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tai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语文教学要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终身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探究学习 启发式 情景式 终身学习
  
  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是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探究性学习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探究性学习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的模式,是一种积极学习的过程,它包含着两层意思:探究和探究性学习。探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而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探究性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討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二、探究性学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
  
  探究性学习是把教学活动看成学生的探究过程,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一)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启发式教学主要是教学过程中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强调学生要有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学习状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中学语文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分析判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1.运用多种启发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中学语文教师在导入新课时,或介绍写作背景,或表情朗读,或巧妙设疑,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这时,一句隽永精警的名言,一则简短而寓意深刻的寓言,一首流传千古的古诗,甚至一片随风而落的秋叶……都能成为中学语文教师手中的道具。具体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声、形、色等形象多方面多角度地吸引学生,穿插读、议、讲,在有疑难处点拨解答,于无疑处设疑深究,做到对课文有理解,对生活有感悟,在字里行间读出作品中的喜怒哀乐悲苦酸甜,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
  2.把握恰当的启发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时机问题不仅在于教师对几个问题先后忽视顺序的安排,更在于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的把握。有些中学语文教师提出问题后急于要求学生回答,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这样,学生没有经过深刻的思考,没有结合课文内容做全面的剖析,这样的回答仍然是机械的。在教学中若能讲述一些紧贴课文中心句和一些重点关键的语句提出种种疑问,无疑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大大拓宽思维的范围,提升思维的层次。
  3.要重视学生思考基础的储备。语文是一门表现人的思想情感的一门学科,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是无法维护正常思维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对于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极为重要的。若没有充分的思考基础——语文基础知识和生活感受的积累,而欲展开有效的启发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那是无法想象的,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思考基础的储备。重视学生思考基础的积累,是为了学生能够具备持久的阅读前景,熟练运用多种的启发方式,则能让学生始终保持思维新鲜感,促使学生的探究性思维的形成,而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启发,可以获得更好的思维效果。
  (二)创设情境,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
  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创设认知需要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
  1.创设认知矛盾的情境。在语文课本中,常常有一些感人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常常有不同于常人的壮举。可以让学生利用本身固有的思维方式与故事中人物的事迹进行比较,探究矛盾根源。例如在初学《勇气》一文中,法国妇女以一家人的性命为代价,两次毫不犹豫地挽救了美国士兵。可以先启发学生体验在那种危险时刻的感觉。为什么法国妇女有如此伟大的壮举?是什么精神支撑着她们?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究。
  2.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教师提供可选择的几种答案,使学生感到不知道该选择那一种答案才对,从而激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中学语文课文中有一些以物作为题目但实质上是写人的文章。对于这类课文的教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课文题目,再出示被选答案:a专门写人,b专门写物,c既写人也写物,d表面写物实写人,使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冲突,教师便引导学生探究,到课文中找答案,并要求找到根据。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什么方式的探究学习,都必须以学生扎扎实实的独立学习为基础,探究学习不是以尖子生为主、中下学生做听众的学习方式,而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人人既是老师,又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性学习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巧妙点拨,相机诱导,在语文教学中教给自主探究方法,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其他文献
加拿大西部各露天煤矿年产煤5700万吨,年剥离废石2亿吨。废石排弃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排土场的选址最主要考虑的因素是经济效果,为了保持运输费用低廉,应尽量靠近采场。排土
小说《喧哗与骚动》通过康普生家族的分崩离析反映处在历史性变革时期的美国南方社会,以及南方人的精神危机。本文作者通过对作品主人的分析,反映存在主义主题荒诞。 The no
新城疫、高致病性禽流感是严重威胁我国养禽业发展及公共安全的的二种重要传染病,免疫接种是预防这两种传染病的主要措施。为克服常规疫苗的不足,研制新一代安全高效、使用方
摘 要: 人们将翻译过程概括为理解与表达,实属简洁而到位。显然,译者首先需要理解好原文,才能表达好译文,而有时候两者间难以平衡,不是过犹不及就是辞难达意。鉴于此,本文根据作者的翻译教学实践体会,借助心理学有关元认知的理论,提出翻译过程中应具备“身临其境”的双语翻译思路,即译者在理解上离不开置身于品味原作内涵之中;表达上仍需同样地体会译文的表达效果,这样方能保证原文与译文等效性最大化。  关键词:
打电话给中华工商时报的社长兼总编辑丁望,听接电话的人呼他“老板”,颇感新奇,联想到新闻界有人称该报为所谓“新派”报纸中的佼佼者,一股无形的引力把我带到了丁望的办公
系统概述周界防范围栏报警系统主要监视和防范围栏移动基站周边情况,防止非法入侵,是整个防盗报警系统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基站是通信的关键设备, Syst
摘 要: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多读能迅速有效地培养语感,多读能促进对课文内容的深透理解,多读有利于识记生字、释词析句,多读可以领悟遣词用语之妙,学习布局谋篇之法。注重诵读,指导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使学生在有意识地积累、感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
中国公元七世纪到九世纪是大唐王朝统治时期,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营造了其博大宽宏的文化风尚。唐王朝对外交往比较频繁,仅在东亚就与日本、高丽、百济、新罗、越南等有交
摘 要: 语文教育是一种心灵教育,能潜移默化地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努力积淀美好的人文素养。本文对语文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及语文教育中的隐形教育内容作了探讨,旨在将传统美德导入语文教学,做到无痕教育,润物无声。  关键词: 语文教育 德育 隐形教育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学校里学习的许多东西,会随时间流逝而被遗忘,但是人的情感所接触过的文化财富,会在我们
初中语文教材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教师应在朗读教学中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指导诵读应从五个方面入手进行德育渗透:由仿入手,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披文入境,感悟文章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