的视觉传达系,艺考生郭沙坐到了艺考的教室,一个“默画”题目被给出,她从摆在自己面前的五彩斑斓的画板里挑选出合适的颜色,然后一挥而就。几个月后,她便去了杭州。
这所学校里几乎每一个人,都曾经被同龄人认定为“画家”、“艺术家”,郭沙自然不可能再享受曾经众星捧月的待遇。相反,她从未认真思考过,你要怎样做,如何拼,才有可能被人“捧”到某个高度,成为所谓的校园明星。“其时,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都是千里马,等着伯乐来选。”但毕业时,千里马有“玩”够了回家子承父业的,有创业做生意的,有转行的,真正到现在还在做设计的,“一个班不超过10个人。”
日复一日的画画、设计、参赛参展、社会实践……19岁的郭沙已经开始涉及商业平面工作,到了22岁,她“拐”了男朋友宣海达和一群同学,回到成都创立了“D+S达沙设计事务所”。现在她24岁,依然青涩文艺打扮,说话略有些羞涩,一旦开始展示自己的作品,眼睛就放出光来。
后天女老大
与构图一样,色彩是平面设计里重要的元素。那个面对一大盘颜料随意泼墨的“高中生”,如今有了偏爱的色系,经典的黑白色、高级灰色、一切大地色成为郭沙的心头好——当然,这是完美意义上的爱好。“客户给出一个命题,我的脑子里会出现各种颜色,商业作品与设计作品要真有什么不同,那就是诉求不同。”言下之意,没有一个设计师可以用偏好去应付所有的人。
“设计是不能独立于商业存在的。”在创业,或者说创作初期,年纪轻轻的郭沙没少被客户拒绝过——以貌取人存在于每个行业。但郭沙并没有从外表上改变自己,依旧不爱打扮,鲜少化妆和穿正装,“与包装自己相比,好的作品才是发言权。每当我把作品拿出来,他们看我的眼神就不一样了。”
在事务所里,郭沙的办公室有两面墙都被大排书架所占据,各种设计、广告类的书籍中还夹着一套《蜡笔小新》漫画,其余的空间被她从各地搜罗来的玩具、雕塑,好朋友的画作占据。她坐在大办公桌后面,拿着iPad翻着作品,依然不像个“老板”。即使她已经自学了财务方面的知识,可抛头露面谈生意、签合同等工作并不是她的强项,于是事务所便首创一种新的模式,找了一位艺术经理人,由他来打理一切,而郭沙的工作直接进入提案阶段,她的女王范儿在这个时候便淋漓尽致地展露出来。“在讲解创意的时候,其他人基本是插不进嘴的。”同事马驰说到,语气绝对是褒义的。
有必要认真介绍一下D+S的团队,8个平均年龄26岁的年轻人,一半都是被郭沙从天南地北“拐”到成都的,这其中包括郭沙的男朋友宣海达,D+S中的“D”。在这个团队里,郭沙是心照不宣的“带头老大”,问及原因,郭沙笑而不语,马驰则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她像一块磁铁,把我们吸住了,心甘情愿,动弹不得!”
“与其说是我,不如说是对设计的坚持把我们聚到这里。”在大学里,郭沙做了几年的实验作业小组长。有过这种经历的人都知道,所谓的组长必是那些一门心思扎在专业里,连偷懒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如今的郭沙依然是那个小组长,只是换了环境而已。何况在D+S的创意团队里,并没有其他公司严苛的等级制度规范,一个案子,集中讨论,分头思考,再重聚讨论,举手表决,完全80后的方式。郭沙之所以被“民意”推举为“话语人”,除了和朋友们配合多年形成的默契和习惯,还在于多数时候,她的创意总能被认同。
出名要趁早,张爱玲的名言在郭沙身上一语成谶,但对于她和她的团队来说,要走的路还很长。还好,天分和年轻,是每一个有梦想,有想法的“孩子”的养分。她在22岁开始了新一个轮回的“绘画学习”,这个过程依然像是种子遇到阳光和水,助其疯长。
好友看郭沙
又迷糊,又勇敢
马驰 艺术经理人、雕塑艺术家
对于郭沙的艺术天分,我无须赘述,看作品就好了。生活里的她,在我眼中是个“双面人”,又迷糊,又勇敢。
如果没有海达在她身边,我想她极有可能会是一个生活无法自理的人,除了设计艺术,她几乎不关心其他任何东西,生活里也是丢三落四,迷迷糊糊。迷糊到什么程度?知道海达是怎么追到她的么,大学的某个暑假,海达每天往她的寝室送上一个西瓜,坚持了数天。这样的心意,女孩都该懂了才是,可郭沙还是在室友的提醒下才反应过来!当然,我很开心能一直见证他们的爱情,见证他们从杭州来到成都,这么多年两人虽然小打小闹不断,却始终如天造之合,互相弥补,互相支持。
而郭沙其实又是极有主见和决断力的,她的胆子忒大了点。事务所之前并没有过多涉及空间设计工作,但有客户主动找上门。我说算了吧,咱又不熟。她一拍手:“接了,大不了现学!”最后硬是做成了。在我眼里,失败对郭沙而言,仅仅是更勇猛的激励。
我想送句话给郭沙作为我这段朋友自述的结尾:“你的身上有着东方女人具备的一切特质,这是我们心甘情愿拜你为‘老大’的原因。”
对话郭沙
跨界设计是我接下来的尝试
Q=《成都女报》
A=郭沙
Q:张爱玲的“出名要趁早”在你身上演绎得淋漓尽致,你是否排斥这句话?
A:完全不,相反,我很认同这句话。人总会有这样的理念:我付出了辛苦,我有自己的想法,我就要留下自己的痕迹,尤其是在艺术界。每个行业都会有明星,我为什么不能做设计界的“明星”?
Q:在创业初期,经历过哪些困难?
A:我们把行业理想化了,在“创作与商业”的问题前,最开始给不出答案。我们曾经幻想的理想化状态是,客户主动来找到你,然后你开始滔滔不绝地讲出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将对方说服。但这其实是不可能的,设计无法与商业脱节,而商业价值同样是对艺术价值的肯定。不过,在如今我依然有自己的底限。在底限范围内,我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修改方案,一旦超过底限,我绝不妥协,宁愿放弃合作。
Q:事务所除了平面设计,也涉及一些整合的品牌广告,你觉得你和“广告人”的区别在于?
A:广义上说我们不是广告人。因为广告人这个范围太大了,我觉得定义与规则都是人制定的,所以我更愿称我和我的团队为独立设计师。我们和广告人有一个最本质的区别,广告平面设计师完全服务于公司和客户,有束缚,很少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思想。而我们不同,我们为自己服务,更加专注于设计,正如刚才所说,越过底限后,我可以选择做,还是不做这个设计。另外,事务所做的设计并不全是商业性质的,我们依然有时间进行自己的创作,做公益的、时尚的、跨界的设计。
Q:这个职业是否带给你一些职业病?
A:当然有。我会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痴迷地观察周遭环境里的一切事物,甚至是某条小街上简陋的店招。观察是我的乐趣,也是我灵感的重要来源。
Q:你曾在采访中称“设计是一门古典的艺术”。
A:我觉得每个行业的设计师,都应该在借鉴前卫思想的同时,注重在设计中加入本土文化和自己的东西。保持敏锐度固然重要,但积累不可或缺。你所要积累的东西,其实就是你生活的城市的文化底蕴,犹如我们做独立设计的,有狮子的力量,也有一颗诗人的心。
Q:你是否有欣赏的设计师?
A:整体来说,我更欣赏日本的平面设计师,他们将日本的传统文化和自己的先锋思想融合得淋漓尽致,但我没有特别崇拜的某个设计师个体。有种说法是先找到一个目标,通过模仿来提升。但就设计来说,模仿会带你走入死胡同,以至于多年以后,你凭自己的努力取得成绩,依然可能被评论:你的作品有XX的影子。
Q:设计的可能性是无限的,一群爱玩儿有想法的80后,总会有不少新点子,接下来事务所有什么长远计划?
A:事务所下一步就会有新动作,把平面设计与生活中其他更时尚的载体进行跨界。我与好朋友、艺术家杜薇薇已经做了尝试,将她的绘画和我的平面设计融合,由服装师手工制作成几款围巾,这个作品成为了某时尚艺术杂志的随书赠品。在之后,我们会把平面设计与时装、软装等一系列你可能想象到的时尚用品融合,推出各种跨界的设计师品牌。
郭沙小讲堂
信念的力量
越来越多的人评论,80后没有信念,快速选择,快速放弃。我不否认这个现实的存在,但我想我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信念。
信念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即是坚持,为每一件、每一个你认为值得的事情和人而坚持。坚持的路上会吃很多苦,创业初期的困难我至今难忘,但信念坚定,这足以支持我继续下去。
那些动不动就提放弃,就灰心的人,多是没有信念的。其实,别把信念想得那么远,多么高,在生活里,她可能就是你没来由喜欢的一个兴趣,一个爱好。很惭愧,除了艺术设计方面的事情,我几乎不关注其他东西,但这种兴趣成就了我,也成就了和我有着同样兴趣的一大群人,这就是信念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