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声声”入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sualstudio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多读能迅速有效地培养语感,多读能促进对课文内容的深透理解,多读有利于识记生字、释词析句,多读可以领悟遣词用语之妙,学习布局谋篇之法。注重诵读,指导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使学生在有意识地积累、感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师坚持以“读”为主,采取多种形式,读前有铺垫,读时有要求,读中有研讨,引领学生“入乎其内”、“沉潜其中”,进行透彻的理解、忘我的欣赏,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琅琅的书声中潜滋暗长。
  关键词: 初读 赏读 品读 悟读 研读
  
  如何正确理解语文二字?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改变语文教学“台上一头一脑,台下昏头昏脑”的沉闷氛围?如何避免热火朝天的题海战术将一些千挑万选才进入教材的优秀篇目肢解得七零八落而让学生目不暇接、无法解答,从而对语言学习产生畏难情绪的现状,这是多年来困惑很多中学语文教师的难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实际也是一个投入和产出的问题,追求低耗高效,获取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是每个教师的工作目标。应该说,任何一位一线教师都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探索过这个问题,产生了很多“教学有效性”的成功经验,丰富了教育专门家的理论构想。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也深深感悟到:语文课书声琅琅,响亮依旧,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读书过程是有声的,更易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可以说,它给我的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运用恰当的理念去教学,欲善其事,必先利器。朗读就是一把很好的“利器”。有效的诵读可以让学生沉浸在对人物命运的深切的关注中、对美的歌颂中,极大地丰富语言积累,体悟情感、洞察人性、丰富心灵、涵养人格。高尚的情操与崇高的道德不是说教出来的,而是熏染出来的。因此,大力提倡诵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那么,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诵读呢?
  在读之前,首先要给学生造成愤悱的条件。就是教师讲授时不要把情境全部表达出来,不道破天机,却要给学生以“诱惑”感。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捶打着一块冰冰冷的生铁。”的确,朗读前如果不设法诱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不会达到预期效果,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就不会处于活动的状态。例如,在学习《老王》这一课时,为达到体会理解老王的善良,感受人性的光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这一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首先以几个“着实让中国感动了一回”的“来自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的故事来导入,其用意是把学生的目光引到中国最底层的公民身上,关注他们身上的人性光辉,为下一步的朗读——走近老王的善良作了一个铺垫。这样,学生的读就有了一定的动力及方向性,避免盲目阅读。
  课堂四十分钟转瞬即逝,恰当的朗读方法可增强阅读的实效性。以下为我近几年粗浅的探索:
  
  一、了解性初读——感知内容
  
  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丢字,不读破词句,读得连贯,有节奏,不拖长音。同时把朗读和复述结合起来训练。如在学习《斑羚飞渡》一文时,先请五位同学轮流朗读课文,目的是了解熟悉课文内容,字词正音,然后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把课文内容叙述出来。它与朗读训练是分不开的,如要用普通话,要声音响亮,口齿清楚,要尽量引用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词语等,这些要求,也都是朗读训练要求的一部分,以“读”促“述”,可以收到异曲同工之妙。
  
  二、理解性赏读——走进情境
  
  比如,在学《春》这一课时,让学生在播放的轻音乐的伴奏下,配以几幅春天的画面,轻轻吟诵,尽情玩味,反复体会文字所展示的画面,并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进入美的遐思中。课堂內充满了一种恬静而又明朗,激情而又和谐的气氛。春天的美丽让师生们陶醉。这种朗读所带来的良好效果显然是不容置疑的。古诗中的想象当然也需通过学生的诵读来实现,教师大可放开手脚,让学生在读中对诗中的情与景进行理解,然后,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对诗文不加限制地改写、描摹。那时那物那人那景那情就会跃然纸上,然后鼓励学生当堂竞说。如《钱塘湖春行》一诗,有的学生这样描绘:春水初平的堤岸,春云舒展,贴近湖面,莺在有阳光照到的树上飞鸣,轻巧的燕子衔泥喃喃而舞,春花初绽令人眼花缭乱……当学生能够当堂联想、想象到这样一幅生动的画面时便是入情入境了。如此诵读,学生既读出了画意,脑中展现了立体的图景,又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诗的意境,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其创造意识也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它包括纠正学生的读音,适时讲解古诗的押韵、平仄,以便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
  
  三、欣赏性品读——深入心灵
  
  再如《最后一次讲演》,文章的言辞激切,褒贬分明,对反动派愤怒斥责,对李公朴先生进行了高度的赞扬,作者慷慨激昂,置自己的生死于不顾,对胜利充满信心,文章的鼓动性很强。这些全靠读来理解,只有通过读才能体会到敌人的可憎,体会到闻一多先生的革命气节。《金色花》、《岳阳楼记》、《音乐巨人贝多芬》、《爸爸的花儿落了》等,教学时,师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情境,领略人间美好的情感,唤起美的共鸣,从而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
  
  四、提升性悟读——领悟理趣
  
  选编的课文,大多是表达作者真情实感且语言文字又优美的文章,虽然不排斥“文以载道”的宗旨,但是文章所载之“道”已决非单纯的道德因素,更多地融入了人文因素,比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绿色蝈蝈》、《华南虎》、《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亲爱的爸爸妈妈》等等。阅读这些文章无疑会给学生一种全新的人生体验,让其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中接受人文熏陶,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这个阶段,让学生在朗读中广泛涉猎语言文字优美、思想感情丰富健康的作品,让读者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让作品震颤读者的心,使之产生独特体验,比起枯燥的字词训练给学生带来的益处不知要有效多少倍。比如读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如行云流水般流畅、细腻而锋芒毕露的语言,学生们学到的不仅仅是语言文字,还有语言文字之外的智慧和开阔的思路、真挚的情感和撼人心魄的魅力。而像《安塞腰鼓》、《土地的誓言》等文章,唯有朗读,语言的畅达感、情味感才能奔涌而来,从而领略其奔腾激越的气势,真挚而热烈的情感。
  
  五、质疑性研读——碰撞火花
  
  俗话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古人告诉我们读书要有质疑精神,朗读中也如此,而且朗读也易读出“问题”,在发现和解决“问题”后也更易产生阅读兴趣。如在朗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的“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一句时,这样提问:“作者写黄蜂伏在菜花上,用伏字是否确切?为什么写黄蜂是肥胖的?”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潜心品味,然后得出:“伏字生动勾画出黄蜂饱吸蜜汁时的情态,肥胖一词逼真地写出黄蜂饱吸蜜汁的形态。”带着问题读,引起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学习《共工怒触不周山》时,反复朗读后,学生普遍认为共工性格暴烈是他的主要特点。此时就有学生质疑,此文选自《三海经》,难道只是让我们看到共工的这一点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进一步的朗读潜悟中,学生各抒己见,共同归纳出共工的勇敢、豪气的一面。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一味采用教师范读、点名朗读或全班齐读等方式阅读,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学起来就毫无兴致。因此,用“范读”或放录音来引起学生的朗读兴趣;用“领读”教给学生朗读方法;用“个别读”进行具体指导和帮助;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可以采用按座次依次逐段接力朗读;对于有人物对话的课文或段落,就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对于诗词、文言文等要求背诵的篇目,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诵、背诵竞赛。在强烈的自尊心、好胜心和竞争意识的驱使下,朗读的同学会全力以赴,争取读得惟妙惟肖;其余听读的同学为了能找出对方的破绽,也会精神饱满,听得细致入微,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和领悟。
  语文课是要读书的,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善读书。教师要坚持以“读”为主,采取多种形式,读前有铺垫,读时有要求,读中有研讨,引领学生“入乎其内”、“沉潜其中”,进行透彻的理解、忘我的欣赏,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琅琅的书声中潜滋暗长。琅琅书声回归课堂,就意味着拥有了开启语文之门的金钥匙,拿着这把金钥匙,我们就能走进华美丰赡的语文殿堂。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5期.
  [2]卿平海.语文新课程创意教学.开明出版社,2005年.
  [3]人民教育.2002年第7期.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男性文学世界里,李清照一枝独放,并且成为婉约词派的集大成者。她婉约含蓄的风格让无数读者为之痴迷。那么她婉约含蓄的风格在她的作品中又有着怎样体现的呢?本文从借景抒情、创设意境、留取空白等角度进行探析,与读者一起领略李清照词的高妙。  关键词: 李清照 抒情词 婉约含蓄    王国维认为:“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王国维先生将婉约词派早期的几位代表词人
摘 要: 吉尔伯特·怀特不仅是英国近代生态思想的奠基人,而且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生态思想的创始人。以吉尔伯特·怀特为代表的对待自然的“阿卡狄亚式的态度”形成了生态学上的一大传统。本文通过对怀特生平的介绍以及其成名作《塞尔彭自然史》的分析研读,阐述了吉尔伯特·怀特的生态思想。  关键词: 吉尔伯特·怀特 生态思想 《塞尔彭自然史》 和谐    在伦敦附近,有一个宁静美丽的小村庄塞尔彭。这是一个历史悠久
本文分析了龙头锰矿地下采矿方法与我国几个主要锰旷山的不同点,对该矿采矿方法优、缺点作了说明,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摘 要: 陶渊明一生接受了儒和道两种思想。早年,儒家的“入世”思想占了上风,他断断续续度过了13年的为官生活。后来,道家“出仕”精神逐渐显现并成为他思想性格中的主导方面。在道家思想的浸润下,他创作出清淡自然的田园诗。本文旨在探讨道家思想对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 陶渊明 道家思想 田园诗创作    陶渊明一生主要接受了儒家“入世”和道家“出仕”两种思想。儒家的“出仕”思想指导着年轻的
加拿大西部各露天煤矿年产煤5700万吨,年剥离废石2亿吨。废石排弃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排土场的选址最主要考虑的因素是经济效果,为了保持运输费用低廉,应尽量靠近采场。排土
小说《喧哗与骚动》通过康普生家族的分崩离析反映处在历史性变革时期的美国南方社会,以及南方人的精神危机。本文作者通过对作品主人的分析,反映存在主义主题荒诞。 The no
新城疫、高致病性禽流感是严重威胁我国养禽业发展及公共安全的的二种重要传染病,免疫接种是预防这两种传染病的主要措施。为克服常规疫苗的不足,研制新一代安全高效、使用方
摘 要: 人们将翻译过程概括为理解与表达,实属简洁而到位。显然,译者首先需要理解好原文,才能表达好译文,而有时候两者间难以平衡,不是过犹不及就是辞难达意。鉴于此,本文根据作者的翻译教学实践体会,借助心理学有关元认知的理论,提出翻译过程中应具备“身临其境”的双语翻译思路,即译者在理解上离不开置身于品味原作内涵之中;表达上仍需同样地体会译文的表达效果,这样方能保证原文与译文等效性最大化。  关键词:
打电话给中华工商时报的社长兼总编辑丁望,听接电话的人呼他“老板”,颇感新奇,联想到新闻界有人称该报为所谓“新派”报纸中的佼佼者,一股无形的引力把我带到了丁望的办公
系统概述周界防范围栏报警系统主要监视和防范围栏移动基站周边情况,防止非法入侵,是整个防盗报警系统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基站是通信的关键设备, Sy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