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上)——一个现代方法论的考察与古代“哲学对话”的实例分析

来源 :当代修辞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y_8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前半部根据简单的关系逻辑讨论学科史上的两种传递模式,进而探讨修辞学研究如何介入并影响到比较文学研究。第一种是法国比较文学家保罗.梵地根的跨国传递模式;第二种是语言学家罗曼.雅可布逊的语言传递模式。透过雅氏的语用模式我们可以看出修辞学无论在涉及讯息发送者和接受者的沟通行为上,或者辞格在语码和讯息互动的表义作用中,对文学研究所可能提供的贡献。本文后半部举出先秦"名实之辩"和上古"哲学对话"两个议题,说明修辞学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在古今中外文本之间的交流现象,并详细分析了三篇古代的"哲学对话"。
其他文献
引 言  在目前的《现代汉语》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方法仍是最主要的授课方式。《现代汉语》是基础语言课,所讲的内容大多是教材中已写明了的汉语基本知识,可供教师发挥和补充的内容相对较少。而就《现代汉语》的课堂教学来看,多数教师主要采用的还是讲授法,也就是把教材上的内容略加补充、辅以实例分析系统地向学生讲解一遍。在这种教学方式中,课堂讲授占去了大量时间,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
“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所引爆的流行浪潮已经渐行渐远、淡入历史,可是它的修辞性质究竟如何,却仍然众说纷纭,作为一个修辞学研究者不禁为之汗颜。
先人造字,“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手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汉字中也多有体现。汉字演变至今,“手”仍以多种形态存在于我们的汉字之中,下面进行简要归纳。  一、向上的手:手()  1.手,“手,拳也。象形。”本义是腕以下的指掌部分。含有“手”的汉字,意思大都与手臂、操作、技能等有关,如挈、挚、拿、攀、掌、摹、拳、擎等。  2.,手的变形。含有“”的汉字,意思大都与手有关,如掰、看、拜等。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在台湾有四种版本。本文从目次、内容等析论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对台湾修辞学专家学者的影响,以及陈望道修辞理论在台湾的弘扬、辞格理论在台湾的阐发
一2010年12月4日~5日,陈望道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中国修辞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修辞学会、复旦大学联合主办,复旦大学中文系、《当代修
笔者少小离乡,被动学习普通话,颇有成效。久闻《红楼梦》之大名,学生时代终无缘一读。毕业返乡,久染乡音,再读《红楼》,竟被迷住了,觉得语言优美,有如面谈,根本没有当年的“隔”。最近又读《脂砚斋全评石头记》,竟发现《石头记》中许多词汇与笔者家乡湖南永顺县的方言契合,比如:  (1)撂 撂掉,甩掉。如“把那些不要的东西都给我撂掉。”《石头记》第二十八回:“黛玉便把剪刀一撂,说道:‘理他呢!过一会就好了。
“爾”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小篆作“”,简体字作“尔”,其构形有重大差别。前者疑为象形字,后者为纯符号字。事实上,现在所常用的作“你、你们”讲的简体“尔”字,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如铭文:勿忘尔邦。①《广韵》中,“爾”字属日母、纸韵、儿氏切,与“尔”同音同义,“爾”“尔”在当时已经是同字异体,现在统写作“尔”。从后者形体结构看,“爾”字初义已湮没不详,我们找不到任何显示其本义的蛛丝马迹。以下将从
4月22日,服装直印服务供货商Kornit Digital与香港时装零售王国D—mop携手合作,开创香港潮流新篇章。
《马氏文通》中“顿”和“读”,是全书中矛盾最多、最易混乱的两个术语,特别是马氏对“顿”“读”的界说,研究学者们对此众说不一。本文通过对《马氏文通》中的“顿”“读”界说及例句分析,得出一种结论:“顿”和“读”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术语,“顿”是修辞层面,“读”是语法层面,不同层面的东西划分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但可以有交叉的现象。这种交叉现象也就造成了在句读分析中,有的既可以是顿,也可以是读。    一、顿 
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注意到了“形容词+里”可以表示方向、方面的用法,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