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针测试台X-Y工作台电机控制

来源 :电子工业专用设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ongliang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针测试台测试晶圆效率的高低与步进精度、工作台控制的方法、稳定性及快捷性密切相关.介绍了探针测试台X-Y工作台常见类型和电机控制的一般原则,并提供了解决方案.
其他文献
研究了离子注入设备的结构组成和工艺流程,介绍了设备控制系统的架构和功能设计思路.利用有限状态机中的层级状态机思路,建立了晶圆传输设备的个体行为分层模型,作为控制系统的基础,并且建立了强时序性的逻辑调度任务状态模型.通过获取系统运行晶圆数量及工艺顺序,模拟晶圆的运行路径,以系统工艺时间效率为评价标准,采用分段调度策略寻找最优路径的方法,设计了一套自动上下料的控制系统.
通过对液气自由锻锤和全液压自由锻锤的主控阀特点及其控制原理进行分析,提出了采用电液伺服控制系统替代目前使用的机械杠杆机构操纵手动随动滑阀系统,实现了自由锻锤的动作控制及远程控制;增加锤头位置检测传感器,实现了自由锻锤的自动控制.通过AMESim仿真软件,对3种不同伺服油缸组成的电液伺服控制系统的响应特性与工作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在8 t全液压自由锻锤上进行应用,改善了锻锤生产条件、降低了劳动强度,实现了自由锻锤生产过程的自动化.
介绍了MOCVD设备射频感应加热系统的工作原理及技术特点.结合射频感应加热系统的组成,详细叙述各主要模块的典型故障及维修技术,重点分析射频功率源电路故障及维修.针对射频系统阻抗失配现象,提出了阻抗匹配调整的实用方法.根据多年的设备维护经验,归纳MOCVD设备射频感应加热系统的常见故障,给出了快速检查处理措施.
为了确定宽板弯曲变形过程中应力中性层位置、提高弯曲件的成形精度,通过对宽板弯曲时其截面微元体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采用经典的力学分析假设建立了微分方程,确定了应力中性层位置和相对弯曲半径以及变薄系数之间的数学关系,发现了宽板在弹塑性弯曲变形过程中,应力中性层位置向板材内层移动,同时,应力中性层位置与中宽板中心层位置之差随着弯矩的增大而增大,通过Deform软件和弯曲模具设计实验,验证了理论研究结果,弯曲件工艺设计中可根据材料的变形程度得到变薄系数和内移系数的取值范围,进而指导实际生产.
介绍了两种基于面阵相机识别生成晶圆图谱(Wafer Map)的算法,并对两种算法的执行效率和适用范围进行了比较,两种算法根据执行效率和适用范围的不同,应用于不同的半导体设备.
采用Gleeble-3500D热模拟试验机,对锻态42CrMo钢进行高温压缩试验,试验变形温度为1123、1223和1323 K,试验应变速率为0.01、0.1、1和5s-1,采集到流动应力-应变曲线.试验结果显示,该材料的流动应力同时受到应变、应变速率及变形温度的影响.借助Arrhenius本构模型,考虑应变、应变速率和变形温度对锻态42CrMo钢不同材料参数的影响,将应变、应变速率和变形温度的影响纳入本构方程,建立考虑应变、应变速率和变形温度的锻态42CrMo钢本构模型,并对传统本构方程进行修正.通过
光刻机照明系统采用部分相干照明,通过对照明系统的光瞳调制改变照明模式和相干因子,能够进一步提高曝光分辨率和焦深.针对空间光阑滤波、变焦镜、轴锥镜、DOE衍射元件以及数字微镜阵列等多种光瞳调制方案开展研究,分析了它们的技术特点和应用场景,论述了光瞳调制的重要意义.
针对TMS320C6678 DSP的嵌入式网络实现方案,对该DSP的网络控制模块和NDK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与分析,实现了SYS/BIOS系统下NDK组件的初始化及配置.并以PC与DSP之间网络通信为例,介绍了PC端Winsock与DSP的NDK开发流程,通过PC与DSP的网络通信数据传输的测试,分析了影响网络通信速率的几个因素.实验结果表明,使用NDK提供的组件,可以方便快捷地实现网络应用开发.
时尚的引领不应该只能作为趣味性的美化需要存在,还应该可以被应用于系统的装备设计方向预测,通过其可持续性、前瞻性和易于接受的传播方式、渠道,对受众意识形态的定向发展起到作用.通过时尚的循环往复、可被预测的特性分析,对产业、产业装备设计及实施方式进行系统设计提出建议,以达到驱动时尚风潮良性、绿色循环,并引领受众思潮走向的目的.探讨了相关时尚和社会思潮变化所可能带来的产业装备设计变革.论证时尚预测的复合价值可以被产业装备设计所借鉴,从产业政策层面应加强特定领域的布局与发展,注重扩展装备设计领域,达到生态共荣的目
针对液氮补给装置的数据采集需求,在VS2010环境下设计开发了基于Modbus RTU协议的数据采集平台,通过RS-485串行总线标准,实现串口Modbus协议主站与ADAM4117数据采集模块的通信.通过对数据采集平台上位机软件的仿真与调试,最终实现实时读取液氮液位、温度和氧气浓度数据.经过测试,该平台运行稳定、可靠,能实时准确地采集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