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CandleCalmFi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仍存在供给侧改革不足,产业产品同质化严重、传统产业改革力度不足等问题。本文将从高质量特色产业构建的现状与前景进行分析,针对目前所面临的发展短板,依靠发展优势,提出合理的发展建议,以促进特色产业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质量的发展。
  关键词: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三产融合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识别码:A
  前言
  2018年国务院正式提出“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乡村振兴战略中也提及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是:由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目前,特色产业的发展已逐渐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一、建设高质量特色产业现状分析
  (一)乡镇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文化水平偏低,供给侧改革阻力巨大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及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着重解决好“三农问题”,因地制宜地发展,紧抓“产业兴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目前,在农村进行农产业种植生产的主力军仍为60、70、80后人群,绝大部分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相关的农业专业知识,受传统观念影响,难以接纳高新技术,这给农业供给侧改革带来极大的阻力。对于农产品的生产,农民普遍通过社会经验进行的尝试性生产,缺乏科学高效的生产指导,农业标准化的意识薄弱。面临突发的市场波动、自然灾害等紧急情况时,难以通过有效的解决方案缓解。此外,农民普遍存在盲目跟风生产的现象,生产过剩导致边际成本的下降,致使农民收入减少,极大降低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政策空白影响人才回流,特色产业难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人才流入发达地区,城市经济得到极大发展,反观农村地区,相关政策的空白,使得乡村招募人才的环境不堪。人才的流失难以吸引企业到农村地区发展。产业缺乏科研人才投入,产业产品得不到特色且高质量的发展,甚至影响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如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基础服务设施不完善,基础服务无法得到保障,又进一步反制人才回流农村。此外,人才引流政策形式单一、就业福利待遇低下、人才引流机制不健全等一系列乡村人才引流的短板也成为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屏障。如何打破人才流动壁垒,吸引人才返乡,实现人才“梯次回流”是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3、乡镇产业集而不群,产业多元化发展程度低
  目前我国乡镇特色产业的普遍特征是“集而不群,散而弱小”,并且县域产业发展曝光度不够、特色不鲜明、产品相似度高,产业集群发展层次和发展质量明显偏低。乡镇产业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化的政府管理,产业分布不均且实力偏弱,不利于高质量特色产业的组织化、规范化管理,产业产品的质量甚至出现参差不齐的状况。长期产业分布不均的格局,使得乡镇产业的结构产业链长短不一,所形成的产业集群也会因布局不均导致结构不对称,进一步引起产业发展质量低下的问题。国内部分特色产业定位模糊,主导产业根基不稳,产业体系混乱,导致融合发展过程中产业发展单一,同质化极其严重,产业链短促等问题的出现。
  (二)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势
  1、基于特色资源的小镇发展模式
  早在2014年,以特色小镇为单位的促进城乡一体化融合的发展模式首次被提及。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等部门的力推下,在2016年特色小镇的供给侧改革模式飞速发展,全国各地出现了一批产城人文资源叠加、三生融合的非镇非区型单元区域。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极大程度地发掘了各农村地区特色资源优势。以企业为主导、政府引导的特色小镇发展模式使得地区特色产业在特色小鎮中实现“市场+政府”的有力调控,促进乡村脱贫减贫,助力特色产业高质高量发展,进一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2、基于5G高新技术的建设模式
  互联网+时代下,我国5G技术将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高度,促进三次产业更深层次的融合,将特色产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人才匮乏一直是乡村振兴下特色产业发展的诟病,是发展特色产业的最大阻力所在。我国乡镇产业的特征是集而不群、散而弱小,此特征理论的基础是域空间。5G技术的应用,必将打破城乡之间人才流动在地域上的限制,使得互联网在应用技术基础上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把分散在各地域上产业点以互联网形式联通,实现远距离的统一建设生产,形成一种零散化的特色高质量产业生产发展模式。
  二、高质量发展对构建特色产业的前景分析及其意义
  (一)高质量发展特色产业的前景分析
  在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央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在高质量产业的发展初始阶段,必有大量政策红利加身,促进传统产业向多元化、特色化、高质化方向发展。高质量发展特色产业,有利于带动新生产业规模化的形成,打开更广阔的新市场。发展高质量特色产业,促进社会各类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向创建知名品牌方向发展,打造良好的区域品牌形象、提升区域品牌经济价值。这更有利于企业产能的提升,也更有利于我国在国际竞争力、国际地位的提升。高质量特色产业经济体必将成长为社会新的重要经济支柱。
  (二)高质量发展特色产业的意义
  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已经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高质量发展特色产业要求企业实现对市场产品的深度挖掘,把握正确的市场运营规律,同时进一步开发产业特色,加大科研融合力度,实现产业产品更高质量更具特色地产出。作为一种良性发展模式,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三产融合,吸引人才回流反哺农村,实现因地制宜打造地方特色产业,推动乡村经济结构的转变。打造良好的乡村特色产业环境,延伸乡村经济产业链条,并以技术创新作为推力,助力实现农村地区地方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高质量发展特色产业的建设发展路径
  (一)以“特色”为创新支撑点
  高质量发展地域特色产业,首要先深度发掘地方特色,依托地域特色元素,与当地优势产业相联系,延伸发展为当地独具特色的“王牌”特色产业。抓准地域特色元素,支撑特色产业发展。目前,各地域产业产品同质化趋向严重,难以吸引群众眼球。各产业应因地制宜,全面审视地域现有条件,深入发掘并合理开发当地特有自然资源并了解、走访地域特有人文历史文化,将自然资源及人文历史特色融入到产业发展当中,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打造地域特色产业品牌。以特色点推动产业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
  (二)以“生态+”理念助力发展
  高质量发展特色产业要以生态为支柱,结合“生态+”发展模式理念,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三方面相协调,达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特色产业发展过程当中,遵循“绿色”发展理念,根据地域当地特有自然、社会条件,开发地域特色元素与生态融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对地域现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融入“生态+”理念打造生态产业链。延长产业原有生产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从产品研发到产品生产,保证每一个生产环节谨遵“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由资源生产出的产品衍生出的再生资源的再次利用,充分利用再生资源,研发生产出再生产品。在产品生产的过程当中,严格把控产品生产的能源消耗值,实现产业偏向“低能耗、低污染”方向发展。
  (三)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通过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刺激产品供给结构升级,以此提升特色产品在市场当中的竞争力。一是通过产业内融合发展,激活产业内发展动力。加强产业内部不同企业及具有密切联系的产业之间的交流,通过资源共享,强化产业内上中下游企业之间及产业内部不同行业的融合发展,提升地域特色产业的竞争力,形成地域强有力的特色知名品牌。二是通过产业间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发展新模式的形成。通过推动不同产业间优势互补,地域共享一二三产业发展优势资源,促进产业间资源优化重组、交叉互渗,增强特色产业功能,不断形成新的发展模式。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特色产业应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地方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依托当地特色资源,通过进一步引导,对地方的特色产业进行转型提质,形成一批高密度、特色鲜明、多元化的特色产业群。对企业规范化管理,实现特色产业高要求高效率产出,并重视人才引流,吸引优质人才投入专业技术研发。地方企业也应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发掘地方特色,加大创新技术投入,完善齐全产业结构体系。政府企业共同打造特色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最终实现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搜狐新闻.水墨港园林规划:特色农业引领新趋势,专业布局很重要[N]. 2019.05.05
  [2]刘颖,姜钰洁,王凌玥,吴婉婷,吴昕萌.人才流向对公共服务的倒逼機制——基于大学生求职“城市依赖症”的分析[J]. 2019.05.01
  [3]周丕东;黄婧 欧美发达国家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做法及经验:以美国、法国、荷兰为例[J]. 2019.06.2
  [4]陈智霖,韦艳南,杨鹏.加快推进县域产业高质量特色发展[J]. 2019.10.30
  [5]新京报.毕舸.5G牌照将至,打破信息“天堑”可期[N]. 2018.06.04
  [6]严斌峰,袁晓静,胡博.5G技术发展与行业应用探讨[J]. 2019.12.20                              [7]涂人猛.构建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的基本思路——以湖北省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19(07):28-31.
  [8]郭朝先:以产业融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9(09):49-51.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李金生(1997—),男,广州工商学院经济贸易系,专业:市场营销,研究方向:特色产业发展
  第二作者:朱楚莹(2000—),女,广州工商学院经济贸易系,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方向:特色产业发展
  第三作者:张子舜(2000—),男,广州工商学院经济贸易系,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方向:特色产业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道路检测是智能车辆环境感知的主要内容,也是实现自动驾驶的基础。无论是在结构化还是在非结构化的道路上环境复杂多变,所以车道检测面临很严峻的考验,本文以基于机器视觉的智能车辆和基于视觉的缩微智能车车道检测与控制两个方面分析智能车辆的道路检测。同时详细介绍当前最具代表性的、美国军方研制的DEMOⅢ系统,提出一种灰度形态学 Top-Hat变换与亮度轮廓扫描方法相结合的车道线检测算法.为分析智能车在
期刊
摘 要:热处理是金属材料加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通过改变金属材料的基本结构与形态来促进其综合性能的完善,对于提高金属材料的使用价值具有中重要作用。但是,在金属材料的热处理过程中,难免会造成金属材料的变形,影响金属材料的性能、安全与价值发挥。通过分析热处理过程中影响金属材料变形的各种因素,探索出降低热处理过程中金属材料变形的发生概率的热处理工艺,加强对热处理工艺的控制与把控,提高金属材料的质量,满
期刊
摘 要:稠油掺稀油开发技术应用效果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体油田开采项目的质量。基于此,本文结合是,在论述稠油油藏特点的同时,对稠油掺稀油开发技术实践要点进行探寻,希望通过分析后,可以给此类工程提供帮助。  关键词:稠油掺稀油;开发技术;分析  0前言  作为稠油开发的主要措施,掺稀油降黏需要做好技术上面的控制。由于稀油和稠油之间的配伍性较好,容易控制稀油的数量和相应的实际,控制好稠油的黏度,从地面开
期刊
摘 要:由于我国经济的提升和社会的发展, 使得电力市场也到了很大程度的完善,不过这也因此对我国的电力行业具有了更多的要求。当前,电力市场正面临着改革,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想让我国的电力行业得到良好的发展,那么就要做好电力规划工作。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讨论一下电力市场化改革对于电力规划的影响,并制定出完善的电力规划工作策略。  关键词:电力市场改革;电力规划;影响;策略  一、电力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必
期刊
摘 要:民商法作为基础性法律条例,其以保障人们及各项交易形式为主体,在各项监管条例的执行下,为经济结构的稳态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基于此,文章以网络时代为背景,对民商法理论特性进行论述,对民商法在网络体系中价值进行分析,并对网络时代背景下民商法的实践进行研究。  关键词:网络时代背景;民商法;理论实践  引言:网络时代的到来,为人们各项行为建设提供新的平台,在相关条例的约束下,网络安全协议的约束下,各
期刊
摘 要:结合实际,对抽油机光杆磨损原因及处理措施进行研究。希望通过相关方案的提出后,能够解决抽油机光杆磨损问题,提升设备的使用效率。  关键词:抽油机;光杆磨损;原因;处理措施  1引言  当前,我国国内的人工举升采油总井数中,杆泵采油占据了其中的九成以上。抽油机光杆在工作中受到外部不同程度的压力,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和腐蚀,这个过程一般归结为“磨损至腐蚀至断裂”。造成光杆表面腐蚀的原因有很多,主要
期刊
摘 要:随着周清庄油田开发历程,按照分层系调整井网,提高储量控制程度。分沙一下、沙三段两套开发层系,在剩余油富集区部署加密完善井,提高储量动用程度;优化井网,最大限度增加可采储量。以裂缝分布特征为基础,优化完善注采井网,提高水驱控制程度。依据生屑滩分布和裂缝方位,在注采井网不完善区域,采取不同注采井网;剩余油富集区超前注水,培植高效产能井。优化注水方式,提高注水开发效果。应用压裂増产增注方式,改善
期刊
摘 要:充填法开采地表移动具有其特殊规律性。本文得到充填开采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角量参数、动态变形参数和预计参数等、验证井下充填开采的实际效果以及小变形对地面建筑物的影响特征等,为评价未来充填开采地表塌陷程度及建筑物损坏等级提供技术参数,为煤矿的安全生产、完善充填开采方法、土地复垦与建筑物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充填开采法;地表移动角量参数;观测线;动态变形参数;地表沉陷  一 矿井概况  五沟
期刊
摘 要:汽车引擎盖内塑料材质组成中,尼龙材料(聚酰胺)占有重要比例,其中PA6占30%,PA66占22%,聚丙烯材料占46%,在汽车生产中,尼龙材料为主,聚丙烯材料为辅的结构会长期维持。本文简述尼龙材料概念,对其未来在汽车生产中的应用方向做出分析,希望汽车性能更加稳定,保障行车安全。  关键词:车用尼龙材料;性能稳定;行车安全  引言:汽車已经成为大众日常用品,在节能减排意识深入人心的今天,全方位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推进,我国在电气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电的需求量越来越多,特别是变电设备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越来越受到社会与人们的重视。传统的变电设备管理和运维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电网系统运行的现代化需求。供电企业必须推进变电设备运维以及检修的精益化管理,从电力行业标准和变电管理规范以及技术创新角度开展变电各项工作,全面提高变电运维和检修管理水平。  关键词:变电设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