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化地区生态事业转移的经济学分析

来源 :开发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091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甘肃省民勤县在沙漠化治理的探索过程中,提出“生态事业转移”的基本构想并在小范围试点中获得成功,从而为我国沙漠化地区生态治理工作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路。本文基于经济学视角对民勤生态事业转移的探索进行理论分析,解释项目试点取得初步成功的原因,并对试点推广的可行性进行论证,一方面证明项目推广将会遇到障碍,另一方面证明劳动力转移问题才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点。政府应当对体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变量施加影响,从而为生态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
  关键词:沙漠化;生态事业转移;劳动力转移
  中图分类号:F12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2-0101-03
  
  1.背景
  
  我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沙漠化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并严重影响全国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部,东、西、北三面连接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承担着阻止两大沙漠合拢的重任。一旦民勤不保,两大沙漠将连成一片,拦腰斩断河西走廊,严重威胁我国北方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正是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民勤的沙漠化治理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一直关注并亲自视察民勤的生态工作,给予的直接批示和指示多达11次。民勤已成为我国沙漠化防治的一个前沿阵地。
  当地政府为减轻生态压力,把关井压田作为生态治理工作的重点。民勤县制定了“十一五”期间关井压田规划,计划5年内关闭机井3000眼,配套使用机井由9519眼控制到6519眼;压减耕地39.72万亩,农田配水面积由102万亩控制到62.53万亩。截至目前,已关闭机井1004眼,压减耕地13.5万亩。但是,关井压田使农民收入受到影响,政策的强制推行也引发了群众的一些不满情绪,农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为此,当地政府也在积极探索沙漠化防治的更有效途径。2008年初,民勤县政府提出了生态事业转移的基本构想,并开始小范围项目试点。生态事业转移的基本思路是:对沿边沿沙区农户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政府对确定的生态农户每年发放一定金额的生态专项补助,统一组织进行压沙造林,实现种地农民向治沙工人的事业性转变。转变后农民将生态建设作为一种主动的本职工作而不像从前的那种被动的公益事业对待,从而提高群众进行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经过将近一年的时间,项目试点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功,从而为我国沙漠化治理工作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探索。民勤县政府已开始考虑将试点逐步推广,在2009年~2020年期间将全县风沙西线的全部40157人纳入生态事业转移范围之内。
  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支持下,项目组深入甘肃省民勤县开展了实地调研。在此基础上,本文从经济学视角对民勤生态事业转移的探索进行理论分析,解释项目试点取得初步成功的原因,并对试点推广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剖析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变量,进而形成政策建议。
  
  2.理论分析
  
  2.1模型的基本假设
  (1)设参与项目前农户的年平均收入(income)为I,包括农业收入和劳务收入。
  (2)设政府每年向参与项目的农户给予的生态专项补助(subsidy)为S。由于一方面项目资金有约束,另一方面政府为鼓励农民加入会尽可能加大补助力度,故S→I,但S<I。
  (3)在S<I的情况下,之所以存在农户参与项目的可能,是由于农民不种地后劳动量极大减轻,更多劳动力得以释放,这部分新增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会获得劳务收入。设外出务工的年平均工资(wage)为W,新释放的劳动力顺利为劳务市场所吸纳即找到工作的概率(probability)为P(0≤P≤1)。
  (4)政府促成农民事业转移后,会得到一个正的生态效益(benefit),设为B。由背景分析知,该收益是巨大的(BS)。相反,如若项目未能成功实施,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将带来一个(-B)的损失。
  (5)政府制定项目本身隐含着一合理预期:如果政府不向农民发放生态专项补助,则农民一定不会主动参与事业转移,即如果政府选择不推行项目,则项目带来的生态预期收益将无法实现。
  2.2建立模型
  在以上基本假设下,建立博弈(game)模型:G=P,S,u。
  参与者(players)集合:P=P1,P2,P1=农民,P2=政府。
  策略(strategies)空间:S=Sik,i=1,2;k=1,2。
  S11=农民参加项目,S12=农民不参加项目;
  S21=政府推行项目,S22政府不推行项目。
  收益(utilities)函数:定义ui为Pi的收益函数,i=1,2。
  u1(S11,S21)=S+WP,u1(S11,S22)=WP,u1(S12,S21)=u1(S12,S22)=I
  u2(S11,S21)=-S+B,u2(S11,S22)=u2(S12,S21)=u2(S12,S22)=-B
  相应的支付矩阵为:
  政府P2
  S21S22
  农民P1S11S12S+WP,-S+BWP,-BI,-BI,-B
  2.3模型分析
  当P1选择S11时,由假设知,u2(S11,S21)u2(S11,S22);当P1选择S12时,u2(S12,S21)=u2(S12,S22)。可见,S21对P2来说是一个占优策略。即无论目前农民是否有参加项目的意愿,政府都倾向于推行项目的尝试,而这一信息很容易通过政府的政策宣传为农民所把握。当农民预期政府会选择其占优策略后,便会通过对u1(S11,S21)和u1(S12,S21)的比较做出自己的选择。而项目得以顺利推行的条件在于:u1(S11,S21)u1(S12,S21),即S+WPI。
  通过对项目试点的调查,农民人均收入(I)由参加试点前的3800元左右增加到参加试点后的4500元左右,来源主要为生态专项补助和劳务收入(S+WP),显然满足了上述条件,这解释了试点工作取得成功的原因。
  2.4考虑项目推广而对模型进行调整
  当我们把分析从“试点”转入“推广”后,将有必要对模型进行调整。因为当一项政策的影响范围扩大时,政府将不得不考虑政策推行对其公信力(publiccredibility)的影响。我们向模型中引入变量C,代表政策实行对政府公信力的一个改变因子。下面分别来看其对政府收益函数的影响。
  当农民选择策略S11时,政府的选择将表现出对农民支持与否的态度。若政府选择,则农民会认为这是一项民心工程,政府公信力会得到提升(+C);相反,若政府选择,则农民会抱怨政府未能向其提供足够的支持,从而政府公信力下降(-C)。而当农民无参与意愿选择策略S12时,若政府坚持S21,则农民会产生反感,甚至担心政府掠夺土地,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若政府考虑到推广项目会遇到阻力从而选择放弃,则由于政府无政策行为其公信力将不发生改变(C=0)。
  调整后的支付矩阵为:
  政府P2
  S21S22
  农民P1S11S12S+WP,-S+B+CWP,-B-CI,-B-CI,-B
  2.5对调整后模型的分析
  当P1选择S11时,由于假设项目生态效益巨大,从而u2(S11,S21)u2(S11,S22),故P2会选择S21;当P1选择S12时,u2(S12,S21)u2(S12,S22),P2将选择S22。可见,随着项目推广,政府的占优策略将不复存在,政府对项目的推广事实上将表现出相机抉择的态度。
  另一方面,当P2选择S21时,P1的选择取决于对u1(S11,S21)与u1(S12,S21)的比较;同理,当P2选择S22时,P1的选择取决于u1(S11,S22)与u1(S12,S22)的比较。在I、S一定的情况下,我们发现影响其决策的关键在于W和P的取值。
  (1)若WPI-S,则当P2选择S21时,由于u1(S12,S21)u1(S11,S21),P1将选择S12;当P2选择S22时,由于u1(S11,S22)u1(S12,S22),将P1选择S12。从而博弈会在(S12,S22)出现纳什均衡(Nashequilibrium)。一方面,农民预期参加项目释放出的劳动力很难获得外出工作机会或很难找到收入合意的工作,导致收入下降,从而拒绝加入项目。另一方面,政府根据对劳动力市场的了解也得出和农民类似的判断,为避免“出力不讨好”的结局,也会选择无奈放弃。
  (2)若I-SWPI,则当P2选择S21时,由于u1(S11,S21)u1(S12,S21),P1将选择S11;当P2选择S22时,由于u1(S11,S22)u1(S12,S22),P1将选择S12。从而博弈出现不唯一的纳什均衡:(S11,S21)和(S12,S22)。从当地实际来看,农民通过参加项目新释放出来的劳动力的务工收入WP,加上政府给予的生态专项补助S,超过了未参加项目时的收入I,但单纯的新增劳务收入WP还远不足以超过原有收入I。因而模型反映的这种情况很可能会成为项目推广过程中的实际情形。而具体会在两个组合中的哪一个达到均衡,则更多地受劳务市场发展状况、政府信用度、农民思想观念等的影响。
  (3)若WPI,则当P2选择S21时,由于u1(S11,S21)u1(S12,S21),P1将选择S11;当P2选择S22时,由于u1(S11,S22)u1(S12,S22),P1仍将选择S11。博弈在(S11,S21)达到纳什均衡。显而易见,这种情况说明劳务市场对农民有着更大的吸引力,即使政府不鼓励,农民也会有主动投身劳务市场的倾向,而政府的项目只不过作为适应这种倾向的一种制度安排。
  上述三种情况的分析中,最后一种情况不符合实际,故没有太大现实意义。第二种情况与现实最为接近,我们不妨更进一步加以分析。
  与在考虑项目试点时类似,I-SWPI可以解释试点取得成功的原因。但这并不足以让我们对项目的推广持有同样的乐观。以下两个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第一,随着项目推广至更多的农户,政府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支持S不下降?一般的看,项目资金为一定,则随着享受补贴的农户增加,S会相应下降。
  第二,新增剩余劳动力顺利为劳务市场所吸纳的概率P会不会发生变化?如果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由于市场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是有限的,随着项目推广释放出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不难预期P也会随之下降。
  考虑进上述两个因素,S↓,P↓,从而(S+WP)↓。如果(S+WP)下降至I以下(从实际看由于S+WP超过I并不多,这是极有可能发生的),情况二将退化至情况一,从而在(S12,S22)达到均衡,项目推广将宣告破产。
  
  3.结论及政策建议
  
  民勤在生态事业转移方面的探索,确实为沙漠化严重地区的生态建设工作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路。但以上的分析也表明,由于受到资金和劳务市场的约束,其推广将难以避免地遇到阻力。相应地化解这种阻力,推进沙漠化地区生态建设工作,应当从两方面求解:
  第一,积极争取国家生态专项补助,用活各种项目资金,为生态建设创造有利条件。但是也应看到,资金的获得既受到约束又存在不确定性,很难作为操作变量。
  第二,从整个模型分析可以看出,决定生态项目成败的关键变量是P和W,即影响农民参与生态建设项目决策的决定性因素是其能否获得外出务工机会以及劳务收入的多寡。故劳动力转移问题才是沙漠化地区生态防治工作的关键点。
  由于政府对P和W两个关键变量有着不可忽视的潜在影响力,故在沙漠化地区生态防治工作中,应特别注重发挥政府在劳动力转移问题方面的积极作用。
  农民外出务工的选择是以信息为导向的,其首先是一个对国家城乡政策调整与劳动就业环境、对城镇劳动需求信息、对城乡劳动收入差距信息的发现与认识的过程。而我们在当地的调查发现,这样一个信息过程却主要不是依靠现代信息市场,而是通过亲朋、同乡等先赋性社会关系完成的,显示出较大的路径依赖。政府应当为农民创造一个良好的劳动信息流动系统,将劳动用工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民,使信息的公共品特性得以充分发挥。
  更为根本的是要看到,按照市场的需要开展劳务技能培训,对于农民工提高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就业机会、增加劳务收入作用尤为明显。政府在此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管理、调控功能,增强劳务培训的力度和计划性;注重培育符合当地特色的劳务品牌,从而通过发挥比较优势打开市场,增强劳务市场的活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081005507)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何俊林,吉亚辉等.甘肃民勤沙漠化防治创新机制研究[J].开发研究,2008,(2):39~42.
  [2]张蕾.我国西部退耕还林的经济学分析:基于外部性视角[J].林业经济,2008,(6):58~62.
  [3]李文国,魏玉芝.生态补偿机制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及中国的研究现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14~118.
  [4]张连国.生态政治视野中的生态补偿[J].学术论坛,2008,(7):96~101.
  [5]李镜,张丹丹等.岷江上游生态补偿的博弈论[J].生态学报,2008,(6):92~98.
  [6]杜延军,刘鸿燕等.甘肃省农牧交错区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以民勤县为例[J].开发研究,2006,(1):53~56.
  [7]孙玉贤.民勤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问题探析[J].发展,2008,(8):32~33.
  [8]秦小东,李丁等.沙漠化地区乡村社区生态移民影响因子与预测模型研究——以民勤县湖区为例[J].西北人口,2007,(2):41~44.
  
  [作者简介]高然(1987—),男,山东高密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收稿日期]2008-05-25(责任编辑:梅文)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本文以重庆市34个区县1268个农户家庭的大样本调查数据为依据,以价格形成机制、供求形成机制为理论基础,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农户与非流转农户的实证比较分析,针对农户经济效益的核心属性,以其他相关因素作为背景属性,提出并验证以下假设:第一,农村土地市场中农户是市场主体,其流转意愿受到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传统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第二,农村土地市场中农户的农业收入对农户土地流转的选择已没有影响;第三
期刊
内容提要:新农村建设是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推进的,实施的是因村施治,整村推进,分层建设,逐次展开的基本战略。因此,村极经济是新农村建设最为重要的基础层次。但由于总体经济发展基础水平不同,中国农村村极经济地区差异明显。本文以四川成都市的两个近郊县为研究对象,对其农村村极经济进行一定深度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村极经济;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
期刊
内容提要:当前,服务业成为新时期的战略重点,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济南市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基础,探讨了济南市作为省会城市,以率先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为目标,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重点,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服务业;区域战略;结构调整;政策  中图分类号:F12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2-0034-04  
期刊
内容提要:与四川、河南等中部和西南部劳动力输出大省相比,西北地区大多正处于外出打工这一发展进程的初始阶段。西北地区有其特有的地域文化和产业结构特点,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长期相对劣势,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外出务工究竟给当地留守家庭的经济带来了哪些改变?以甘肃省为例,本文从家庭收入构成及家庭消费等方面对此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西北地区;
期刊
内容提要:开发区工业用地低效利用问题研究可以为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益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以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淮安市开发区为例,采用资料调查与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研究区工业用地利用中的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所占比重、绿地率和地价水平等进行深入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经济发达地区和全省水平相比,开发区工业企业用地容积率总体控制较好,但投资门槛较低,工业用地价格偏低,地均
期刊
内容提要:通过对台州市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新老办法的比较,特别是通过老办法在实施过程中对参保村集体财务状况的影响及被征地人员参保意愿的分析,得出新办法并不能解决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资金筹集难的问题,更不能提高参保率,新办法与老办法一样存在着制度设计缺陷、基金营运等方面的问题。最后提出被征地人员应该成为市民,其养老保障应与市民等同,而不是再完全分割,依然形成二元的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被征地农民;
期刊
内容提要:在中小企业的各种外源融资渠道中,银行贷款是最重要的融资渠道之一。本文利用对浙江温州、江苏盐城、湖北咸宁、山西孝义等经济发展情况属于我国经济发达、居中和落后三个层次的地区实地调研所获得的数据,在多元选择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典型相关分析,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中银行贷款的可获得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企业参加信用评定、更长的企业年龄、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和提供抵押的能力、企业是公司制企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