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才是中国的制壶大师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147852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紫砂壶,从明代正式定型,到今天的500多年中,没有一个朝代的把玩,从广度和深度超过今天的“热度”。今天的紫砂壶玩家,手捧名壶,言必顾景舟,而且前三年顾景舟与吴湖帆在1945年合作的石瓢紫砂壶,在嘉德拍出了1000余万人民币的“天价”。这一拍卖更使玩家对顾景舟的壶犹如吃了“鸦片”般兴奋,千方百计去古玩市场“捡漏”,梦想自己成为千万富翁。在顾景舟壶的带动下,这几年紫砂壶的价格一路飙升,达到历史的峰值。
  从中国的艺术品市场看,上品位、达到把玩收藏级的紫砂壶,基本没有受到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从鸿运斋以及江苏省工艺大师的作品分析,价位在3万至5万元左右的壶,已成为市场的“抢手货”。
  面对这样一个理性的市场,半年前,笔者与故宫副院长王亚民、故宫出版社副总编辑陈连营产生了共鸣——从故宫博物院藏的200余把紫砂壶中,挑选一批经典的紫砂壶,进行仿制,与今天当代的紫砂壶进行“历史”的对话,找到紫砂壶的历史脉络。为此,王亚民副院长建议鸿运斋,把仿制的重点放在雍正的作品上。因为在康、雍、乾清三代艺术顶峰的年代,雍正的艺术鉴赏水平是最高的。他收进宫中的紫砂壶全是光素器,不刻一个字,也不允许在壶上留下名印,更不打皇帝年号印。
  柿蒂纹扁圆壶、端把壶、圆壶、扁圆壶是雍正旧藏的作品,这四把光素器拿在手上仔细抚摸把玩,壶做得严丝合缝,器型看着舒服,抚摸壶体非常上手。从视觉上看,更是有种不可言语的精、气、神。总之,雍正的紫砂壶在素雅中凝聚了制壶工匠高超的手艺。这些看似简单的紫砂壶,体现了最高的制壶水平,尤其是器型的把握,做到了点、线、面的黄金分割,似乎多一点泥是过,少一点泥也是不到位。笔者在雍正紫砂壶的仿制过程中感悟到,在光素器中,雍正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即使被今人称为泰斗级的顾景舟,他的光素器作品,也不过是雍正年代的“再现”,在技术上还没有超越“雍正年代”。如顾景舟的上心桥、提璧壶、掇只壶等光壶,也不刻一字、一画,而是以壶的精、气、神征服人。这样的壶艺特点,恰是雍正在200多年前对工匠制定的标准。所以,顾景舟在制壶的工艺上,只是达到了雍正年代的标准,远非超越。
  顾景舟曾对今天制壶借用各种工具以及模具时感慨道,随着技术的发展,今天制壶已借用各种工具,可把壶做得更好、更精致,这没有什么不好。而200多年前的雍正年代,做壶主要靠纯手工艺,雍正年代的宜兴工匠能把壶做得如此精致,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制壶工艺。所以,通过对雍正年代四把紫砂壶的仿制,使笔者认识到,雍正皇帝才是紫砂制壶大师第一人,而顾景舟不过是学到了雍正紫砂壶的真谛,是当代紫砂工艺师中最出色的一位。
其他文献
主张公道章虽然比较常见,但是长期以来,围绕此章有许多谜团待解。如章上的人像是谁?发行量到底有多少?特别是章背后神秘的文字与号码每个都不同,更是给人以许多猜想,一个个密码一样的数字究竟该如何解读?  袁世凯还是阎锡山  现在绝大多数人都已认同,主张公道章上的头像为阎锡山,但也曾经有人一度把主张公道章说成是袁世凯章。虽然这种说法比较牵强附会,但是也有一定根据,并不是空穴来风。最常见的袁大头银元,特别是
期刊
自从王懿荣于19世纪末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最早的成批文字资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汉字已经有3600年的历史。  商代的文字已经达到了很完善的程度,截至上世纪70年代,在殷墟发现的甲骨文卜辞约有15万片,可确认的有5000多个单字,能够认识的单字有1732个。后人总结的“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和转注等六种构成汉字的规则,在甲骨文中都已具备。  由于甲骨文字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
期刊
东北是个战略要地。1945年抗战胜利后,东北地区成为国民党和共产党争夺的焦点。  国民党为争夺胜利果实,抢占东北,制定了两手计划:一手在锦州组建东北行营,任命熊式辉为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东北行营主任,利用《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合法地位,负责与苏军交涉,搞“外交接收”;一手组建东北九省保安司令部,任命杜聿明为司令长官,在美国帮助下加紧运兵,搞“军事接收”。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根据形势的变化,提出了“针锋
期刊
壹 唐代 观音菩萨 高40厘米  观音菩萨五官姣好,头部微颔,表情妩媚,双目下垂,似俯视众生。束高髻,戴花冠,冠正中饰佛立像。发型优美,蓝色束发自两肩下垂似流水,上身袒,胸部和小腹富有弹性感。细腰,重心向一侧扭曲,突出身躯的起伏和曲线,体态极为生动妩媚。斜披的络腋富有动感而飘逸活泼。帔帛长垂至莲花座两侧。璎珞、项链刻画精致小巧,颗粒匀称。下着的羊肠大裙紧贴双腿,纹线流畅,呈U形,均匀分布。裙腰外翻
期刊
古今绣娘最著名者,莫过于清末苏州人沈寿。就连她这名垂青史的“沈寿”之名,亦是源于当时的老佛爷慈禧太后。1904年,沈寿绣了佛像等八幅作品,进献清廷为慈禧太后祝寿,慈禧极为满意,赐“寿”字,遂易名为“沈寿”。除了官家赏识,沈寿的绣品也颇得文人青睐,清末著名学者俞樾即曾在其绣品上题下“针神”二字。  沈寿(1874年至1921年)初名云芝,字雪君,号雪宧。从小学绣,16岁时已颇有绣名。1904年,沈寿
期刊
百代唱片公司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四月十六日特请京剧全盛时期的当红名角马连良、王玉蓉精灌成奎钜制全部《武家坡》六张唱片,为后世保存下了绝世的艺术珍品。  马连良先生与余叔岩、高庆奎、颜菊明并称前“四大须生”。另三人去世后,又与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并称后“四大须生”,是我国京剧界里程碑式的人物。  王玉蓉女士师从“通天教主”王瑶卿,是王派青衣代表人物。“武家坡”其实是《王宝钏》中的一出。在王
期刊
李伟雄  李伟雄,江西上犹人,现任江西省赣州市公安局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市公安文联主席。自幼受儒墨的浸润和熏陶,酷爱书法,师于颜、柳,后习临其他诸体,以行书见长。繁忙工作之余,临池不辍,作品曾入选“赣南风情书法展”、“赣南‘五四’青年书法摄影展”、“赣州市书法展”、“江西省国家公务员美术书法摄影展”、“江西省国家公务员书法展”,且多次获奖;《江西检察》、《中国收藏》、《报告文学》、《世界知识画报
期刊
买了小汽车要上牌照,这是常识;但马车、自行车也要上牌照,却少为人知。在汽车尚属“稀有物种”的年代,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马车、自行车曾经风光无限。甚至可以说,如今针对机动车的各种管理办法,恰恰是脱胎于当年对马车、自行车的管理方案。  赶大车的记忆  一提起电影《青松岭》主题歌中的歌词“长鞭哎那个一呀甩吔,叭叭地响哎”,很多人都还记得,并能哼上几句,而提起上世纪50年代赶大车(马车)还需要行车执照,很多
期刊
不逛古玩市场已经很久了,差不多有两年,一来是多忙于俗事,二来也是现在信息渠道比以前通畅了许多,通过网络也可满足我收藏古物的癖好。2013年夏天,从朋友那里得知,我们曾经常去的一家古玩市场停业了,改装换面成为餐饮、休闲、娱乐场所。这几年,这家古玩市场确实越来越不景气,这样的结局虽在意料之中,但还是有点小失落。回想一下,最后一次去那里还是两年前的事了,如今古玩市场却已不在,而值得回味的是,我与从那里带
期刊
葛洪1989年进入苏州玉雕厂,2003年创建葛洪玉雕工作室,从此便开始在工艺与艺术间寻求突破。葛洪在创作中倾向于自然,他主张雕和质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不以质害雕饰,也不以雕饰害质,将先天的美质与后天的纹饰结合起来。当然,当原料和美感发生了冲突,葛洪强调的是不惜料而惜美,不惟料而惟艺,为美而琢,为艺而雕。在商业气息浓厚的玉雕界,坚持这点极其不易,这是葛洪作品具有艺术品特质的原由,也是他的作品颇受圈内
期刊